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编著的《北京四合院(精)》内容简介:北京的四合院天下闻名,那恬静、朴实、古老的建筑足以代表北京的风情。他的身影流连于建筑学著作、地方史著作、风俗史著作,但都未有全面的论述,邓云乡先生用他舒展、韵雅的笔调将历经风雨的四合院展现于读者眼前,内容包括四合院的标准、变化、花木、细部解读,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种种方面。先生笔下的四合院冬情素淡而和暖、春梦混沌而明丽,夏景爽洁而幽远,秋心绚烂而雅韵。读之不仅可了解四合院的悠久历史,且可领略北京的独特风韵。 草木虫鱼看似生物却非异类,其学问不只在于生物学、动物学等,亦涵寄着中国传统人文科学对于的认知,是混合着中国文化情趣的载体。他们富有生机、顺自然、守信义,体现着生命中更高超的感情。邓先生以草木虫鱼衍述中国文化,一点世情,在对个体的叙说中带引读者进入人性人情的世界。
民俗学家邓云乡说,四合院足以代表北京风情,“几百年中,它与北京融为一体,与历史融为一体。没有它,又如何显示北京的生活呢?”四合院独特的生活情趣、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敏锐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感,尽在书中。《北京四合院(精)》对四合院的标准、变化、花木布局等逐一解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四合院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风韵。
标准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在北京住过四合院的人,一旦离开北京,便会常常思念着他那曩时的故居,那大的或者小小的院落。没有到过北京,没有居住过四合院的人,也有不少人慕四合院之名,寄以许多美丽的想象,或读书籍,或见图片,或看电影,留下一些四合院的影子,便常常寄以无限的憧憬。陶渊明诗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漂泊的人生道路上,谁不希望有一个安定而恬静的家呢?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关上大门过日子,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也不必看到外面,与人无憾,与世无争,恬静而安详,是理想的安乐窝,明清两代,及至几十年前,北京不知有多少人在那数不清的四合院中,安家立业,抚幼养老,由婴儿到成人,由黑头到白发,一代代,一年年,真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时……这古老的四合院啊!
今天,北京随着时代的步伐,正在越来越快地改变着它的面貌,一切新的代替着旧的;一切时代的改替着古老的,四合院也必将为越来越多的水门汀建造的楼房所代替,那恬静、朴实、古老的足以代表北京风情的四合院,必然是越来越少了,现存的也越来越残破、越来越不实用了。这是时代的规律,原因很多,不必细说,总之是很难挽回的了。但是,在当前这样的关头,如何有计划地保存住一部分北京的四合院,使之能永远存在下去,这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世界关心四合院前途、憧憬四合院情调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吧。为此,我写几篇介绍四合院的小文,想来也不是全然无意义的了。
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先要把这个概念的涵义解释一下。“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即东西南北四面的房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才是四合院。少一面都不行,那就不算四合院了。中国老式院落,南北各地,不少都是四面房屋、中间院落的“口”字形住宅,如果广义地说,似乎都可以叫四合院。但大同之中又有小异,甚至可以说是大异。这样,各地的建筑风格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有其独特的营造形式。由平面布局,到其结构、装饰的细部,都有其特殊的京朝味的风格,这就形成北京的四合院了。
什么是北京的四合院呢?不妨先举一个比较标准的例子:
一块宽五丈、长八丈的长方形地皮,就可盖一幢很标准的四合院了。这块地皮在街道的北面,坐北朝南,临街五大间,开间每间一丈,一派砖墙。这五间的分配,最东头一间是大门,大门西面第一间是门房,房门开在大门洞中,是司阍者的居室,应门时随时开门关门方便。因为北京过去住家,大门总是一天到晚关闭着的。大门一开,迎门看到什么呢?磨砖的影壁墙,这是紧贴东屋南面的山墙砌的装饰建筑。这个玩艺儿,磨砖刻砖,考究起来,无穷无尽,这里先不细讲。在影壁前往左手一转弯,就是南房窗前,按照标准格局,在转弯处,有一个圆形月亮门,四扇绿色屏门,两扇终日开着。进来三间南房,外面看和里面看并不一样。外面看中间一间开门,左右各一间,进屋一看,则只有西面一间,东面是墙,因为这间已作为门房,房门由大门洞出入了。对着东面月亮门,西边也有一个月亮门,隐藏一丈见方的一个小院,那是南屋最西头一间的外面,但不开门。这间的房门,照例是通向南屋的堂屋。因而南屋进去,一般两间掏空,长方形,大约二十来平方米,西墙有门,通到里面一间,十分幽静。如果以外面一大间作客厅,里面一间作书房,虽是南房,但窗外面对西屋的南山墙,正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所说“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一样,反光照射,光线是很好的。此处月亮门内,终日无人到,日影斑驳,轩窗静寂,可说是极理想的读书环境了。
南屋的屋门,正对着通向里面的垂花门,垂花门左右两面,短短的墙垣,接到两边月亮门的短墙上。这就是所谓的“一宅分为两院”,把里面的北屋,东、西屋和外面的南屋分开来。在垂花门与南屋之间,形成一个丈把宽、三丈长的长条院落,这是外院;进了垂花门才是里院。
所谓垂花门,实际就是一小间很精致的起脊房屋,作为门楼。前檐雕梁有木制花棂,左右棂框下垂端部,或雕成莲花宝盖,或雕成贯圈绣球,施以金粉彩画,作为装饰,极为华赡,因之叫垂花门。垂花门进去,直接看不到里院。正面和左手,都有木板屏风门挡住视线,习惯右手不装木板,作为平时出入的通道。迎面四大扇木板屏风门,过年或迎接贵宾时开放,正对引路,直入上房。P1-3
邓云乡(一九二四——一九九九),学名邓云骧。山西灵丘人。教授。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清朝为官。幼时生活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退休。
邓云乡学识渊博,文史功底深厚。为文看似朴实,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不论叙述民风民俗,描摹旧时胜迹,抑或是钩沉文人旧事,探寻一段史实,均娓娓道来,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此次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邓云乡作品集,参考了二○○四年版《邓云乡集》,并参校既出的其他单行本。编辑整理的基本原则是慎改,改必有据。具体来说,就是:
一、凡工作底本与参校本文字有异者,辨证是非,校订讹误。
二、凡引文有疑问之处,若作者注明文献版本情况,则复核该版本;若作者未能注明的,或者版本不易得的,则复核通行本。
三、作者早年著述中个别用字与当代通行规范不合者,俱从今例。
四、作者著述中某些错讹之处,未径改者加注说明。
五、本次整理对某些书稿做了适当增补,尽量减少遗珠之恨;有的则重新编排,以更加方便阅读。
邓云乡与中华书局渊源颇深,生前即在中华书局出版《红楼风俗谭》、《文化古城旧事》、《增补燕京乡土记》、《水流云在丛稿》等多部著作。此次再续前缘,我们有幸得到其家属的大力支持,不仅提供了邓云乡既出的各种单行本作为编辑工作的参考,并以其私藏印章、照片、手稿见示,以成图文并茂之功,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一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