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编著者凯风、依群。
《成长必读: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丛书兼顾中外,选择世界上最知名的30个各类名人,聘请著名的人物传记故事作家、学者、教授,历尽两年多的辛勤耕耘编撰而成。以传记故事为载体,选择真实可信的素材,记录传主一生的传奇经历,以优美简洁流畅的文字,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全方位地讲述其成长历程、主要成就和性格身份特征,可靠、可信、可读。此外,该丛书编排形式新颖,以别具一格的副书名最大限度地表现传主的人生成就,封底用诗的语言概述传主的精彩一生。选择大量最能体现传主身份和成就的插图,间或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或世界名画,直观形象,活泼美观,匠心独具。书中插入五种十几个附件链接,如“刨根问底”回答读者可能想问想知道的问题,“格言警句”选择传主比较经典的话,“时空漂流”包含与文相关的背景、传说、典故、小故事等,“成长词典”解答文中涉及到的名词术语、小知识等,“头脑风暴”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等。丛书版面活跃,注重阅读感受,是中小学生阅读人物传记故事的不二选择。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编著者凯风、依群。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是人物传记读物。记述了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光辉的一生。孙中山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反对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领导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和南方军阀统治的斗争,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他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之一。
苦难的印象
孙中山出生以后,全家一共有六口人:老祖母、父亲、母亲、哥哥孙眉、姐姐孙妙茜和孙中山。像农村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过艰苦的生活。
家中只有年老的父亲一个人下地劳动,支撑着全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一日三餐只能以番薯和糙米充饥。没有衣服,只能穿大人和哥哥穿剩的破衣衫,一年到头,也很少有鞋子穿。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孙中山幼小的时候,最大的享受是躺在老祖母的怀抱里,听老人家哼着古老的儿歌,静静地等候外出劳动的双亲回家。
三岁那年,老祖母不幸去世了。尽管年幼的孙中山还无法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但是,他看到平时最疼爱自己的老祖母躺在那里,任凭他用小手使劲地摇动,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全家人都没了笑容,脸上布满了一层抹不掉的阴云,他似乎猜测到祖母要永远离他而去,禁不住放声大哭。
六岁的时候,孙中山开始跟着姐姐孙妙茜上山放牛、拾柴,到池塘里捞猪草,帮助母亲喂牲畜。年龄再大一点,就和哥哥、姐姐一道下田,帮助父亲插秧、锄草。别看孙中山年岁小,可干起活儿来,却有一股麻利劲。上山割草,姐姐一心一意,从不偷懒;他反倒是先去摘野果子,满山乱跑。等到要下山的时候,他割的草竞比姐姐的还多。回到家中,照例会受到母亲的一番表扬。几句赞扬的话,就能让他高兴半天,下次干活儿更卖力气了。
因为孙家穷,在村上仿佛比别人矮了半截。村上的一些人总是借故找碴儿,对孙中山一家指指戳戳,说三道四。有一次,孙达成往田里送粪,路过一个姓杨的地主家门口。这家的小孩子嫌气味不好闻,就站在门口冲着他破口大骂,不让他再走这条路。孩子的父母在自家屋里听得清清楚楚,可就是不管不问。孙达成怕惹事,强压着怒火,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邻居杨启焕的老婆丢了一只鸡,硬说这只鸡跑到了孙达成家,不问青红皂白,闹嚷嚷地到孙家来查抄,任凭孙氏夫妇百般解释,怎么说都没用,硬是让人把家里翻了个乱七八糟,闹得全村都以为他家偷了别人的鸡。事后,杨家人发现这只鸡淹死在自家的粪坑里,自知理亏,就不再声张。孙达成听说了,也不去跟人家理论,只是一个人暗地里生闷气。
常言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有些人见孙达成老实,便得寸进尺。有一年,孙达成开了一片荒地,种下红豆,精心地耕耘、浇水、施肥,盘算着可以有一个好收成。谁曾想到,等到收获的时候,这块地连同地里的红豆,全被邻村姓何的人家抢了去,何家硬说这块地在他家的山界内。孙达成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他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真想跟何家去评一评这个理,却被孙中山的母亲拦住了,劝他说:“这世道还不是有钱人的天下!何家有钱又有权势,跟这样的人能讨得了什么公道?争执下去,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劳苦了大半年的成果,竟然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夺了去。一想到这件事,孙达成就心灰意冷。家人议论起这件事,孙中山满脸疑惑,问父亲:“这地明明是咱们家开的荒,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去争呢?”
“孩子,人家人多势众,又有钱有势,咱争不过呀。”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把这块地给争回来,替您出这口气!”
看着这么争气的孩子,孙达成心中好受多了。他望着儿子一副认真的神情,快慰地说:“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就指望你哥和你两个人将来能有出息,不再受这些冤枉气。”
按理说,孩子六七岁就该上学读书了。因为家里太穷,孙中山十岁才开始念书。富人家一般都要给自己的孩子请专门的家庭教师,俗称“私塾先生”。贫穷的人家请不起家庭教师,孩子们只能到村里的学校去念书。那时农村的学校称为“村塾”。
翠亨村的村塾设在冯氏祠堂内。孙中山入学那天,母亲特意为他做了一身新衣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念书,做一个能光宗耀祖、知书识礼的人。父亲很郑重地带着他去村塾拜见教书的王先生。到了村塾后,按照吩咐,孙中山先向教室正面墙上的孔子牌位——一张写有“至圣先师孑L子神位”的红纸条磕了头,然后再向先生磕头。
孙达成向先生作揖施礼,非常虔诚地对王先生说:“孩子就交给您了。如果他不听话,一定要管教他,尽管打!”
人生,是与每个人身形相伴、不可分离的客观事物。可以说,人生就是自己书写的等身之作,就是自己描绘的岁月长卷。无论是谁,都在有意无意地设计着、实践着各自的人生:劳动者把掌握谋生的本领、辛勤操劳、过好每一天当做本分,科学工作者把探求真理、钻研技术、发现发明看成最大的乐趣,军人把练好武艺、为国效力视为莫大的光荣,社会学者把解剖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办法作为应尽的义务,教师把传授道德和知识、培养下一代奉为神圣的职责在一个家庭里,长辈晚辈,父母子女,也都在履行着不可推卸的人生责任:抚幼、扶老、教导、孝敬人生是幸福的,也是辛苦的;人生是付出的,也是获取的;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每个人的期盼。处于起步时期不断成长中的青少年,更是对人生充满好奇和憧憬: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成什么事?与此同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把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敬佩的人,把他当成榜样来学习。小的时候,多是关注身边的人,父亲母亲、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甚至是不相识的邻居路人,都可能成为效仿的对象。长大了一些,能独自看书了,眼界渐阔大,心境渐高远,就会敬慕书中讲的成功人士,努力寻找他们的“奇特”“奥秘”之处,并视为楷模。这就说明,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能帮助青少年开阔胸襟,丰富知识,增强自信心和分辨能力,摆脱幼稚而走向成熟,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进。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曾经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世界大人物》丛书一百种,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在,出版社又推出了这套《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传记故事丛书,向读者展示中外各界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成就和风采。此套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链接的知识扩展,有启发思考的提问互动,有传主的名言警句,形式也别致新颖。人物传记类的图书,在尺寸之地让读者与心仪已久的名人会面,认识对方,审视自己,成为心灵中的好朋友。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可以给人一生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多读一些这类饱含真情实感的书,对提升自身素质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读多了,读懂了,思想自然就会有所触动,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了“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的情怀;有了“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的抱负;有了“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的动力。而这一切,首先在于对书中人物的真正理解。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地位,不在于名气,更不在于金钱。书中的人物和我们大家一样,本来都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的经历复杂一些,他们取得的成就大一些,才对后来人有所启示。这些名人已走进历史,而“读”他们的人一代接着一代,还在不断延续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书里的人物和读书的人都是永存的,既是老朋友又是新朋友。
我向来不赞成“偶像崇拜”,因为它虚假,它僵化。如果把一些所谓“星”当“偶像”,则是太幼稚,太肤浅。书里的人物虽然都是世界级名人,然而没有哪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是活生生的,是真实的。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开拓,去排除艰险,去创造辉煌。书中的朋友能给予读者的,是启发,是态度,是方法,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