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华医学之精华,历代养生大学之心得,古籍秘典,书家雅趣,家传秘笈,阴阳之要,传统按摩术,强身术,美容术、垒室养生术、民间养疗方,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经典养生全书。《图解中华养生宝典(全方位图解美绘版)》(作者谭小春)汇集了儒、释、道、医及诸子百家各种文献中的养生精粹,除注重理沦的完整性外,也注重了内容的可操作性。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中华养生宝典(全方位图解美绘版)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谭小春 |
出版社 | 华龄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集中华医学之精华,历代养生大学之心得,古籍秘典,书家雅趣,家传秘笈,阴阳之要,传统按摩术,强身术,美容术、垒室养生术、民间养疗方,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经典养生全书。《图解中华养生宝典(全方位图解美绘版)》(作者谭小春)汇集了儒、释、道、医及诸子百家各种文献中的养生精粹,除注重理沦的完整性外,也注重了内容的可操作性。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 内容推荐 《图解中华养生宝典(全方位图解美绘版)》内容介绍:人体的健康和长寿既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且后天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先天条件优越的人,如果不善于保养,就难免会出现早衰或夭亡。反之,如果先天条件差,只要善于保养。仍然可以健康长寿。因此,要想延缓衰老、健康长寿,就必须懂得如何养生。 《图解中华养生宝典(全方位图解美绘版)》的作者是谭小春。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1节 生命最重要 第2节 生命靠自己 第3节 养生贵自爱 第4节 人体的生长周期和四大变化 第5节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 第6节 养生有道,顺应四季 第7节 治疗在后不如防范在先 第8节 养生二十八禁 第9节 奉亲有术 第二章 养“身” 第1节 论人体阴阳 第2节 论元气 第3节 气 第4节 论血气 第5节 形神互用 第6节 人身三宝 第7节 养身如治国 第8节 形体与寿命 第9节 察“颜”观“色”知健康 第1O节 胖瘦有异,养亦不同 第u节 养目 第13节 健鼻护肺 第14节 养口齿 第15节 平明咽津术 第12节 养发 第16节 五脏安和养心法 第17节 五脏安和养肝法 第18节 五脏安和养脾法 第19节 五脏安和养胃法 第20节 五脏安和养肺法 第21节 五脏安和养肾法 第22节 五脏导引法 第23节 养脐 第24节 五劳、六极、七伤 第三章 -睛绪 第1节 情可致病 第2节 百病生于气 第3节 七情互克互制 第4节 养生十二少 第四章 情趣 第1节 美育 第2节 情趣 第3节 读书怡情 第4节 书法修行 第5节 藏画之道 第6节 音乐和性 第7节 抚琴养心 第8节 博弈之道 第9节 赏花解闷 第10节 垂钓·养鱼 第五章 养性 第1节 苟子的修身养性之道 第2节 养性四要 第3节 曾国藩养性三十六诀 第4节 三养 第5节 百病与百药 第6节 静心 第7节 勿以性养物 第8节 节嗜欲,适足则止 第六章 饮食·起居 第1节 饮食乃人生之本 第2节 饮食禁忌与搭配 第3节 五味·五气 第4节 菜宜净、鲜 第5节 饮食之毒 第6节 烹调火候 第7节 食淡论 第8节 进食宜忌 第9节 饮食有所损论 第1O节 饮食要注意饥饱适度 第11节 吃饭与喝汤 第12节 面食 第13节 酒之饮 第14节 茶之饮 第15节 起居宜忌 第16节 坐立行走宜忌 第17节 梳洗宜忌 第18节 安寝之道 第七章 食补 第1节 粳米 第2节 豆类 第3节 莲·藕 第4节 姜、葱、蒜、韭 第5节 肉类 第6节 鱼、虾、蟹、龟类 第7节 解毒 第八章 按摩·导引 第1节 按摩导引能延年祛病 第2节 内壮功 第3节 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势 第4节 天竺国按摩 第5节 延年九转法 第6节 五禽戏 第7节 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坐功 第8节 易筋经十二势 第9节 八段锦 第10节 玄鉴导引法 第九章 吐纳 第1节 吐纳导引 第2节 六气与五脏疾病 第3节 吸取日月精华法 第4节 内观法和内想法 第5节 静坐养生法 第6节 内守法和拘魂制魄法 第十章 美容 第1节 美容十三妙方 第2节 除雀斑、粉刺方 第3节 根除狐臭方 第4节 美发乌发 第5节 生眉乌须 第五章 性事 第1节 适时而婚 第2节 性事有度 第3节 七损八益 第4节 不可强行交合 第5节 切勿纵欲 第6节 寡欲养生 第7节 绝欲延年 第8节 房中药物勿滥用 第9节 服药不如独睡 第3节 女子慎养胎 第4节 怀孕要注重胎教 第5节 难产之因 第6节 乳儿 第7节 乳儿禁忌 第8节 初生儿护理 第9节 婴儿日常护理 第10节 养子之道 第11节 育儿之道 第十三章 养老 第1节 养老的要点 第2节 养老的宜忌 第3节 养老六戒 第4节 老人日常生活 第5节 老人犹当节欲 第6节 老人的睡眠 第7节 老人的饮食 第8节 老人的起居 试读章节 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世间万物都已具备,但是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比人更珍贵。人依靠天地灵气而出生,并且顺应四季更替而成长。天下的人,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梦寐以求有一副强健的体魄。 尧曾想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但子州支父委婉地拒绝了他。他说:“让我做天子是可以的,但是我现在正患有十分严重的病,正要治病,没有闲暇去考虑天下的大事。”可见在子州支父的心目中,天下固然十分重要,但却不及自己的生命宝贵,不愿因当帝王而做有损自己生命的事。由此看来,帝王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圣人闲暇之余所做的事情罢了,并不能用来养生。然而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以损害身体为代价去追求身外之物,这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圣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为达到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做。世人都嘲笑买椟还珠的郑国人,因为他舍弃了珍贵的珍珠而只要了那只没有价值的木匣子。而人的生命,又哪里是珍贵的珠宝所能比的呢! 再如《郁离子》之三十一篇为《玄豹第三·贿亡》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荆山的麝香为东南的名产之一。所以当地人常要追猎麝,麝被追得走投无路时,就会将肚脐下的麝香揪下来扔进草丛里。这样一来,追猎的人便会停止追赶,而是直接去寻找麝香了,麝因而得以逃生。楚国当权的令尹子文听到后不由地感慨道:“虽然是兽类,而人有不如它的,因财物丧命,并波及家人,怎么见识还不如麝呐!” 鲁衰公问孔子:智慧的人寿命长吗?仁义的人寿命长吗?孔子说:是的,人在三种情况下死亡,不由命运决定。一是不按时起居、饮食没有节制、劳逸不适度的人,他们容易因百病缠身而丧失性命;二是地位低下而冒犯君长,嗜欲无度又贪婪不止的人,就可能因触犯刑法而失去性命,三是以少犯众,以弱欺强,恼怒无常,行为不自量力的人,很可能在战争中失去性命。这三情况造成的死亡,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人为造成的。而那些仁人志士,他们为人处世总是很有节制,动静合乎常理,喜怒符合时宜,不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所以他们能够长寿,这不是很符合常理吗?” 世上的人,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吃同样的食物,人之间却有愚笨与聪明、强壮与衰弱、长寿与短命的差别。这是天注定的,还是自己的原因呢?智者说: “人智力上的差别,是先天决定的,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则是自己造成的。刚刚出生的婴儿,胎气充足,哺养得当,青壮年时期,又十分注意饮食节制,声色有度,所以身体强壮。而相反,刚出生时,胎气不足,成长阶段又乳食欠缺,到成年时又暴饮暴食,沉溺于声色,身体自然赢弱而短命了。 那怎么样才算是持身有度呢?《黄帝内经》认为,古人对自身的保养可达到四种境界。第一种是古代的“真人”,他们非常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吸收、吐纳自然灵气精华,使精神固敛于内,全身的筋骨浑然一体,他们的寿命仿佛没有终止的时候,这就是修身养性的结果。第二种,是“至人”,他们本性淳朴敦厚,完全遵循养生之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远离世俗烦忧,养精蓄锐,畅游于自然界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延年益寿。第三种,是“圣人”,他们处于自然和谐的环境当中,顺应四时之变化,身处世俗社会,不刻意超脱尘世,也不与世俗混合。不为外事所累,不因内心思虑而伤,生活安静愉快,自得其乐,使自己的形体始终不疲惫,精神不外散,所以他们也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最后一种是“贤人”,他们能够根据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调养身体,以求符合古代“真人”们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达到长寿的目的,不过只能达到某个极限。 饥渴、寒冷、病痛,这些感受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即使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很难感同身受。而人体的衰老、病死只能由我们自己独立承担,即使至爱亲人也代替不了。养生贵在自爱,而自爱自全的方法,只有自己在生活中处处留心、时时总结才能得到。 清代重臣张廷玉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步行一百多步就感觉身体1‘分疲乏,长辈们对此十分忧心。张廷玉因此开始注意养生健体,每天按时起居,并合理安排饮食。 三十岁时,张廷玉已在朝庭当官,此时他的身体比以前强壮多了,因此又开始放松了对自身的保养。在南书房当差时,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夏天,他跟着皇帝去热河避暑,秋天跟随皇帝到塞外打猎,长时间地在辽阔的草原上骑马奔驰,不能按时起居,饮食也没有规律。有一次,康熙皇帝受外藩之邀,张廷玉随驾远行至蒙古,游遍了蒙古的各个部落,一连一百多天舟车劳顿,根本无暇顾及整理仪容,保养身体。 雍正皇帝登基后,张廷玉更是身居要职。不仅身居大学士之职,管理翰林院的事务,还兼管吏部、户部事务。他一边不分昼夜地处理这些繁杂而又十分重要的事务,同时还要随时准备候见皇帝。边境起兵之时,他又奉皇帝密诏,为处理军机事务出谋划策,并要随时处理各方来的紧急军文。当他一到办事处,常会有几十甚至上百人抱着公文环立等候裁决。他有时不得不在车内或者马背上批阅文书。除了批不完的文书,他还要分身处理几十处史馆和书局事务,负责处理撰写和修订书籍事务。当他晚上回到家,本应该好好休息一下的时候,门外又有大批的宾客、门生等着他。晚上睡觉了,突然想到奏章或公文有不妥之处,又立即披衣起床,拿笔改正,重新抄好了再呈送皇上。如此操劳,他的身体又一天天地开始虚弱了。 具备治国之才的人,能够为国分忧,致力于国家社稷,这是值得倡导和肯定的,但是也不能过度地劳累,长此以往,身体肯定垮了,又拿什么为国效力呢?我们运用自身的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随时注意劳逸结合,自重、自爱才能强身健体,才能让自己这块“金子”长久地发光。P4-8 序言 经济实用的健康管理学 健康管理学的重要性及其目的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健康管理学的开展,有效降低了个人的患病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昂贵的医疗开支。而健康管理更有一套非常完善、周密的程序。 健康管理的最终目的归纳为四点: 一学,牢牢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健身方法,二改,改变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三减,减少用药量、住院费、医疗费;四降,降低各种慢性病风险因素。如降低“三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患病风险。最终一句话,就是提高身体的保健效率,以提高个人生命质量为最终目的。 中华养生学说 提起中华养生学说,无论如何也要谈及中华古代养生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即追求“天人合一”的最和谐的养生境界。天,指自然。在此,古人的养生观深刻提出了“人与自然”最直接的关系。正如流传久远的古代传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中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乃是真正的“养生大道”。黄帝曾经与岐伯探讨了古人的长寿秘诀。岐伯说: “远古时期的人们,懂得养生大道,何谓。大”?简单地说就是,他们能够按照自然的阴阳变化之理来适应调和自身的阴阳变化,做到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使自己的身心过度劳累,如此就能使自己的形体与精神固守协调,自然能寿终正寝。而说起上古时代“真人”的寿命没有终了的关键在于, “真人”非常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吸收吐纳自然界的浊清之气,使精神守持于内,使全身筋骨肌肉浑然一体,因此他们的寿命能够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没有终了的时候,这也正是上古“真人”修道养生的自然结果。我们编写《图解中华养生宝典》的目的 中华养生学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且完整,其养生内容丰富多彩。除我们所能拜读的中国传统养生的根本大典《黄帝内经》外,还有许多医学养生要典,如Ⅸ寿世保元》、《遵生八笺》等,除此还有道家及儒家的经典之作——《老子》、 《庄子》、 Ⅸ孔子》、《孟子》等。而那些专门从事研究和实践养生之道的古人,将这些历经千百来年的旷世宝典中的养生大法,很好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这部《图解中华养生宝典》也正是对他们不断积累、充实与完善的丰硕结晶进行的阐释和图解。 《图解中华养生宝典》汇集了众家(儒、释、道、医及诸子百家)文献中的养生大法,既注重完整的理论养生观(强调人类养生要效法于自然,养生中的“动静”皆与自然界的“动静”、“阴阳五行”之说相适应),又注重了养生实践的可行性(重在强调心性的修养。心念本是欲望之源,如要养心,往往要持着一颗淡泊寡欲之心,练就一副无病之躯)。养生大道的成功与否,只在于平常的日用之间,即饮食、起居、住行、坐卧之间,随心时时调养,便会活到天年。本书特色 我们在诸多养生专家的指导下,将书中那些难以令读者领会的养生精要,采用完全图解(左文右图)的模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予以诠释,并用示范性的图片手把手教你与古人学养生。图文紧密结合,帮助读者充分领悟古人在养生方面的深妙见解。这也正是我们出版此书的最佳收获及最终目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