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亲历亲闻的历史史实,扼要地揭示和阐明了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犹太人的全部历史。其时限自第一个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直至1963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关闭,长达63年之久;内容涉及到社团、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领域,其中有许多史实是鲜为人知的,书中插入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读起来有血有肉,生动真实,几乎就是一部简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以色列)西奥多·考夫曼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亲历亲闻的历史史实,扼要地揭示和阐明了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犹太人的全部历史。其时限自第一个犹太人移居哈尔滨直至1963年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关闭,长达63年之久;内容涉及到社团、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领域,其中有许多史实是鲜为人知的,书中插入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读起来有血有肉,生动真实,几乎就是一部简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反映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特迪·考夫曼一家三代人生活在哈尔滨几十年,他还担任过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秘书一职,几乎见证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全部历史。 本书内容涉及到社团、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领域,其中有许多史实是鲜为人知的,书中插入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是一部简明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目录 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见证——序《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 译者的话 前言 犹太人涉足中华大地 早期哈尔滨犹太社区(1898—1914) 中国犹太社区——绽放的奇葩 “新王出现,命运维艰”——哈尔滨政权更迭 四海漂泊——涌动的犹太移民浪潮 沧海一粟,自强不息——哈尔滨犹太“自治” 鼎盛时期的哈尔滨犹太社区(1914—1931) 会堂、公共机构和福利实体 图书馆 塔木德—托拉学校 “职责共披”——组织和福利机构彰显手足情 社区灵魂——正直崇高的拉比 哈尔滨犹太青年运动 社区意识形态不和谐之音 “崩得主义”VS“锡安主义” 锡安主义和锡安主义者 万圣神灵,宇宙主宰泽披恩赐——腾达的商业和 贸易 捐贈与捐贈者 从峰顶跌至谷底 精彩纷呈的世界——繁荣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日本占领下的哈尔滨(1931—1945) 简明日本史 日本轭下的哈尔滨犹太人 反犹主义者还是朋友 丧钟鸣响 苏联军队的到来 苏联军管时期的哈尔滨 共产主义世界里的私营经济 恐怖笼罩下的锡安主义者 逮捕、放逐和暗杀 痛苦的经历——亲睹父亲监禁、流放噩运 奥尔佳·阿尔库斯(Olga Arkus) 斯基德尔斯基——满洲风云晴雨表 以色列国家成立 地下秘密报业 归国之路 难忘父母 后记 附录 中国犹太社区图 关于特迪·考夫曼的书 试读章节 犹太人涉足中华大地 1930年,或者是1932年,我看到了一个容貌完全东方化的中国犹太人。当时,他到我家来拜访我的父亲。他身着丝绸长袍,看起来,他与我在25年里所看到的数百万中国人毫无别样。但他说他是犹太人。那时我六七岁。如果在街上遇到他,我绝不会相信他是犹太人。他能够含糊地讲出“施玛篇”(犹太教徒申述对上帝笃信的祷告词,以“啊,以色列”为始,是犹太教最重要的祈祷仪式上所要诵念的),并随身携带着一本从开封_中国的历史古都_带来的这样一本书;他知道“安息日”,也熟悉《圣经》故事。尽管他对犹太教有总体的概念,但对犹太人的历史及传统继承却一无所知。来时,一个俄语翻译与其为伴。很可能,他是来到中国的早期犹太人后裔之一,现在已经被同化了。至此,早期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族根。 充足的历史资料表明,远在8世纪时,第一个犹太人就登陆中国疆土。在12世纪时,波斯和印度纺织品商人在河南省的开封府建立了一个小型犹太社区,并置有一个会堂。杜区的成员遵循着犹太人的传统:“割礼”、“安息日”和“圣日”(为纪念某些特殊事件或著名人物而指定的某些宗教仪式)及不吃猪肉等等。 根据17世纪在中国的传教士所记载的资料,开封府的犹太会堂与中国的庙宇相似。1642年,黄河泛滥成灾,洪水不仅严重毁损犹太会堂,而且也冲垮了处于城外郊区的犹太人公墓。当犹太人从俄国来到哈尔滨时,大部分早期犹太社区已经被同化,上述这个社区已经不复存在了。 19世纪末,俄国犹太人来到了哈尔滨,并创立了新社区。与其前辈们不同,他们并没有融合到中国人中去,而是保持了在东欧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早期哈尔滨犹太社区(1898—1914) 1898年,哈尔滨城市开始兴建。此前,这里仅是一个小村庄。第一批犹太人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建设而来,最后一批于1963年归国离去,犹太社区在哈尔滨繁衍生息了65年。哈尔滨犹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传统,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另外一些人是文盲,缺乏最基本的犹太宗教知识,但这些不同背景的犹太人很快就与社区融为一体,适应了新的环境。这是犹太社区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与流散到德国、波兰及其他国家的犹太人不同,他们用了近百年时间才团结、凝聚在一起,而哈尔滨犹太社区几乎是在一夜间就形成了。 1898年,犹太人开始在哈尔滨定居,犹太社区及会堂于1903年正式建立。第一批移居哈尔滨的犹太人来自西伯利亚。来自俄国“栅栏区”(Pale of Settlement)的犹太人随后而至。他们从俄国的西部边界长途跋涉,经由西伯利亚来到满洲(译者注:满洲即中国东北,尊重作者原文,保持不变)。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路轨的铺设,犹太人来到满洲。这条铁路线是横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条支线。此路把莫斯科和北京联结起来。 1896年,中国和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中俄密约》,这项条约对增强俄国在中俄边境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在俄国,总的来说,犹太人受到严厉的限制,而来到俄国所取得的在中国的铁路附属地后,这种境况大为改观。这与俄国当时政策紧密相关。当时,为增强在中国的影响力,俄国人不遗余力,他们废除了宗教和民族歧视。因此,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不仅有俄国人,还有格鲁吉亚人,甚至早期受其压制的犹太人,他们拥有完全的公民权。从此,犹太人开始向此地移进。首批到来的是级别不一的铁路工人,其后是投资商、承包商、供应商和自由职业者(包括医生、工程师、律师和建筑师等等)。来到哈尔滨一段时间后,犹太人就占据了哈尔滨市“自治会”30个议员申的12个席位,这在俄国是前所未闻的。 在俄国,犹太人饱受人间苦难、集体大屠杀、放逐及各种严查令禁,遭受肉体和心灵上的摧残。他们渴望新生活,而此时的满洲成为他们寻找自由天地的目标。1896年,中东铁路路轨铺设破土动工(译者注:应为1898年),并于1903年竣工。这是沙俄在19世纪末最大的工程。此项工程雇工20万人,工程耗费近5亿金卢布,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满洲路段铁轨长3189公里(译者注:应为2489公里),包括隧道、桥梁、车站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 因为哈尔滨毗邻松花江(黑龙江的支流),铁路路轨也将经过此地,俄国人遂将铁路工程的管理局设定在这里。 俄国人完全控制了铁路沿线附属地区的生活,他们掌管通货、设立警察、控制市政及立法体系,此外,俄国人也鼓励俄国投资商到满洲来开辟新天地。P1-5 序言 接到原居哈尔滨犹太人、现任以色列一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先生寄来的著作《我心中的哈尔滨犹太人》英文版,粗略地浏览了书中的主要內容,立刻被深深地感动了。翻译后复印之前,我又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更加感到了本书的珍贵 其一,这是一部反映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特迪·考夫曼一家三代人生活在哈尔滨几十年,他还担任过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秘书一职,几乎见证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全部历史。因此,考夫曼先生是迄今最有资格回忆这段历史的权威人物。书中引用大量事实,客观地展示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工作的生动历史。 其二,这是一部原居哈尔滨犹太人撰写在哈尔滨的亲身经历。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作者本人是犹太人在哈尔滨历史的亲历者,他的父亲、母亲和祖父母也是原居哈尔滨犹太人,甚至他的亲属圈、朋友圈也多是原居哈尔滨犹太人。这种独特的身份也决定了本书撰写内容的真实可靠,耐人寻味。 其三,这是一部80多岁老人留下对历史的精彩回忆。本书珍贵还在于,作者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虽已83岁高龄,但强烈的事业心仍驱使他在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岗位上奋力工作,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体现在本书的字里行间,对哈尔滨充满感激之情也跃然纸上。 我忘不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三次访问以色列,每次凌晨抵达特拉维夫时,他都会亲自赶赴机场迎接我们的感人场面;我忘不了,在以色列每次访问时他都亲自安排详细的日程,并几乎坚持全程陪同我们,设家宴招待我们,这份真情厚意令代表团每个成员感动不已;我更忘不了,他领导的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依托成百上千个原居中国犹太人自筹资金,坚持几十年编辑出版“原居中国犹太人会刊”,留下了大批宝贵的历史资料,并资助了咸百上千的原居中国犹太人和中国人到以色列读书,这种为了中以人民友谊事业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更是令人赞叹。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向他表达深深的敬意。 本书中文版的出版,无疑会对关注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关注中华民族善待犹太人这一人道主义光彩记录的人们,提供重要的参考,产生有益的启示。愿本书能够促进中以人民友谊的发展。 后记 从1903年犹太社区建立到2963年,在哈尔滨生活的犹太人所做的远不只是建立了一个光辉荣耀的社区。除了典型的犹太机构,像会堂、社区中心、学校、养老院及锡安主义青年组织外,犹太社区建立了一些整个哈尔滨居民都受益的机构,值得称赞的有犹太医院和免费食堂,他们为整个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犹太社区的贡献并不仅局限于福利机构,还体现在城市经贸发展上。索斯金和克罗尔的食品行业;索斯金拥有的江船队,齐克曼的糖厂;亚伯拉莫维奇(Abramovitch)、穆拉维奇克(Muravchik)、佐罗维奇(Zolovich)和其他人一起建立的皮毛工厂;梅金(Maizin)面包厂;科夫曼的水果汁工厂;斯基德尔斯基煤矿;卡巴尔金大豆加工厂;萨姆索诺维奇的百货商店;弗兰克尔(Frenkel)、亚伯拉莫维奇、列姆伯格(Lemberg)和布尔苏克的印刷厂;楚克尔曼和布莱斯勒(Bressler)办的巧克力工厂、咖啡店和饭店:古列维奇(Gurevich)的药店;约瑟夫·卡斯普开办的马迭尔宾馆,富丽堂皇,世界闻名。所有这些都是犹太社区在哈尔滨城市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证明。犹太人建立了交易所,卡巴尔金任过主席。随着时间的发展,犹太人和中国人建立了合作关系,犹太人创办的一起商务的渐渐地由当地人来经营了,由他们接手管理。 许多犹太音乐家住在哈尔滨,一些人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院(Glazunov Conservatoxy)教学。所有这些人中,我必须要提及希费尔布拉特(Schifferblalt)教授、戈里德施京(Goldstein)教授、迪龙(Dillon)和格尔施戈琳娜(Aptekarey)。犹太演员和歌手在哈尔滨也颇受欢迎。 在医学领域,一些犹太人是杰出的,他们尤其被人们所缅怀。在同1932年流行霍乱斗争时,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对待贫富之人一视同仁,即使在哈尔滨偏远地方也是如此。 当我在1949年离开哈尔滨时,哈尔滨的人口为80万。从那时起,我在1992、1994、2004年访问过哈尔滨3次,它变成了一座拥有840万人口的集贸易中心、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松花江畔已经变成了迷人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新桥,地面被高层建筑覆盖。 但对我来说,它依然是我年青时最可爱的家园。出生在那里的或年青时去过那里的人,依然对过去的岁月充满生动而美好的回忆。松花江畔,未修筑的路上马拉车所卷起的滚滚尘埃在我们脑中依旧。我们也不会忘记夏季里在松花江另一侧的旅游别墅,城市里的公园和高架桥。 作为居民,我们犹太人在中国是普通而不是突出的。中国不是我们的祖国,这是事实。但我年青时遇到的中国人民都很宽容、好客,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欢迎。尽管中国人视我们为外国人也是事实,但他们接受了我们。他们从未侵扰过我们,没有禁止锡安主义运动并允许我们领导社区生活。 作为哈尔滨犹太人的后代,我们感到荣幸。社区机构给予我们安全和创造感,它是激励我们的源泉。社区中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经济问题而被剥夺学习的机会,没有一个老人害怕死后会被抛弃街头,没有一个病人被剥夺药物治疗的权利。每个人都知道,去世后,他会被体面地安葬。犹太社区给予所有成员一种安全和保护感。 今天,我们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正努力使这些遗产复活,尽管是在一个很小的规模区域內。“父亲的功绩会深深印刻在儿子身上”是我们遵循的格言,我们与咸百上千的中国犹太人孙子辈及曾孙辈们保持联系,培育相互责任的情感,帮助贫穷人及为高等教育颁发奖学金。 此书是为保存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独特遗产所尽的一份努力。同时,也是对哈尔滨犹太社区领袖们的尊敬和挚爱之情的表达。社区领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他们宣讲灌输兄弟关系和礼仪;他们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富有创造力。他们对锡安主义和犹太人们有无限的爱戴之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