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上编 西汉文学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一章 政论散文对政治的适应
第一节 政论文与政治环境
一 政治与政论文
二 政论文的政治适应
三 西汉以前古代政论文的历史形成
第二节 西汉政论文对政治的适应及其嬗变
一 政论散文对汉初政治治理需求的适应
二 政论散文对西汉中期集权政治的适应
三 政论文对西汉后期衰败危局的适应
四 西汉政论散文的政治影响——以《新语》为例
第三节 西汉奏议文对统治集团政治作为的适应及其嬗变
一 奏议文在策略“饥饿”到无为政治环境下的嬗变
二 奏议文在有为政治到衰败政局环境下的嬗变
三 西汉奏议文与政治生态
第二章 西汉赋、乐府对物质经济的适应
第一节 物质、经济与文学
一 物质经济是文学发展的基础
二 文学对物质经济的适应
第二节 西汉文学发展的物质动因
一 书写用品与文学发展
二 西汉物质经济与书写材料
三 西汉经济发展与图书事业
第三节 西汉赋、乐府中的物质文明
一 西汉经济政策与物质文明
二 西汉赋中的物质文明
三 西汉乐府中的物质经济
第三章 西汉文体对礼制文化的适应
第一节 礼制与文体
一 礼制起源
二 饰礼与文体
第二节 先秦礼仪与文体产生
一 礼仪中的文体生成
二 文体对礼制的适应
第三节 西汉文体对礼制的适应
一 西汉礼仪制度的建立
二 西汉礼仪中的文体
中编 西汉文学与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章 历史散文与政治的“生态平衡”
第一节 历史散文与政治
一 史官文化与政治
二 历史散文对政治的建构
第二节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史记》的诞生
一 大一统政治需要学术总结
二 大一统政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修史条件
三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催化了《史记》成书
第三节 司马迁《史记》对西汉政治的建构功能
一 司马迁《史记》对西汉政治的合法性论证
二 司马迁《史记》为西汉政治统治提供借鉴
三 司马迁《史记》以批判的形式进行政治合法性建构
第四节 司马迁《史记》中的政治治理目标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 人与社会和谐
三 经济和谐
四 民族和谐
第五章 西汉文学与经学的生态平衡
第一节 文学与学术
一 文学与学术的共生
二 文学对学术的促进
第二节 经学学术环境下的西汉文学
一 西汉文学的经学学术生态环境
二 西汉经学背景下的赋
三 西汉诗经学与四言诗
第三节 经学对西汉文论话语的催生
一 经学强化了“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礼关系论
二 经学促成了诗学“劝”、“讽”的政治功能论
三 经学形成了“诗无达诂”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四节 西汉文学对经学的影响
一 西汉散文的释经化倾向
二 西汉四言诗《焦氏易林》对经学观点的阐释
第六章 西汉歌诗生产与音乐文化的生态平衡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文学
一先秦诗乐舞一体的文化特征
二先秦音乐文化与歌诗的共生与互促
第二节 西汉音乐文化背景中歌诗生产性质的嬗变
一民间个体自觉生产
二官方组织社会性生产
第三节 西汉音乐文化背景中歌诗消费性质的嬗变
一 西汉歌诗的娱乐消费
二 西汉歌诗的政治消费
下 编文学生态因子对文学存在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政治因子对赋的介人和扶持
第一节 政治权力对文化心态及文学的影响和干预
一 政治集团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
二 帝王政治权力的文学影响
三 政治因子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政治集团文化心理对赋的润染
一 赋之分类概说
二 汉初政治集团的楚人结构及其文化心理
三 汉初政治集团文化心理对骚体赋的介入
第三节 帝王政治权力与汉赋的鼎盛
一 帝王政治权力对赋的扶持和影响
二 帝王显性政治权力与赋作者对赋的共同促进
三 帝王政治权力与汉赋教化功能的释放
第八章 西汉文化制度与文学
第一节 教育制度与文学
一 教育制度的文学影响
二 教育内容的文学影响
第二节 西汉教育制度与文人生产
一 西汉教育制度及教育状况
二 教育制度下的西汉作家受教育状况
第三节 西汉博士制度与文学
一 西汉博士性质及其发展状况
二 西汉博士制度的文学影响
第九章 意识形态因子对赋的渗透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 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功能——以汉初为例
二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三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西汉文学的自遣主题
一 西汉时期道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状况
二 西汉道家意识形态生态下的文学
第三节 儒学独尊——西汉文学现实精神的意识形态背景
一 西汉时期儒学独尊的意识形态生态状况
二 “儒学独尊’’意识形态生态中的西汉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