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制度实践上看,气候治理大致经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前的“碎片化”时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至《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旧全球化”时期、《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协定》生效前的“半全球化”时期和《巴黎协定》生效至今的“全球化”时期四个阶段。但近年来,气候治理的多边体制遭到破坏,气候治理的“逆全球化”态势开始显现。为了变气候治理的“逆全球化”为“新全球化”,国际法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汲取全球生态民主规则的“权力共享”诉求,一方面强化“决议”等“软法”的效力,另一方面在条约中补充、完善相关民主制度,促使气候治理的引领格局更加多元化;二是优化条约单方退出的机制设计,通过引入缔约方会议表决、强调缔约方的国内民意基础、加大未履行完毕的国际法义务等途径,确立以集体利益为优先的基本理念;三是及时调整《巴黎协定》中的制度安排,在减缓、透明度框架和遵约机制上进一步细化具体标准,明确缔约方不得减损国家自主贡献的国际法义务;四是强化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软法的“柔性”功能,通过打造“一元多样”的混合国际法治理模式、提升国际软法的效力和加强相关软法规范的权威性,推动国际软法与国际硬法共同服务于《巴黎协定》之目标。 目录 目录导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 气候治理的“全球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样态第一节气候治理“全球化”的必要性一、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全球性和不可逆性二、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三、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二节气候治理“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一、全球治理理论与气候变化“治理”范式的出现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气候治理“内容”的契合三、全球公共产品理论与气候治理“全球化”的路径选择四、全球正义理论与气候治理“全球化”的法律之维第三节气候治理“全球化”的实践样态一、UNFCCC生效前的“碎片化”时期二、UNFCCC生效至《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旧全球化”时期三、《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协定》生效前的“半全球化”时期四、《巴黎协定》生效至今的“全球化”时期第二章 气候治理的“逆全球化”:外在表现与内在缘由第一节气候治理“逆全球化”的外在表现一、气候治理的多边体制遭到破坏二、气候治理的现实行动遇到“瓶颈”第二节气候治理“逆全球化”的内在缘由一、“逆全球化”思潮对“全球化”的反弹二、条约单方退出机制的缺陷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塑四、现有全球治理架构的不足第三章 气候治理的“逆全球化”:负面效应与核心问题第一节气候治理“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一、气候治理的多边体制基础受到动摇二、气候治理的领导力赤字持续恶化三、“《巴黎协定》时代”气候谈判与遵约机制的权威性受阻四、其他相关领域的国际规则受挫第二节气候治理“逆全球化”的核心问题一、如何夯实气候治理的国际社会基础二、如何对现有条约单方退出机制进行改进三、如何克服气候治理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四、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将如何发展第四章 气候治理的国际法应对: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第一节全球生态民主规则的确立一、全球生态民主规则的“权力共享”诉求二、全球生态民主规则对气候治理进程的推动第二节条约单方退出机制的国际法完善一、条约单方退出的适当二、条约单方退出的实质要求三、条约单方退出的法律责任四、应对不正当条约单方退出行为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巴黎协定》中相关制度安排的调整和细化一、《巴黎协定》中的实施细则及其安排二、《巴黎协定》中未来的制度再调整与细化第四节气候治理中国际软法“柔性”功能的强化一、气候治理中国际软法的存在形式二、气候治理中国际软法的功能发挥三、气候治理中国际软法的功能强化进路第五章 气候治理的“新全球化”:主要特点与中国贡献第一节气候治理“新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一、“国际硬法+国际软法”相互补充的制度结构二、多元主体共治的气候治理模式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混合治理机制第二节气候治理“新全球化”下的中国贡献一、中国的基本立场:价值引领的发展中国家二、国际层面的参与:加强中国理念和方案的输出三、国内层面的行动:重视相关规则和制度的优化结论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