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志远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俊彦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人公陈志远,是国民党海军中的进步青年军官,经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吸收参加工作,并发展为中共党员。

陈志远原名何友恪,为了革命斗争和工作的需要,改名换姓已近60年。他为人低调内敛,从不张扬炫耀自己,不喜欢抛头露面,不主动谈自己过去做过的事,以致和他共事多年的同志,都不清楚他是曾参与策动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的有功人员。

1949年4月,正值国民党反动政府调集其精锐海军,从海上发动攻势,妄图挽救战争败局之际,陈志远在党组织领导下,利用担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秘书的便利条件,调动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参与策动“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拥有600名官兵、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王牌大舰“重庆”号突然起义,这一事件曾震惊中外,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遭受重创,蒋介石懊丧不已。陈志远当时在上海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事处,亲眼目睹了一些国民党海军军官目瞪口呆、惊恐万状的表现。

内容推荐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对国民党海军的策反工作摆上日程。蒋家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国民党反动政府特别强化了特务统治,对其海军加紧了前所未有的监控。这使得我地下工作人员的活动和斗争愈加复杂和艰险。

征党组织领导下,我各有关机构和锌级各地党组织,就把目标指向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舰群或驻守在关键水域的舰艇。

本书主人公陈志远,是国民党海军中的进步青年军官,经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吸收参加工作,并发展为中共党员。他遵照党的指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入虎穴,终使数艘敌舰易帜倒戈。

1949年4月,正值国民党反动政府妄图挽救战争败局之际,陈志远在党组织领导下,利用担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秘书的便利条件,调动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参与策动“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拥有600名官兵、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王牌大舰“重庆”号突然起义,这一事件曾震惊中外,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如丧考妣,蒋介石懊丧不已。

陈志远利用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人事署人事参谋的身份,参与策动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集体起义,长江以北的国民党海军舰艇基本绝迹。他还参与策动国民党海军驱潜舰“永兴”号、护航驱逐舰“灵甫”号、运输舰“联荣”号起义,使国民党海军遭受重创。

中国著名作家杜宣于1954年创作话剧《无名英雄》,后又改编为电影《“长虹”号起义》,其中很多情节就是根据陈志远的斗争经历和他提供的素材写成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爱国青年

 一、出身小康和谐之家

 二、抗战前人马尾海校

 三、走上抗日前线

 四、解放战争捷报频传

 五、参加革命工作

第二章 “重庆”舰起义沉重打击国民党军队

 一、“重庆”舰失踪震动国民党高层

海军总部人事署长秦惜华弃职潜逃

蒋介石紧急召见桂永清

国民党海军总部乱作一团

长江以北国民党海军绝迹

震荡英美收回“灵甫”舰

 二、在英国接受“重庆”舰启航归国

邓兆祥与舰长秘书

邓兆祥给陈志远布置三项任务

智斗白灵顿

 三、回到国门桂永清给官兵上“爱国课”

解放战争胜利消息鼓舞人心

桂永清成为反面教员

被迫炮轰塔山

 四、中共组织策动“重庆”号官兵酝酿起义

中共多条线策反“重庆”舰

士兵酝酿起义

地下党对邓兆祥的工作

陈志远与邓兆祥多次谈心

陈志远重点策反同班同学

 五、士兵首先发难,拥戴邓兆祥指挥起义

士兵一马当先发难

邓兆祥关键时刻毅然参加起义

“重庆”舰驶往烟台

烟台热烈欢迎“重庆”舰官兵

 六、美蒋飞机轰炸,“重庆”舰官兵投入保舰斗争

从烟台开往葫芦岛

蒋介石下令炸沉“重庆”舰

“重庆”舰官兵投入保舰战斗

 七、毛泽东、贺龙鼓斗志

毛泽东、朱德发来贺电

贺龙慰问“重庆”舰官兵

众官兵致电党中央

 八、毛泽东、周总理接见邓兆祥

周总理接见语重心长

毛主席接见无限荣光

 九、“重庆”舰起义影响大

第三章 参加策反第二舰队

 一、毛泽东、周恩来亲自筹划

 二、五条战线并肩作战

 三、第二舰队成为国共斗争焦点

 四、林遵在家中约见陈志远

 五、欧阳晋成为林遵的主要联络员

 六、戴熙愉、王熙华发挥骨干作用

 七、促使林遵决心起义

 八、机智设计瞒天过海

 九、上海党组织派陈志远去南京

 十、林遵将军笆斗山起义

 十一、风云突变又起波澜

 十二、经受考验起义成功

 十三、毛泽东双清别墅赋诗

 十四、刘伯承接见林遵及官兵代表

 十五、毛泽东接见林遵

第四章 “永兴”舰起义功败垂成

 一、陈志远发展“长治”舰副舰长郭成森

 二、郭成森号召学生起义

 三、陈万邦以身报国

 四、起义失败教训惨痛

第五章 “灵甫”舰多半官兵起义北上

 一、“重庆”起义后“灵甫”成为国共关注焦点

 二、陈克加入筹划起义行列

 三、陈志远发展航海官何鹤年

 四、陈志远、陈克同时宣誓入党

 五、林城直接发展尚镭

 六、尚镭串联士兵重点发展高光

 七、曾国晟约见陈克

 八、酝酿南航途中起义

 九、“灵甫”舰南航途中争论激烈

 十、蒋帮和英国勾结收回“灵甫”舰

 十一、继续寻找起义时机

 十二、“灵甫”大部官兵起义返抵天津

第六章 情理打动“联荣”官兵

 一、“太和”、“永顺”筹划起义流产

 二、桂永清下令逮捕李作健

 三、李作健从香港潜入广州策动“联荣”舰

 四、陈志远与李作健再次合作

 五、李作健、李后贤赴澳门协助柳炳熔组织起义

 六、“联荣”舰起义成功到达广州

 七、相隔半个世纪传佳话

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在英国接受“重庆”舰启航回国

邓兆祥与舰长秘书

“重庆”号是光荣起义了,我们的故事还要从英国讲起,因为“重庆”舰是从英国接收的舰艇。

1948年5月19日,邓兆祥在英国普利茅斯军港,被任命为即将接收的“重庆”舰舰长。

陈志远早就敬仰的国民党著名海军将领邓兆祥,1903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高要县(今肇庆市)双木棉村。他七岁时,作为当地黄江税厂查货员的父亲突然病逝,他知道母亲再无能力供他去城里上寄宿中学了,便开始自谋生路。

从1914年起,邓兆祥首先进入广州黄埔海军学校,成为该校第16期惟一的一名“童子军”,刻苦学习海军基本技能。1918年以最优秀成绩毕业,来到上海进入吴淞海军学校,向海军更高一级技术高峰攀登。1919年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20年进入北京政府海军最高学府——南京水雷枪炮学校学习。1927年后任国民党海军“飞鹰”舰枪炮正、航海正、副长。

军阀混战和内战的硝烟使邓兆祥觉得在国内无法实现建设中国大海军的抱负,他想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的海军技术,回来建设自己国家的强大海军。

邓兆祥从1929年开始到英国留学四年半,先后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普利茅斯海军学院刻苦学习。英国海军教育是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伦敦博物馆的丰富展品,都使邓兆祥耳目一新。他很快掌握了现代化海军业务知识,提高了操炮能力,成为英国海校老师的得意门生。

然而普利茅斯军港英国海军皇家海军训练营的所见所闻,却使邓兆祥备感痛苦,他站在阅兵式操练的大厅正中,看到的战利品却是清朝的铁炮、铜砣炮和军旗,邓兆祥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邓兆祥1934年回国,历任国民党海军水鱼雷营营长、第二舰队司令部参谋,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桐梓海军学校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长治”号舰长。

邓兆祥舰长热爱祖国,刚正不阿,技术精湛,体恤部属,深得广大官兵拥戴。他的一生折射中国现代海军发展的进程,邓兆祥解释自己拼命学习的原因说:

“因为大家都深深地感到,当时的中国人在洋人社会里没有丝毫地位,有的只是屈辱和悲愤。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都把中国当成一块任意宰割的肥肉,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和掠夺。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只知道投降卖国、割地赔款,整个国家陷入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悲惨境地,从大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陈列的英帝国主义掠夺去的中国珍贵文物,这一切都强烈地刺痛着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中国要强大,必强我海防!”

邓兆祥挑选英文、中文都比较好、较有头脑的年轻军官陈志远,作为他的舰长秘书,是颇有道理的;中国驻英国武官处对陈志远印象较好,对陈志远出任舰长秘书非常赞成。

作为舰长秘书,陈志远比谁都清楚,中国国民党海军当局之所以选定邓兆祥担任“重庆”号舰长,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高官权贵做后台,而是具有“重庆”舰长必须具备的两个过硬条件,他不仅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和英国军舰上学习、实习,而且成绩优异,技术全面,并独立担任过舰长职务,完全符合英国军事当局提出的要求,而一些国民党达官贵人提出的人选都被英方断然否定。

英方海军代表苦笑着说:

“如果你们选的这位舰长,不是从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的优等生,那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赠送的这艘军舰,必须经过大西洋比斯开湾、地中海、阿拉伯海、印度洋、太平洋,才能顺利开到中国。如果出了问题,将给英国对中国的友谊,对我们共同的反法西斯事业将有极大影响!”

陈志远还记得英国教官严厉批评一个英国士兵,国为他把帽子上的飘带剪掉了。英国教官说如果谁能答对其中的缘由,就奖给他一个烟斗。

一个个回答都被英国教官否定,邓兆祥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805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舰队跟法国舰队激战,最后击败了拿破仑舰队,但是在激烈的战斗中,纳尔逊将军中弹,由于伤势过重而身亡。英国海军为他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水兵帽后缀上了两条黑纱,以表示深切的悼念。从那以后,英国的水兵帽上就增加了两条黑色飘带。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陆续建立海军时,都参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服装样式,同时把水兵帽上所戴的两条黑色飘带的装饰也学了过去,并用飘带来测定风向……”

英国教官称赞邓兆祥注重学习,就把那个精致的上面镂刻着细细花纹的烟斗赠给了邓兆祥。从此,邓兆祥学会了抽烟,慢慢形成了思考问题、战胜痛苦时抽烟的习惯。他喜欢抽烟与情绪波动有关,他心情坦然时、愉快时,不紧不慢地抽烟;如果他踱着方步抽烟,说明他忧心忡忡,心中有不可言说的忧虑;如果他猛地抽一大口,那就说明要大干一场了。

当陈志远与舰长邓兆祥议论“重庆”号的技术性能时,陈志远认为“重庆”号是英国海军即将退役的老舰,价值不大。

邓兆祥连连摇头说,“重庆”号虽然在英国海军行将退役,但是在当时仍然是比较先进的轻型巡洋舰,在中国海军要算是首屈一指的,这是我们振兴中国海军的梦,是我们的希望。

于是,1948年5月19日,陈志远随舰长邓兆祥在普利茅斯军港,参加了英国政府正式把“重庆”舰和“灵甫”舰移交中国海军的仪式,中国驻英国大使郑天锡和陆海空武官及旅英侨胞200余人出席了交接仪式。英国交舰代表为海军上将福拉赛、普利茅斯市长、基地司令及与海军有关的英国军政大臣。

伴随着悠扬动听的乐曲,军舰上的英国国旗和英国海军军旗从高高的桅杆上徐徐落下。乐队随即奏起中国国歌,欢快的乐曲回荡在普利茅斯军港,回荡在蓝天和碧蓝的大海间。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中国国旗徐徐升上军旗桅杆。英国巡洋舰匕的“H.M.S、AURORA”被金黄色的铜铸大字“重庆”所代替。为纪念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将该舰命名为“重庆”号,舰长邓兆祥、副长刘荣霖、协长林炳尧等军官正式就任。

交接仪式后,双方代表登上“重庆”、“灵甫”舰,开始检阅三军仪仗队。

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整个海港沸腾了。在陈志远和中国海军官兵眼里,金黄色的铜铸“重庆”、“灵甫”四个大字分外耀眼。

陈志远看到庞然大物“重庆”号非常高兴,得知它排水量5270吨,舰身长152.4米,装有各类火炮22门,双联装高射机枪八挺,鱼雷发射管六座,最高航速每小时30多海里,续航力4000海里,总动力6.4万匹马力。装有六英寸炮指挥台一座,四英寸砣指挥台两座,配有雷达炮火指挥仪。舰首设有防水雷的扫雷具两套,并有磁性水雷防卫电网;舰尾设有攻击潜艇用的深水炸弹发射架两具。舰上装有对海空搜索雷达,一部声纳,61部无线电台。装有自动淡水装置、机动汽艇。编制六个中队,满员编制650人,无论是舰体、舰员规模,还是火力装备系统,都将是中国海军中最大、最强的主力战舰。

该舰在英国原名为“震旦号”,亦名“奥路勒号”,也是一艘战绩辉煌的荣誉舰。1935年6月在克里斯一茅斯船厂开始建造,翌年9月完工下水,造价2599 5英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大西洋、地中海参加多次海战,参加过登陆西西里岛和攻取土伦的战役。作为英国海军部长的旗舰、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K”舰队的旗舰,可以说战绩辉煌:打败意大利海军,击沉意大利驱逐舰两艘,击沉运输舰10艘,击伤炮艇八艘;在挪威海面一带的海战中,参加过追击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击沉德国“伯力克”号巡洋舰,重创敌舰船多艘。1943年,英国女王曾乘坐此舰访问马耳他。1944年,欧洲盟军总司令、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曾乘坐该舰指挥盟军对班泰雷利亚岛的攻击作战。该舰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之一,因屡建战功被誉为“银色魔鬼”。

中英水兵亲切话别,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有位两鬓半百的英国老舰长,大步走到邓兆祥面前,激动地说:

“邓兆祥先生,你们就要走了。几天来,我的心情一直非常激动,心里有句话想跟您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海军曾经侵犯过中国的领土,英国的炮弹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今后我希望中英两国人民别再发生类似事件,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陈志远便欣喜地说:“尽管英国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干尽坏事,英国人这件事办得还不错,送给中国这么一艘大军舰。”

邓兆祥听了摇摇头,郑重地告诉陈志远说,“重庆”舰并不是英国人发善心“赠送”给中国的,而是对中国的赔偿。早在1937年,国民政府派遣孔祥熙为特使、国民党海军将领陈绍宽参加英皇加冕典礼,周应聪是副特使陈绍宽的副官。之后,陈绍宽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武官周应聪访问德、英、比利时、梵蒂冈、意大利等国,向英国、德国订购过潜艇、巡逻艇、快艇、巡洋舰。

1941年中国参加同盟国对德意日帝国主义宣战时,中国政府曾要求英国政府根据战时“租借法案”,拨给中国一些战舰用于抗日战争,经多次交涉,才同意把即将退役的“黎明女神号”“赠送”给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自食其言改变态度,提出要将“赠送”改为“租借”,却迟迟不予交接,而且把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前,中国政府在香港定制的六艘港湾巡逻艇转作他用。

中国对英国这种背信弃义行为进行交涉,要求必须交还六艘巡逻艇,英国政府不得已于1948年5月19日将“黎明女神号”轻型巡洋舰抵价交给中国,因此“重庆”号实际上是等价交换来的,而“灵甫”舰属于“租借”,谈不上英国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有什么恩德。

陈志远和伙伴们沉浸在兴奋之中,开始了紧张的回国准备工作,灌满油和水,给养和弹药也塞满了船舱。

邓兆祥心中充满希望之火,他认为中国正在重建海军,重振中国海军的伟大雄风将从这里扬起!

P43-48

序言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举行多次起义。这是解放军节节胜利,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直到解放战争末期,解放军仍无海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前进的步伐。中共党组织要求地下对敌斗争与策反机构充实和加强骨干力量,加速从内部涣散与瓦解国民党海军官兵,相机发动蒋舰起义,并为创建新中国海军做准备。

在人心向背、正义归属、是非曲直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一部分国民党官兵有了新的觉醒。中共党组织因势利导,促使他们奋起与国民党决裂,加入人民军队的行列。

这样,起义就不是偶发事件,也不是一两个出类拔萃人物精心设计的环节。

这里有两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一是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一是蒋军内部的群众基础。

当然,在地下工作条件下,党组织的领导不可能过于具体,通常要求战斗在一线的同志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机动权。蒋军内部也有先进、中间、后进之分。在具体起义过程中,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这本书中所介绍的五次国民党海军起义,也体现了上述带有规律性的特征。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对国民党海军的策反工作摆上日程。蒋家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国民党反动政府特别强化了特务统治,对其海军加紧前所未有的监控。这使得我地下工作人员的活动和斗争愈加复杂和艰险。

我各有关机构和各级各地党组织,就把目标指向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舰群或驻守在关键水域的舰艇。所以工作中难免发生交叉、重复,协调起来也很不容易,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难度,但他们遵照党的指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入虎穴,终使数艘蒋舰易帜倒戈。

本书主人公陈志远,是国民党海军中的进步青年军官,经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吸收参加工作,并发展为中共党员。

1949年4月,正值国民党反动政府调集其精锐海军,从海上发动攻势,妄图挽救战争败局之际,陈志远在党组织领导下,利用担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秘书的便利条件,调动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参与策动“重庆”号巡洋舰起义。拥有600名官兵、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王牌大舰“重庆”号突然起义,这一事件曾震惊中外,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遭受重创,蒋介石懊丧不已。陈志远当时在上海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办事处,亲眼目睹了一些国民党海军军官目瞪口呆、惊恐万状的表现。

陈志远利用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人事署人事参谋的身份,参与策动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集体起义,长江以北的国民党海军舰艇基本绝迹。他还参与策动了使国民党海军遭受重创的国民党海军驱逐舰“永兴”号、护航驱逐舰“灵甫”号、运输舰“联荣”号的起义。

中国著名作家杜宣于1954年创作话剧《无名英雄》,后又改编为电影《“长虹”号起义》,其中很多情节就是根据陈志远的斗争经历和他提供的素材写成的。

陈志远原名何友恪,为了革命斗争和工作的需要,改名换姓已近60年。他为人低调内敛,从不张扬炫耀自己,不喜欢抛头露面,不主动谈自己过去做过的事,以致和他共事多年的同志,都不清楚他是曾参与策动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的有功人员。

我同陈志远私交甚笃,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对他那段历史也了解不多。

本书作者王俊彦先生是一位勤恳耕耘的作家,他同我很熟。我们均看过国民党海军起义的有关史料和报道,并在交谈中,萌发出再现我隐蔽战线人员当年策反蒋军艰苦斗争的意愿。这既是为缅怀几次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褒扬曾经为策反蒋军工作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励人们珍惜当今盛世和大好局面,努力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洪流。

经我推荐,王俊彦先生多次采访陈志远,并书面采访过其他当事人,现以纪事形式撰写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书名《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纪事》,烦请我在《经济日报》工作时的老领导、前《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新闻和文化界名人范敬宜先生题写。

孙奎贞

2008年2月25日

后记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暴卒,他的首席智囊杨度写下一副挽联:“帝制胜共和,共和抑胜帝制,百年以后,再平此狱;明公误民国,民国实误明君,九泉之下,三复斯言”。从中不难看出杨度当时惶惑窘迫的心情,但他不甘失败,并不服输,要一百年后再来了断这场公案,还要给地下的亡灵打气,生怕他动摇信念。

我们还记得,有过批判“秋后算账派”这回事,我们当然不能同意极左思潮所赋予它的特定含意,其实秋后算账也有结果检验动机之意,难道可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吗?这里要说的是杨度比“秋后算账派”要坚决得多,他是世纪算账派。

使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杨度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周恩来在他的最后日子里,曾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杨度的贡献。电视剧《陈赓大将》中所出现的杨度的身影和他加入共产党的场景,引起人们的注意。以杨度的知名度和社会背景,可以出入权贵之门,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对当时处于困境的中国共产党是会有所帮助的。从帝制的狂热拥戴者到信仰共产主义,其间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杨度硬是完成了这个转变。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终将取得胜利,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许多人都是经过探索、周折,最后选择走上革命道路的,应当得到鼓励和赞许。子曰:“择善固执”,旨哉斯言。

陈志远

2008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