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而言,人文修养不是尤能的,但是,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敬畏、尊重和关爱生命!本书内容涉及生命哲学反思、医学与人性、医学与人文文化、医学与科学文化、医学与政治,以及人生境界与修养等专题,篇篇精雕细琢,耐人回味,不落俗套,高端云集,纵横驰骋,见解卓越。吴建民的“形势与思考”、厉以宁的“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吴敬琏的“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易中天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潘石屹的“我的人生哲学”、陈丹青的“教养与人文”、秦伯益的“文理交融,多元并举”、靳羽西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更有意义”等等,相信每一篇都会给读者以丰富的思考和启发。
本书是根据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人文博士讲坛”近两年邀请的名家大家的讲演精心编辑的,均经过作者本人的修定和补充。内容涉及生命哲学反思、医学与人性、医学与人文文化、医学与科学文化、医学与政治,以及人生境界与修养等专题,篇篇精雕细琢,耐人回味,不落俗套,高端云集,纵横驰骋,见解卓越。吴建民的“形势与思考”、厉以宁的“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吴敬琏的“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易中天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潘石屹的“我的人生哲学”、陈丹青的“教养与人文”、秦伯益的“文理交融,多元并举”、靳羽西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更有意义”等等,相信每一篇都会给读者以丰富的思考和启发。
本书不仅是医务人员的阅读佳本,也是一般读者的心灵滋养读物。
韩启德:序
秦银河:前言
吴建民:形势与思考
靳羽西: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更有意义
潘石屹:我的人生哲学
厉以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陈平:从生物复杂性到经济复杂性
王其文:管理科学在经营决策方面的应用
李绍荣:博弈论对经济学的革命
吴敬琏: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纪念母亲
乔松楼: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科研和学术创新
秦伯益:文理交融,多元并举
易中天:中国文化的精神
程郁缀:中国古代友道观
曹文轩:对四个成语的解读
孔庆东:金庸小说的人民性
杨镜:促进人文医学发展,推动医师人文教育
张大庆:医学人文: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巴德年:基因组和医学——人文医学的启示
陈丹青:教养与人文
张法:从比较美学的观点看佛塔
赵美娟:敬畏生命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非常惨痛的教训,使全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不能再打仗”的共识。这一点反映了人类的良知。
第二,核武器的出现对战争是一个制约因素。现在我们报纸讲得不多,但是翻翻历史可以看到,在1955年,20世纪世界上两位顶尖级的科学家共同发表了《爱因斯坦—罗素宣言》。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55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美苏疯狂进行军备竞赛。爱因斯坦和罗素这些世界上顶尖级科学家不仅对本学科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而且都十分关心人类的命运。他们在一起商量,美苏这样竞赛下去,将来打核战争,那结果人类可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他们决定共同发表一项宣言。爱因斯坦提议让罗素先着手起草,他回美国去了。2月份谈了之后,罗素就想办法起草了。大概到3月底、4月初,罗素把起草的宣言寄给爱因斯坦,让他签字。寄出去不久,传来噩耗:爱因斯坦于4月18日去世。罗素看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宣言的底稿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签字分量就会大不一样。当时没有E—mail,也没有传真,只能靠邮寄。幸运的是爱因斯坦在4月11日收到宣言以后就马上签了字,这样《爱因斯坦一罗素宣言》就诞生了。我们可以看到后来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这个宣言上签了字。这个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反对打核战争,强调不管你属于哪个阵营,作为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类都需要考虑如果这种军备竞赛再搞下去,核战争打起来,人类必然面临灭亡的危险,其危害是无穷的。有一部分人会马上死去,但是会有更多的人因为核辐射造成的疾病慢慢死去。这对人类来说将是空前的灾难。今天再看看这个宣言,这是20世纪顶尖级科学家发出的一种呼吁,代表了人类的良知。
“一战”和“二战”之间距离非常短,中间只隔了21年。可是,“二战”结束后至今将近62年的时间,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核武器的出现是一个原因,因为战争的目的是占领对方领土,统治对方人民,夺取对方的资源,而不是同归于尽。
第三,经济全球化。这个比较容易讲清楚。全球化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有的研究全球化的专家说,在“一战”之前,世界全球化的程度已经非常深了。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我觉得还是用我们老百姓都能感觉到的东西来证明:30多年前,如果美国经济衰退了,中国人还在搞文化大革命,会说:“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当时,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文化大革命”搞得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对世界也没有任何影响,因为那时中国是封闭的。而今天则不一样,美国经济放慢,我们的出口就受到影响;中国搞一些宏观调控,美国的股市马上就波动。2005年7月21日,在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下,整个世界外汇市场都在变化。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已经连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已经相当深入了。这种情况对爆发战争是一个有力的制约。
第四,20世纪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冲击之下,西方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改良。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我在法国当大使期间,一次与法国的财政、经济、工业部长交谈。我问他:“请问你们法国拿出多少钱来进行第二次分配?”他看着我笑了笑,回答:“多得不得了的钱啊!”我问:“多少钱啊?占GDP的百分比是多少?”他给了我一个数字“占GDP的46%”。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05年,法国的GDP比我们少了一点。我们是2.23万亿美元,他们是2.1万亿美元左右。法国人口6200万,拿出2.1万亿美元的46%来进行第二次分配,说明法国人享有非常丰厚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疾病保险。我和法国人聊天时他们告诉我,有的非洲人移民到法国,也是一夫多妻,娶好多个老婆。结果是什么也不干,就靠多生孩子,拿救助金,生活的也挺好的。因为法国生孩子是有补贴的,生的越多,补贴越多。医疗保险也是,基本上覆盖全民。法国大学的收费也是相当低的,想上的话都能上。今天的西方许多国家都是如此,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这使得狄更斯在《双城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述的“人吃人”的局面不复存在了。革命都是逼出来的,人们活不下去才会革命。革命形势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一大批人们活不下去了,所以才要造反,要革命。活得好好的,不会有人革命。
拿我国与法国相比,我们才拿出GDP的百分之十几进行第二次分配。我国和法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也拿出GDP的46%进行第二次分配,我们会吃光、分光,没有钱来搞建设,那是行不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改良力度还是相当大的。这就使过去革命的形势不复存在。2005年法国的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发生了骚乱,有记者来采访我问:“您估计形势会怎样发展,会不会发生革命?”我回答:“不会的。”当然,骚乱有很深的原因,但是不会出现革命的形势。
P6-8
医学呼唤人文,这与医学的意义是一致的。医学是向善的事业。医学的“善”应是指向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医学不应偏离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人文轨道。
医学人文诉求的是合理医疗技术支持下的医患间的主观信任度和满意度。这种信任度和满意度不仅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不仅是富人的,也是穷人的;不仅是结果的,也是过程的;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年)在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文献之一的《生活之道》中指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你们最能够表现自己的,不在于药水与粉剂。”这里,呼唤的是人的生命在医学中的最终意义。医学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维护医学之神圣。“人是目的”在医学这里面临着几对关系的处理:利益与价值、权利与责任、技术与道德、科学与人文,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必然。不能只知“能为”,不知“应为”;只问利益,不问利害;只关心“结果”,不在乎达到结果的“过程”对人是否适宜。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要在医术上千锤百炼,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悬壶。
解放军总医院近几年办的“医学人文博士讲坛”,围绕医学与哲学、美学、社会、文化艺术等的关系邀请名家、大家授课交流,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传道授业解惑,这无疑有益于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文修养。将这些演讲的内容整理成文,提供给广大读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愿意为之作序。
韩启德
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