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传说经典/中国民间文化经典丛书
分类
作者 张静主编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1.乾隆下江南

乾隆年间,有个叫刘墉的,外号刘罗锅子,是吏部天官。那时是九门提督和砷执掌大权。和珅是皇亲,依仗权势贪赃枉法。刘罗锅子专和他作对,他是一天有事无事奏三本,总有本章奏皇上。

和砷斗不过他,每天总想办法找刘罗锅子的毛病,也想不出个什么办法。这天他上天官府拜访刘罗锅子。刘罗锅子把他送到书房,两人来到书房都在茶几边的小垫子上落了座,对面喝着茶说着话。说话间就到晌午了,和坤心想:“刘罗锅子光让我喝水,这也来到晌午了,他怎么也不张罗弄饭呢?”

刘罗锅子一看和砷着急的样子,便站起来说:“啊,我得出去方便方便,你先坐坐。”说完出去了。

和珅坐着坐着,抬头一看,正在这个小茶桌的上边,吊着一个黄绫大口袋。和坤心想:这黄绫大口袋里边一定是珍贵的东西,趁他没在屋,我拿下来看看。他伸手便把大口袋够下来了,打开一看,是用糖喂出来的七个大糖枣,往嘴里一放真甜,味道还好。赶上肚子也饿了,顺嘴吃完一个又吃一个,一眨眼工夫把七个大甜枣全吃光了。吃完心想:“这枣核儿往哪扔呢?”没办法就揣衣服兜里了。正这时候,刘罗锅子就进来了,两人又落座接着说话。和珅一看这顿午饭是吃不着了,就起来告辞走了。

第二天刘罗锅子上早朝,又头一个上朝奏本:“启奏万岁,昨天九门提督和大爷到我府上去了。我以宾客相待,在我的书房里喝茶,等我出去方便的时候,他偷走了我七颗明珠。”

乾隆一听,心说:“九门提督你也太不像话了,你昨到人家天官府偷明珠去了呢?”叫人传上和珅问问他,和珅闭口无言,他没法说呀,说那是七颗糖枣让我吃了,你说那九门提督有多丢脸哪!只好认了:“确实我是从大黄绫子口袋里拿了七颗明珠,以为他是来路不明,也加上我贪宝之心,就把它拿去了。”

拿了就得包赔人家的呵,这是无价之宝呵。经八大朝臣说合,赔钱吧。和珅心想:这刘罗锅子我是斗不过他,你说他怎么想出这么个法儿呢?我得想什么法治他呢?从这以后和珅是老想法要斗斗这个刘罗锅子。

这一天和珅穿上青衣小帽,打扮成个商人样,就在天官府周围来回溜达。看把门的不注意他就溜进去了。来到院内一看,头层院东西厢房都是十间,东厢房那儿箱子一个挨一个,垛起多高来;西厢房也是一个挨一个的箱子,上边还都贴了封条,上写发往山东。和珅心想:都说刘罗锅子是清官,你说他这些年贪污了多少赃银?这么多箱子都装满了,要发往山东。刘罗锅子是山东人,这准是往家乡运啊,我得看住他。

没过三天,这上百辆的大车装上箱子,发往山东。和珅回到府上,精点了家丁四十人都扮成绿林的模样,在京城往山东的中途,就把这些箱子给劫了。心想:“拉到京城,抬上金殿,奏他一本,看刘罗锅子他还有什么说的?”

把这些东西拉到和府,和珅也有心眼儿,先打开看看是什么,再作打算。打开一看,糟了!箱子里除了石头就是瓦块,箱子全翻遍了也没找到一两银子,这和珅可傻眼啦。

再说被劫的家丁们,回去向刘罗锅子一禀报,说:“咱们的大车让人劫了!”刘罗锅子说:“你看他们拉到哪去了?”刘罗锅子的家丁们说:“我看那大车都往九门提督府去了。”“好!”刘罗锅子吩咐人打轿上朝。

一上朝他就奏本:“启奏万岁,我发往山东救灾的饷银五千万两,叫和砷劫去了。”“能有这等事吗?”“万岁爷,不信你降旨宣和珅,问问他有没有这个事。”

再说和珅发现砖头,心里正没辙呢,这就来了圣旨宣他。他来到金殿上,皇上问:“你怎么把刘大人发往山东救灾的饷银给劫了呢?”和珅说:“回万岁,哪有饷银呵,我劫了是不假,除了砖头就是瓦块,一锭银子也没有。”刘罗锅子说:“那不对,我那确实是银子,每箱都有数,还都贴了封条,你怎么能说没有呢?那是到你府上给换了。我是去救灾的,我怎么能往箱里装砖头瓦块呢?”

皇上传旨察看箱上封条,一看封条被启封了,全是石头瓦块。去人回来一禀报,皇上说:“不要说了,现已察明。和坤,救灾的银子你也要劫,真是大胆,看在皇亲的分上,免你死罪,如数赔偿吧。”

“谢力岁!”

和珅晚上回到家,饭也没吃,觉也睡不着。心想:你说那天,那七个糖枣让他说成七颗明珠,这回又用石头瓦块充当救灾的饷银,你说他这招儿有多损啊。

和珅恨刘罗锅子,也十分怵他。这天和珅来到皇宫内院见到皇上说:“万岁,你看汉人就这一个刘罗锅子,咱们满人大八旗就斗不过他?万岁爷,你也得想个法子给咱们撑撑腰哇,也不能让他这个人就把咱们全欺负住了。”和珅就把七个糖枣和七箱子石头之事,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皇上说:“噢,原来如此。此人确实刁钻,每天只要一上朝,他总是头一个上殿奏本。这样吧,明天再上朝,我问问他,你今天奏东家,明天奏西家,奏来奏去将来还不得奏到我的头上啊。”他们合计好了就等明天上朝时斗刘罗锅子。

第二天五更一过圈早朝,太监传旨:“有事早奏,无事散朝呵。”刘罗锅子又出来启奏,说他有本章要奏。乾隆生气地说:“你别奏了。你是今天奏东家,明天奏西家,奏来奏去还不奏到我的头上呵。这样吧,你有本事向我来,你奏奏我,你看这个犯罪那个犯罪,看看孤家我有罪没罪?”刘罗锅子一听不是味儿呵,这不是个好兆头,忙说:“万岁爷,小人不敢奏您。”乾隆说:“不!今天就叫你奏奏孤家。”刘罗锅子无奈,只好说:“你要能允许我奏,我就奏。但你得赦我无罪,那我就奏奏。”“好,赦你无罪,你奏吧。”“谢万岁,那我就奏了。万岁爷你也有罪。”“我罪从何来呵?”“你罪最大,你是拆东陵补西陵,挖坟掘墓,这要是黎民百姓就得开刀问斩,但你是皇上,天下不能一日无主,不能斩你。”皇上接着说:“那你说,得怎么处置我呢?”刘罗锅子说:“怎么处置?你这个罪就得充军发配。”就这么,就给乾隆定下罪了,充军发配。皇上说:“那你把我发配到哪去呢?”“江南!”“发配到江南得有当差呀,这个当差得谁当?”刘罗锅子说:“我当。”“一个人也不行,还得找一个呵。”“九门提督和珅,我们两个人当差。”

就这么的,乾隆爷被发配去了江南。沿途是到州州接,到府府迎,一路之上借着“发配”的名义游遍了江南。

……

P26-28

后记

一年前,我从刘守华和陈建宪两位教授那里接受了选编“民间文化经典丛书·传说”的任务。自己才疏学浅,经验欠缺,心有戚戚焉,仗着学习研究传说近十年的经历,斗胆揽下此重任。2004年,我以湖北黄陂的木兰传说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可没有想到,这一研究持续到了现在,而且仍会持续下去,我沉溺其中,怡然自乐。现在想来,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2005年去加拿大继续学习民俗学,接触西方的民间传说及研究。对比之下,中国传说的特色异常之鲜明,首先是资源的丰富,其次是与历史和文学的深入交融,再次是与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紧密结合,最后是传说本身情节的完整、故事的跌宕起伏、语言的活泼生动。这些突出的感受令我对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目标与信心。后来我选择以黄陂木兰传说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期待能向西方的学人展现中国传说的魅力与特色。

本书的选编是在刘守华和陈建宪的悉心指导下开展的,并邀请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高艳芳和于雅菲共同参与,同时还得到孙正国、胥志强以及其他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团队三位成员一直以来致力于传说的学习和研究,我自2004年起就开始木兰传说的研究并持续至今,高艳芳的硕博学位论文均以白蛇传传说为研究对象,于雅菲同学在学习期间对关羽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湖北关陵的传说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对于我们来说,此书的选编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过程,快乐并痛苦着。每次筛选篇目我们都尽量三人在一起进行商讨,希望能选出最优的篇目。阅读大量优美的传说让人身心愉悦,时而感动沉思,时而抚掌大笑,但是要不断舍弃、不断精选又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将近一年的努力,此书终于定稿,即将与读者见面,心中激动万分,真诚希望本书的阅读者能够愉快地享受这些传说,并能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张静

2013年8月于华师桂子山

目录

人物传说

帝王的传说

 1.尧王传舜

 2.望帝化鹃

 3.秦始皇赶山

 4.刘秀逃难

 5.赵匡胤赌华山

 6.千里送鹅毛

 7.永乐皇帝塑神像

 8.崇祯为什么上吊死

 9.努尔哈赤的传说

 10.康熙王访贤

 11.乾隆下江南

 12.慈禧赐福

 13.乌古斯可汗的传说

 14.竹王的传说

将相的传说

 15.姜子牙出山

 16.孙膑传奇

 17.徐福三次出海

 18.韩信的传说

 19.西门豹投巫

 20.桃园三结义

 21.张飞对文

 22.关公点曹兵

 23.诸葛亮娶媳妇

 24.司马懿扒诸葛坟

 25.大相嘎东赞

 26.狄仁杰的传说

 27.长嫂如母

 28.岳飞出世

 29.海瑞罢官归田

 30.金碗讨饭

 31.袁崇焕收账

 32.刘墉参乾隆

近代革命领袖和名人的传说

 33.毛主席懂得老百姓的苦楚

 34.陈毅写春联

 35.刘伯承奇走木洞

 36.杨靖宇的传说

 37.霍元甲初闯天津

 38.张学良和神卦“妙知心”

 39.鲁迅理发

文人的传说

 40.圣人借粮

 41.颜回抛金

 42.王羲之的传说

 43。陶渊明和“柳七豆腐”

 44.自居易写堂匾

 45.朱熹与慧娘

 46.郑板桥弃官卖字画

工匠、神医和商人的传说

 47.鲁班的传说

 48.鲁班传线

 49.酒醉创麻沸

 50.杜康造酒醉刘伶

 51.药王孙思邈

 52.铁拐李三试李时珍

 53.沈万山和聚宝盆

 54.神通广大的黄楚九

宗教人物的传说

 55.弥勒佛的裤子

 56.三皇姑

 57.五祖传六祖

 58.张天师降魔

 59.理发祖师吕洞宾

 60.何仙姑

 61.伏机救亲

 62.彭祖比寿

 63.鬼谷子烧相书

 64.灶王爷的来历

女性人物的传说

 65.神女的传说

 66.西施和馆娃宫

 67.卓文君巧复家书

 68.貂蝉之死

 69.小小花将军

 70.文成公主

 71.日月凌空

 72.锦囊

 73.杨贵妃之死

 74.李清照买书

 75.奢香夫人

 76.黑妃

 77.刘三姐唱歌得坐鲤鱼岩

其他

 78.秃尾巴老李

 79.佬音填海

史事传说

 80.黄米饭的故事

 81.七兄弟的后代

 82.女书的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

 83.黄山名称的由来

 84.劈山救母

 85.庐山的来历

 86.飞来峰

 87.小白龙怒陷巢州府

 88.泸沽湖的传说

 89.公主堡的传说

 90.洛阳龙门

 91.黄鹤楼

 92.吕洞宾帮修岳阳楼

 93.寡妇塔

 94.棒槌园子沟的传说

四大传说

 95.天牛郎配夫妻

 96.孟姜女的传说

 97.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98.白蛇传传说

风俗传说

 99.闹元宵

 100.清明祭

 101.五月端午挂蒲柳

 102.火把节的由来

 103.泼水节

 104.古尔邦节的传说

 105.从男嫁女到女嫁男

 106.拜天地

 107.三媒六证闹洞房

 108.家有一老,黄金活宝

 109.月亮里的丹桂树

 110.筷子的来历

 111.关于生肖的传说

 112.人龙虎争房子

 113.人为什么背着手走路

 114.只留一穗

 115.不为高龄人做寿的由来

 116.四十条辫子

 117.梨园的传说

民间工艺传说

 118.祭红的传说

 119.李廷珪入赘造徽墨

 120.孔丹造宣纸

 121.浙江湖笔

 122.肇庆端砚

 123.涪陵榨菜

 124.王致和与臭豆腐

 125.重庆火锅

 126.酒师智斗“晾衣竿”

 127.“佛跳墙”的传说

动植物的传说

 128.啄木鸟的来历

 129.燕子的胸脯为啥血红

 130.苍蝇为什么搓手

 131.老虎头上的“王”字

 132.狼吃动物为何先咬脖子

 133.猪宰牛耕的传说

 134.驴子过河撒尿

 135.蚂蚁和牛结冤家

 136.猫和狗的传说

 137.兔子的嘴为啥是豁的

 138.公鸡为什么会叫早

 139.蚕

 140.鱼死了为什么眼睛还睁着

 141.乌龟老爷

 142.蛤蟆为啥“棍褂”叫

 143.荞麦救灾

 144.乌拉草的故事

 145.牵牛花

资料来源

后记

序言

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使得中国的民间传说异常丰富多彩,可以说“中国是民间传说的海洋”。什么是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就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习俗的口头传奇叙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和梁祝传说,它们至今仍活跃在民众的口头和戏曲、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焕发着持久的生命力。我们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询问当地有什么著名的景点、什么有名的人物、什么独特的习俗、什么美味的饮食等,而这些往往都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中国近几年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民间口头文学放在首位,其中就有许多是民间传说。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说共二十五项,占民间文学类的三分之一还多。除了四大传说以外,还有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永定河传说、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黄大仙)黄初平传说、观音传说、徐福东渡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炎帝神农传说、木兰传说。

传说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学产生之初,氏族祖先和祖源传说产生在古远的氏族社会。有些传说的起源则是近代或者当代的事情,比如革命领袖的传说、都市传说。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流传着大量的传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说,其中有些较为著名,比如藏族禄东赞的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人物的传说,这些人物有的是历史可考的,也有的是虚构的,具体包括帝王将相、清官奸臣、民族英雄、起义领袖、近现代革命政治人物、文人、工匠、名医、宗教人物甚至神仙等。第二类是史事的传说,一般可分为三类: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农民起义的传说和革命历史事件的传说,王权斗争的传说,这类传说侧重记述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主人公往往是普通的小人物。第三类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地方风物传说,往往用来解释山川湖海等自然风物和名胜古迹等人造景观的由来,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第四类是解释节日、礼仪、饮食、服饰等来历的风俗传说,往往被作为地方知识讲述。第五类是动植物传说,侧重解释动植物的由来和特性。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相关的体裁,如神话和故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甚至难以区分。日常我们也常会将两者连用,比如“神话传说”和“传说故事”,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一般认为,神话产生的时间最为古老,带有极强的神圣色彩,传说出现可能稍晚,有些也带有神圣的色彩,但更多是世俗性的,而故事出现最晚,往往是世俗性的;传说一般有着具体的时空背景,而故事则往往以“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一个虚化的时空;三者的主人公也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传说的主角往往是有名有姓的英雄或其他人,而故事的主人公则是张三李四这样的普通人物或者动植物等。

谈到传说的特性,必须分析传说和历史之间的关系。传说和历史有时难以区分甚至是融合的,中国的古史有时候是神话、历史和传说的杂糅与融合,即使是正史也包含了许多带有传说性质的记载,比如帝王将相的神奇出生。但是,传说和历史毕竟是有区别的,传说被认为是民众口传的历史,有时候传说补正史之不足或纠正史之谬误,有时候传说只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虚构幻想的故事。所以日常生活中,人民对待传说的态度有时候大相径庭,有时候将传说作为历史的有力佐证,强调其真实性,有时候又略带鄙夷地说“那不过是传说”,肯定其虚构性、幻想性的一面。在处理传说和历史的关系的时候,既不能把历史和传说等同起来,也不能忽视传说的历史性。总体来看,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历史真实记录,而是有实有虚,虚实交融。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说“传说是架通历史和文学的桥梁”,它一端通向历史,具有历史可信性;一端通向文学,具有文学传奇性。

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说具有民问文学的一般特征,即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间传说的创作和传承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这些传说往往历经干百年,在口耳相传,在口头传统和书面文学的交互影响中发展和演变,许多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在辽阔的地理范围内分布,既保持着一些核心的要素,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此外,传说还有不同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特性,首先一点是可信性。传说的内容一般有明确而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氛围,背景往往是一定的历史事件,人物往往是历史上实有的,提及的事物和景观往往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实物依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传说往往和民俗、信仰甚至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

其次传说的情节极具传奇性,虽然传说发生的环境是世俗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但是并不排除虚构、夸张和幻想的成分。传说的主人公往往具有杰出的才能和智慧,有着奇妙的经历,有时候外形都非同一般,而他们的经历有时候是超世俗、超人间的。这些传奇性的情节使传说的内容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同时也强烈地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价值取向,对肯定的人或物极度地夸张渲染美化,对否定的人或物则不遗余力地丑化。

传说往往带有极强的地域性,有些传说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极富当地特色;有些传说虽在全国各地流传,但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结合了起来。传说在流传的范围内,往往有一些遗留物和纪念物,并以此“传说核”为中心分布,形成一个个的“传说圈”。比如木兰的传说,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都有流传,但是每个地方的木兰传说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当地也有一系列与木兰相关的纪念物,或是地名,或是庙宇。在不违背基本情节的情况下,各地的木兰传说演绎出许多精彩的文本。

当代现实生活中,传说往往和旅游开发结合在一起,传说赋予风物以文化的内涵,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增添了生命力,旅游则为传说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渠道。其实,民间传说的功能和价值是多重的。作为活跃在口头的文学形式,传说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学和艺术审美价值。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无不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民间传说塑造了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并被其他文学和艺术形式所吸收,生发出更多优美的作品。《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吸收利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梁祝的传说、木兰的传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先后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从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风俗和信仰,去感受普通大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去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触摸集体的记忆,理解民族的精神。对于一些地区和民族的人们来说,传说甚至承担着文化认同的功能,比如火把节的传说。民间传说自古在日常生活中就承担着重要的娱乐和教育功能,宣泄情感、寄托精神、传授知识、教化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乡土情感和伦理道德观念。

多年来,中国的学者们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许多是传说,但可惜的是,迄今还未有一本专门的民间传说集问世。本书是“中国民间文化经典丛书”的一部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们共同承担了这一任务。刘守华和陈建宪两位教授提出了整个项目的具体框架,明确选编的具体要求和大致范围,在编纂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均提供指导并加以审查。本书由张静担任主编,高艳芳和于雅菲协助。团队在吸取近年传说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全面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以30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记录的当代口传的传说为主要资料来源,经过五轮选编,选择了共145则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的传说,涵盖了中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本书以刘守华和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为基本理论依据并参考之前出版的相关书籍,将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并特地加上中国四大传说。因为人物传说众多,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选编过程中,力争囊括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山川河流、物产风俗的传说,有多个相关传说的则从中选取最为完整和精彩的。民间传说有时会出现类同的文本,即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不同主人公身上的现象,即传说的类型,我们在选编过程中尽量避免选择同一类型的不同文本。为此,我们参考了其他较为权威和可靠的书籍,如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谭达先的《中国解释性传说》和康新民主编的《白蛇文化集萃。异文卷》。基本上每篇传说附有基本资料,如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和地区,并在本书结尾附上出处,以供阅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中国的民间传说,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语言艺术之花。本书选编的目的正是展现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资源,当然,选入书中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期待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感受到真善美。

张静

2013年7月16日于华师桂子山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传说的宝库,我们熟知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文人名医、僧侣道人、贩夫走卒、风景名胜、风物习俗、花鸟虫鱼等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有的接近历史,有的充满想象。在传统社会中,传说是民众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在当代社会,它们不仅仅是知识载体,电是传统文化,也是文学艺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体会民众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张静主编的《中国民间传说经典》的选编是在刘守华和陈建宪的悉心指导下开展的,并邀请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高艳芳和于雅菲共同参与,同时还得到孙正国、胥志强以及其他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将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并特地加上中国四大传说。

编辑推荐

张静主编的《中国民间传说经典》以刘守华和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为基本理论依据并参考之前出版的相关书籍,将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并特地加上中国四大传说。因为人物传说众多,编者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选编过程中,力争囊括较为著名的历史人物、山川河流、物产风俗的传说,有多个相关传说的则从中选取最为完整和精彩的。民间传说有时会出现类同的文本,即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不同主人公身上的现象,即传说的类型,编者们在选编过程中尽量避免选择同一类型的不同文本。为此,编者们参考了其他较为权威和可靠的书籍,如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谭达先的《中国解释性传说》和康新民主编的《白蛇文化集萃。异文卷》。基本上每篇传说附有基本资料,如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和地区,并在本书结尾附上出处,以供阅读者和研究者使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