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少数民族--泰雅/台湾原住民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小艳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了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 现在,让我们跟着编者踏上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吧! 内容推荐 台湾原住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台湾社会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影响力不容小觑。近年来,出于选举和政治上的各种考虑,台湾当局的原住民行政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对原住民事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用心和细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无论从“立法”、原乡土地流转的限制、特殊预算的编列、各种保护区和文化园区的设立、都会区原住民就业的辅导、原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原住民特色文化的保护和重建等方面,都逐步取得一些看得见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问题太过严重,原住民人口基数太低,生存状态过于脆弱,目前这些常规的建设和保护措施有些杯水车薪。随着金融和经济危机下的台湾财政状况的持续恶化,用于原住民事务的预算很难维系。如果没有特殊的强力干预,也许再经过几十年两三代人,原住民特别是一些人口稀少的平地原住民的民族特性,将可能只会存在于书本里和博物馆中。 目录 序(梁国扬)/1 跋(陈杰)/211 第一章 族群起源与变迁历史/7 第一节 族群起源/9 第二节 族群的变迁历史/18 第二章 族群的划分与分布/25 第一节 族群的划分/27 第二节 族群的分布/29 第三章 族群的社会制度与组织结构/35 第一节 族群的财产制度/37 第二节 族群的习惯法制度/45 第三节 族群的部落领袖制度/49 第四节 族群的社会组织/52 第五节 族群的亲族和家庭组织/57 第四章 族群的社会生产活动/59 第一节 族群传统社会生产概述/61 第二节 族群的农耕经济与生产形态/62 第三节 族群的社会生产——狩猎/67 第四节 族群的渔捞生产、畜养家畜和采集/74 第五章 族群的传统社会生活/77 第一节 族群的起居/79 第二节 族群的饮食/86 第三节 族群的服饰/91 第六章 族群的语言/99 第一节 族群语系概述/101 第二节 泰雅语的使用概况/104 第七章 族群的文化艺术/109 第一节 族群的歌舞艺术/111 第二节 族群的黥面艺术/117 第三节 族群的传统织布工艺/125 第四节 族群的传统手工艺/131 第八章 族群的宗教信仰与祭祀/133 第一节 族群的宗教信仰/135 第二节 族群的祭仪/144 第九章 族群的风俗习惯/155 第一节 族群的婚姻习俗及禁忌/157 第二节 族群的生育习俗及禁忌/167 第三节 族群的命名习俗及禁忌/171 第四节 族群的丧葬习俗及禁忌/175 第十章 族群的战争和重大事件/181 第一节 族群的战争概况/183 第二节 晚清以来族群的战争概况/191 第十一章 旅游观光/201 第一节 乌来乡部落之旅/203 第二节 南投县部落之旅/204 第三节 族群生态之旅/206 主要参考资料/214 试读章节 2.大霸尖山发祥地 大霸尖山是大汉溪与大安溪的分水岭,其山顶有一块隆起且形如耳朵的巨石,泰雅人称它为“巴拔山(papak)”,意为“裂岩如耳”。清朝时期,人们根据它的形状,称之为“耳岳”。大霸尖山与雪山,是雪山山脉最重要的两座山。其中大霸尖山高度为海拔3492米,虽不及雪山3886米、大剑山3594米、品田山3542米等山峰,但却是雪山山脉北侧最突出的山峰,素有“世纪奇峰”的美誉。大霸尖山、雪山与玉山、南湖大山、秀姑峦山、北大武山合称为台湾五岳。大霸尖山山顶平圆,上部稍窄下部逐渐变宽,其形状有如熬酒桶,《淡水眬志》用“熬酒桶山”来称呼大霸尖山,足见其外貌的卓然出众;《苗栗县志》称其为“冲天木山”或“巴克巴克洼山”。泰雅人称其为“耳朵山”、“圣山”、“神山”,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称之为“世纪奇峰”。大霸尖山其名称之多、人文色彩之浓,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原住民泰雅人而言,大霸尖山的神圣是不容侵犯的,因为他们将大霸尖山视为自己祖先的发祥地。一方面大霸尖山在被印上人类足迹之前,一直是泰雅人百般阻挠登顶的“圣山”,长久以来,族人对此山都怀着崇敬的心情而敬畏有加。因此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早期,登山队在攀登此山时,泰雅人向导都会不断地劝说他们到达大霸尖山肩部就要撤回,反对再往霸尖攀登,认为这样会招致不祥。另一方面,大霸尖山的山势危峰孤峙,四面峭壁深垂,一直拒人于千里之外,不少团体前往到霸肩,望着高达140米的峭壁,也只有颓然回头。1927年,中曾根武多率领的日本攀登队,借口让随行的向导去打猎,才有机会克服地形的艰难,首度登顶。由此,日本人创下大霸尖山首登的纪录,而台湾人则到1959年3月31日,才由邢天正、蔡井璋等人完成首登,当年的登顶还是山友打着木钉,一根一根攀爬上去的,可谓惊险万分。台湾人之所以在耽延了长达30多年后才登上大霸尖山,固然有大霸尖山本身高难度的峭壁悬崖与地形地质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当地泰雅人的阻止。到了1970年,台湾林务局鉴于大霸尖山攀登的困难及危险,便在东南方沿着峭壁架设了钢梯,自此大霸尖山才成为一条大众化的登山路线。 在泰雅人的传说中,有着这样一个让他们自认为其始祖是诞生于大霸尖山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大霸尖山有着一块非常特别的巨石,在巨石中藏有一男一女,自从被蕃华鸟(又称西西列克鸟,即画眉鸟,泰雅人视之为神鸟)发现后,蕃华鸟每天都在巨石前啼叫着,祈祷着人类出生。终于有一天,在一声轰然巨响之后,巨石裂开,从石中走出一对男女,这就是泰雅人的祖先。今日的泰雅亚族群的许多族人也就都以大霸尖山作为他们的祖山了。 泰雅亚族群泽敖列群称“人”为泽敖列(Tseole),传说是现今新竹县尖石乡南端的大霸尖山石所生,新竹县五峰乡的加拉排、苗栗县泰安乡的大湖群、汶水诸群、新竹尖诸群、台中县大安溪讥域的北势群等族人也都相信这个传说,他们都奉大霸尖山为祖先发祥之地。 在今台湾宜兰南澳乡,也有关于泰雅人始祖起源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大霸尖山的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被一对灵鸟推开以后,从巨石里面走出一对兄妹。兄妹俩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地劳作。可是妹妹心里总在想:如果我们老了,没有子孙后代就要绝种了,该怎么办呢?有一天她对哥哥说,明天有一位黑脸的女子会经过我们家门前,你就和她结婚吧!第二天,果然有一黑面的女子出现了,哥哥很高兴地请她进到屋内并与她结为夫妻。从此,子孙后代为了纪念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凡是成年的男女都要做黥面的仪式,在脸上刻上美丽的线条,表示已经成年,男女可以谈婚论嫁了。 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为一对兄妹,但为延续后代,妹妹改变容貌变成黑脸女子而与哥哥结婚。后来黥面成了美丽与成年的象征,黥面习俗在泰雅人的部落社会中一代一代地传承,而大霸尖山也因此成为宜兰南澳乡泰雅人的起源之地。 关于大霸尖山作为泰雅人的发祥地,泽敖列群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远古时代,山洪暴发,冲走了一切。原住民在头目的率领下,远离家园,跑到最高点的大霸尖山避难,但是一天天过去,粮食日渐缺乏,而洪水却一直不退。头目长老不得不召集会议,求神问卜一番后,得到的答案是“水神饿了,必须以金童玉女一对祭拜,水神才会退去”。然而,当大头目恳求族人奉献时,却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儿女献出。又过了10天,族人陆续病倒饿死,大头目只得下定决心,以自己的一双儿女来换取族人的生命。等到大头目亲自将儿子丢向山峰的右边,女儿丢向山峰的左边后,洪水果然立刻退去,余流就成为现在的马达拉溪。当族人下山时,发现大霸尖山的左右两边各多起一块大岩石,就像是人头两边的耳朵,大家认为这两块岩石是大头目儿女化成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族人不要再冒犯“水神”。 如今,遥望大霸尖山,两侧的“耳朵”依稀可见。 P12-15 序言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有关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岛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界因多年欠账如今拾遗补缺,但恐怕也不能避免有为了今天的政治述求而做起历史的旧文章来。 编撰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丛书,自然涉及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这是社科研究中不太好把握的两个领域,也是多产“悬案”的所在。比如,与我们人类祖先智商相当的尼安德特人为什么在2-3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他们能算人类吗?再比如,创造了西夏灿烂文化的党项人亡国后悄然失踪,却留下一页“天书”叫人猜谜。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诸如此类的事情不少,都说明这口“饭”不好吃。即便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这件事没有那么复杂,那至少资料采集有没有足够的来源,提出的观点能否得到史籍或考古的佐证,那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神祗信仰能否有合乎生存规律的合理解释等等,都是研究者、撰稿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我知道我的同仁们,一群对人类学和民族学没有太多研究,对台湾原住民历史没有多少接触的“业余枪手”,立志要做这么一件难为之事,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事实上他们的创作“冲动”来源于双重的思考:一是他们在与原住民同胞长期密切交往活动中自然产生的对原住民璀璨文化的偏好与推崇,希望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能够弘扬光大;二是希望向社会公众提供一部关于台湾原住民的信史,正本清源、厘清史实,还历史本来面貌。为了达此目的,他们全力搜集相关资料,调阅相关档案,参阅了大陆和台湾岛内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著述,还多次与部落代表人士接触访谈,争取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总论”和“分论”的框架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按族群分述,将台湾原住民的起源与历史变迁,各族群社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艺术、信仰祭仪、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重大事件等,作了详尽介绍。经过严谨的考据,辛勤的笔耕,以及台海出版社编辑同志细致的斧正,一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系统全面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丛书终于面世了。 俗话说“有心插柳、无心栽花”,不管各路学人对台湾原住民历史研究抱着怎样的目的,恐怕都无法回避关于台湾原住民究竟是什么人种、以及从什么地方来的问题。而此书恰好用大量的资料,包括地质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考古研究和前人留下的大宗史籍,说明台湾的原住民属于南亚蒙古族人种,都是古代大陆百越人、百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先后越洋渡海,几经迁徙来到台湾,繁衍生息,成为今天的原住民族群。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台湾原住民与大陆的许多少数民族,如黎族、侗族、傣族、壮族、水族等,在称谓、服饰、习俗、图腾崇拜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同源”的观点决不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是我的同仁们大量参阅了有关资料对原住民发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面严谨的考究后自然得出的结果。我想,浏览此书的读者自然能够体会这个结论的“含金量”。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尽管著述人等不是那些负有盛名的学者专家,而且成书时限也紧,难免有不少差错,同仁们实在是抱着职业的良心和抛砖引玉的动机,斗胆出手,目的是为了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批评,希望各位能体谅著述者的良苦用心。 谢谢! 2008年6月 后记 “台湾”,曾几何时,那是一个神秘的、远不可及的、充满疑问的、大海深处的岛屿,但同时又是一个美丽的、让人神往的地方;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应清晰地记得,两岸间那曾经的“剑拔弩张”、“枪林弹雨”和“炮火纷飞”。 很小的时候,一有闲暇,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他儿时的趣事、少年的玩伴、还有他昼思夜想的故乡——“台湾”。那时在我的心中,台湾就是父亲、父亲就是台湾。对我而言,从小到大,始终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民族——“高山族”为自豪。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历史及其一切却知之甚少。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偶然,从父亲没有翻译完的一本日文书里,得知自己民族有的部落里还处于母系社会时,不禁大惊小怪、想入非非。当我清楚这个民族称谓的来龙去脉时,已经是在两岸开放交流以后很久的事了。 二十年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我见到从台湾到日本讲学顺访北京的阿美教授鸿义章先生,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太多地不了解,开始认识到“高山族”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民族称谓,实际上并未被居住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所认同。对他们而言,这个族称,是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难以启齿的历史。 记得鸿义章先生告诉我,台湾的少数民族正在进行争取为自己族群正名的运动,而最有可能被各个族群认可的名称是“原住民”。现在的台湾,“原住民”已经成为台湾岛内少数民族的统称。但在原住民的部落里,他们还是保留着自己本民族传统的称谓,如:阿美、泰雅、布农、达悟、卑南、赛夏、邹、邵、鲁凯、排湾、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目前被台湾当局正式确认的有十四个族称。 正是由于两岸长期的人为分隔,一直以来,我们对台湾少数民族缺乏研究和宣传普及,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在台湾的都是“高山族”。这绝非讹传,我们一些边远省份的户口登记机构,到今天还出现过这种情况,某个台湾省籍家庭刚出生的孩子登记户口时,负责登记的人员听到孩子父亲或母亲是台湾省籍时,就想当然地在民族一栏上添上“高山族”。这不是一个笑话,在现实中,恐怕仍有许多人说不清台湾省籍与“高山族”的关系。 近十几年,台湾研究民族学的学者,尤其是台湾的原住民学者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开始详细系统地介绍这个最早在台湾进行开发垦殖并繁衍的部落族群。在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事人口述的记录,它们以最本性、最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台湾土著民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特性及其文化特征。但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目前这类书籍在大陆还难以看到。 为了让人们更多了解台湾的少数民族,促使两岸在认识台湾少数民族问题上有更多地共识,全国台联决定编写这套丛书,以期成为大陆民众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由于我们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甚至有些认识还是在成书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这套丛书中,肯定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甚至不精确的地方。同时,由于对各类资料中彼此冲突的部分不能赴当地核实,我们暂时只能取其中一种说法。待今后赴台进行田野调查后,当及时对本书进行修订。 在余清梅、高鹏、高伟、李树义、杨洋、鲁洪科、陈小艳、陈海舟、许玉香、宋强、安林林、何昆、李永红等同仁将近一年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台湾原住民丛书》概论及主要分册的编写工作。杨骅同志在此书成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邵丽娟、徐波、张红星、黄京华、蔡明磊等同仁都给予我们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在编纂过程中,前会长杨国庆、会长梁国扬、前辈田富达给予我们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衷心感谢台湾友人宋东文、达英、巴湃、古木等先生,是他们提供的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我们的编纂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特别要感谢苏辉和她的先生,还有好朋友田雪平、殷路长,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深刻理解和大力支持。 我还要感谢台海出版社社长安然,他对丛书提出的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的编纂工作很大的帮助。 最后,对为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台海出版社编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8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