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百年而不灭,历经沧桑而不朽。它是一部活的世界百科全书,它是各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大全,这个奖项就是诺贝尔奖。
它执掌着审判的天平,一边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物理、化学、经济,一边是治疗人类精神与躯体的文学、和平、生理(医)学。
本书介绍了李普曼、爱因斯坦、查德威克、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聆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百科大讲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贾浓铀 |
出版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百年而不灭,历经沧桑而不朽。它是一部活的世界百科全书,它是各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大全,这个奖项就是诺贝尔奖。 它执掌着审判的天平,一边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物理、化学、经济,一边是治疗人类精神与躯体的文学、和平、生理(医)学。 本书介绍了李普曼、爱因斯坦、查德威克、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内容推荐 回望历史,诺贝尔奖之于中国人,总是有那么多失之交臂的遗憾,总是有那么多擦肩而过的喟叹,虽然已经有杨振宁、李政道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中国本土始终无人问鼎,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这个事实。 “重整河山待后生”,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百科大讲堂》之《聆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的编订就是以科学发展的传承性为主线,让读者领略科学进步的永无止境。书中介绍了李普曼、爱因斯坦、查德威克、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 目录 第1章 物理学奖 李普曼——胸前挂满奖章的大师 贝可勒尔——第一个发现放射性的人 伦琴——x射线发现者 昂内斯——发现超导现象 马可尼——无线电之父 爱因斯坦——新时空的开刨者 玻恩——空间的布阵者 赫斯——宇宙探秘的先行者 玻尔——原子结构学说之父 薛定谔——不只是科学家的科学家 查德威克——发现另一个微观世界 泡利——比上帝还挑剔的人 费米——无所畏惧的践行者 鲁斯卡——电子显微镜之父 费曼——作为大众偶像的科学奇才 杨振宁——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大师 李政道——心系祖国的“神童”大师 丁肇中——“J粒子”的发现者 崔琦——不是尾声的No.6 朱棣文——富于情趣的科学家 第2章 化学奖 范霍夫——颗永不停息的巨星 拉姆塞——发现惰性气体的天才 能斯特——漫步在物理和化学之间 居里夫人——两次摘冠的女科学家 理查兹——原子量的测定者 卢瑟福——偶然的原子解密者 索迪——原子的“炼金术士” 哈恩——原子能之父 尤里——梅花香自苦寒来 鲍林——20世纪的科学怪杰 利比——考古学的新时钟 西博格——元素周期表的修订者 肖万、格拉布和施罗克——花甲三分天下 克鲁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3章 生理(医)学奖 科歇尔——绝症的克星 梅奇尼科夫——自身免疫力的发现者 巴甫洛夫——世界生理学无冕之王 艾克曼——脚气元凶的解密者 爱因托芬——发现心电图 摩尔根——与果蝇密不可分的遗传学者 兰德斯坦纳——血型的发现者 弗莱明——青霉素之父 班廷——从无名小卒到世纪救星 米勒——言难尽的发明家 科恩伯格——酶的亲密爱人 盖达塞克——库鲁病谜案的侦破者 第4章 文学奖 普吕多姆——渐行渐远的第一 显克微支——皮兰,你往何处去 萧伯纳——讽刺与幽默 泰戈尔——燃亮诗歌的灯芯 叶芝——爱尔兰的天鹅 罗曼·罗兰——悠扬的竖琴 高尔斯华绥——游弋于小说与戏剧之间 皮兰德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莱蒙特——波兰的左拉 纪德——追求快乐的人 罗素——泓幽深的智慧之泉 黑塞——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杜·伽尔——流动的意识 温赛特——了不起的挪威女性 奥尼尔——戏剧的现代耕耘者 艾略特——走过荒原的传奇 赛珍珠——被遗落的美国“珍珠” 福克纳——追忆似水年华 海明威——永远的硬汉 川端康成——雪国的苦寂精灵 萨特——特立独行的存在主义大师 肖洛霍夫——生前身后名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人 加缪——西西弗斯的预言 马尔克斯——不止百年的孤独 奈保尔——漂移在现实与虚构之间 库切——摘下人性的面具 耶利内克——手执性和政治的天平 第5章 经济学奖 弗里希——经济计量学奠基人 库兹列茨——GNP之父 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 哈维默——现代经济计量学之父 斯通——国民经济核算 萨缪尔森——经济学通才 托宾——走进凯恩斯 莫迪利安尼——发现储蓄“生命周期”的人 福格尔——“计量经济史学”先驱 贝克——漫步在非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学家 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的开道者 第6章 和平奖 贝耶与阿诺尔德松——平分秋色 威尔逊——十四点之外 罗斯福——最受置疑的获奖者 张伯伦和道威斯——欧洲和平共同缔造者 特里萨嬷嬷——爱的化身 勃兰特——震撼世界的一跪 曼德拉——暂非斗士 卡特——壮心不已的精彩 阿拉法特——中东的民族精魂 金——个未了的和平梦 安南——行走钢丝的“世界总统” 马塔伊——绿色带里的和平身影 试读章节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卢森堡。1868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学习,1875年获博士学位,1886年任巴黎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同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93年任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189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长。主要著作《热力学教程》、《声学和光学教程》、《绝对静电学单位》和《数理教学》等。1908年,因“李普曼干涉定律”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学习生涯 李普曼的父母都是极有文化和修养的法国知识分子。他们都在卢森堡贵族府中担任家庭教师,廿这在当时的卢森堡是一份很体面的职业,生活比较优裕,但为了李普曼的未来,他们毅然带着年幼的李普曼回到了文化气息浓郁的法国。 1868年,李普曼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这是法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它曾培养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进人大学后,李普曼逐渐对物理学、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大量阅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到实验室去做物理实验。 一年以后,他如愿以偿地从教育系转到物理系。从此,李普曼如鱼得水,在名师的指导下,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广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研究成果 李普曼一生兴趣广泛,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首先是在物理学上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电学、热学、光学和光电学方面成绩卓著。 他一生中发明了多种重要的仪器,如毛细管电位计、毛细管发动机和毛细管电动机等。他还研究了电池电解质的极化作用以及玻璃的电膨胀、压电现象。 对于电阻单位的确定,李普曼也做了大量工作。变阻箱、电流计和水银电力测功计等都是他创制的。李普曼在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电守恒定律,并由此推演出气体压缩必然性的理论。 如果没有李普曼,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彩色照片。1891年,他提出一种革命性的彩色摄影方法——“李普曼法”。 这是一种利用各种不同波长直接彩色感光的摄影方法。李普曼在一块鲍感光板的乳剂背面涂上一层汞反光层,使光线通过感光乳剂后再反射回来,与人射光线相干涉,形成潜影。而潜影的深浅是根据每种光线的色彩而变化的。 李普曼对现代应用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更是应用物理学史上的出色成果。正是由于这一成果,190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他还发明了能补偿地球的转动而使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定天仪”,从而能够对天体进行长时间的曝光摄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设计了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用途的潜艇探测器。高尚的人品 李普曼一生中发明众多,其中许多发明都价值连城。 当他发明了毛细管电位计后,许多朋友都劝他去申请专利。因为凭他这一发明,无论是向法国或是其他国家申请专利,他都能立刻成为百万富翁。
李普曼当时很犹豫,他去问一向敬重的母亲。母亲说了这么一段话:“儿子,如果是为了富贵荣华,当初我何必一定要辞去卢森堡贵族府里女教师的职务带你回国呢?” 李普曼马上便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她希望儿子不要将自己的发明成果作为致富的手段,应该把它毫无保留地献给人类,为人民谋福利。 在母亲高尚人格的感召下,李普曼把这项发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法国物理学会。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李普曼的这一举动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 1921年7月13日,这位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因病去世,终年76岁。但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的高尚人品永远为后^所景仰。 安东尼·亨利·贝可勒尔,法国物理学家。出生在巴黎一个书香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物理学教授。1877年,贝可勒尔毕业于巴黎桥梁建筑学院,并取得工程师资格。1885年,他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1888年,贝可勒尔获理学博士学位。1892年,他继承祖父和父亲的事业,主持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应用物理学讲座。1895年,他被任命为巴黎理工学校的教授。贝可勒尔是许多科学协会的成员:法兰西科学院院士、院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科学院院士。贝可勒尔因发现自发放射性现象而与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勤奋好学 贝可勒尔天资聪慧,刻苦好学,虽然家境优裕,但是生活却很俭朴。 1872年,贝可勒尔进入法国工业大学,继而转人桥梁建筑学院,并于1877年取得了工程师资格。由于他在科学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刚满25岁就被工业大学聘为辅导教师。1892年,贝可勒尔主持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应用物理学讲座。1895年,他被任命为巴黎理工学校的教授。在他的教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工作,除了去教室,就是进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发现放射性 自1895年起,贝可勒尔就一直研究由硫化物和铀的化合物产生的磷光现象。那年年底,伦琴发现了X射线,引起了人们对发现“新射线”的强烈兴趣。 1896年1月,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亨利·彭加勒在巴黎科学院的会议上作了关于伦琴射线的报告。会上,他还把从伦琴那里得到的照片让大家观看。 彭加勒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其他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是否大多数磷光物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能放出类似于伦琴射线那样的射线?P3-4 序言 有这样一种奖项,它穿越百年而不灭,历经沧桑而不朽。它是一部活的世界百科全书,它是各个领域的吉尼斯纪录大全,这个奖项就是诺贝尔奖。 它执掌着审判的天平,一边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物理、化学、经济,一边是治疗人类精神与躯体的文学、和平、生理(医)学。 而这一切,源于一个自称“一生无重要事迹”、只是“保持指甲干净整洁”的老人——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签署了他死后遗留下来的所有可变卖财产的遗嘱:将全部财产作为设立诺贝尔奖金的基金,每年取出基金利息,奖给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每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宽敞的啻乐厅里,总会传来熟悉的颁奖音乐,这是对诺贝尔最永久的纪念吧! 百年很长,历经风雨之后,诺贝尔奖在其巨额奖金的背后积淀了更浓郁的科学和人文精神。 回望历史,诺贝尔奖之于中国人,总是有那么多失之交臂的遗憾,总是有那么多擦肩而过的喟叹,虽然已经有杨振宁、李政道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中国本土始终无人问鼎,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这个事实。 “重整河山待后生”,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本书的编订就是以科学发展的传承性为主线,让读者领略科学进步的永无止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