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两殿雕刻精细,人物雕像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而东殿雕刻线条简约流畅,不饰雕琢。只可惜,山石并不坚硬,石像多有风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与石壁持平。东殿石窟一侧,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迹早已漶漫不清。李书记说,早年泼上水……”这是来自高文瑞专著的《画在京西古道(学生热棒的当代名家散文)》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画在京西古道(学生热棒的当代名家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高文瑞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西两殿雕刻精细,人物雕像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而东殿雕刻线条简约流畅,不饰雕琢。只可惜,山石并不坚硬,石像多有风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与石壁持平。东殿石窟一侧,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迹早已漶漫不清。李书记说,早年泼上水……”这是来自高文瑞专著的《画在京西古道(学生热棒的当代名家散文)》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画在京西古道(学生热棒的当代名家散文)》的作者是高文瑞。 《画在京西古道(学生热棒的当代名家散文)》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刊发在文学刊物及报刊中的散文作品,全书分为行走、记忆、大医、印象、人生、纽带六个部分,在文中,作者以简洁的文字、犀利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抨击了社会中的丑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辑 行走 我上高原 情系北川 找得着北 冲浪黄金海岸 第二辑 记忆 说年味儿 说灯节 北京历史上的汽车 通运桥怀古 红螺寺与范文程 延庆寻古 第三辑 大医 柳叶刀上的肝胆春秋 与“非典”战斗的天使 第四辑 印象 我与《北京日报》的情缘 山村巨变 画在京西古道 端庄厚重话行楷 画家葡萄常 林斤澜的酒瓶 都城燃起抗日火焰 读人何其难 感恩 第五辑 人生 绿色的追求 走向新生活 第六辑纪事 宠物与人 天安门战士话传奇 鞋的时代 蔬菜卫生与绿色革命 试读章节 延庆寻古 一 北京人熟悉龙庆峡,那里的冰灯已成气候。向东北行,香龙路很宽,顺畅。路的北面已见群山,路边立有牌子,上写烧窑峪村。村子很小,就在山脚,走上几百步,南北便到了头。村里有座小庙处在中心,前面有不大的空场,十几个村民聚在那里,朴实纯正,或晒太阳,或踢键子,享受着恬静的田园生活。看着不速之客的我,他们的眼中带着疑问。我说明来意,想寻找附近的文物古迹。有人立刻叫来一位管事儿的。 李书记打量着我,盘问一遍,然后开了口:“要说古迹,山上就有。” 我喜出望外,问:“可以带路吗?” 李书记满口答应。 于是同行。 出村向北百十步就开始登山。抄着近路,沿着山脊。路崎岖狭窄,有些路段仅一尺多宽,下面虽不是万丈深渊,掉下去也会一命呜呼。群峰林立,一路走,李书记一路说着:“这座山叫椅子圈、凤凰山,那座山叫将军帽、半块豆腐山。那边山上有一瀑布,落差有二三十米,夏季有水,俗称水沟。” 二 行一路,看一路,要二三十分钟,来到俗称馒头山的山腰,这里竟然藏匿了摩崖石像群。崖壁竖切下来,向内掏成石窟,从东至西水平排列着三座,里面用山石雕塑成像。石窟前的小路仅容两人侧身而过。我一阵欣喜,庆幸此行最大的发现。 东殿不很大,面阔约三米五,进深三米三,高两米。殿内石台上,并排供奉着三尊造像,均宽衣博带,结跏趺坐。中间造像双手合于腑前,两侧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李书记说,这是三官殿。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尊雕像只有身子,村里人用黄土胶泥塑了头像。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年轻人“除四旧”,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损坏严重,另两尊也倒在沟壑之中,身首异处。后来,那几个年轻人,有的腿折了,有的生意做不好。直到1997年夏天,那几个年轻人把三尊雕像请回殿里,生意才有了改变,而雕像却没了头。 相隔几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严重。殿前有一块从顶部塌落的巨大岩体。李书记说,这是1947年遭国民党部队炮击、炸塌、砸毁的一尊神像。中殿面阔四米八,进深两米一,高两米。规模明显大了,石像有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间一尊最高,端坐石台上,身着铠甲、玉带,左手放于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诀,右手空握,只可惜头像残缺,不知面部表情。李书记说,村里老人认为这是真武大帝塑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两侧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托贡品,有的做出服侍状,神情虔诚;下首5尊面目威严、凶煞。从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龟蛇二将、雷公等诸神,其中以尖嘴、鹰爪,左手执楔、右手执槌的雷公形象最为突出。 西殿俗称娘娘殿,面阔三米六,进深一米九,高两米三。殿内共雕有10尊石像,有2尊破损较严重,其余保持尚好,有侍女、书吏等雕像。正面石台上有像3尊,均为中年妇女,形象端庄,约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视前方。中间石像抱手,掌心环出一孔,上可插香。从形象上看,似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等神。传说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进而叉演化为无所不治。李书记说,村里也有类似的传说,在附近娘娘庙的石台上,有一深25厘米、直径30厘米的水坑,谁眼睛有毛病,取石坑里水点上就可治愈。 中西两殿雕刻精细,人物雕像比例适当,造型美观,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而东殿雕刻线条简约流畅,不饰雕琢。只可惜,山石并不坚硬,石像多有风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与石壁持平。东殿石窟一侧,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迹早已漶漫不清。李书记说,早年泼上水,能看出有“万历七年”等字样。我看着粗麻的石面,很难想象字的笔迹。不过,洞窟殿顶雕刻出的仿木斗拱,从斗拱下的莲花图案,及雕像所戴的头饰等来看,似为明代,而有的雕像人物的面部又有异域人的相貌特征,故也有雕于明代前的可能。 问李书记:“是否有人来过?” “人很少,记得好像文物局有人来过。” 带着几分惊喜和一分疑问,后来曾做过相应的调查。问延庆县文物局,文管所的范所长对此事有过兴趣,做过碑文的拓片,只有隐约的痕迹,字迹不好辨认,觉得似为明代。范所长说,曾问过市文物局的一位刘姓专家,也不能肯定是明代或是更早。村里长者,94岁高龄的李凤岐回忆,一座叫真王殿,一座叫三官殿,另一座记不准了。 相关的文献记载不多,200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延庆县志》上记载:烧窑峪石刻“初步确定为明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凿刻”。而1981年出版的《延庆县地名录·名胜古迹》,在一览表中另有记录:“佛爷殿烧窑峪北山上,传为唐建。” 李书记回忆,三官殿中间一尊头像为螺髻,是佛像,而旁边一尊无发…… P81-83 序言 说码字 现在时兴说码字。不正经说写,而说成码。“码”成了写作的别称。其实,搞写作的别名不少,什么写手、写家、枪手、自由撰稿人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写作人的某种状态,只有码字难以理解。 码就是堆叠。不少事物可以用码。大白菜要码。以前,刚一入冬,胡同两边便开始堆冬储大白菜,靠着墙,不爱倒,随意码。工地上的砖垛也要码。码砖有个基本的规律,四横四竖,交错进行。这样码放稳当,且便于计数,即使偏点儿歪点儿也没多大关系。码还可以用在麻将桌上。牌洗好后,哪怕是码成个七拧八歪的长蛇阵也不妨碍玩。所以,把玩麻将称为“码城墙”,倒有形象的一面。 真正的城墙则不能随便码。长城那是多少人的血汗凝结成的,要不怎能流传下来孟姜女的故事!不说以前,就是现在砌墙也不能码,行里人有个词叫“跑大墙”。“跑”字用得很好,既有手脚利落之意,也含技术不太拔萃之意,“把墙角”的才是技术高的师傅。砌直趟的一般每天要砌上五六百块砖,手麻利的砌得还要多些。往返的次数又多又快,因而“跑”很形象。尽管是跑,也不能随意,要有个小线做准绳。每一层砖码放要有规矩,每一层泥的薄厚要均匀。不管多高的楼,用线坠那么一吊,倍儿直。 艺术上也如是。20世纪下半叶,国外画坛曾兴起一种新流派。作画方法非常随意,把颜料任意在纸上、画布上那么一甩,这就是作品。后来,还真有个外国画家来我国作画。众目睽睽之下,那位大师站在一块板子前,拿起一把大提琴,用力摔下,当时粉碎。只见大师用胶把那些木块按照碎时的位置粘在板子上,一幅画就算作完了。这样的作品是最随意的,算得上是神来之笔。但这几年也不见了这些作品的踪影。 码字也就是把中国的方块字随意地摆放,或者是往一块归置,要是那样,码出来的东西不是天书就是乱码儿,懂的人少。 看来,字与字的连接还是随意不得。即使那些号称是码出来的作品,你看那篇章结构,你看那语言文字,也是经过了一番苦心经营。至于读起来轻松诙谐,那与“码”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针对某种端起架子搞创作的现象而言,倒可以用码字来幽它一默,要是泛指写作,就觉得有点不妥了。也许真有码出来的“高楼大厦”,也许真有码出来的神奇作品,那一定是达到某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到了大象无形的程度,才能码得起,才那么随意,那么信手拈来。 反正我做不到。 我比较笨拙,随意不起来,只能拿起那些字,慢慢地捋成条,然后编织出一个个的物品。笨也笨了,慢也慢了,可也自得其乐。 回想这些年的写作,有痛苦,有艰难。不怕笑话,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情节,半夜醒了爬起来,或开灯或摸着黑儿,写完再睡下。细想,最常遇到的烦事还是不断重复地抄稿,真有点痛苦的感觉。没有才气,一气呵成的文章就很少,总要三遍定稿。为了不抄第三遍,我写初稿时,总要用那种500字的大稿纸,旁边有足够的修改空间,然后尽情地修改,密密麻麻,最后自己都难以辨认。有时觉得那张涂鸦的纸分量都重了。 誊出清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那张初稿纸,痛快淋漓,有一种重负后的解脱。 现在的写作,更多的是娱乐,感觉跟看电视剧一样。看电视剧可以随着情节去喜怒哀乐,可以获得知识,得到审美。而写作也能有同样效果,而且比看电视还要丰富多彩。写作,不是被动式地接受,而是更主动地去创造。你可以编织词句,安排人物,设计情节,从中去享受创造的乐趣。不管是散文还是报告文学,不管是人物还是景物,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心境,即使写宠物,背后的主体还是人。人比天空中的云朵还要多彩,比大海中的波浪还要汹涌。剪下一片云,一叶知秋;取出一滴水,映出大海。穿行其间,其乐无穷,这又是看电视剧达不到的效果。 电脑真是一件好东西,就连以前最烦的事,现在也成了一种乐趣。初稿打入电脑,以后的“抄稿”变得很开心。字句的修改,段落的移动,哪怕是章节的调整,都变得轻而易举。密密麻麻的字就如同板上的面团,任你揉,任你抻,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而且,它永远横竖干净整齐,哪怕是初稿。编织这些整齐的文字,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呀! 舒心。只是不会码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