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诩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的,什么是瞬间好逝却又是最宝贵的。
《最美的散文——鲁迅 徐志摩 朱自清》精选了鲁迅、徐志摩和朱自清三位名家的名篇。相信有了本书的帮助,读者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名家名作的精华;在与名家的对话当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心灵的震撼。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名家名作更是如此。然而名家大笔如椽,著述丰富庞杂,普通读者很难遍览。鉴于此,编者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鲁迅、徐志摩和朱自清三位名家的那些最脍炙人口的名篇精选出来,集结成册,推出这本《最美的散文——鲁迅 徐志摩 朱自清》。相信有了本书的帮助,读者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名家名作的精华;在与名家的对话当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心灵的震撼。
《最美的散文——鲁迅 徐志摩 朱自清》所选文章均为白话文初创时期的作品,考虑到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编者对部分文字作了一些规范化处理。同时,考虑到某些诗的特定意境,编者在处理诗及散文诗部分时尽量保持著作的原貌。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进的红锦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P23-27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基本形态,中国文学从此走上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说起白话文学,就不得不提鲁迅、徐志摩和朱自清,他们是现代白话文学的杰出代表,分别在各自的创作领域达到了同时代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学则不能没有鲁迅——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是中国新文学的领军人物。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他在经历了诸多变故后,最终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予以根本的疗救一“改变他们的精神”。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的历史》,至1936年逝世,鲁迅始终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留下大量著述,包括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以及一些学术著作,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书主要从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中精选出了部分经典散文,以期读者能够管中窥豹,领略其散文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首优美、空灵的《再别康桥》让我们认识了徐志摩。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有人称赞他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也有人讥讽他是“吟风弄月的多情浪子”……不管怎样,他最终以“诗的光彩”穿透了“史的尘埃”。除了诗歌以外,徐志摩还有散文诗和散文传世,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高于他的诗作。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散文便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可以说,他是极少数能熟练驾驭新文学语言、写出语言和结构均趋于完美的散文的大家,其散文精品可与古典散文名作比肩。无论是清新感人、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背影》,还是明净幽远、意境卓绝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文字几乎全用口语,虽说仍是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清秀精致,雅俗共赏。叶圣陶对他的散文有这样的赞誉:“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然而名家大笔如椽,著述丰富庞杂,普通读者很难遍览。鉴于此,我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斟酌再三,将三位名家最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精选出来,集结成册,推出这本《最美的散文——鲁迅 徐志摩 朱自清》,其中,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遴选散文的比重也偏向于朱自清的作品。相信有了本书的帮助,读者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名家名作的精华所在;在与名家的对话当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心灵的震撼。
本书所选文章均为白话文初创时期的作品,考虑到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编者对部分文字做了一些规范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