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林外史(白话美绘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吴敬梓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40万字,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十之八九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清代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追求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与一般长篇小说不同,本书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但通过故事转接、前后呼应等手法将全文联缀牵合,使人读之不觉其散。

内容推荐

吴敬梓编著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地主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小说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中塑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形象,讽刺因追求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有重大的批判教育意义。

目录

第一回 说王冕陈明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书

第二回 教村学周蒙师受窘

见贡院老童生动情

第三回 榜上无名穷极书生

一朝得中喜疯范进

第四回 审牛肉知县施新刑

关猪猡贡生算旧账

第五回 以糕当药闹船家

因兄欺弟告官衙

第六回 报恩师范进查卷

助年友王惠解囊

第七回 能员降叛落江湖

少年得书成名士

第八回 娄公子登门拜贤

鲁编修告假还乡

第九回 鲁小姐出题难新郎

杨先生无钱接贵客

第十回 名士大宴莺肛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一回 蘧耽夫访师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二回 游西湖囊中羞涩

遏神仙黑煤化银

第十三回 马纯上遏友讲文章

匡超人回乡孝双亲

第十四回 匡秀才避难杭州地

众名士会聚西湖园

第十五回 潘三作案自遭祸

匡生替考荐优行

第十六回 牛布衣客死芜湖城

牛浦郎冒名甘露庵

第十七回 强认祖孙老牛联宗

自作聪明小牛出计

第十八回 老妇人千里寻夫

鲍文卿喜得义子

第十九回 念旧情接老友入府

厌新妇赶继子出门

第二十回 爱俊男探访神乐观

逞风流戏会莫愁湖

第二十一回 杜相公毁家做豪举

娄太爷返乡留遗言

第二十二回 杜少卿装病拒荐

迟衡山议祭泰伯

第二十三回 招贤士求经问道

辞官爵入住名园

第二十四回 泰伯祠名贤主祭

青枫城骁将劝农

第=十五回 沈琼枝独闯訇盐商院

豪侠女避居王府塘

第二十六回 五河县弟代兄辩案

南京城众贤士话别

第二十七回 媚豪门趋炎附势

讲排场节孝入祠

第二十八回 节烈女殉夫归天

拜盟客赴宴被擒

第二十九回 假中书气短解府衙

真壮士兴高试官刑

第三十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当铺义士讨债

第三十一回 国公府老爷赏梅

来宾楼嫖客掷银

第三十二回 述今思往琴棋书画

弃名抛利高山流水

试读章节

第一回 说王冕陈明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书

话说这人生的富贵功名,本是身外之物。何必看得太重?可世上人见了它,便舍着性命去追去求,及至到了手,方觉味同嚼蜡,有几个能看破的?不过,也有些脱俗的人,处事与众不同。这里就先讲一个。

此人生于元朝末年,姓王名冕,浙江诸暨(ji)人。他七岁上死了父亲,母亲靠做针线活儿挣些钱,供他到村里学堂渎书。过了三年,王冕十岁了。有一天,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我是个寡妇人家,又逢年成不好,柴米太贵,只靠做针线如何供你读书?你看家里的衣服家什都当的当卖的卖了。没办法,我想让你到隔壁秦老家去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还能吃个现成饭。”王冕挺痛快地说:“娘说的是。我整天坐着也闷,倒不如去放牛快活。我要读书,也可以带着去读的。”

第二天,王冕随母亲来到秦老家,接过一条水牛,到附近七泖(mao)湖湖边去放了。从此,早午两餐在秦老家吃,晚上回家。秦老是个好心人,家里煮些腌鱼、腊肉什么的,都给他吃,他总是包回来交给母亲。每日的点心钱,也不买吃的,攒上一两个月,就到书客那里买几本旧书,放牛的时候看。

这么着过了三四年,王冕边放牛边读书,明白了不少事,心境也高了许多。有一天他放牛放累了,坐在草地上歇息。不一会儿,浓云密布,接着一场大雨哗哗地下起来,转眼间又雨过天晴,一派日光照得山明水秀,树叶像被洗过一样。尤其是湖中的荷花,清水滴滴,惹人喜爱。王冕看了心想:真如古人说的“人在画图中”了,可惜没有画工画下来。又想道: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一画呢?

回家之后,他就托人到城里买了些胭脂铅粉,找了些纸,学画荷花。也是他天资聪明,开始画得不行,可坚持画了三个月后,竞找到了门路,画得那精神、那颜色,无一不像。乡里人见了,就有拿钱来买的。一传俩,俩传仨,不久,全县人都知道王冕会画没骨花卉,争着来买。到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冕不再放牛了,每日除了读书,就是画『面i,挣些钱倒也不愁衣食。母亲好不欢喜。

王冕不满二十岁,就通晓了天文地理经史各类学问。可他性情与众不同,既不想求官,也不愿交友,只愿意闭门读书。看到《楚辞图》上画的屈原衣冠,便自己做了一顶高帽子、一件宽大的衣服。每逢花明柳媚的日子,赶上一辆牛车,载着母亲,自己戴上高帽穿上宽衣,哼着曲子,在村里镇上或是湖边游玩,引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跟着,又跳又笑,他也不在意。秦老见他从小到大,如此不俗,很看重他,经常约他到自家草堂聊天,说得很投机。

一天,王冕正与秦老坐着说话,外边走进一个人,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说起来,此人姓翟,在县衙门里当差役、买办,是秦老儿子的干爹。翟买办见了王冕就说:“我正是来找王相公的。前日县老爷吩咐,要买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给上司。我早听说王相公大名,今日特来求画。下半月来取,连银子一齐送来。”秦老也在一旁撺掇,王冕只好答应。回家之后。连着几天,他用心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上了诗。翟买办那边报告了知县,领出二十四两银子,自己却留下十二两,只拿出十二两给了王冕,取走了画。

原来知县时仁,是把这些画送给回乡来的朝廷大官危索,作为问候之礼。危素受了礼,见了画页,实在喜欢,爱不释手。次日名酒请时知县,提起那画。才知道是王冕所作,不觉叹息道:“我出门久了,家乡有如此能人,竟然不知。此人才高有识,将来名位必不在你我之下。不知可否约他来一会?”时知县忙说:“这有伺难,待我差人叫他来,他自然喜出望外。”回到县衙,时知县立刻让翟买办拿着自己的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了秦老家,叫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地向他说了。不料王冕笑道:“请回告老爷,说王冕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帖子也不敢收。”翟买办一听就急了,说:“老爷下帖请人,谁敢不去?而且这件事,本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怎么知道你会画?论理,你就应谢我才是,如今茶也不见你送上一杯,还推三阻四不肯去。难道一县之主,还叫不动一个百姓吗?”王冕不紧不慢地说:“假如我犯了什么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用帖子来请,就不是逼迫的意思。”翟买办气得直摇头:“什么话呀,传就去,请反倒不去,真不识抬举!”秦老劝他说:‘咱古道‘灭门的知县’,你和县老爷拗什么呀!”王冕郑重地说:“我的想法你是知道的。战国时的段干木,魏侯请他做官,他跳墙跑了。春秋时的泄柳,鲁国国君要见他,他关起门不见。今天这事,我是不愿去的。”秦老说:“既然如此,我倒有一法子,亲家回县里,就说王相公抱病在家,不能就去,等病好了就到。”翟买办说:“有病,要有四邻的证明。”秦老暗地里让王冕拿了三钱二分银子送给翟买办,又留他吃了晚饭,翟买办这才去了。

时知县得到报告,心想:什么害病,想必是从未见过官,害怕不敢来。我受老师之托,总要办成,不如亲自下乡拜他,他自然会跟我去见老师。可又一想:一个堂堂县令,去拜一个乡民,岂不惹人笑话!转念再想:老师敬他十分,我就得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也是美事,将来县志上少不了写上一篇,千古不朽呢!有何做不得?

第二天一早,时知县只带八个差人,翟买办扶轿,下乡来了。远远看见王冕的家门,翟买办忙上前敲门。半晌,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我儿子不在家,清早牵牛出去,还没回来。”翟买办说:“老爷亲自来了,快说他在哪里,我好去传!”老婆婆说:“真不在家,也不知在哪里。”说完竟关上门进去了。

这时候,知县到了,翟买办只好上前禀告:“王冕不在家,请老爷到公馆坐坐,小的再去传。”说罢,扶着轿子转过屋后,见是一片农田,远处有一个水塘,又有一座山。正走着,有个牧童倒骑水牛,从山边走过来。翟买办赶上去问:“秦小二,看见隔壁的王老大在哪里吗?”小二说:“王大叔到二十里外王家集亲家家里吃酒去了。这牛就是他的,让我替他赶回来。”翟买办走回来禀告知县。时知县气得变了脸色,说:“既然如此,不必去公馆,回衙门去吧!”在路上,知县越想越生气,恨不得立刻派人把王冕捉来责罚一顿,可又怕危老师责怪,只好忍气回衙,打算先向老师说明此人抬举不得,再处置他不迟。

其实,王冕并没走远,见知县走了,就回到家里。秦老过来埋怨说:“他是一县之主,你怎能这样怠慢?太固执了。”王冕说:“老爹听我说。那时知县仗着危索的势力,在这里欺压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同他交往?他这一回去,必然向危索说我的坏话,危素可能要来计较。我想到外边躲避几时。只是母亲老了,还请老爹照看一下。”秦老说:“一切都包在老汉身上,你放心走吧!”

P1-5

序言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最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不同的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整理加工而成,带有很强的群众性;《儒林外史》则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是作家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所以,了解一些作者的情况,对于正确认识这部书是必要的。

作者吴敬梓(1701—1754),是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科举成名,做过高官,家产也十分丰厚。吴敬梓自动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及诗词歌赋等无不精通。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走了一条与祖辈不同的人生之路。

通过考试择优录用,为各级官吏准备人选,是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隋唐时代就开始了。科举考试对于选拔人才、维护政权、稳定社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以考八股文为主,使得这种考试渐渐成为僵死的形式。八股文有严格的固定写法,内容又拘泥于儒家经典的教条,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许多人为了出人头地、做官发财,只好循规蹈矩、死记硬背。又由于考中与否,全凭主考官个人好恶,导致营私舞弊行为不断发生。一些一有真才实学、思想活跃的人,因不能适应而被埋没。科举制度的腐败,正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反映。

吴敬梓看到了科举考试的弊端,痛恨它的虚伪与浅薄,决心不走考举人、中进士求官求名的路,而是一心一意研究学问,从事创作。他性格豪爽仗义,不把金钱地位放在眼里,分得的家产,被他很快用光,只好离开故乡移居南京,生活也由富转贫。他富有的时候,很多人利用他依靠他;他落魄以后,许多人又嘲笑他疏远他。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于社会上特别是知识界的丑恶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写出了这部以读书人为主角的不朽著作。

《儒林外史》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的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口说:“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吴敬梓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昊敬梓在书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锁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使人触目惊心。给人印象最深的,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得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欺诈百姓、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留下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以写诗作文为业自命不凡的“名士”牛玉圃;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纳“贤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两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冒充朝廷命官的“假中书”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进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反面形象,也树立了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虞博士、武正字、萧云仙等,以杜少卿最为突出。杜少卿才华超群,却蔑视科举八股,毁家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他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庄绍光不入凡俗,虞博士宽厚仁义,迟衡山提倡礼乐,萧云仙重兵劝农,实际上都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当然,这些人身上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尤其可贵的是,吴敬梓在书中对处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给予了深切同情,赞美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除了把王冕作为理想人物隐括全书外,像牛老爹、卜老爹、鲍文卿、王太、荆元、于老者等形象,都令人喜爱。沈琼枝作为一个敢于反抗、自强自立的女性,在书中更具光彩。

《儒林外史》在写作方法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文言、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沈琼枝大闹盐商府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地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嘲讽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和明贬实衰等手法,使读者自己辩清是非,起到震撼人0的效果。作品中也有写得不成功的地方,特别是书的后半部,有些篇章思想性、艺术性比较差。

这部改写本,是为青少年朋友编写的。为了使大家能读懂它,准确认识它,改写本选取了原著中最有特点的人物和最精彩的故事,仍按原书的顺序串接起来。同时对有些内容做了调整和归纳,以求每节故事的相对完整,便于阅读。表述上,除保留原书白描写实的技法外,在语言上主要采用现代普通话口语。对原著中大量出现的有关封建官场和科举的名词术语,尽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解释明白,不使其成为阅读时的“拦路虎”。改写本篇幅只为原著的三分之一,保留了精华又好读易懂。愿它成为青少年朋友了解文学名著、欣赏文学名著的好帮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