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不是空白的/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辛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岁月不是空白的/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由叶辛著,主要内容:我曾生活了二十一年之久的那一片乡土,以瑰丽多彩的风光闻名,那是“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修文,古时候叫龙场驿。多年以前,当我在自己的小说中写到她的偏远闭塞,写到她的贫穷落后,我也如实地写到了她的山水风光,她那古朴醇厚的乡风民俗。

内容推荐

《岁月不是空白的/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由叶辛著,主要内容:说来难让人信,真正地开始懂得一点观察,真正地开始悟到一点创作的真谛,恰恰就是在那山也十分遥远、水也十分遥远、弯弯拐拐的山路更是十分遥远的村寨上。曾与几位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我琢磨出一点小说的道理,是在一看风……听雨一的日子里品咂出来的。

《岁月不是空白的/引领青少年成长的当代名家散文随笔》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到碧云湖去

浦东季节

两种生命环

“班厦”一瞥

遥念山乡

陪孩子挤车

最初叩响文学之门的那些日子

书随我跋涉

小箱柜的启示

爱的教育

家庭琐记

辣椒与我及其他

我和《蹉跎岁月》

我曾是一个上海人

亦谈文学走向世界

别亦难

今天我要离开贵州

三个三十一日

也算写自己

也贺教师节

鬼剑舞

西雅图之思

趣谈大峡谷

茶思

放牛的日子

当好“客人”

最难忘的旅程

“宽进严出”当试行

读你喜欢的

让孩子读得宽泛些

让孩子自己成长

读《红岩》的日子

新华书店情结

三棵树

我有两种“生命环”

妻子爱回娘家

家庭的氛围

家庭的朋友

往事的阶梯

永在流动的青春河

乡邮员小丁

母亲

我的展望

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唱好青春这首歌

爱也沧桑

关牧村的歌

往事历历记谢飞

我所认识的蹇老

难忘的处女作

笔记本和学习创作

我写《孽债》

令人羡慕的书库

在生活中捕捉新意

家居何方

妻又和我去散步

童年情结

四菜一汤总相宜

砂锅寨轶事

圣保罗联想

走出阴影的弗里达

在獐子岛尝海鲜

万物生长靠太阳

铸在钱币上的爱情

世博的灯光

城市和文学的关系

遥远而清晰的记忆

对话叶辛(代后记)

试读章节

到碧云湖去

人间是没有碧云湖的。

可是这一天,我们决心要到碧云湖去。

也许是日程安排得过于紧凑了些,游了琅琊山,看了扬子电气厂,还要看全椒柴油机厂,顺路去参观了吴敬梓的纪念馆,可谓马不停蹄;也许是昨晚滁州地区副专员主持的座谈会开得晚了一些,听完明光酒厂、扬子电扇总厂、盐矿、滁州纺织总厂生动而富有激情的介绍,一聊就聊到深夜,确实有点疲倦了。得知下午要去游山玩水,神经便松弛下来,心里说,在这皖东的土地上,还能看些怎样的山水呢?我是从西南山乡回来的,巍峨的山,奇秀的山,千姿百态的山,万峰竞秀气势磅礴的山,风去云来雾纱缭绕的山,我还看得少了吗?在整整二十多年中,我就生活在大山的怀抱里,对那“坡是主人人是客”的山岭意境,对那深幽恬静、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看得还少了吗?南亚国家斯里兰卡栽满椰林的山我曾攀过,朝鲜著名的金刚山、妙香山我去游过,并且得出结论,世上的山原本是相差不大的。即便皖东的山褶里还有湖,那湖能同比西湖大七倍的红枫湖相比吗?能同威宁的草海相比吗?

如此一想,亦便随着面包车的颠摇,随着一车人热烈的议论,昏昏欲睡地打起磕睡来。

车厢里是怎么安静下来的,我已说不分明了。只觉得一股清风拂上脸来,顿时觉得清爽宜人,湿润舒适,不知哪位说了一句:“到了!”

张眼往车窗外望去,满眼里尽是悦目的绿色。我揉揉眼,不错,那娇嫩的绿色无尽地延伸而去;和遥远的画笔勾勒般的山峦连在一起,和澄明如镜的湖面连在一起。

真没想到,皖东的山岭里,还有如此辽阔深远的湖。陪同的同志介绍,这湖其实是五十年代修的水库,名字也俗,据老地名称黄栗树。

我们下得车来,天蓝得明净,没有洁白的云彩,只有微带凉意的风从湖面上吹来。刚才在车上感觉到的那股清风,想必正是湖上拂来的。不解的是,时已近午后,它何以如此地清新呢?

漫步在似一双平直伸开铁臂的大坝上,眺望着远近的山峦和丰盈坦荡的湖面,只见那座山岭青翠欲滴,只见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湛蓝似染。远远的水面上掠着似有若无的水汽,雾岚一般,淡谈的如轻绢薄纱,匀匀的随风飘浮悠荡。定睛凝视湖面,时有觅食的鱼儿往水面一拱,便有一环连一环的涟沥摇泛开去,扩散到湖水的波纹里。浩瀚飘渺的湖水,拍散到极远极远的彼岸,托起隐隐的青山,连着那湛蓝的云天。

最吸引我的,是伴着湖光的山色。湖四周环抱的群山,虽无雄峻逼人的气势,也不显奇出怪,却带着妩媚的秀气,同样绚丽多姿。有人说,这湖水没有污染,这湖里产鱼,这地方的空气纯净得沁人心肺。因此欢迎人来开发,来投资。

似在印证他的话,众人不开口时,湖岸上那股深沉的寂静,就表明了这是疗养的好地方。又有人指点着绿荫遮蔽的山岭说,这样的山上,最好不要去盖别墅,人为的建筑物,会破坏了大自然塑造的原始古朴的景观。当地的同志说:“不怕,你们看得出吧,那婆娑摇曳的绿树浓荫中,早些年就有人盖过房子。只过了二三年,树林的绿色就把房子覆盖了。”

顿时,同行的文人中就有充分发挥想象的,盖一些林间别墅,西班牙式的,什么式的,作家到此地来写作,闲暇下来,到湖边垂钓,在林子里散步,听那林中泉水淙淙流淌,看那林中百花吐露芬芳,虫鸣自然是婉转悠扬,雀儿自然是叽叽啁啾,夜晚来临,皓月当空,月色如水,天上是星河闪烁,地上系流萤飞舞。大约众人都盼是这样,也便听得津津有味。大约众人都觉这只不过是白日梦,听过也便哈哈一笑了事。

有船随着呼喊开过来,于是步下大坝,乘兴荡舟,往湖中心去追波逐浪。湖内时有岛屿,临水的一面刀削斧劈一般,崖壁上色彩斑驳,但在岩缝石隙间,这儿那儿,仍顽强地生长着一蓬一丛的孤树和荆棘灌木,令人惊叹感慨。小岛上苍翠葱绿,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野花儿点缀其间,别有一番情趣。

轻浪拍来,湖水托起小船,春风一阵一阵拂上颜面,那感觉更比在湖岸上潮润清新,还带着股宜人的芬芳。这么好的空气,真该卖得钱的!我伫立船头,又一次仰望湖岸的群山,群峰的岭腰山颠,满簇簇密层层的绿色浓荫映人眼帘,是船儿在动,还是风儿在吹,那一片绿色的峰峦浮云似地在轻摇慢晃。  哦,好一片碧云。

那清新滋润凉爽纯净的风,不正是它们送来的嘛。

身边有人介绍,全椒县的绿化是全国出了名的。联想到昨天游览的皖东名山琅琊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_3%,而大西南最出名的旅游地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也没这么高啊。

是的,没有绿化,哪来的如此迷人的山,迷人的湖,迷人的湖光山色,哪来的我们眼前的连片连片的碧云。

上得岸来,黄栗树水库的管理人员征集湖名,我有些唐突地脱口而出:“碧云湖!”

同去皖东的老编辑李济生老先生挥笔将这三个大字写在宣纸上。

于是我们到了人间还不曾有的碧云湖。

P001-003

后记

对话叶辛(代后记)

叶辛与姜小玲

叶辛的名字,是和《蹉跎岁月》和《孽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孽债》,更是让他名声大震,闻名遐尔。1991年,叶辛在《小说界》发表了长篇小说《孽债》。1992年小说正式出版。1995年春天,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立刻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叶辛说,几乎是电视剧刚播完,他就开始被“写续集”的要求包围了。但是,他迟迟没有动笔。这一搁,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中,虽然又相继完成了《华都》《缠溪之恋》《上海日记》,但是,《孽债》中那五个孩子的身影却一直在他的眼前晃动,并在他的心中渐渐长大。今年1月1日,叶辛开始动笔写《孽债》的续集,9月19日全部写完。国庆长假七天,他足不出户,将稿子全部顺了一遍。国庆后,将40万字的稿子交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什么十六年后才动笔写续集?《孽债Ⅱ》告诉我们的将是怎样一个故事?在初冬的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一2007年11月16日,本社特约采访者姜小玲带着一系列的问题采访了叶辛,请他这我们一一解谜。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在十六年后拿起笔,为《孽债》写续篇?

答:激励我写作《孽债Ⅱ》的原因有三:

其一,《孽债》出版和电视剧播映以后,取得了我想像不到的反响。

其二,知识青年们有期待,几乎所有碰到我的知青,都对我说这本书该有个续篇。广大读者和观众有期待,没下过乡、插过队的老少观众,从领导到里弄的老太太,从当年的小孩到不怎么坐在电视机前的忙碌人士,都对我谈过他们被《孽债》吸引的情形。

其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找出了比我想到的还要多的理由,希望我把《孽债Ⅱ》写出来。他们的真诚令我感动。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写完书稿以后,婉辞了七八家出版社,直接把书稿交给他们的原因。

当然,更主要的是,十几年里,无数长大了的知青子女身上的故事,也给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我听了他们多少故事啊!

问:《孽债Ⅱ》是否完全延续了《孽债I》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刻画?  答:《孽债Ⅱ》的人物性格,延续了《孽债I》中绝大多数人物的性格。不过笔墨着重放在五个长大了的孩子身上。正如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性格都有所发展一样,五个孩子的性格在他们的恋爱、婚姻、事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如果说《孽债I》写的是他们融进家庭的故事,那么,《孽债Ⅱ》写的就是他们融人当代社会的故事。

问:《孽债Ⅱ》完成后,您是否会对《孽债I》重新作修改?

答:是的。《孽债Ⅱ》完成后,我对将与《孽债Ⅱ》同时推出的《孽债I》作了修订,大大小小改了三十二处。

问:《孽债I》和《孽债Ⅱ》相比,哪一部写得更顺手些?

答:两部写得都很顺畅。《孽债I》是分两次完成的,1990年4月1日至6月23日,写到一半。因为上海来了调令,我只得停下办理调动手续。1991年秋,从10月到11月,我写完了下半部分。《孽债Ⅱ》从今年元月1日起笔,9月19日写完草稿,“十一”黄金周通稿毕。这几天正在读校样,作小修改。对于我来说,写得顺手的往往效果不错。当年的《蹉跎岁月》,我是在1979年8月1日起笔,9月27日写完草稿的。那是在贵州山乡的猫跳河畔。

问:《孽债Ⅱ》是您的第二十七部长篇小说了,这部作品在您的创作中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答: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采用续篇的形式写的。而《孽债I》又是我所创作的二十七部长篇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两部作品之一。

问:您怕不怕读者看了小说后说,《孽债Ⅱ》没有超过您的《蹉跎岁月》和《孽债I》?

答:我觉得《孽债Ⅱ》会是好看的,因为我自觉对知青子女一代人还是深有感情的。如果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那我只有认命。不过我还会写下去,写出超越《蹉跎岁月》和《孽债》的作品。

难以割舍与土地的情缘

问:截至目前您一共创作了多少部作品?您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部?

答:迄今为止我约写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其中有儿童文学题材,有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也有城市题材,再就是广大读者最为熟悉的知青题材了。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中,我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是《蹉跎岁月》《在醒来的土地上》《孽债》和《华都》。至于你问的最满意的作品,我想是会写出来的。

问:许多当年当过知青的作家都远离这类题材的写作,您为什么对知青题材情有独钟?

答:在我的青春岁月中,有整整十年又七个月的时间是在插队落户当知青。栖居黔北的砂锅寨十年的日子,是我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至今,砂锅寨的老乡还会和我通电话,讲一点山寨上的趣事,讲一点他们的烦恼。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恐怕是中外古今的历史上难逢难遇的事件。而我,恰恰又是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命运,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把这个题材写好了,至少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问:回忆那段岁月,知青生涯对您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正是在那段岁月里,我了解了栖息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我思考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经常为喜欢我的读者写下这么七个字:岁月蹉跎志犹存。我想,知青生涯对我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所写的儿童文学题材、农村少数民族题材、知青题材,其实都是和我的知青生涯有关。有趣的是,我也曾用你这话题,问过一帮天南地北的知青,他们有的说是“宿命”,有的说是“苦难的标记”,有的说是“悲怆的旗帜”,有的说是“残缺的美丽”,还有的讲是“阵痛”,是“有疤痕的年轮”……哦,太多了。

问:有人认为当年的一些知青作家现在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了“精神贵族”。

答:其他知青作家情况我了解不多。不过,我是年年都回贵州去的,每次回去我都要到插队落户的寨子去走一走,进老乡家里坐一坐。今年4月我一已经回去过一次,下个月还要去一次。贵州民族学院和贵阳学院两所大学聘我当客座教授,他们让我每个学期去上一堂大课。我说每个学期一次太频繁了,每年一次吧。这样能保证我今后还是年年可以回去一次。插队落户的经历。使得我和土地有了密切的关系,我不想疏远这种关系。对于我来说,青春早已远去,可贵州莽莽苍苍的山林依旧;只有回首的风景,不可能有回头的命运。那么,就让我倍加珍惜命运曾经赐给我的一切吧。

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

问:您现在头衔很多,除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及上海市人大常委外,您还是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是什么机缘让您走人大学的?在大学给学生们上课吗?

答:那是十年之前,上海大学的先后两任党委书记吴程里和方明伦先生,给我捎来了钱伟长校长的口讯,说党委研究了钱校长的提名,决定聘请我当上大文学院院长。钱校长是我尊崇的老前辈,1982年,我在报上读到他表扬我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话,深受鼓舞。去上大上课,前几年多一些。近年来少一点了。

问:目前您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多,怎么来保证您的写作?

答:调任文学所工作以后,比在作协轻松多了。文学所隶属于社科院,重要的党务、行政、后勤服务及日常工作,大多由院属各处室承担了。而且,社科院已逐渐形成一些规范和良好的学术风气,能保证大块的时间做研究和写作。《孽债Ⅱ》就是在时间有基本保证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当然,从1月到10月,双休日、“黄金”长假等等所有的假期,我都放上去了。

问:现在说起“叶辛”这个名字,很少有人是不知道的。我感兴趣的是,您在1973年第一次收到退稿时,会想到后来的成功吗?

答:说起来有些可笑,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萌生了长大当作家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是十分值得珍视的。尽管在当年,因为表示了这一美好愿望,还被老师批评为“资产阶级成名成家思想”。1973年我第一次收到退稿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庆幸的是,我没有气馁,没有停下笔。在我栖身的小土地庙里,我仍然天天守着煤油灯写作。土地庙在寨子中心,老乡们天天看到我在那里写。三十多年过去了,厚实的青岗石砌的土地庙仍在那里,老乡们在土地庙上头挂了一块牌子:“叶辛旧居”。他们来电话告诉我,和“叶辛春晖小学”一样,这里成了湖畔林场的一个旅游点。

问:预祝《孽债Ⅱ》同样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能告诉我们,您自己为这部作品打多少分?

答:谢谢。要给自己的作品打分,那就难为我了。还是让读者给这部书打分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