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一生写了九十余部小说,却没有写出一首精彩的诗,而《幽谷百合》这部纯情的爱情小说,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当成一首感人的长诗来读。巴氏着意渲染诗意的一面,使这部小说成为他唯一的理想主义之作。莫尔索夫人这朵百合花,不是放在花店里展示美,而是半掩在幽谷的草丛中。但是她对幸福爱情的憧憬,她与情欲在幽谷展开的鲜为人知的战役,也许比规模最大的战役还要激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幽谷百合/法国文学经典/外国文学经典阅读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巴尔扎克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尔扎克一生写了九十余部小说,却没有写出一首精彩的诗,而《幽谷百合》这部纯情的爱情小说,填补了这一空白,可以当成一首感人的长诗来读。巴氏着意渲染诗意的一面,使这部小说成为他唯一的理想主义之作。莫尔索夫人这朵百合花,不是放在花店里展示美,而是半掩在幽谷的草丛中。但是她对幸福爱情的憧憬,她与情欲在幽谷展开的鲜为人知的战役,也许比规模最大的战役还要激烈…… 内容推荐 青年贵族费利克斯追求莫瑟夫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家庭生活缺少乐趣,且丈夫性情暴戾。费利克斯的介入,掀起她感情上的波澜。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对丈夫保持忠贞。费利克斯后去巴黎,禁不起贵妇迪特利小姐的诱惑,坠入情网。伯爵夫人得悉,悲痛欲绝,把死当作天主的恩赐。在她弥留之际,费利克斯赶到,她在给他的信中吐露了隐衷。 《幽谷百合》是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悲歌。在古堡发生的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幻的风云。“百日政变”的影响、宫廷的变化、老贵族的流亡生活、年轻贵族的巴黎发迹等等,无一不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这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法国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目录 献给医学科学院院士J.-B.纳加尔先生 给娜塔利·德·马内尔维尔伯爵夫人的信 两种童年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两种童年 有些人心灵里的幼嫩根芽在家庭这块土壤里触到的却尽是些坚硬的岩石,它们长出的第一批嫩叶就被仇恨的手掐去,它们的花朵在盛开时就遭到霜冻侵袭。如有这么一天,要描绘出这些人默默忍受的痛苦,要把最动人的悲歌抒写出来,那该出自哪一位多情才子的手笔呢?当一个孩子的嘴唇吮吸到的是一只苦涩的乳房,当他的微笑总是被那严厉眼睛射出的凶光所压抑,又有哪一位诗人会把这个孩子的痛苦倾诉给我们听?如果有—本小说描写那些备受周围的人压迫的心灵,而这些人被安排在他们周围原是为了有利于他们的感情的发展,那么这本小说正是我青年时代的写照。我,一个幼儿,谈得上能伤害什么人的虚荣心呢?我的生理和性格上有什么缺陷使我该遭到母亲的白眼呢?我难道像那些出生就不合法,活着就该受到谴责的孩子那样,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吗? 我给寄养在乡下,被家庭忘却了三年,当我重新回到双亲身边的时候,在家里简直算不了什么,只能受到家人的—可点儿怜悯。一开始我就无足轻重,而我又不懂得利用某些感情和机遇以提高我的家庭地位。在我的家中,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人也一无所知。我的哥哥和两个姐姐非但不同情我的命运,反而以折磨我为乐事。孩子们之间往往有些默契,相互隐瞒各自的过失,并且已经学会了如何保全自己的面子,这些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仅如此,哥哥做错了事,我常常还要代他受过,受到委屈,还不能申辩。阿谀逢迎,在孩子们的心中已萌发幼芽,难道是这种心理促使他们折磨我,让我伤心,去向他们自己也十分畏惧的那个母亲讨好么,还是他们的模仿的天性在起作用?是他们需要炫耀自己的力量,还是他们本来就缺乏同情心?也许所有这种种原因都有,才剥夺了我们之间的手足之情。我得不到任何爱,也什么都不能爱,而大自然却使我生来情感丰富!一个天使会听到这个情感不断遭到摧残的善心人的叹息吗?如果在某些人的心灵中,那些被人看成—文不值的感情会转化为仇恨的话,那么在我的心中,这些感情就会集中在一起,并在我心上挖出张温床,日后,感情就从那儿喷射而出,影响我的一生。就本『生而言,担惊受怕的习惯使人畏畏缩缩,并产生恐惧,而恐惧又总是迫使人忍让。软弱就是这样来的,它使人变得猥琐,唯唯诺诺。但是,这些无休无止的折磨却使我养成了一种显示自身力量的习惯,这种力量经过锤炼而不断增长,并使我惯于未雨绸缪,精神上先提防起来。我像殉道者等待一次新的打击那样,总是在等着一次新的痛苦,因而整个内心世界不得不表现出一种消极的顺从。在这种情绪之下,孩提时代的那种天真烂漫和活泼好动的天性统统遭到了扼杀。我的这种神态被看成是白痴的征兆,从而证实了我母亲不祥的预言。我确信自己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这样就过早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自尊心那理性的果实。毫无疑问,就是这种心理制止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所鼓励的不良倾向。虽说我被母亲撇在一边,但有时她也会为我操心,偶尔还会谈起我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愿意关心这件事的意思。那时,我一想到与她天天接触将给我带来的痛苦,就会毛骨悚然。没人管我,我反而感到幸运,能够独立待在花园里玩玩石子,看看小虫,望望蓝天,是我莫大的幸福。孤独常使我想入非非,但我耽于幻想的偏好却是在一次经历中养成的,您将从中了解到我最初的种种不幸。我太无足轻重啦,连女管家都经常忘记叫我去睡觉。一天傍晚,我悄悄地蹲在一棵无花果树下面,带着好奇的心情,入迷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孩子对什么都好奇,而我的过早的忧郁又在这种心情之上增添了某种感伤的智慧。姐姐们在玩耍和叫嚷,从远处传来的她们的喧闹声仿佛是为我的幻想伴奏。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不巧,我的母亲发现我不在。我们的管家卡岁利娜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小姐,她为免受责备,便迎合我母亲对我的偏见,说什么我讨厌这个家,如果不是她仔细管着我,我已经逃之夭夭了;还说什么我并不傻,而且还挺狡猾,在她照看过的所有孩子当中,她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像我这样品行恶劣的。她明明知道我总是待在无花果树下面,却装作寻找我的样子,呼喊着我的名字。我应了她,她就径直走了过来。 她问道:“您在这里干什么?” “我在看星星。” “您不是在看什么星星,”我母亲说,她站在阳台上面听我们说话,“像您这样小小年纪能懂得什么天文学么?” “啊,夫人!”卡罗利娜小姐大声嚷了起来,“他把水池子的开关打开了,花园给水淹啦!” P2-4 序言 献给 医学科学院院士J.-B.纳加尔先生 亲爱的大夫,这是缓慢而辛勤建筑起来的文学大厦的第二层基石中加工最精良的石块之一,我愿在这块石头上刻上您的名字,这不仅为了向曾经救过我的命的学者致谢,也是为了颂扬我那朝夕相处的朋友。 德·巴尔扎克 后记 《幽谷百合》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爱情悲剧,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真挚的爱情的冲突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异常激烈,而且因为这部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有点儿自传的性质。他本人也曾说过:“这个故事多少是有些真实性的。” 这部小说是用第—人称写的,结构也颇为奇特,全书由几封信组成,其主要情节就是主人公费利克斯应他追求的一个名叫纳塔利·德·马内尔维尔的女人之请,叙述他与前两个女人的恋爱始末。 故事叙述的是一位名叫费利克斯的年轻贵族,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在外求学,过着孤寂简朴的生活。在一次舞会上,他偶然发现了一位心目中的美人,特别是她那副肩膀更使他动心,他一时失去了理智,狂吻了上去。这位夫人是德:莫瑟夫伯爵的妻子,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大很多,且生性暴戾,为人刻薄古板,她的家庭生活很少乐趣。费利克斯的介入,在她的一潭死水般的感情生活中掀起了层层波涛。费利克斯也想方设法成了她家的座上客,并目苦苦追求她。但是,德·莫瑟夫夫人始终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对她那十分厌恶的丈夫保持忠贞。 费利克斯终于要到巴黎自谋生计了。临行前,德·莫瑟夫夫人给了他一封长信,传授他处世之道,勉励他上进。在巴黎,费利克斯禁不住英国贵妇人迪特利小姐的诱惑,坠入了情网。德·莫瑟夫夫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又无所适从,只能把死看成是天主对她的仁慈。 费利克斯真正爱的还是德·莫瑟夫夫人,当他得知她病危时,急忙赶去看她。后者在病逝前交给他一封信,向他吐露了隐衷。后来,费利克斯被迪特利小姐抛弃,他追求德·莫瑟夫夫人的女儿也没有成功。 许多人把费利克斯的童年说成是巴尔扎克早年生活的自诉是不无道理的。作者也是于1799年5月出生在图尔,从小被寄养在奶妈家里,他也有两个姐姐,与小说不同之处,是他没有哥哥,只有一个弟弟,后者受到母亲的宠爱。 作者5岁那年,被送至图尔的一所寄宿学校,后又在旺多姆的奥拉托利教会学校寄读。1814年,他的家迁往巴黎之后,他就在勒皮特尔私立学校就读,经历了“百日政变”。 1818年8月,当昂古莱姆公爵路过当地时,在伯比翁饭店确也举行过欢迎盛会,巴尔扎克也可能是参加了的。 据资料记载,从图尔到萨谢,巴尔扎克也曾徒步往返过数次,走的路线与费利克斯是一样的,因此,巴尔扎克能把安德尔山谷的景色描绘得如此真实、细致、生动,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作为故事背景的安德尔山谷,是巴尔扎克早年常住的地方。查理曼荒地,卢昂桥的磨坊,书中迪特利小姐的别居——格林纳第埃都是真实存在的;弗拉拜斯勒堡、克罗西古尔特堡虽然无处查考,但也有巴尔扎克生前所熟悉的相当的古堡可对照,至于克罗西古尔特古堡的内部布局,也有不少人作过多种猜测。 其次,对本书的主要人物,历来,巴尔扎克的研究者都作过很多的探讨,他们把作者一生结交过的人拿来作比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巴尔扎克结识的第一个女人贝尔尼夫人当成是德·莫瑟夫夫人的模特儿。贝尔尼夫人比巴尔扎克年长,他俩自始至终是真诚相爱的。巴尔扎克后来虽然有不少情妇,但他对贝尔尼夫人却是一往情深,对她极其尊敬。说她是“伟大的思想之母,未来的支柱,黑暗中的明灯,就如在晦暗的树丛中开放的一朵百合花”。德·莫瑟夫夫人身上表现的明智、富有牺牲精神等等,也正是贝尔尼夫人的特点。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一封信中提到贝尔尼夫人时说过:“这是一位天使,德·莫瑟夫夫人就是她的影子。”可以相信,书中,在费利克斯离开克罗西古尔特堡去宫廷供职时,昂里埃特给他的关于为人处世的一封长信,也是从贝尔尼夫人给巴尔扎克的许多信中节选出来的。巴尔扎克于1836年8月22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一封信中曾说:“贝尔尼夫人断然拒绝我去见她,她只能在美丽和健康时才允许我去见她。”这与德·莫瑟夫夫人临终前接见费利克斯一幕也是相吻合的。如果说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说,德·莫瑟夫夫人始终拒绝费利克斯的肉体欲求,而贝尔尼夫人却慷慨地做了巴尔扎克的情妇。 有趣的是贝尔尼先生也是一位未老先衰的绅士,固执而又无能,贝尔尼夫人得经常在事业上辅佐他,但反而招致他的训斥。 巴尔扎克曾有过一个英国情妇,名叫撒哈·罗浮尔。巴尔扎克也许借助了她,才能把迪特利小姐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 甚至奥里热医生也确有其人,他在图尔就医,是巴尔扎克家的医生,且同名同姓。 …… 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揭示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美与丑、道德与情欲之间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 毫无疑问,巴尔扎克也是遵照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这条现实主义的原则来创作这部小说的,他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他周围认识的人的影子,都是一个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要不,小说出版后,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把书中的人与巴尔扎克周围的人进行对照和猜测呢? 巴尔扎克在1836年5月16日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说道:“鲜明的个性无疑是德·莫瑟夫先生的特征。要描绘这个形象是很困难的,然而今天,我终于完成了。我本想树立起一个流亡者的形象,我想在他身上集中所有返回家园的流亡者的特征。” 作为19世纪的历史见证人,巴尔扎克把书中的主人公放进了具有政治和社会特征的时代背景之中。这本爱情小说,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可以通过卢瓦尔省内安德尔山谷的一个古堡里发生的故事,看到拿破仑“百日政变”的影响,宫廷的变化,贵族的流亡生活,年轻贵族在巴黎的发迹;从昂里埃特给费利克斯的几封信中,又可看出当时法国社会上层某些安分守己的人物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 本书的情节发展缓慢,作者叙述了费利克斯的童年生活之后,就让他在克罗西古尔特堡小住,产生了初恋。这是1814年8至10月间的事。—直到1820年10月德·莫瑟夫夫人去世前,费利克斯共去了四次,第二、三次是与昂里埃特感情的发展,第四次时间很短,等于去奔丧了。这期间,法国社会动荡得厉害,费利克斯在政界平步青云,又成了阿拉贝尔的情人。但主线仍然由德·莫瑟夫夫人牵着,主要的活动情节仍然在都兰纳省内的一个古堡里展开。这使我们感受到,即使在政治的风暴下,在法国的一个偏僻的山谷里,大自然仍然保持着它的优美与宁静,曲折的河岸上轻拂着树叶,草地散发出醉人的幽香。然而,随着情节的变化,爱情的消逝,明媚的山谷变得黯然失色了。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作家表现艺术的功力之厚实。 不仅如此,这部小说对景物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图尔、安德尔山谷的风光被他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难怪有人说,本书的风格很像卢梭的《新爱洛绮丝》。当然,巴尔扎克不会孤立地去描写风景,而是处处与人物的内心感受紧紧结合起来,作为烘托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虽然宣称要模仿玛西隆的语言,但根据一些巴尔扎克研究者的看法,本书的语言与其说像玛西隆的,还不如说更像卢梭和夏多勃里昂的语言风格。作者在运用语言上,难免有些笨拙粗疏之处,但统观全书,作者还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像希腊悲剧的诗韵那样,使小说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让人物的感情充分地流溢出来,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 译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