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洁非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零壹 麟儿

绍兴古称越,宁波古称甬,余姚大致居它们中间。如今余姚隶属宁波市,四百年前却在绍兴府治下。本书主人公乃余姚人氏,他一生许多故事与以上三地有关,故而我们先取得一点地理的概念。

余姚东南一带,眼下称梨洲街道,那是二○○一年为了城市化,将梁辉镇、余姚镇等十余村合并后新改的名称。四百年前,这里的古名乃是通德乡。

通德乡有座桥,叫黄竹浦。它还有别的名字,“黄家竹桥、竹桥、黄竹浦是一座桥名的不同说法”。桥至今仍在,石制;从那个“竹”字来看,原来大约是竹造的,后来变成了石桥。至于黄竹浦中的“黄”字,则确因周围住着一支黄姓宗族。他们分布于一个较大范围,包括周家埠、后新屋、前园、李家塔几个自然村,黄竹浦本身并非村落,但黄氏以之为中心点,来指代全族的聚居区域。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八日1610年9月24日,黄家李家塔一支的长媳姚氏临盆。戌时,暮色刚落,诞一男婴。孩子的父亲预先做过推算,“年月庚戌乙酉,得日时庚辰丙戌”,实际竟然分毫未爽。

乳名也早就起好,单唤一个“麟”字。

它得自姚氏一个梦,梦见自己生了一只麒麟。这是很好的梦。古以麒麟为仁兽,“圣王之嘉瑞也”。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有猎获麒麟一事,《春秋》记之:“春,西狩获麟。”写完这一句,孔子便辍笔了。杜预于此注道:“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说孔子本是为发扬周的道德而作《春秋》,现实却很令人失望,故对“时无明王”而仍有“获麟”之事发生,孔子感到无法解释,灰心而且伤心,索性就此搁笔其后至哀公二十七年这段尾声,非其亲笔,由门徒续完。

姚氏是否果有“获麟”之梦,无从考究。据说,新生儿“额角有红黑痣如钱,左右各一”。我们知道麒麟是头上生角的,这描写自然意在印证“梦麟”之确。还有人查阅宋濂《孔子生卒岁月辨》,发现“与孔子生歾,只差一字”。凡此种种都预示着,降生在黄家的这孩子,非比寻常。古时对一般所谓“人杰”,喜欢就其身世搞一点穿凿附会,我们姑妄听之。但无论如何,男婴乳名叫“麟”却是事先起好的,并非后来另改。

说起黄竹浦黄家,嗣胤虽繁,在当地却还称不上望族。宗谱上所载前十世,似乎都无名讳,仅以排行相称,如“万二”“亚一”“从二”“辛六”“端十四”“福十”“顺六”等。这是门户低微的特征。古时村野之夫,除有姓氏之外,只以排行区分,非得具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家,才有专门起名的必要。

黄家这一支,到了第十一世,始有确切名讳。不过仍不稳定,有时又“失讳”无载、仅具排行。至第十四世,终于稳定下来,族中不仅各有名讳,甚至可以知道他们的表字。第十五世,出现第一个读书人,讳曰坤,字龙蟠,是“郡庠生”府学学生。第十六世,出现首位为官者——此人非他,正是麟儿的父亲黄尊素。

黄尊素,表字真长。生麟儿那年,他二十六岁。这是他初次得子,他本人是长房长子,他的父亲黄曰中也是长房长子,到麟儿这儿,连续三代长房有子,从伦序角度说,意义非常,十分可喜。这种好兆,很快有了进一步的验证。麟儿出生的第六年,黄尊素“举于乡”。明清两代,当上举人便有做官的资格。过去族中无人中举,学历最高的叔父黄曰坤,仅为府学生。黄尊素中举后,丝毫没耽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翌年会试一举再登进士第。科举途中,能从乡试而会试连捷,甚是难得,多少人都蹉跎不已,屡试屡败。

不单功名得意,黄尊素子息也来得旺盛。成进士当年,次子出生,隔一年,又得第三子。这三个儿子,日后名望都很高,人称“浙东三黄”。他们便是长兄黄宗羲表字太冲、仲弟黄宗炎表字晦木、叔弟黄宗会表字泽望。后又有第四、五子黄宗辕、黄宗彝。

P1-3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非正宗的史笔写传主的苦路之行,内心活动与环境勾勒均有动人之色。既有士大夫内心的还原,又带学术史的奇思。小心的考证,大胆的陈述,将社会氛围、士人之雅好与现实生活之抵牾,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全书行文散淡洒脱,沉静的叙述里峰回路转,演绎了一代人的心史。

文史专家 孙郁

成熟新颖的名人传记,潇洒自由的学术随笔。

文学专家 贺绍俊

后记

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翘首期盼的,应不仅仅是器物现代化抑或生活之富足,而是开明、健康、充满善意、令人愉快的社会。

一九二三年,梁启超论述五十年间中国走过的路,把它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方面感觉不足,第三期是从文化方面根本感觉不足。

这确是我们民族觉悟的三个阶段,但当中有一个大失误,就是认为中国补上这些不足,唯有走全盘西化的路——陈独秀所谓“欧洲输入之文化”——中国文化则被置于彻底否定的境地。比如鲁迅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的书”。

但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古老民族,完全用拿来主义办法,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历史进化,缺不了一门功夫:解释学。西方的近代之路怎么来的?很多人忘记它先后做过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文艺复兴,通过祖述希腊,走出中世纪。一个宗教改革,使基督教核心价值融入资本主义伦理。这两件事,使西方打通了自己的古代、中古和近代文明。不独西方,其他近代化之路走得扎实的地方,也都不曾将传统打烂。我们左近,有日本可以观察。

莫非中国人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春秋战国,是运用解释学衔接过去未来的典范,孔子就是一位解释学大师,他通过“述周”,为中国后来两千年世界领先的农耕文明奠定基础。秦代大斫伤后,汉儒又出色地完成了文明接续任务。已经嗅到近代民族国家气息的宋明两代,也是解释学重镇,而着手于与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似的新儒学建设。

说起来,二十世纪中国对自身传统也并非不曾尝试新的解释,但一是专挑中国文化坏的方面来解释,二是专把中国文化往坏里解释。终迄“文革”,这种思潮达到顶峰。

抹煞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认为它只有消极面,造成一大困难,一大矛盾处境。一方面,更好社会绕不开人类共通价值;另一方面,此类价值却被指为中国所天然匮乏。于是,在中国讲民主、个人尊严、精神独立等,变成了伸张西方话语。美之者如此,詈之者亦然。

这是我们奋力向前的大障碍。中国要将社会改进目标从生产和技术的发达或国力强盛层次,提升到开明、健康、充满善意、令人愉快这种“好社会”层面,非得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外在于人类共通价值;比如,对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的追求,不是抄摹外国,不是以夷乱华,而是中国精神资源固有之义。

这不是搞廉价的“古已有之”。人类共通价值根植于普遍人性,本非一时一地、个别民族个别文化所独有。其次,中国文明既然数千年傲立于世,乃至是唯一从古代延嗣于今、不曾中断的文明体系,则必有厚德善因,以及正大轩昂的道理。诚然,历史上我们曾顿挫、停滞,以至有朽腐窳隳的段落。但是,讳疾固不可取,隐善扬恶又岂宜乎?良则良,莠则莠,理应分别论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从孔子起,倡文明、反野蛮,始终是中国历史主线,着眼整体,就能看见这条主线。

中国欠一个解释学努力,欠一个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没有哪个国家可在一味反传统中完成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衔接,走出健康的现代之路。

实际上,近代中国曾经有过类似尝试,黄宗羲写《明夷待访录》、重新发明孟子,就是如此。而且他的工作,当时在世界范围甚至具有领先性。这些可贵幼芽,虽因社会条件严酷(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未能生长而夭折,但无疑是我们正面的精神资源,沿着它、通过它,可以追寻到中华文化向善和光明的力量。黄宗羲生前自觉地为吾族做着此事,三百多年后既有机会替他作传,我自当接过这衣钵。简而言之,为中国文化激浊扬清,彰其与人类文明并行不悖的一面。中国真正交其“大壮”之运——以今天话讲是实现向开明社会的进化——这将是关乎根本的环节,有巨量的工作在等待我们,几十个世纪的精神脉络和底蕴需要整理与重释,亟盼有识者同襄其事。

目录

序言

零壹/麟儿

零贰/随任

零叁/党祸

零肆/成人

零伍/颂冤

零陆/同难

零柒/读书

零捌/应试

零玖/友游

壹拾/复社

壹壹/脱难

壹贰/别师

壹叁/起兵

壹肆/鲁王

壹伍/游侠

壹陆/行朝

壹柒/乞师

壹捌/窃伏

壹玖/绝望

贰拾/多难

贰壹/梨洲

贰贰/西席

贰叁/聚徒

贰肆/反思

贰伍/留书

贰陆/撰史

贰柒/故人

贰捌/汰存

贰玖/偏见

叁拾/吕怨

叁壹/余波

叁贰/辨訾

叁叁/变化

叁肆/玄烨

叁伍/忭忻

叁陆/天下

叁柒/史学

叁捌/掮任

叁玖/后圣

肆拾/裸葬

肆壹/谢世

附录一/黄宗羲系年简表

附录二/《清史稿》卷四百八十黄宗羲传

附录三/梨洲末命

附录四/文孝梨洲先生私谥议

附录五/《交游尺牍》选注

附录六/近人评骘小辑

后记

序言

黄宗羲,表字太冲,晚号梨洲。近世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一道,并称明末三大儒。他们都以明遗民终世,而自实际影响言,黄、顾在世已负盛名,王夫之当时知者不多,约二百年后才被发现。顾炎武影响主要在经学,黄宗羲则对清代史学贡献尤卓。清之代明,是中国史一大节点。它造成作为汉族国家的“中国”第二次整体亡国,但从今天观点讲,这是次要的。明代是帝制晚期,嬴政所创的这种极权政体,到明亡时存世近一千九百年。如此漫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矛盾,除早就存在的老问题,又有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新问题。这令明代一面在制度上走到尽头,没有活力,上下苦闷;另一面,社会现实、思想现实又充满躁动。思想方面,整个中晚明兼有解体和解放双重特征,像极了欧洲文艺复兴对于中世纪的反动。政治方面,士大夫在朝堂上开始自觉结成利益集团,与皇权系统相抗,“宫”“府”冲突一直伴随明朝到亡。而在地方或民间社会,乡绅对地方事务和民心、民望、民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渐而能与官府相颉颃,东南一带以乡绅崛起为背景的社会再组织情形,万历以后相当显明。所有这些,当然以当时经济、生产的重大变化和突破为底蕴。打个比方,明王朝有如一只大脓包,细菌等病原体与白细胞的厮杀,以大脓包方式表现出来,看上去是很丑陋,但脓包破时毒素也就流尽,历史将能生长新鲜的肌肤。黄宗羲就活在这大脓包行将溃破的时代,他看得很清楚,脓包仅剩一层薄皮,近乎透明,触之即溃。偏不承想,溃破的当口儿,白山黑水之满人,趁乱而入。对此事的后果,当时自有各种解读,其中,从效忠明朝或华族亡国角度做出反应的,不乏其人。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杰出人物,则从更高的历史高度看问题。他们主要看到两点。一是“大金—大清”文化上过于粗陋野质,他们入主中国,势必以这较大的文化落差拖中国文明进程后腿;二是当时中国已有明显的变革迹象,条件颇备,意识亦开始觉醒,而异族统治则势必以新的矛盾内容、矛盾关系,扭转中国历史呼之欲出的变革主题和方向。后来事实证明了这种预感。在近代化历程中,中国与欧洲拉开差距,主要取决于十七、十八世纪这二百年,明亡清兴可谓是其节骨眼儿。如今论到中国近代史,习惯以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与视角,其实可以试着将视线提前二百年。一旦基准点选在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而非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们眼光或大不相同,对一些事情看法可随之刷新。比如中国文化有无自我更新能力,中国历史可否自发孕育现代性,以及中国有无民主、法制、共和等思想的原创根芽……在鸦片战争视角下,这些都被否认了,认为非中国所能有,只有靠从欧美输入。以后,又有不少人断言“民主”等是外来物、不适合中国国情。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看法,都认为近代之门,我们不能主动启之。究竟如何呢?或应越过清代的两百多年,到明末看一看。黄宗羲当能告诉我们不同的话语。一方面他平生所历很精彩,值得一述,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对我们重新确认中国精神资源颇具启发。黄传过去已不算少,然而写得简明、详略得当,又能深入浅出的,似未得见。笔者除把握好主题以外,便想在这两个方面多下点功夫。体例上别无特别,唯行文之中夹注,通行的方式是加括号,但考虑到引用的传主一些诗文,颇多自注,若以括号标识,有失古意,故借鉴中国旧式印书的办法,凡夹注一律以较小字号排出;其中引文这一部分,传主原注则字号略小而字体不变,倘若注出笔者,则另择字体。谨序。

内容推荐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更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本土生长的思想启蒙先驱。  《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作者李洁非长期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对黄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认同。本书将黄宗羲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动和其学术思想,融会在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之中,条分缕析,夹叙夹议,使传主的形象渐渐凸现、清晰,在阐述其思想时,对照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作为一部思想家的传记,它在呈现传主思想价值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考探索,最终使其成为一部极具思想含量的作品。

编辑推荐

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天崩地解”时代的传大思想家,又是在多种学科领域内皆有杰出建树的大学问家。

李洁非著的《天崩地解(黄宗羲传)》对这位三百余年的文化巨子作了全文位的观照与剖析,包括黄氏的生活背景、生平事迹、启蒙意识、哲学思想、史学精神、文学理念、文学创作及其他科学观念等,重在表现黄宗羲身上的时代气息、思想活力与学术个性。书末还备有简略的黄宗羲年表,便于考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