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约有八成人的生活处于中下水准,M型社会由此成型!M型社会是指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收入高的一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并且彼此的距高越来越远,大部分人(中产阶级)则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如同M型一般。
面对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商业模式将做出怎样的调整?政治、经济又将随之产生怎样的变化?你能否承受这种变化?如何应对?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日)大前研一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如今正在快速消失,约有八成人的生活处于中下水准,M型社会由此成型!M型社会是指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双峰结构:收入高的一小部分人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体两端,并且彼此的距高越来越远,大部分人(中产阶级)则向下沉沦为中下层阶级,如同M型一般。 面对严重的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商业模式将做出怎样的调整?政治、经济又将随之产生怎样的变化?你能否承受这种变化?如何应对?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中产阶级面临收入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30年之后,日本经济低迷,其中产阶层构建的主要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几近崩溃。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缩水的家庭资产,一路攀升的负债表,中国也面临着收入两级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严峻局势。 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M型”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目录 前言 中低阶层的冲击 序章 面对现实,看清未来 改革的政治戏码/1 不堪一击的政治剧/3 “打地鼠式”改革/5 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7 别自认是中产阶级/9 从自觉到自救/12 第一章 M型社会来了 景气会骗人/17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17 经济还在“长期衰退”/21 欠一屁股债的日本政府/27 执政者的观念误国/31 中低阶层时代已到来/33 八成人口中低收入/33 中产阶级社会全面崩溃/37 迈入M型社会的证据/40 改革机会只有现在/52 2025年,社会中坚超过50岁/52 “高负担时代”的可怕事实/57 中低阶层时代的对策/61 第二章 中低阶层时代的企业战略 先知先觉者,赢家通吃/67 百货公司为何门可罗雀/67 美国M型社会的变迁/69 憧憬自由之丘/72 将制造流程的效率发挥到极限/75 赋予耐用产品多次生命周期/77 支撑“感觉好价格低”的成本结构/78 新奢华商品抬头的背景/79 中低阶层改变了汽车产业/82 中低阶层的市场/84 四成多的人口/84 日本的五大消费群/86 M时代的营销战略/91 应对消费两极化/91 你要做谁的生意/94 中低阶层市场的营销战略/97 不进行流通革命就退场/101 谁能赢家通吃/103 第三章 中低阶层的意识改革 重新认识生活形态/109 老龄社会的烦恼/109 正在崩溃的中产社会/113 为什么大家这么执著地想买房子/118 “郊外购房”或“租房子+周末度假小屋”/118 都市人一定要买车吗/122 该为孩子教育付出的不是钱/125 重新检视无谓的支出/127 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态/129 偏见让生活变得贫乏/131 消费者无意义的偏见/131 充满矛盾的疯牛病对策/134 不相信自己舌头的日本消费者/135 日本人的“国产信仰”/137 抛弃偏见,快速提升生活质量/141 第四章 过好日子的处方 市场开放,生活发生“质变”/147 物价昂贵的真相/147 土地可以进口/154 降低地价/157 官商利益共同体/161 认证制度是为了养活公务员/164 换成人民来找碴儿/165 从中低阶层跃向上层阶层/167 物价早该下跌了/167 中低阶层如何过上幸福生活/173 别成为“提词人种”/175 抛开期待,自己行动/178 第五章 这才是真正的结构改革 发掘改革的真相/185 “政治改革”是真正的改革吗/185 行政e化的真面目/188 债留子孙的经济对策/191 政党轮替,脑袋没换/196 阻碍改革的结构问题/205 不努力工作却有保障的人/207 政府,不准乱花我的钱/209 不能让大家都想做公务员/209 国家机关的“整数论”造成冗员/214 九成公务员都该走人/216 该民营化的政府业务/219 教师最该选优汰劣/221 如果只能改革一件事,就改教育/223 街头智者造就新繁荣/226 第六章 新繁荣法则 让政府变有钱的简单方法/231 别再加重年轻人的负担/231 老龄社会只要两种税/235 别吃定上班族/237 征增值税以及不该征的税/241 中央别跟地方抢钱/243 全球化时代的繁荣要件/248 用别国的钱来繁荣本地/248 美国的例证/250 经济繁荣的最少人口数/251 11个经济圈——不独立、走出去/255 每个人都成为改革者/257 美国和中国为何强大起来/257 市场开放正是全球最大的课题/259 把地方当成“繁荣的单位”来思考/261 终章 除旧布新,迈向繁荣 光是除旧,不足以布新/265 “突出的个人”是国家繁荣的关键/267 扭转“出生即负债”的方法/269 试读章节 “旧模式”的经济理论不管用 虽说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是置身变化旋涡中的大多数人,却完全没有发现这一变化如此之大。我们现在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下。 当结构产生变化的时候,既往指标无法说明的现象会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以日本经济状况中的一个现象为例,在“中国特需” 产业的支撑下,日本的GDP增长、股价开始上扬,经济看起好像是好转了,但是通货紧缩的情形并未明显消除,上班族的薪水也持续缩水,大家的生活未见宽裕,反而更为艰苦。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什么大家感觉得到,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究竟何在?简单来说,就是之前我们常挂在嘴边谈论的经济、社会“常识”,在现今的社会已经开始不管用了。 例如,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经济低迷的情况认为是“不景气”。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不景气的概念来自景气循环说。景气循环以各种形态呈现,例如,和库存投资活动周期重叠的短期循环(又称库存循环)、和设备投资周期重叠的中期循环、和技术革新周期重叠的长期循环等。简单来说,景气循环说就是一种“景气和不景气相互循环”的理论。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现在不景气,只要熬过去就会景气,所以借着货币供给量的调整、利息的调整等政策,就可以提早摆脱不景气的阶段,这种看法成了一般的常识。 现在的经济也是根据这一景气循环说而被认为是“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不景气阶段”。但是事实上,政府努力维持零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让资金哗哗流动之后,经济依然一点都没有好转。从这个结果所导出的结论就是:“现今经济低迷的状况,根本和景气问题毫无关系。”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提出质疑的就是“通货紧缩和景气的问题”。根据《经济用语辞典》的解释,通货紧缩是在“广泛的供给状态下”,因供过于求而造成物价滑落、企业收益减少,导致经济萧条;在货币供给方面,则是货币量少于物品流通量的状态。 现在的情形是,钱哗啦啦地响,货物流通却未见改善。现在是经济体系不吸收金钱的时代了,理由有三:第一,视货物为非必要品的老龄人口增加(人口分布的变化);第二,既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及时的生产方式(库存非必要,企业方面的变化);第三,因为对未来感到不安,认为掌握金钱比拥有物质更重要的消费者心理作祟(个人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说,不是以经济学为前提的状况,而是这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在了现在的社会中。 再进一步以世界性的经济动向来看,人们也会明白,20世纪的经济学“常识”,已经完全不适用于21世纪的经济了。 2001年我在美国出版的《新·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无国界化、全球化、倍数化三个新的要素在操纵经济。现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经济作用所产生的。 现在所发生的通货紧缩现象,就是受第一个新因素——经济无国界化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无国界化之后,资金流、物流可以很简单地越过国境。也就是说,全世界价廉物美的物品会流入原本产品价格很高的地方。所以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货紧缩”,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只是“物价正常化的过程”。 如果更进一步加以解释的话,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计算依据也有问题。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根据“购买同等级产品时的价格”(基于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来计算的,而数字化、高科技化则很容易变成拉低物价指数的压力。例如原本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改进到500万像素,价格却只有原来的一半,这时指数根基即会大幅松动。因此从物价指数来看的话,数字化也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究其本质,日本物价滑落的现象并不是通货紧缩。国务大臣竹中平藏先生、美国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认为这就是“通货紧缩”,所以提出“等待经济恢复”,“应用通货膨胀目标,把价格标准带入‘合理范围’”。如果他们了解这其实只是经济无国界化及数字化所形成的“价格正常化过程”,他们就应该知道不管怎么等待经济复苏,都无法阻止价格滑落的趋势,同时也应该明白通货膨胀目标论等根本是无稽之谈。 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只会把朝着合理价格流动的潮流带往一个正好相反的方向,所以如果不踩剎车,将会引发非常猛烈的通货膨胀而不可收拾,届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 另外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是,日本现在手上握有钞票的人大都是老龄者。在少子老龄化的社会里,不管提供多少货币,都不会被经济体系所吸收。如果政府不提出大幅改变现在的《建筑标准法》、税制,以廉价重建无障碍住宅等完善的配套政策,老龄者的储蓄将不会流入市场。之前政府的“景气对策”,就是因为疏忽了这一本质,所以把钱投入市场,却见不到任何效果。 P17-21 序言 面对现实,看清未来 改革的政治戏码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以日本为例,谈谈日本所发生的现象及隐藏在现象里的本质,因为这一本质就是本书内容的重点。 小泉改革是一出壮观的政治戏剧,但是一般百姓,包括消费者、就业者,在观赏这出戏时却越看越扫兴。为什么?因为天才政治家小泉纯一郎所演的,只不过是“捕物帐”捕物帐是以江户时代为背景,在日本形成并获得发展的侦探小说形式。。就像“小泉剧场”小泉剧场的意思是小泉自导自演的政治剧目,原是反小泉阵营批判小泉时所提出的名词,但是后来代表小泉支持者对小泉政治手法的肯定。这个名词,小泉纯一郎以戏剧方式呈现他的政治手法。因为不管怎么说,舞台上戏剧的主题,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惩恶扬善。 如果道路公团(政府经营的公共事业)不好,就惩罚道路公团指小泉撤换道路公团总裁藤井治芳一事。;如果桥本派的人马想玩金权政治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因隐瞒日本牙科医师联盟约90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所涉及的金钱丑闻,被迫辞去派阀领导职务、脱离派阀,并被东京地方裁判所(法院)起诉,追究其刑事责任。,就在各重镇埋设“地雷”,让他们踩个痛快。如果所上演的改革剧演不下去了,就送出“刺客”(具有高知名度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加以制裁,并塑造了比历史上赤穗47位义士1703年1月30日夜里,47位赤穗浪人袭击位于江户本所松阪町的吉良上野介义央的宅邸,为主君浅野内匠头长矩报仇。这些人又称“赤穗义士”。阵容更庞大的83位被称为“小泉之子”的“骑士”(新科议员)自民党在2005年9月大选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产生83位新科议员,这批议员亲小泉的色彩相当浓厚。。后来则致力杜绝“族议员”族议员是指精通特定政策领域,并拥有对该领域的影响力,扮演各省厅后援团与利益辩护者角色的议员。,并且裁撤政府体系下的金融机关,据说已经铲除了5%曾大捞一笔的官员。 能成功推进这一连串“事业”的小泉纯一郎,果然不同凡响,他的政治手腕真的无人能出其右。此外,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信念”,也是日本在外交上从未有过的做法。我个人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以避免激怒中国、韩国。不论是外交或内政,小泉的做法的问题,都在于只看到了“有问题的现象”,所以小泉内阁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只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不堪一击的政治剧 一般来说,看起来不对劲的问题,都有其原因;再深究下去,原因中还有真正的原因。那么日本大多数问题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顺着问题追溯探索,就会发现源头竟然是自江户时代(1603~1867)一直延续下来的中央集权(统治机构)问题,以及《明治宪法》及《昭和宪法》所衍生的各种问题。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将西欧列强的统治机构直接套用于始自江户时代的国家运行模式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失调、变形的统治机构全部推翻(事实上,大家都深信已全数推翻),以美式宪法为标准重新出发。这么做造成了混乱,那些无法因战败而被消除的明治时代富国强兵思想、江户时代的国学创意,有时仍会像走马灯一样,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看电视剧、漫画长大的日本国民,因为无法看透“剧情”背后的思想、意图,所以在“小泉剧场”迈入第五个年头时,在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的情形下,赞成参拜靖国神社的人超过了50%。 类似这样的政治剧持续不断地上演,由于长年如此,所以百姓们也就不会动怒要求:“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啊!快点上演正式剧目吧!”事实上,日本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大多数百姓都以为“改革的好戏正要登场”,但事实上由5幕戏构成的“小泉剧场”,有4幕已经演完了。这4幕戏都只轻轻“触碰”了一下日本所存在的问题,点到为止。小泉纯一郎明知“这已是正式的演出”,但即便戏已经告一段落了,仍旧是死也不肯告诉观众真相,因为这会让身为观众的全体国民要求他“退钱”! 戏已经接近尾声,但是日本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轻松。政府非但没有培育优秀的人才(因为教育改革还没有提上日程),而且在序幕中承诺过的财政重整,也如海市蜃楼一般,虚幻而又遥不可及。 小泉所实施的政策,并不切合国民的需求,但其实为国民谋福利才是政治的本质。换句话说,“小泉剧场”最欠缺的就是“从国民(指消费者与就业者)的角度思考一切改革,进而实现国民的梦想”的政治态度。尽管事实就摆在眼前,却无人疾呼:“喂,主要的剧情是不是‘只要改革,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啊?” 因为国民也认为“反正这种事也做不到”,所以即使觉得戏剧扫兴、冷场,还是十分赏脸地观赏着“绕道而行”的小泉政治戏剧,但是距离回过头来怒气冲冲地大骂“根本就是浪费时间”的那个时刻,应该不远了。 “打地鼠式”改革 那么,我们真的只是在浪费时间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小泉先生最大的功劳,就是证明了“只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即便是顽固保守的战后政治体制也可以破坏”。姑且不论改革内容如何,这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有人说小泉纯一郎是奇人,有人说小泉纯一郎是怪人,不管是奇人也好,是怪人也罢,总之,小泉纯一郎就像是为了要打倒持续270年之久的江户幕府而存在的浪人武士一般,他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功能。不过,小泉纯一郎及其一派人马所使用的手法,也像浪人们到了新的明治政府时代就无法产生作用一样,在新的日本社会中没有登场的机会。不,我认为不可以给他们登场的机会。 理由很简单,因为不好的制度不管怎么破坏,都不会自己长出好的东西来。 道路公团民营化之后,只是让原本腐朽的组织更为专横跋扈。今天的日本根本不需要道路公团。道路公团只是在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金钱的时代,为了“借助收费充实全国高速公路网”而设的有时限的组织,因此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之后,就应该解散。把道路公团民营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政策。 关于邮政三事业(邮政业务、邮政储蓄、简易保险),在将邮政储蓄及简易保险废止之后,让邮局维持国营或转由民间经营都可以,但就是没有理由让三种事业全都民营化。首先,“民营化稀松平常”这一想法就是个最大的错误。小泉纯一郎也这么认为,可是当他针对“民营化”进行咨询的时候,端出民营化方案的委员会却只是敷衍了事。公务人员的定额裁减在5年之内要达到5%,对民营企业来说,这个数字只是“自然瘦身”。 小泉改革其实就是修正(各政府机构)所提供劳务或产品的不合逻辑部分,做法是“修正看得见的地方”,也就是大玩“打地鼠”游戏,并且在“对活跃在某个舞台上的不良官吏加以惩罚”的表象之下,上演“惩恶扬善”的戏码。这种做法和什么是该做的,本质上完全扯不上关系,所以才会在有一派人士反对“打地鼠”的情况下,邮政民营化变成了一出耗资770亿日元的宏伟大戏。 事实上,现今的日本根本没有空闲去为喋喋不休的民营化话题劳民伤财,因为日本政府的债务排名世界第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是世界第一,物价虽然稍稍下降,却仍然很高。日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存款,但是这些热钱却不流入市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民不相信政府。 我并不认为这些人都想抱着存款过日子,不过就算他们想用自己的钱享受人生,但是碍于对未来有一份不安,也只好把钱放着以壮胆,好让自己有备无患。而日本政府竟然把国民这些宝贵的金钱集中到几乎零利率的邮政储蓄或定期存款里,然后拼命地滥用这些钱。这种政府真的是可以下台了。 因此,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必须将病因连根拔除。 不是修正现象,而是修正原因 “不是修正现象,而应该修正原因的时刻来临了!”我第一次说这句话是在20年前的几本书里:《新·国富论》、《平成维新》、《平成维新PART2》、《新·大前研一报告》。在本书中,我则进一步加入了最近所分析的数据,希望全体日本国民产生共识:必须加速“治疗”日本政府。基于这个心愿,我铆足精神提笔完成了这本书。就算有人说“大前是个破鼓”,我也不在乎。因为铁证如山,事实就摆在眼前,政府必须彻头彻尾大翻修,所以我不能假装没看见问题而睁眼说瞎话。 就算政府玩的是“打地鼠”的游戏,小泉先生也已经证明,从来不曾有过的大胆改革是可行的,这就是最新的证据。也正因为如此,小泉先生才得以搭建有国民支持的舞台。既然如此,政府就应该更往前迈一步——“写一出从国民观点出发的剧本”。 日本如果能积极专心致力于建造“国民主权国家”,“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生活成本”,这是我10年来一贯的主张。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大概都没有看过我初期的著作吧!我当时认为“如果在2005年前,日本无法完成一连串的改革,那么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将陷入无法自行改革的状况”。进入平成时代(始于1989年)之后,日本人称所有的改革为“平成维新”。具体而言就是,不只是宪法,而是在各方面都制订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法律,让日本成为真正的“国民主权国家”。 0 和“国民主权”相对立的概念是“提供者的思考逻辑”。战后日本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提供者的思考逻辑所构成的。因为所有的物质都不足,所以这是时代的需求。农林水产省只要能继续填饱国民的胃就没事。厚生省(卫生署与社会福利局)用的是医生的思考逻辑,文部省(教育部)宣扬教育人员的思考逻辑,只要他们可以提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政府部门也就算尽到了责任。 但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昭和时期,1926~1988年),这些提供者的逻辑很明显并没有实际地让国民感受到生活更充实、更富裕。虽然数字还算亮丽,但是比起先前,国民的生活质量偏低,甚至还停滞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上。原因是政府重视公共工程等产业基础、社会基础,更甚于国民的生活基础。也就是说提供者的逻辑行之过度了。就因为我掌握了这些“会说话的证据”,所以才急切呼吁政府要致力于建设“国民主权国家”的典范。 别自认是中产阶级 日本提倡“重视国民”始于1993年细川护熙组阁(第七十九任首相,民主党)的时候。但是这几个字终究只是政治口号,并没有看到有人从政策或立法上去真正地落实。 后来到了“失落的10年”,政府呼吁要“恢复经济”、“处理不良债权”,在牺牲国民福祉的“产业再生”宏旨下,执政者鲁莽地拼命冲,结果造就了世界上最高的公债。 虽说从个人金融部门来看,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储蓄国,但是在零利率的政策之下,政府其实是在从储户的户头里拿钱救济银行。公共工程少了财源,相关单位就打着“可以慢慢还钱”的幌子,胡乱核发房屋贷款,骗上班族买房子,让上班族协助政府应对不景气的经济。 结果,上班族的生活如何?土地、房子的价格一滑落,这些肩上扛着贷款的中年上班族随即陷入债务的旋涡里。银行公开表示要给予协助,可是却又提不出解救这些上班族摆脱噩梦的政策。这就是提供者逻辑僵化的日本现状。 最近,上班族因为担心被裁员,任由公司减薪、延长工作时间,生活备感艰辛。 靠着按时计薪、增加合同工、裁员的效果,公司的业绩的确恢复了,但是国民应得的报酬减少了。进入2005年之后,日本股价上扬、经济复苏,但是大多数国民,尤其是上班族,却一点实质的感受都没有。 钱理所当然都集中在退休者(老龄者)那里了。据统计,靠退休金生活的人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收入中扣除税金等非消费支出所剩的余额,也就是可以实际消费的金额。,比上班族还要多,因为他们把“退休金的30%都拿去储蓄”了。 “只要埋头工作,就会加薪、升职”是战后架构日本社会的一大前提,可是这个大前提已经完全崩塌了。现在的上班族必须觉悟,一个人薪水的最高峰平均是在他40岁左右,过了这个高峰,就鲜有机会升职或加薪。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制订符合实际状况的人生规划。 就在日本徘徊于经济低迷期的这段时间,中国、印度等国家已悄悄抬头,后起的国家更以低廉工资为武器在后面奋起直追。两相比较之下,很明显,日本人的工资之所以未上涨,不是因为经济不景气的关系,而是因为一上涨就会陷入失业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这说明日本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 日本人的中间年龄(在人口结构中,处于最中央位置的人口年龄)为43岁,到2025年时中间年龄将超过50岁。我找遍了日本所有的学校,就是找不到一所学校有完整的课程,足以培养未来可以活跃于无国界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 看到这种情形,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认为日本“再这样对问题置之不理,仍可以繁荣兴盛”吧! 看看现在欣欣向荣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它们都不是靠自己的资金来吸引世界的资金、企业、技术和人才的。而全世界取之不尽的金钱就是不流入日本,换句话说,日本靠自己的钱来打造自己的繁荣,这也导致经济后退的恶性循环。 21世纪经济的最大特色,就是从民族国家(Nation State)转变成地域国家。已经独立的地域和世界各地域进行各种形态的经济交流以促进繁荣,这是对日本强势而僵化的中央集权制重大的警告。日本以“打地鼠”的方法,将政府机关中的冗员削减5%,让政府体系下的金融机构合并为一,但还是无法彻底解决日本的问题,所以日本现在迫切需要直接而郑重地改变统治机构。 因此,我们不仅要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也要向政府提出改革建议。 从自觉到自救 改革,就是舍弃提供者的思考逻辑,转而采用以国民立场为出发点来思考的政治制度。因为主办者(当权者、执政者)、提供者(政府各部门等)都不会直接交出自己的权力,所以我必须再度提出自2000年起我就不断呼吁的“平成维新”。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薪水比较高;也就是说,在世界其他各国的眼里,用这种薪水过日子,应该可以过得很富足,如果日本无法实现这一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自民党也呼吁改革,但是改革时却完全没有把国民的需求列入考量,从道路公团、邮政事业的民营化就很容易看出来。小泉改革采用的手法是“捕物帐”、“打地鼠”的方法,拼命修正看上去不好的地方,而遗漏了主体——国民。身为在野党的民主党,也因为本身内部有自治团体劳动工会等工会问题,所以只提出了一些含混不清的削减官员的议题。 结果,在这些政治家的主导之下,改革流于吆喝的口号,好处是否真的落入了上班族的口袋则不得而知。所以国民应该提高分贝,不客气地要求住宅、教育、车子、饮食、社会福利等费用都应彻底下调。国民不能把改革的议题全权交给政治家,而必须主动提案,争取主动权。 例如税金一事,政府表示调税是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所以只能“增加上班族所要缴的税”,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在收入无法增加的时代,税制也应该要归零重新检视。 这本书是为80%的中低阶层及生活在金字塔底部的人所写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是为绝大多数人而写的。在本书中,我会告诉中低阶层的朋友必须做些什么,以及必须要求些什么。我在建议大家做人生规划及重新检视个人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提出了从统治机构到税制的重建,及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的具体方法。 我向政府提出的建议,正是我这20年来集大成的经验所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