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光万里北京行
2006年4月的北京,繁花似锦,春意盎然。
当一架从香港新机场起飞的波音客机飞临祖国的首都北京上空的时候,坐在这架客机头等舱里的一位青年女子,忽然从椭圆形的机窗口向地面俯瞰。她发现在机翼下翻腾奔涌的一朵朵雪白的云团下,依稀出现了一座古都的轮廓。那是她小时候记忆中残存的印象,尽管她出生在台湾,从来也不曾到祖国内地来,可是,她从小就多次听她的父亲陈履安讲过:“古老的北京就是从前的北平,那是一座有着明清两代皇城禁苑的都城啊。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带着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我不知现在的北京变成了什么样子。”
从小就生活在台北的陈宇慧,早在她1985年读小学的时候,就在心里倾慕遥远而陌生的北京。即便是她从台北中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期间,陈宇慧也始终在心里惦记着那个有着紫禁城的北方都市。她来到香港供职以后,虽然香港与祖国内地相邻,只要她一踏过罗湖桥,就可以来到深圳并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然而她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她到了香港供职以后,就已经是为人妇者,而且她一连生了4个孩子。公务与家务缠身,使得这位从小就有写作志向的青年女子,纵有前往北京之念却始终无法成行,但是,在公元2006年这个看起来极为普通的春天里,1973年出生的陈宇慧终于有了一次前往北京的难得机会。而且她这次飞往北京,还有她的父亲陈履安和母亲曹倩陪同。
陈宇慧究竟为何事从香港专程赴京呢?
原来这得益于她与生俱来的文学天才。大约在7年前——1999年。也是一个明媚的早春时节,那时的陈宇慧刚刚26岁。自从1995年她与夫君前往香港供职起,陈宇慧就开始不断地伏案写作。7年前的那个春日里,她正在生第三个孩子的产期,有保姆为她看管着刚降生的孩子。永远也闲不住的陈宇慧便开始以伏案写稿的方式来打发她自认为漫长而枯燥的产期生活。那时候,陈宇慧绝对不会想到因为她在产期忙里偷闲信手写成的一页页稿子,会有一天引起香港、台湾两地区的青年读者,特别是祖国内地的网络迷们的关注。
正因为她利用从产期起步的7年光阴,断断续续地写成了一部洋洋80多万言的武侠小说,陈宇慧这才有这次让她心动的北京之旅。关于写作成名,陈宇慧后来曾经有过这样的回忆,她对记者说:“写作的念头一直都有,但是可能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需要一整块的时间,我在美国上学后学业比较重,没什么时间写。1997年结婚后,我先生被派往英国,我就跟随着他去了伦敦。白天他去上班,我一个人窝在小公寓里,就开始写《天观双侠》,这是我小说本来的名字,被香港改成《多情浪子痴情侠》。1998年我回到香港,加入荷兰银行,工作很忙,也就没有接着写了。2000年休产假,我们产假挺长的,想着反正有时间,就又开始接着写。产假没写完的,只好等下一个,好在我们喜欢孩子,总之我的稿子都是利用产假写成的。”
最初她是为了打发寂寞的光阴信手撰文,陈宇慧从来就不曾奢想过有一天她笔下流泄而出的一行行中文,会被印成一本厚厚的书。可是,陈宇慧又不甘于永远生活在默默无闻的环境里。即便她不敢奢望成为一名作家,可是,她笔下的这些颇有文采的小说,就俨然陈宇慧十月怀胎降生下的婴儿一样,书稿中的每一行方块文字,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和智慧。于是她便把自己一厚叠文稿拿给她所供职的荷兰银行女同事们看。大大出乎陈宇慧的意料,那些凡是读过她文稿的友人,大多都以惊愕的眼神重新打量她,甚至情不自禁地对她发出一声感叹:“真想不到,你陈宇慧居然还有这种才气?”还有人在读过她的武侠小说以后,怂恿她说:“我敢说你的武侠小说不逊于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这么好的作品,为什么还锁在你的办公桌抽屉里呀?怎么不把它交给出版社去印刷成书?我敢保证像这样的武林小说,如果一旦上市,肯定会大红大紫,你陈宇慧也许就因为这部小说而一举成名!”
陈宇慧是一位生活低调的女子。虽然她有着出众的才华。闲来无事时她常以金庸和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作为她紧张工作后的消遣。所以,以文字问鼎香港的文坛,对于这位从小循规蹈矩的女青年来说,简直就是不敢企及的幻想。她从小就崇拜金庸,也景慕那些古今中外在文坛上以诗文传世的文人骚客,然而像金庸和梁羽生这些武侠小说的大师们,在身材纤弱、天生丽质的陈宇慧眼里,永远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她不敢把自己在产期伏案写成的稿子与香港书店里上架的图书相提并论。有一段时间,陈宇慧也并不是没有想过把这部足有半尺高的厚厚文稿寄出去。可是,想到如果这部手稿一旦寄到某一家出版社,有可能让那些自视清高的编辑们丢进桌下的纸篓里,陈宇慧心中一度泛起的热潮便蓦然消退了。
有几次她甚至徘徊在香港中环和柴湾的街道上,那里有几家专出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和杂志社。可是,当她掂量着手上那包沉甸甸的书稿时,心中的底气忽感不足。她不知道手中这部手稿将来的命运如何,她只听说一些出版社喜欢出一些有名气的作家的稿子,尽管这些名家们的作品有时也难免是徒有虚名的“应景之作”,但是仍然可以获得编辑们的青睐。而在某些人眼里,像她这样在文坛上毫无名气的小女子,她的文稿会被出版社接受吗?想到这里,陈宇慧便从那些出版社的门前消失了。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