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争议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最新力作!
改革开放导致不平等吗?市场=价格+企业家?市场如何创造财富?陌生人之间凭什么分工合作?中国经济如何步入市场化?腐败是必然的吗?金融危机是市场犯的错还是政府惹的祸?政府在市场中的功能是什么?中国未来增长潜力有多大?中国世纪真会到来吗?
张维迎为你深度解读中国市场经济的来路与前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市场的逻辑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张维迎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最富争议的经济学家张维迎最新力作! 改革开放导致不平等吗?市场=价格+企业家?市场如何创造财富?陌生人之间凭什么分工合作?中国经济如何步入市场化?腐败是必然的吗?金融危机是市场犯的错还是政府惹的祸?政府在市场中的功能是什么?中国未来增长潜力有多大?中国世纪真会到来吗? 张维迎为你深度解读中国市场经济的来路与前途。 内容推荐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好坏由别人说了算、不由你自己说了算的制度。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必须使别人幸福。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16篇重量级文章,分为解读市场经济、思考改革过程、理解金融危机、把脉未来发展四个篇章,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解读市场经济 1.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捍卫市场经济是经济学家的职责 当前中国社会的反市场迹象 从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奇迹 市场经济特征之一:竞争为他人创造价值 市场经济特征之二:陌生人之间的分工合作 建立市场信任的关键:企业、利润和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困境 政府干预导致市场发育不足 政府最应该做的:保护产权,推动竞争 让穷人的资产变成资本 相信市场,允许民间扶贫 一个严重的误解:市场导致不平等 拒绝“卖拐”——坚定对市场经济的信心 2.正确解读利润和企业社会责任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谈论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困惑与悖论 从利润、收入、成本说起 利润来自何处 利润是一种责任 利润的社会意义 怎么办——制度缺陷下的抉择 3.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吗?中国的经验 引言 过度(或恶性)竞争 过度准入 声誉机制的缺失 竞争驱动的私有化 结论 4.反垄断法的隐忧 企业的三种定义 寡头竞争对社会有利 准入自由:垄断与竞争的真正界限 5.让商业活动更自由 第二编 思考中国改革 6.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学会理性思考 中国改革的三个约束条件 改革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发展是消灭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的硬道理 谈收入分配问题不能离开全球化的大背景 腐败的根源是政府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垄断 不要把学术与政策混淆 7.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 前言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 随即行走:中国是怎样选择渐进式改革的 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总结 8.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家人才配置的重要性 中国的激励变迁: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 最主要的三类中国企业家 价值创造与寻租活动 结束语 9.中国经济改革30年 30年改革大格局 价格改革是怎么完成的 国企改革是如何进行的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阶层的兴起 中国未来30年 10.中国的价格改革 计划价格体制与价格扭曲 通过双轨制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 中国价格改革的经验教训 附录:以价格体制的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要找到体制改革本身的机制 就体制运行的基本规则 不要把宝押在价格调整上 抓住价格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 不要被财政问题吓破了胆 体制改革的几个障碍因素 11.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分配 第三编 理解金融危机 12.危机中的选择 理解危机可能比简单出对策更重要 重温奥地利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 这次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政府救市,还是自由调整 尽早尽快地释放民间活力 危机与大国崛起 13.经济不是单一产品 危机的三个特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谬误 CPI是个很大的误导 货币是非中性的 货币扩张如何导致经济危机 为什么人为的繁荣不能持续 中国的角色 14.金融危机与经济学的发展 30年代大危机与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对这次危机的预测 对经济危机的不同理解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活 第四编 把脉未来发展 15.把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 基于历史的推测:人口大国将重返经济大国 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全球” 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 产业创新与整合 警惕“国进民退”,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政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试读章节 建立市场信任的关键:企业、利润和企业家 市场中的信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重点谈三个概念:企业、利润和企业家。这三个概念是理解市场经济的关键。 比方说,中国有13亿人,每个人都生产自己的商品,到市场上去卖,谁能信得过谁?换一种说法,如果把市场上所有商品的商标都去掉,你敢买什么东西?可能敢买土豆、大米、水果这些最简单的商品。像汽车、电脑、矿泉水、投影仪这些质量和功能不容易辨别的东西,你敢买吗?你不敢,市场上99%的商品你都不敢买。 那怎么办?有一个办法。我们把13亿人分成不同的组,比如说分成30个组,河南人、河北人、山东人、陕西人、北京人,等等。有了这个分组之后,我们虽然不认识每个人,但我们知道这是山东人,那是广东人,这就可以作出某种判断。企业就类似社会的分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一个名字,谁骗了我们,我们可以追诉他,或者他这次骗了我,下次就不买他的东西,他就要完蛋。当社会划分为企业的时候,每个企业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信任。如果没有企业,每个人只从事个体生产,做不到这一点。 企业何以使得我们可以相互信任?答案与所有权配置和利润有关。比如一个企业由1万人组成,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所有者。这个企业每年的收入是1亿,1万人平分,每人拿1万块钱。这样似乎很公平,但想一想,如果出了问题,谁来负责?如果要求人人都负责任,结果可能是大家都不负责任。 现实中,企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分配责任,即一部分人承担过失责任,另一部分人承担严格责任。承担过失责任的人拿合同收入,即,如果他没有迟到早退,没有旷工,没有违反工作规定,干了一个月,到月底一定要领到工资,这就是员工。另一部分人,即老板,要承担严格责任——或者叫剩余责任。用一个通俗的说法,什么叫雇员?别人没有发现你的错误,你就没有责任,这就叫雇员。什么叫老板?你没有发现别人的错误,那么所有的错误都是你的,这就是老板。老板没有权利在消费者面前由于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而工人可以在老板面前因为自己没有犯错误而要求收入,这就是老板和雇员的区别。 老板拿的是利润,承担的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利润是收入剔除成本的剩余,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所以它是一种激励机制。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我不认识里面的生产工人,为什么要信任他?是因为有人承担剩余责任。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餐馆的老板,厨师洗菜不干净,有人吃了拉肚子住院,你必须负责。利润作为一种获取收入的方式,使企业所有者承担剩余责任、严格责任,任何一个员工犯的错误老板都要承担,因此,老板必须认真监督和规范员工的行为。这样,顾客才可以放心地购买企业的产品。 进一步讲,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包括企业供应商犯的错误,企业老板也得承担责任。比如说你买了一个品牌的计算机,计算机的某一个零件,如屏幕、芯片、风扇出了问题,甚至是电池爆炸了,要承担责任的,首先是计算机厂商,而不是零部件的供应商。换句话说,一个品牌企业,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面前立了一个军令状,打保票说,你买我的东西,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样,才有大家可以信赖的市场,才有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才有了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所以我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责任制度,利润是一种考核方式。市场通过企业这一组织形态划分核算单位,通过利润追溯责任,从而让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谈市场经济,绝对不要忘了企业家。只从价格的角度,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但非常遗憾,过去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里,都没有企业家的地位。熊彼特曾批评,经济学家所谈的经济成长,像一部没有王子的《哈姆雷特》,真正的主角没有出场。拿利润的人是企业家,他承担着为整个社会组织、生产并且监督其他人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企业家,不是指特定的某个人,是指行为的功能。是说在市场经济当中,有这样一类人,起着这样一个作用。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喜欢企业家,不重视利润,与不接受市场经济,是同一回事。P18-20 序言 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 市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己先利人。比如说,生产者要获得利润,就必须提供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企业家想要有雇员追随,成为他人的老板,就必须给雇员提供足够好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并对后者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工人要得到能维持家庭生计和改善生活的工作机会,就必须生产出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竞争。不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企业,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市场的这一逻辑把个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转化为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由此,才有了西方世界过去200多年的崛起,也才有了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是一只隐形的眼睛。看不见的手指引人们做正确的事情,隐形的眼睛监督人们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声誉。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和这只隐形的眼睛,使得远隔千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可以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提供服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人类的进步。 私有产权,自由价格,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隐形的眼睛得以运行的基本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满足别人的利益成为追求自己幸福的前提,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情。 当然,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赖以运行的法律环境常常是不完善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市场也会受到各种各样反市场力量的干扰,特别是既得利益和政府的干扰。由于这个原因,市场经常受到批评和质疑。人们习惯于把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归罪于市场的失灵。比如说,这次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替罪羊,政府救助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 市场不是经济学家的发明,而是普通人的创造,是无数芸芸众生自发行为的结果。但创造市场和在市场中生活的普通人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容易受到反市场言论的蛊惑。理解市场如何运行需要科学、理性思维,市场经济需要有人去捍卫。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基本责任。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如果我们不需要市场经济,就不需要经济学家。 当然,理解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亚当·斯密以来,即使在经济学家内部,有关市场经济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试图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给出一个完美的理论构造,但追求数学上的完美性使他们作出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反倒为市场的批评者提供了口实,甚至为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谈论“市场的失败”成为经济学家中一个时髦的话题。即使像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这样一位因对信息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理解也很不到位,误把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理论的缺陷当作市场本身的缺陷。这是令人遗憾的! 事实上,所谓市场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批评者的臆想和由此导致的政府干预的结果。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的市场经济,这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市场本身的毛病。这就跟人一样,本来没病,但有人不断说他有病,非给他吃药不可,最后反而吃出病来了。这也是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告诉我们的道理。现在好多人都在“卖拐”,本来你的腿不坏,他一定说是坏的,说到最后,你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腿不行了,只好买他的拐。在今天的社会上,这个拐是什么?就是政府对市场的任意干预。大量的所谓市场经济的毛病,都是被卖拐的人卖出来的。 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最初来自书本上的知识。1982年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我第一次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信念。1984年我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提出如何通过双轨制逐步实现价格自由化,另一篇讨论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从那时起,我将市场经济归纳成这样一个公式:市场=价格+企业家。应该说,这是经我思考后的书本知识的演绎,我随后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的。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国家体改委工作,直接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政策的研究。后来到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我试图从所有制与企业家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给出一个理论解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我将自己所学到的和所发展的理论应用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研究。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我对市场经济的信念不断强化。国内外理论界和现实中人们提出的各种对市场的质疑和中国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我研究问题的灵感之源。可以说,过去26年里我所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再提出自己的思考的,以帮助人们理解市场经济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本书收入了我的16篇文章。其中“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视角”一文写于1993年,作为附录的“以价格体制改革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文写于1984年,其他14篇文章都是过去5年里写作的。我将这些文章分为4编。第一编“解读市场经济”,包括5篇文章,主要讨论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特别是市场如何通过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制度构造使得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一个陌生人之间合作的责任体制。我试图澄清一些普遍存在的对市场经济的误解,特别是对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做了厘清。我还讨论一TIN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第二编“思考中国改革”,包括6篇正文和1篇附录,主要分析中国改革是如何进行的。这些文章证明,市场经济不是任何人有能力设计的,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持续演进的过程,好多情况下是“歪打正着”,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善于利用自发的力量并将自发的力量变成自觉的政策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我还证明,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的转变和企业家队伍的兴起,是理解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关键。诸如腐败、收入分配差距这些问题,必须放在一个过程中看。 第三编“理解金融危机”,包括3篇文章,讨论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正确的政策选择。我认为,金融危机是政府政策的失误所致,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是让市场自发调节。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即使有一时的功效,也将带来长期的严重的负面后果。毋须讳言,我对金融危机的解释基本上是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商业周期理论,我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最具说服力的市场经济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同,在奥地利学派看来,市场是一个无数经济个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不断收集、加工分散信息并作出有目的的行动决策的动态过程,企业家是市场过程的主要驱动力量,政府对市场过程的人为干预会扭曲价格信号,导致无效率,甚至危机。正是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使得自由市场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惟一有效率的体制。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信息的假设是经济学家的问题,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 第四编“把脉未来发展”,包括1篇文章,讨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体制改革的前景。我认为,中国从世界人口大国回归世界经济强国的关键是利用企业家精神开发国内市场的潜力。为此,中国必须继续减少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并在未来30年将重点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完成宪政民主制度的建设。我预测,中国始于1840年的历史性转轨或许能在2040年完成。到那时,中国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 本书中的部分文章由我在北京大学向学生作演讲的演讲稿的基础上形成。岑科等人为文稿整理和初稿修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深表感谢。有3篇文章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我要感谢汪洪波先生和牛智敬先生杰出的翻译工作。 本书的出版最初来自施宏俊先生的提议,整理工作也是在他的督促下完成的。责任编辑李文青女士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编辑工作对本书的成功出版功不可没。在此一并感谢。 如果这本书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坚定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信心,我将聊以自慰。 张维迎 2010年4月5日清明节 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