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山岭,连绵的山岭……
在这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广漠远阔的辽南原野,山峦无尽,峰巅簇拥,岭岱莽莽,峰岳茫茫,岩嶂重重。
这些山峦,岭岱,峰岳,岩嶂,算来都是长白山的余脉。论其名称,能够凸U得出的,就有鸡冠山、黑鹰山、华表山、官马山、开门山、关门山、天门山、小陵山、半蜡岭、摩旗山、庙光岭、姚千户山、曹千户岭、寒城岭、大石门岭、小石门岭、琵琶岭、关山、晾甲山、马蹄峪、答喇山、寒山、寨山、囱山、梨花峪、杏花峪、浪子山、三盘峪、七盘岭、八盘岭、鼓手峪、马压山、牛儿岭、石门山、子日山、远帆山、八石寨峪、詹家山、南山、香山、麦山、柴山、首山、鞍山、庙岭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观不胜观。
在这诸多的山岭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千山。
千山,古称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说起这些山名,都有着其引人生趣的来历。积翠山,传说远古洪荒年代,上方有一位美貌贤惠的女神,名字叫积翠仙子。她为了让人间有无限风光、烂漫春色,便用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云锦霞朵,绣织莲花。当她绣织到第九百九十九朵的时候,被专横跋扈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不让她随意降美于人间,于是勒令天兵天将把她抓走,予以审问。积翠仙子见自己的美好愿望实现不了,非常着急。在痛苦挣扎中,她将已绣好的九百九十九朵莲花洒向了人间。于是,那九百九十九朵莲花,便化作了大地上的九百九十九座美妙奇丽的山峰。积翠仙子在向人间洒落这些莲花时,手中握着的绣针也因不慎滑落了下来,镶嵌在群山的石缝里,这样便形成了后来的千山中的“一线天”景观。在这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缅怀这位有功于人间的积翠仙子,便将这里的群山称之为积翠山了。
千华山,是它将千山与附近的华表山结合起来后而得到的称谓。它也有一段美妙无瑕、晶莹剔透的传说。传说远在汉朝时,辽东有个名叫丁令威的人,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灵波山,拜师学道。后来,经过多年苦修苦炼,终于得道成仙。但是,他很思念自己的家乡,便化作一只仙鹤飞了回来。它落在辽阳城南的南山华表柱上,并玎玎玲玲、殷殷切切地唱道: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载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已非,谁识仙某在此窥。
据说,千山的“来鹤亭”、“仙人台”等名胜的称谓,都来自于丁令威的传说。当然,华表山的这个名称,也是后人对于丁令威的一个纪慰了。千朵莲花山,顾名思义,是说它应该有千座状似莲花的山峰。然而,它竟然有山峰九百九十九座,并非有一千座。传说有—位得道的大仙云游到这里,他——地数过了山头,见差一座没有构成一千座,深感遗憾。于是,他在九百九十九座莲花山之间又造了一座假山。从此,千朵莲花山便名副其实了。
对于千山名字的来历,历代文人秀士多有吟咏。其中,以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曾任御史的姚元之的《题千山》一诗最为出名。诗云:
明霞为饰玉为容,山到辽阳峦嶂重。
试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要说这些山岭,都各有其生奇的一面。那就是,这些山岭绝大多数都是东西走向,南北排列,但是,确也夺奇争秀,溢彩生辉,成瑞呈祥。常言,有山就有水;又道,山多高水多高。在这诸多山岭中,多有悠悠流水生出。要说这些流水,也有它与天下江河不一般的地方。那就是,它在山岭中多作东西流淌,待流出山外,却又化作南北流程,且涌进一条大河,从此便迢迢远去,漫漫天涯,奔向辽远浩瀚的渤海里去了。汇总后的这条大河,名日浑河,盖取其浑然大度、浑厚豁达、浑圆朴厚之意也。而汇入这条大河的东来的河流,主要有这样四条,由南自北数,它们分别是汤河、沙河、夹河、柳河。夹河,又名太子河。
话说,就在这南有汤河与沙河、北有太子河与柳河之间,就在这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诸多山岭的末端,竟然恢恢阔阔、乌乌压压地拥出一座古城来,名日辽阳。
本书故事,即从辽阳写起。
辽阳,汉时称襄平郡,三国北魏时称辽东郡,晋时属辽东国,隋唐时称安东都护府,辽时称东京辽阳府,金时称东京路辽阳府,元时称辽阳路,明时称辽东都司卫,清代始称辽阳州,隶属奉天府即盛京城所辖。
明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明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泰昌元年,亦是大清国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前期的后金天命五年。这年的干支为庚申,即公元1620年。
这年春三月,时任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上等都指挥佥事辽阳中军、谥号安国将军掌都司印、万历四十年武举人崔圭,跨马来到辽东都指挥使司、谥号靖辽将军王珏帐下。
这个崔圭,乃是世代簪缨,将门之后,名门之子。其祖原籍河南南阳,后始祖崔源随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征战,来到辽阳任事,直到今时。
王珏,原籍亦是河南南阳。先祖于明初移居扬州府江都县。到了王珏这辈,开始升官发迹。王珏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取中武进士,遂被派遣分发到辽阳,出任辽东都司都指挥,至今已越二十年。
那么,这日崔圭为什么要来到王珏帐下呢?
原来,崔圭与王珏交情甚厚,又为同僚。崔圭在王珏手下供职,为下属吏员;且二人先祖同为河南南阳。常言,人不亲土还亲。因此,二人相处得非常默契,竞成了莫逆之交。在一次闲聊中,崔圭得知王珏有将眷属迁居辽阳之意,并探问崔圭,看是否可行。崔圭经过多次的思索,已为王珏打定主意,决意让他举家迁来,莫要犹豫和踌躇不定。这日崔圭前来,就是为着进一步说服玉珏的。
二人相见,也没有多说,崔圭带领着王珏,便~同骑马向城外走来。
他们要奔哪儿去?
辽阳城南,千山脚下,鞍山东郊,倪家台村,东山前坡,崔氏茔地。
为什么要他到这里来?
崔圭要王珏看看他家的祖茔,以此作说,说服王珏。P2-4
王尔烈与刘墉、纪晓岚、和坤同朝为官;在乾隆帝千挑百选之下被遴聘为太子师;他襄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深受乾隆与纪晓岚的推崇;他博学聪敏,才智过人,成为乾隆倚重的文臣;他刚毅正直,一生清廉,以崇高的人格与道德形象,改变了皇子永琰(嘉庆帝)的一生。
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
——台湾作家王寿来
增订版后记
有关本版当说明的事,在我的《增订书序》一文中已经有所交代了。为明晰起见,此处再说一下。本次再版,增添了些新写的文字,计六章七万余字,并在他处也有一些增添和修订。我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将书中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讲述清楚,不仅使人们能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更能丰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给读者一个更清晰、更壮美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书中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这当是向读者所要告知的吧。
再有所要讲的,是感谢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孙建军先生、总编王尔立女士,感谢责任编辑王明智先生。其以高度负责、尽心尽力的敬业精神,亦是为着向读者负责,拿出一本像样的,能让人读得下、能传得开的、这样的一本书,努力校订、编辑,使我很感动,我不会忘记。
这是一部增订本书,一部全新的书,不同于最初的原版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
杨子忱再志
2014年2月25日于长春东岭
一国之师的风骨
——王寿来、谢小韫谈《王尔烈》
王尔烈是谁?
他与刘墉、纪晓岚、和珅同朝为官;在乾隆帝千挑百选之下被遴聘为太子师;他襄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深受乾隆与纪晓岚的推崇;他博学聪敏,才智过人,成为乾隆倚重的文臣;他刚毅正直,一生清廉,以崇高的人格与道德形象,改变了皇子永琰(嘉庆帝)的一生。
谢小韫(以下简称谢):帝师是皇室眼中的重臣,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养成教育,向来都被当政者高度关切。王尔烈身为一国之师,必有其过人之处!
王寿来(以下简称王):即使平庸的皇帝,也知道要慎选帝师,何况明君!唐太宗曾经对魏徵说:“太子是宗庙社稷之根本,需选公正无私之人辅弼。我知您患病,但您可躺在床上教导他。”明知魏徵患病,仍要他抱病出任艰巨,可见唐太宗将管教太子视为何等大事!
一国之师,攸开兴衰
乾隆帝也是一代明君,擅长识人用人,他挑选太子师,慎之又慎,尤其他知道永琰桀骜不驯,调教是否得当,攸关国运兴衰。他在严谨的观察、审慎的斟酌之下,指派王尔烈为师,是对其人品、道德、学术的高度肯定!
谢:王尔烈是辽阳才子,经过将近四十年的苦读,在四十四岁那年于“殿试”中成为二甲一名的“传胪”,从此踏上仕途。他的前半生就是一个“苦”字,苦学向上,按部就班,不攀附权贵,不走捷径,全凭真本事。这应是乾隆帝看中他的关键!
王:科举是专制时代取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士子才智、思想的一大禁锢。小说中提到:清康熙年间,一位102岁的贡生参加乡试,入考场时,他的曾孙提灯作为前导,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光”的字样,实在荒谬之至。但是,科举仍有其可取之处:只要埋首书卷,便有出头的机会。王尔烈出身豆腐之家,小说中写到乾隆帝传说中的生父陈说也是豆腐之家,他们都经由科举之路,成了布衣卿相。
王尔烈始终秉持“本事吃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天底下没有侥幸、没有一步登天的途径;唯有奋发向上,才有机会,这便是王尔烈的写照。
君子之风,直道而行
谢:王尔烈的正直、清廉形象,成为他的人格标志。他与纪晓岚、刘墉同朝为官,彼此有密切的互动;他对和坤保持“敬而远之”、“不相为谋”的态度,有几次以言词挖苦和坤,表现出他的鄙夷,这种是非分明的个性,其实是不利于仕途的。
王:王尔烈的人格特质,非常吻合儒家思想对于“君子”的要求,尤其是人伦中的君臣关系,他是谨守不违,对乾隆帝奏事讲话或劝谏,都极婉转,拿捏分寸;其次,王尔烈对仪礼十分坚持,绝不含糊。面对傲慢、胡闹,甚至口出恶言的皇子永琰,他不卑不亢不惧地捍卫师道的尊严,不因皇:子=是未来的接班人而讨好、纵容。他只想灌输永琰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后将当明君,他不想求官,刻意逢迎永琰,作为未来晋身之阶。这是正人君子之所为也。
另一种君子之风是直道而行。和坤权倾一时,王尔烈却不与他唱和,实属不易!
谢:王尔烈参加殿试之前,在“雍和园”巧遇了微服练剑的乾隆帝,一--席谈话,乾隆对他大为欣赏,基于爱才心理,乃冒王尔烈之名参加殿试,谁知竟弄巧成拙,让原本登上一甲一名状元的王尔烈变成二甲一名的传胪。这段插曲,突显了乾隆识人用人的一套手腕l
王:从小说的手法来看,是写得很传神,但是,文献记载,那一年的殿试状元另有其人,乾隆冒名参加殿试,纯是一段穿凿附会的美谈而已。作者在处理传主的态度上,是将野史、正史兼容并蓄,引述这一段美谈,是为了突显乾隆的器重与恩宠。
传授帝王之学
谢:自古至今,帝师必然博学,但因置身权力中心,常免不了涉入政争,流于激情。一国之师的王尔烈,却谨守正直、超然的立场,不结党营私、不涉足权力核心。
王尔烈教导永琰《帝王圣鉴》等帝王之学,将历史上重要的治国理念倾囊相授,他多举《韩非子》《资治通鉴》《说苑》等书,阐述为政之道,可谓用心良苦。
王:他必须引用诸多治国、执法、用人的例子来开导永琰,他既像指南针,又像矫正器,他要扮演点石成金的角色。帝师难为,教导有成,是皇子睿智;无功,罪在帝师。
谢:王尔烈讲述的许多史事,极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像包拯谈朝令夕改的施政、汉朝廷尉张释之向文帝抗颜直谏有关执法的问题,都是极佳的教材。但是,永琰那么年轻,既乏阅历,又素来傲慢无礼,恐怕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吧?
王:那些故事确实发人深省。譬如,唐太宗说:“我读了《隋炀帝集》,发现其文章辞藻渊博,文中也肯定尧舜而斥责桀纣,然而隋炀帝做起事来,为甚么却背道而驰呢?”多么生动的教材!隋炀帝居然谴责桀纣,可见暴君也知道善恶是非的分野,只是自己不知不觉地也步上暴君的后尘。一个人的“自知”最难,而掌权者被权力层层包裹,求其有自知之明,更难。这些恐怕不是永琰所能理解的!
乾隆帝挺到底
谢:王尔烈出题:“明月叫天边”,让永琰作答:永琰以为老师故意为难,便把文题改为“明月照天边”;王尔烈又出题:“黄犬卧花心”,永琰忍不住了,以极不礼貌的态度顶撞老师,骂老师是“关东鞑子”,结果演成永琰失控,怒踢龙板反伤自己的闹剧,惊动了乾隆帝。当帝师有点像走钢索,稍一不慎,也会惹祸上身!
王:王尔烈说了一番话,让乾隆帝心服口服,当场要皇子向老师认错,并且在龙板上写下:“龙板在前,如朕亲临,责罚由你,朕不过问”的谕旨交给王尔烈,要他以后从严勿论。这一段情节很感人,乾隆帝的苦心孤诣、王尔烈的维护师道:永琰的叛逆不伦,都描写得很生动。一个帝师能择善固执至此,也算成功了!
谢:王尔烈趁机请求乾隆,让永琰到民间游历,一方面为那两道怪题目找答案,一方面深入了解民瘼,就教学手法而言,这算是一大突破!
王:皇子未来继承大统,要有宽阔的胸襟和视野、丰富的学养与见识,才能君临天下。他要永琰走出去,看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必须虚心受敦,亲身体验,才能多所斩获。
蜕变的学习之旅
最近有一批学者共同连署发表一篇《深耕台湾》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教学中加强“实做”。身体力行,从实做中领会、印证自己不知、不信的事物,这是王尔烈的本意。永琰从“实做”中体察民情、改变观念,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师生关系的新里程。
谢:永琰两次扎实的“学习之旅”,不仅找到了文题的答案,知道老师有所本;在实地了解民瘼后,知道民之所欲、民之所恶,这位未来的接班人,思想上也突破、成熟了下少。
王:他深刻体会到老师在民间的崇高声望,从此对老师由衷地敬重。王尔烈一直到老,还深受这个学生的关切,晚年因为两袖清风:永琰已即位为嘉庆帝,特意给王尔烈安排了一个铸币的肥缺,暗示老师积一些老本,好颐养天年。
谢:嘉庆上台后,扳倒第一大贪官和珅,也是受到这两趟学习之旅的启发吧?
王:他探访民间,亲睹了地方贪官的风评,确实是感受深刻。和坤为前朝老臣,而且乾隆还在当太上皇,嘉庆要诛杀和珅,必须有极大的道德勇气!
王尔烈一生正直刚烈,嫉恶如仇,与和珅同朝,又数次得罪之,却能不为和珅所害,这种妥协的艺术,值得深思!
牢固的“和珅情绪”
在政治舞台上,大可不必进行尖锐对立的“零和游戏”,揆诸历史,尖锐对立往往两败俱伤,对政局、百姓非福。王尔烈这么正直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妥协,值得现代人深思。
谢:王尔烈的妥协,并不失立场。有一次,和珅、王尔烈陪乾隆帝游江南,和坤获赐一幅山水画,请王尔烈题字,王尔烈在画上写道:“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此诗非常传神地挖苦和珅的贪婪,和坤为之气结,但在乾隆面前,也不敢造次。
王:乾隆帝是一代明君,为什么如此识人不明,让和珅贪赃亿万?作者在小说中写到一段逸闻:乾隆当皇子时,与父皇雍正的宠妃马佳氏有过刻骨铭心之情,马佳氏因此被勒死,颈上留下红痣;后来乾隆即位,发现和坤的容貌与马佳氏相似,而且颈上也有一颗血痣,以为是马佳氏转世,便对和珅百般宠爱、纵容,这种移情作用,或可解释为乾隆帝偏听偏信于和珅的缘由。
谢:作者在书中写入了不少野史,像乾隆帝专程到浙江海宁“寻根”的传说。原来当年乾隆出生时,发生一段“狸猫换太子”的后宫秘闻;乾隆的寻根之旅,在生父的祖堂,只见到陈老夫妇的鞋屐,鞋头朝内,鞋跟朝外,这是寓意“孩子到了”。作者穿插了各种逸闻,增加了不少可读性。
正史与野史兼容
王:这是《王尔烈》的特色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有几项特色:
一、开创文学体例,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文体兼具。
二、把文学与史学知识熔于一炉,正史与野史兼容。
三、考证翔实,部分媲美学术论著。我查了高鹗、刘墉、纪晓岚的生平事迹,发现本书所记十分正确,这有点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故事情节虽属创作,但在触及历史的部分尽量忠实,历史背景毫不含糊。
四、多方呈现中国诗词的美学内涵。像八角山诗、宝塔诗等,排列方式是美学的,展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清贫思想,永恒价值
谢:纵观王尔烈的一生,可谓“清廉到底”,即使他去主持铸币回来,依然两袖清风。这样一位风骨凛然的帝师,可以给现代读者什么样的启示?
王: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
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使他终身奉行清贫思想,很像《论语》中那位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
当他在职场上退休后,告老还乡,他在人生理想上的追求并没有终止,而是延续下去,他把翰林府改为学塾,到处募款来兴学,比退休前更辛苦、更清贫。
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
王尔烈,这么一位典范人物,很值得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整理/江侑莲)
清代乾隆年间,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上,诞生了一个震动文坛、驰名朝野,且使家乡父兄扬眉吐气、为之振奋的人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王尔烈。杨子忱编著的《王尔烈大传(嘉庆帝师增订图文版)》以生动朴实的语言,细腻老道的文笔,生动形象的记述,真实而完美地表现了这位关东才子——少年乖巧敏慧、读书刻苦,青年科场获捷、作为大展,暮年厚重乡里、课子育人的全部历程。他曾与易装筒从的一代名君乾隆帝同下考场,又为乾隆帝的皇子即后来嘉庆帝的御师,以及主试江南,使得江南才俊刮目相看,被传诵为“压倒三江”;还有他在那云流沙涌般的沉浮宦海中,能够洁身自好、赢得同僚敬畏的鲜明个性……这诸多的故事,都得到了充分地表露和展现。此外,他曾多次护驾出巡,触景和诗,逢场吟联,代笔制赋,显示了他豁达、机敏、饱学的风度。本书还写了他自立琼林学海,以及忙中偷闲与女尼红了幽会的牵情动脉的情节。全书文笔酣畅,情节紧凑,故事连贯,环环相扣,丝丝互系,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从本书中还可以领略到官场的险恶、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读了该书,不仅能使我们在历史的长廊中迂回,更能使我们从历史的隧道中走到今天。它为今人的生存、处世、进取,以及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真正的人,楷模后代,都留下了一个坚挺的不可疑虑的风范和影子。从历史看今天,以史书读今世,以古人阅今人,这才是本书的真正寓意。
杨子忱编著的《王尔烈大传(嘉庆帝师增订图文版)》以详实严谨的史料和与王尔烈成长息息相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及传说为线索,将王尔烈的家世出身、求读科考、入仕为官、生平情感等经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全书行文流畅,故事跌宕起伏,是一本不错的人物传记。同时,本书史料收集丰富,亦可以作为研究王尔烈生平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