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寓言创作中,以科普知识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鲜见。作家们常常称这种寓言为“知识寓言”或“科普寓言”。很多寓言作家都曾成功地写出过单篇的科普寓言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近年来,也有寓言作家对此进行了系统创作,并以整部图书或系列丛书的方式打人图书市场,让科普寓言成为图书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更激发了我创作科普寓言的兴趣,于是,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这本科普问答寓言——《花的寿命有多长》。以问答的方式来创作寓言,是一种新的尝试。为此,我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期望它能成为寓言文学创新的亮点,并得到同行的指教和读者的喜欢。
这是我国第一部“问答寓言集”。全书题目均以问话形式出现,然后以有趣的故事来揭开问题的谜底。以问话做题目,不仅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寓言题目的引人入胜之功能,让每一个题目看起来不再平淡如水、相互重复。
给问答寓言插上科学的翅膀,把复杂的科学问题故事化、简明化,让读者在简明的故事中,明了轻松地领会科学奥妙。使每一篇寓言除了哲理、教训和讽喻以外,还有新的知识看点。收入全书的192篇问答寓言,新颖独特,精彩纷呈。
“妈妈,您说的道理,我们不明白。”
“是的,现在你们还不明白,因为你们还没有由蛋变成龟。等到你们变成和妈妈一样了,你们就知道了,我们生活在大海里,以海藻、鱼类为食;以海水为饮料,所以我们体内的盐分比任何动物都高,必须通过流泪排除一些。否则,进食后就没法达到生理平衡。”
“妈妈,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感到您不容易。辛辛苦苦把我们带到世上,将来我们一定要报答您。”
海龟蛋感恩的话语再一次打动了海龟妈妈:“孩子们,妈妈不图你们的报答,只希望你们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
看着这些懂事的孩子,海龟妈妈的眼里再次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鱼是否需要喝水
春天,在乌苏里江经过一冬天的孵化,小鲑鱼已长到五厘米长。一条活下来的大雌鲑鱼率领他们,经过长途跋涉,进入鄂霍次克海。
由江入海,让小鲑鱼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可是不久,小鲑鱼们就感到浑身难受,怎么回事呢?大雌鲑鱼发现了问题,她急切地提醒小鲑鱼们:“赶紧喝水呀!”
小鲑鱼们十分纳闷:“在大江里,我们不但不需要喝水,而且还得经常吐水,怎么一到大海里就需要喝水了呢?”
大雌鲑鱼很有耐心地告诉小鲑鱼们:“问题是这样的,我们在大江的淡水中生活,由于体内的盐分高于淡水,故此浓度低的淡水会从鳃中渗入我们的体内,如果我们不吐水,身体就会胀破。而到了海水中则恰恰相反,因为海水的含盐量要比我们体内的含盐量高,所以海水的渗透压也比我们体内大得多。大海在不断地吸吮着我们体内的水分,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喝水怎么行呢?”
“原来是这样。”小鲑鱼们开始喝水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大海中的生活。看着他们欢愉快活的样子,大雌鲑鱼欣慰地笑了,她嘱告小鲑鱼们:“要记住,环境变了,生活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猫头鹰为什么专在夜间捕食
猫头鹰对人们把猫誉为捕鼠英雄并没有意见,当然,他对猫也没有一点嫉妒之心。可是,他实在想不通,同样都在捕食老鼠,甚至他捕鼠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猫,最多一年能捕到上千只老鼠。人们不但对他没有一点赞誉之意,反而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喊他凶鸟夜猫子等等。
针对这种疑问,喜鹊帮他分析说:“是不是你把捉鼠的活都干在暗处了,你要能像猫似的,捉住老鼠叼到人的面前,或是在大白天去捉老鼠,人们不一眼就看明白了吗?”
猫头鹰苦苦的一笑:“咱们先别说猫,就说我自己,你让我白天捉老鼠,我能看得见吗?”
“这么说,你的眼睛不好?”喜鹊问。
“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我眼睛的视网膜里有很多圆柱感光细胞,感光非常灵敏,白天光线强烈,我的眼前模糊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可是到了晚上,借助微弱的光线,我就能看到猎物。同时,由于我的双眼长在脸部的同一平面,向着正前方,视野集中,能清楚地分辨景物的前后距离,帮助我准确定位。再加上我的耳孔很大,耳壳发达,地面上哪怕有一点轻微的声音,都能被我发觉。所以在夜间捕捉老鼠,我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看来,你夜间捕鼠的习惯是改不了啦?”
“是的,除非我白天能看见东西。再说了,老鼠一般都是晚上出来活动,为什么非要我在白天捕鼠呢?”
“那你在捕鼠时,能不能不嗷嗷吼叫?” “我叫是为了震慑老鼠,又不是为了吓人。”
“恰恰还有你的叫声,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能不能把这点改了。”
“改了老鼠就不怕我了。”P006-007
在寓言创作中,以科普知识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鲜见。作家们常常称这种寓言为“知识寓言”或“科普寓言”。很多寓言作家都曾成功地写出过单篇的科普寓言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近年来,也有寓言作家对此进行了系统创作,并以整部图书或系列丛书的方式打人图书市场,让科普寓言成为图书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更激发了我创作科普寓言的兴趣,于是,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这本科普问答寓言——《花的寿命有多长》。以问答的方式来创作寓言,是一种新的尝试。为此,我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期望它能成为寓言文学创新的亮点,并得到同行的指教和读者的喜欢。
其实,问答寓言在当代寓言文学中早已出现,如湛庐的《乌鸦为什么老是“哇哇”叫》、吕德华的《月亮为什么害羞》、吴广孝的《小蚯蚓怎么是红色的》等等,很多作家都写过问答寓言,在民间寓言和少数民族寓言中,问答寓言更是屡见不鲜,如民间寓言《公鸡为什么没有成为歌手》、藏族寓言《兔子为什么成了豁嘴唇儿》、彝族寓言《狼的尾巴为什么夹起来了》等等。问答寓言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相当数量读者群的。我之所以用整本图书的方式,正式推出问答寓言,就是想让问答寓言能够在寓言文学领域发扬光大,热切希望,通过我的创作,抛砖引玉,让读者能够更多地看到问答寓言图书的出现,从而拓展寓言的天地,让古老的寓言焕发生机,成为新时期人们的最爱。
用问答的方式来创作寓言,就是要用问话来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的阅读目标更加明确和集中,这样就强化了寓言题目的引人入胜之功能,让每一个题目看起来不再平淡如水、相互重复。给问答寓言插上科学的翅膀,就更能够把复杂的科学问题故事化、简明化,让读者在简明的故事中,明了轻松地领会科学奥妙。通过一篇完整的寓言,来回答科普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让寓言不再只是单纯地演绎哲理,而是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增加寓言的分量和厚度。使寓言不再显得单薄,让读者从寓言的小小魔带中,掏出更多有用的东西。使每一篇寓言除了哲理、教训和讽喻以外,还有新的知识看点。在这里,寓言与科学结合,就像植物的嫁接和杂交,双方既保留了原有各自的基因,又使双方都获得了新的互补优势。科普改变了自身平淡无奇的叙述,增添了寓言的哲理和深刻;寓言也改变了原来单一重复和固守,增加了诱人的趣味。通过科普和寓言双方的结合扬长避短,让寓言在文学的园地里,更加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相信这种插上了科学翅膀的问答寓言,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期待着问答寓言能够以特有的芳姿绽放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王位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