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师办公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马尔库斯·奥茨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师办公室》极尽讽刺、夸张之能事,揭露了德国中学教育制度的弊端,让读者忍俊不禁,不忍释卷,读到最后、笑到最后。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作者马尔库斯·奥茨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冗余辞藻的故意堆砌、自造的貌似专业词汇的怪词等,小说中没有直接的对话,只有间接引语。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教师办公室》由马尔库斯·奥茨著,极尽讽刺、夸张之能事,揭露了德国中学教育制度的弊端,让读者忍俊不禁,爱不释手。《教师办公室》出版不久就登上德国畅销书排行榜,迄今已再版十余次。

《教师办公室》不仅是马尔库斯·奥茨迄今为止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也拥有最多的作家个人色彩。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拉尼希一样,马尔库斯·奥茨也曾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戈平根市的一所中学里当过教师,小说中只是将学校的名称换成了艾格中学。虽说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被极度地漫画化,但仍有许多人物都可以在马尔库斯·奥茨当年的同事中找到原型,情节描写也是以现实中的学校生活为基础的。

小说开篇,主人公克拉尼希数星期足不出户,夜不成寐,只等着教育局的电话,通知他被录用的消息。夸张的描写使德国青年一代对失业的恐惧和未来的忧虑跃然纸上,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克拉尼希选择了对职业生涯中的荒谬之处采取妥协的态度。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穿过桥下通道,看见墙上的瓷砖已经被刷的发白,头顶上滴滴答答地漏水,一个老头儿在拉手风琴,唱着他家乡的什么调子,我停了一会儿,往他的蒂罗尔毡帽里扔了一枚硬币。而后我上到桥面上,跨过那条叫菲尔斯的小河,沿着乔恩街向前走,汽车的轰鸣声,垃圾,几乎无法呼吸的空气。在“春露”餐馆门前,一个跑堂的正在撑起庶阳伞。我拐弯,向右,迈进了学校。我走进秘书办公室,说,我要见校长。又补充说,是约好了的,十一点。回答是,校长正在开会。我边等边端详了一下秘书办公室的前台和墙上挂的照片:脖子里绕着绳子的老师们,前排两个男人,一个胖一个高,他们手里抓着绳子,头上顶着有“州教局”字样的棒球帽。稍后我被叫进了校长办公室。校长指了指他对面的一把椅子。我坐下。校长说到,他是那个将给我写评语的人。什么评语?我礼貌地问道。他说,年终评语,每年年底都要写的评语,他,校长,写这个评语,他亲自写这个评语。评语,他说道,将决定我的前途的平坦、曲折。我居然不知道评语有什么意义,真是闻所未闻!评语,他说道,对老师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只关心评语,其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毫无意义。对我的一举一动他都会及时了解到情况,他补充道,任何事情,他说,都不可能对他隐瞒,一切在年底都会摆在他的面前,尤其对新来的人,他会按照规定尽量详细地了解他们。我向他点了点头,不为所动。为什么,校长边问边打量着我,为什么我不住在戈平根?我说,我迄今为止还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校长打断我,没有机会是什么意思,这不能称其为理由,我两周前就已经接到了通知,会到戈平根、到艾格学校来,没有机会,他说,这可不是个好开头。什么时候,他问,我打算搬家?尽快,我说,并赶紧补充道,我完全认识到,我的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之问的距离不是最佳的,但是,校长打断我,这可是铁板钉钉,这在他这儿没商量,谁在这儿工作,就得住在这里,他的所有教师都住在戈平根,他亲自操持让他的所有教师都住在戈平根,我也不会例外,跑不掉要住在戈平根,如果我想要在他的手底下干活的话。戈平根,他说,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的,我说,我当然会尽力尽快找到一处房子,把我因为在戈平根没有住处而出现的瑕疵抹平。这,校长说道,当然为时已晚,他已经把这写进了评语,在脑海里他已经看到了那个评语,我,见习教师克拉尼希,不能在上任时及时在工作地点证明有合适的住处,更有甚者,见习教师克拉尼希在上任时还不了解校长所作的评语的深远影响。我试着在他说话的时候向他投去一个谦卑的目光,但没有成功,因为校长在讲话时头使劲地摇来摇去,现在他停下话头,浏览我的求职表。他说,我根本没有填班级。什么班级?我问道。一个我想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我以为,我说,我是新来的,也许首先应该……他打断我,这可是更糟糕了,作为年轻教师,我更是有义务接手一个班级,这才是个好开端,刚开始我就想逃避困难的工作,没写班级,他边说边往他的本子上写了些什么,却把铅笔尖弄断了。他拿出一个削笔刀,削起了铅笔,然后拿起接铅笔屑的本子,走到垃圾筒那儿,把铅笔屑拂下去,然后把剩下的铅末从本子上吹掉,把本子放在自己旁边,又看了一眼那张表,看了看他写的东西,把那张纸撕下来,放在他左手边的文件盒里,而后又转向我。他现在要开诚布公地跟我谈谈,他说。在出现了这么多情况之后,他建议我别干了,在我还没有开始之前。在我跳上学校这条船之前,就应该回头,走开,另谋高就,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当老师。他昨天看了一些我实习期间上课的监控录像。可怕极了,他说,惨不忍睹,彻头彻尾地毫无用处,从各个方面看都会是一个废物老师。提问技巧。他说,提问技巧根本没有,整堂课上没有明显的提问技巧,提问技巧,他说,是一个好教师的根本特征,提问技巧就是一切。重要的是把学生领到老师想让他们去的地方,用问题将他们驱赶到越来越狭小的地方,直到剩下唯一正确的回答,即答案,而后才可以对第一个落人陷阱的学生给予奖励。我是不是从没有偷听过考试后学生之间的谈话?在这些谈话中所有内容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即找出来老师想听什么,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所谓的预期答案。不,对我来说,教师肯定不是值得追求的职业,校长继续说道,我的问题太直白了,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如此,那些沉默,几乎一分钟长,问题已经问了,沉默一分钟,没有效率,没有效果,应该看到这一点,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学生们想要清晰的问题,想要桥梁和帮助,他们想要把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装进自己脑瓜的东西通通从老师的脑袋里挖出来,他们简直想要把老师的脑壳掏空,看到黑板上准备好的、确定的、肯定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如饥似渴地抄下来,写在他们的本子里带回家。他咳嗽了几声,不说话了。在他沉默的当口儿,我赶紧向他保证,我当然愿意作一个班的班主任,我只是忽略了在相关的地方划一个对勾,我请求他,再给我一次机会。他一挥手把我的话甩到一边,说道,当然当然,我会得到机会,如果我坚持的话。他只是想跟我开诚布公地谈谈。校长擤了擤鼻涕,而后在人事表上划了两个勾,两个班,他说道,他要一下子给我两个班,好让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来龙去脉。我说道,当然当然,两个班。

P1-6

序言

通过柏林文学之家(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tlin)的联络,在上海见到了马尔库斯·奥茨。眼前的这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对不上号”。我想象中的《教师办公室》(Lehrerzimmer)、《房间女侍》(Das Zimmermaedchen)等或噱头连篇、或晦暗惊悚的小说的作者应该有点儿玩世不恭,有点儿恃才傲物,有点儿狡黠深邃,但这些想象与我对面的马尔库斯·奥茨都不沾边儿。他的不高不矮的身材、不太有棱角的相貌、舒缓的语调、简约的手势……凡是能从外部观察到的,都给人一种温和、内敛、近乎平淡的印象。

再看看马尔库斯·奥茨的履历,也没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1969年生于杜塞尔多夫附近一个人口六七万的小城,高中毕业后去弗莱堡上大学,专业组合是稀松平常的哲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英美语言文学,毕业后当见习教师,后来在一个九年制中学获得正式职位,一切一帆风顺、平淡无奇。但马尔库斯·奥茨的人生却在这已经铺就的平滑轨道上来了一个陡转,起因也许正是他命中注定应该从事的职业——写作。

马尔库斯·奥茨迄今刚刚十年的作家生涯是直线上升式的:2000年,初出茅庐的他即获得“柏林文学工作坊”颁发的Open Mike新人奖,这个对德国新文学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奖项无疑引起了文学界对他的关注;2001年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抬棺人》(Wer geht wo hinterm Sarg?)获得相当的好评,故事怪诞诡异、引人入胜,语言于平实中见功底,作者显示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2003年马尔库斯·奥茨的创作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身体》(Colpus),克里斯托弗和保尔两兄弟少年时无意害死了父亲,后来成为天主教神甫的克里斯托弗在多年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试图通过反思来重新找回自我。小说涉及了罪责、解脱、肉欲、信仰等严肃且沉重的题材,人物感情细腻,语言富有音乐性。仿佛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还在同一年,马尔库斯·奥茨就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教师办公室》,小说中完全不见第一部长篇里的沉重和忧郁,而是极尽讽刺、夸张之能事,揭露了德国中学教育制度的弊端,让读者忍俊不禁,不忍释卷,读到最后、笑到最后。很快这本书就上了畅销排行榜,迄今已再版十余次。获得了读者认可的马尔库斯·奥茨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接连创作了历史小说《卡塔琳娜》(Catalina,2005年)、短篇小说集《尝试逃遁》(Fluchtversuehe,2006年)、心理小说《房间女侍》(2008年)以及新近出版的《隐身帽》(Tarnkappe,2011年),后两部小说都以隐藏自我为主题:房间女侍琳恩藏身旅馆客房床下,逃避自己的孤独,办公室职员布洛赫则头戴隐身帽,为所欲为,试图摆脱无聊的平庸生活。2009年出版的《奇思怪想》(Himgespinste)则可视作《教师办公室》的续集,人物和风格都有连续性,只不过揭露讽刺的对象变成了文学的生产者——作家和出版社。

《教师办公室》不仅是马尔库斯·奥茨迄今为止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也拥有最多的作家个人色彩。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克拉尼希一样,马尔库斯·奥茨也曾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戈平根市的一所中学里当过教师,小说中只是将学校的名称换成了艾格中学。虽说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被极度地漫画化,但仍有许多人物都可以在马尔库斯·奥茨当年的同事中找到原型,情节描写也是以现实中的学校生活为基础的。

小说开篇,主人公克拉尼希数星期足不出户,夜不成寐,只等着教育局的电话,通知他被录用的消息。夸张的描写使德国青年一代对失业的恐惧和未来的忧虑跃然纸上,正是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克拉尼希选择了对职业生涯中的荒谬之处采取妥协的态度。

就职谈话时,克拉尼希听到的不是“为人师表”、“勤勤恳恳”一类的训诫,而是校长霍林格尔向他揭示的所谓“学校生活的秘密”:“支撑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有四个支柱:这些支柱他称之为恐惧、抱怨、假象和谎言。”校长是学校里最大的恐惧制造者,他通过官僚主义的教师考核制度以及无所不在的秘密情报系统来维持他的权威。每个教师随时可能被叫去回答各种问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监视,并被汇报给校长。这样的做法使得学校里人人自危,气氛压抑,“恐惧感需要出气孔,没完没了不断重复的抱怨就成为恐惧发泄自己的方式”,但抱怨归抱怨,为了维持学校系统的运转,大家还要齐心协力制造假象,编造谎言,来粉饰太平。校长霍林格尔虽然在学校里实行高压统治,但他并不是恐惧的最初源头,而是教育局的帮凶。被称为“白衣人”的教育局检查团会像防暴警察一样突然闯入学校,进行突击听课、突击调查,甚至采用刑侦手段,自然会使老师们万分紧张,而接踵而来的降级、调离等处分更是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教育局也不是恐惧感的发明家,他们采取的种种措施也是迫于学生家长施加的压力。家长害怕学校里会采取对自家孩子不利的举措,发生对自己孩子不利的情况,动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利益,使成为被告方的学校和教育局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如此一来,一个恐惧的怪圈形成了,各方都被这个怪圈所拘囿,使得学校系统畸形地支撑在上述四个支柱之上,而学校生活的真正核心内容,即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却被边缘化,变得无关紧要。小说中描写了以某次“大调查”为背景、旨在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改革,教育局除了出版《教学指南》,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各种富有创造力的成果”,另一项工作就是针对家长提出的创造力“如何”评价,另外还有创评问题的法律依据等问题,在各校成立“创造力评价标准制定委员会,制定创造力评价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受约束、肆意蔓延的创造力可能造成的混乱中埋伏下一根维持秩序的线索,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免受各种法律形式的攻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搞清楚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这一情节的真实背景是德国在全球不少发达国家参加的针对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Pisa)调查中名落孙山,如果真如小说中所写进行改革,恐怕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小说的结尾处,克拉尼希终于不能忍受艾格中学荒谬的制度,以英雄的姿态反抗了校长,隐姓埋名,在一个红衣人的引导下逃往黑森州,准备接受法兰克福一所学校的职位,不成想迎接他的是另一个霍林格尔式的校长,他的命运看来不会有什么改变。

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马尔库斯·奥茨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冗余辞藻的故意堆砌、自造的貌似专业词汇的怪词、漫画式的人物,夸张、错位、不对称的情节,等等;小说中没有直接的对话,只有间接引语,据作者称,他因为觉得对话很难写,才采用了间接引语的形式,结果反而出乎意料,增加了讽刺的效果;文中当然还有不少的文字游戏,这对翻译来说一向是很大的挑战,实在无法译出的只能加上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但笑料却失去了,不能不说是翻译中的遗憾。

潘璐

2011年8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