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莎拉的经历让所有人惊叹和感动,在她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她把布娃娃想象成一个可以倾听的小伙伴。是想象的翅膀带她飞越了孤独的阴影;她把衣衫褴褛看作是富丽堂皇,这种精神鼓舞她走出了饥饿与疲劳的阴霾;在珍妮校长对她冷嘲热讽时,她清高的态度树立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她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不掉一滴眼泪,坚强伴随她看见了幸福的曙光;她在受尽痛苦后还相信能迎来新生活,乐观替她找到了通往快乐大门的钥匙。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多多磨练自己,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坚强面对。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编著的《小公主》主人公莎拉在故事的一开始有着富足的生活和无微不至疼爱着她的父亲,随着故事的发展,莎拉的命运出现了转折。疼爱她的父亲的破产身亡,使她从校长最爱的学生沦为学校的女佣。
《小公主》由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编著。
《小公主》讲述了:
十一岁的莎拉·克鲁在生日宴会上正高兴地给同学们展示奢华的生日礼物,噩耗传来,她的父亲病逝,并且破产。一个高贵优雅的公主,瞬间跌落凡尘,成为一个任人驱使的杂役。住陋室、吃剩饭、干粗活,挨不完的骂、干不完的活、受不完的白眼。处在饥寒交迫中的莎拉,被磨砺出了真正的公主光芒:站在阁楼的天窗上看风景、与窗外的麻雀和墙角的老鼠交朋友、在黑暗破败的阁楼里为小仆人办“宴会”、热情耐心地给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们上法语课……她的乐观坚强和温良宽厚引起了一个神秘人物的注意。奇迹出现了,曾经的公主在历经苦难之后又重拾往日的光彩……
第一章 莎拉
从前,在一个阴暗的冬日,黄色的雾那么浓密、厚重地悬挂在伦敦的街上,路灯都点亮了,商店橱窗的煤气灯也白晃晃就跟晚上似的。一个模样古怪的小姑娘和她爸爸坐在一辆马车里,车子慢慢地行驶在通衢大道上。
她两条腿蜷缩在身子底下坐着,偎依在她父亲身旁,父亲用手臂搂住她。此时,她朝车窗外路边的行人看去,大大的眼睛里有一种古怪、老式、沉思的神情。
她年纪那么小,别人不会料到在她那张小脸上能见到这种表情的。对于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表情都会显得老气横秋,而莎拉·克鲁才只有七岁。不过实际情况是,她总在梦想和惦记古怪的事情。她不记得自己哪时不在惦念成年人和他们所归属的世界的。她真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很久很久了。
此时此刻,她正在回忆她和父亲克鲁上尉从孟买一起回国的那次航行。她在想那条大船,想在船上静悄悄地穿过来走过去的那些印度水手,想在发烫的甲板上玩耍的那些小孩,以及一些年轻军官的太太,她们总逗她说话,并且对她所说的事笑个没完。
她想得最多的是,世上的事真是不可思议,前不久自己还生活在印度的烈日下,接着又航行在大洋的中心,一转眼又坐在一辆陌生的马车里行驶在陌生的街上,这里大白天晦暗得如同黑夜。她感到太不可理解了,便往父亲身上更紧地靠去。
“爸爸,”她用一种低沉、神秘的声音轻轻地说,听起来像是耳语,“爸爸。”
“什么事呀,宝贝儿?”克鲁上尉答道,把她抱得更紧一些,低下头去看她的脸,“莎拉在想什么呢?”
“就是这个地方吗?”她耳语道,朝父亲身上靠得更紧了,“是这儿吗,爸爸?”
“是的,小莎拉,是这儿。我们终于抵达了。”虽然她才七岁,她也明白父亲说这话时心里很不好过。
在她看来,父亲让她对“这个地方”作思想准备已有多年了,她一直是这么称呼它的。她母亲在她出生时就去世了,因此她对母亲毫无印象也并不想念。她觉得自己年轻、英俊、慈爱的父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们经常一起玩儿,相互很有感情。她只知道他很富有,因为她听别人这么说过,当时他们以为她没在听,她还听他们说等她长大后她也会很富有的。富有的意思是什么她一点儿都不懂。她一直住在一所漂亮的大平房里,身边总有许多佣仆伺候着,他们向她行额手礼,还尊称她为“大小姐”,什么事情都由她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她有许多玩具、宠物,还有一个简直当她是小仙女的奶妈。她逐渐知道富裕人家都有这些东西,不过,她知道的也就是这些了。
她出生后短暂的几年里只有一件事使她感到烦恼,那就是有一天要被送到“那个地方”去。印度的气候对小孩子的健康很不利,因此得尽早把他们送走——一般是到英国去上学。她见到过别的孩子离去,也听到他们的父母说起收到了孩子们来信的事。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也是必须得走的,虽然有时候她爸爸讲起航行的事和新地方的事也引起她的兴趣,但一想起父亲不能和自己在一起她就感到不快活。
“你就不能和我一起去那个地方吗,爸爸?”她五岁的时候就这样问过,“你就不能也去上学吗?我可以帮你做作业的。”
“不过不会让你待很久的,小莎拉,”他总这么说,“你会住在一所漂亮的房子里,那里有好多小姑娘,你们可以一起玩儿,而且我会给你送去好多好多的书。你会长得很快,也许用不着一年你就会够大够聪明,都可以回来照顾爸爸了。”
这正是她一贯的希望。给父亲管家,跟他一块儿骑马,在他举行宴会时坐在餐桌一端的主妇席上,和他聊天,读他的藏书——那真是世界上她最最喜欢做的事了,倘若为了能这样做而必须去英国“那个地方”,那她就必须下决心去了。有没有别的小姑娘做朋友她倒无所谓,只要有许多许多的书她就感到很安慰了。她爱书胜过别的一切,而且实际上她总在编造美丽的故事,自讲自听。有时候她也讲给父亲听,他也跟她一样喜欢这些故事。
“唉,爸爸,”她轻声说,“既然来了,我想我们也只好听天由命了。”
他听到她说话这么老气横秋,不由得大笑起来,并且吻了吻她。其实他自己是一点也不想听天由命的,虽然他知道自己万万不能说出来。他这个老三老四的小莎拉一直是他的好伴侣,他觉得,等他回到印度,走进那座大平房,却明知不会再见到有个穿白裙子的小人儿扑过来迎接他,他会多么孤寂呀。因此,当马车驶入那幢房子所在的大而无当的广场时,他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他们的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
P1-3
写给女孩
一九三九年,好莱坞童星秀兰·邓波儿在大银幕上扮演了一个小公主,一时引得欧洲成千上万观众为之疯狂。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甜心”秀兰·邓波儿已成为老态龙钟的奶奶,而小公主莎拉依然是十多岁的样子,眨着绿色的眼睛,晃动着一头黑色的卷发,继续着自己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小公主》的名字,已是妈妈级的大人啦。一个朋友说,她女儿喜欢《小公主》,读了一遍又一遍。她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孩子说:“我喜欢莎拉。她宠辱不惊,她‘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孩子的话让我大惊,那是中国古代铮铮男儿、谦谦君子的理想境界啊,怎么能和娇宠贵气的“公主”挂上钩呢?
找来一本《小公主》,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感慨汹涌澎湃,激荡胸怀。
之后,我买了若干本《小公主》,送给家有女孩的亲朋好友。他们都说,孩子和大人都喜欢这本书。我相信,这是真话,不是客套的虚言。哪个女孩没有做过公主梦?哪个曾经也梦想过的父母不理解这份情怀、没领悟其中的意蕴?
本书的译者李文俊先生,一辈子投身文学翻译和语言文字工作,阅文无数、阅历丰富,对文学与人生中的种种悲喜早已了然于胸,不形于色。一次病中,他随手拿起英文版的《小公主》消遣,不料一下子被吸引进去,而且兴致盎然,进而产生了翻译的冲动。这是一次轻松愉快的翻译,丝毫没有抱病工作的负重和疲累感。
一本小小的《小公主》,能撩动孩童、成人和年长者共同的阅读喜悦,无他,只因那超越年龄、时代和文化而触动所有心灵的精神力量。希拉里·克林顿曾说:“在我年少的时候,经常会被一种巨大的忧郁笼罩,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糟糕透顶。我经常处于失意和烦躁中,是《小公主》给了我冲出阴影的勇气——《小公主》的确是一本非凡的书,她甚至让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位来到凡间的公主。”
无意中浏览到二一条网络消息,某地某学校的一群女生围殴另一女生,疑为争风吃醋。相关链接显示,同类新闻为数不少。不禁惊愕:如今的女孩子是怎么了?
原本书写平和喜乐阅读感受的文字,到了这,变成了一种热望:读读《小公主》吧!不为成为公主,不为成为女强人,只为那如伫立夏日晨光中的白荷般美好的你——女孩!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