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当代北京人的婚俗,还应该从历史上了解北京。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因为是“都城”,大家都往这儿跑。远的不说,就说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后,全中国的精英就都往这儿跑。来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改革开放30年,又呼啦啦来了一批,一直到现在,各种人才就没有断顿儿过。但凡现在工作着的人,环视一下自己身边,有多少是“纯正”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了。
显而易见,北京人的婚俗,随着外地人的涌入,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追求目标的转变,也在日新月异。
北京人寻找结婚对象,上个世纪50年代兴找干部、工人,因为那时干部是新中国建设的新兴力量,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人是老大哥;60年代兴找解放军,因为毛泽东提倡“全国都学解放军”,解放军最光荣;70年代兴找大学生,兴找干部子弟,因为知识分子重新开始受重视,干部子弟的老爹能解决自己的就业前途;80年代兴找个体户,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已经开始比别人有钱了;90年代找大款,兴找有海外关系的,说明婚姻也可以瞬间让自己步入富人阶层,可以让自己曲线出国;进入新世纪后,男人开始找女白领,女人开始找成功人士,甚至还流行“姐弟恋”……
不管怎么发展演变,经济在当今婚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是有句话常说,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婚姻就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结婚之后需要住得宽敞、穿得漂亮、玩得潇洒、吃得营养。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婚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避免地面对的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婚姻质量一直是左右生活质量的砝码。
新一代北京人总结说,如果说父母辈的婚姻是为了生存得更好些的话,人们的婚姻则要把生活的质量提高上去。由生存到生活,一个质的飞跃。
一、民国前老北京的旧式联姻状况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都是人生头等大事。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它的婚姻制度都是以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很少考虑乃至压根儿就不考虑男女双方个人感情这一因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人接受婚姻教育听得最多的话,再有就是“从一而终”。其时整个社会的婚姻制度、礼俗都贯穿了专制和利益。老一辈父母都认为,给子女找配偶乃是自己神圣的责任,更是一种权利。被视为“人之常情”、“天经地义”。
旧时的婚姻,不注重国家法律上的承认。婚礼所做的一切就在于通过各种环节让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得知,谁家的儿子娶了谁家姑娘了。谁家姑娘嫁给谁家儿子了,让公众予以承认;是以收“花红彩礼”、搞“明媒正娶”的仪式把俩人的关系合法化、公开化而已。
在几代封建帝王建都的北京,从明末到民国期间,民间的结婚礼仪始终都贯穿着繁文缛节。从订婚到最后结合,要经过所谓“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这些环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让男女双方的家境亮了一下底。它实际上是家庭财产、社会地位的一种“PK”,穷人就根本不讲究这些了。
清人入关后,明文规定满汉不能通婚,永为定制。这种做法实质上是继承了元朝时定下的维护蒙古人血统和地位的婚姻制度。这种制度推行了三百年,直到光绪时期,迫于形势,才下诏准许满汉通婚。
民国初期,中国打破几千年来男女授受不亲、性封闭的传统。有条件接受过教育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社交走向公开,开始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的情况也多了起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男女青年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开始起来反抗旧传统强加给他(她)们的“没有爱情的婚姻”,采取抗婚、离家出走等方式争取婚姻自由。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