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以八个单元、54讲的形式,对龙的起源、家族、品性、民族等等做了系统、全面、独到,且深入浅出地析理和阐述,尤其注重了对龙的精神、龙的智慧,及当代意义的开掘。这些阐述和开掘,承续着作者庞进二十多年的研究脉络,又展示了新近的诸多发现。丰富、深刻的内容,朴素、优美的文笔和近400幅图片,使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庞进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以八个单元、54讲的形式,对龙的起源、家族、品性、民族等等做了系统、全面、独到,且深入浅出地析理和阐述,尤其注重了对龙的精神、龙的智慧,及当代意义的开掘。这些阐述和开掘,承续着作者庞进二十多年的研究脉络,又展示了新近的诸多发现。丰富、深刻的内容,朴素、优美的文笔和近400幅图片,使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和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以八个单元、54讲的形式,对龙的起源、家族、品性、民族等等做了系统、全面、独到,且深入浅出地析理和阐述,尤其注重了对龙的精神、龙的智慧,及当代意义的开掘。 《龙之魅——中华龙文化50讲》中丰富、深刻的内容,朴素、优美的文笔和近400幅图片,使本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目录 为什麽要研究和弘扬龙文化 龙的起源 第01讲 蛇·鳄 第02讲 鲵·猪·马 第03讲 雷电·龙卷风·恐龙 第04讲 广义图腾 第05讲 多元容合 龙与先祖 第86讲 伏羲·女娲 第07讲 炎帝·黄帝 第88讲 颇顼·尧·舜·禹 龙与帝王 第09讲 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隋文帝 第10讲 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11讲 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 第12讲 乾隆皇帝·大清国龙旗 龙的家族 第13讲 分类的多样性 第14讲 佛教龙王·道教龙王 第15讲 四海龙王·人化龙王 第16讲 龙母 第17讲 龙女 第18讲 龙生九子·貔貅 第19讲 另类龙子 龙的品性 第20讲 喜水 第21讲 好飞·通天 第22讲 善变 第23讲 显灵·徵瑞 第24讲 兆祸·示威 龙的民俗 第25讲 雨神·雨师 第26讲 祷龙祈雨(1) 第27讲 祷龙祈雨(2) 第28讲 姓名龙 第29讲 生肖龙 第30讲 服装龙 第31讲 饮食龙 第32讲 龙抬头节 第33讲 龙庙会 第34讲 龙舞(1) 第35讲 龙舞(2) 第36讲 龙舟赛 第37讲 龙凤配(1) 第38讲 龙凤配(2) 龙的精神 第39讲 容合 第40讲 福生 第41讲 谐天 第42讲 奋进 龙的智慧 第43讲 虚与实 第44讲 阴与阳·静与动 第45讲 一与多·异与同 第46讲 善与恶 第47讲 美与丑 第48讲 扬与弃·新与旧 第49讲 自由与限制 第50讲 古与今·生与死 试读章节 龙女最早是从佛经里走出来的。《妙法莲花经》载:娑竭罗龙王有一位女儿,年刚八岁,便“智慧利根”,常听文殊师利菩萨讲解《法华经》,“深入禅定,了达诸法”,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法苑珠林》里也记载着一个龙女的故事。当菩萨“受彼乳糜”,即接受他人呈献的加有牛羊奶的米粥,端至尼连禅河时,这个龙女便“从地涌出”。这两段记载反映了大乘佛教的修行观,因为在小乘佛教的经典里,“女身垢秽”,是不能成佛的。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民间相传这位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某天偷着从龙官里跑出来,化身为渔家女,到一个小渔镇上看渔民们“闹鱼灯”。不巧被茶水泼身,奔海途中变成了一条大鱼,被两个捕鱼小子捡到,扛到镇街上叫卖。此情景被观音菩萨看在眼里,就派善财童子以香灰为碎银,赶到镇街将鱼买下,扛至海边放生。龙女回到龙宫,遭到龙王斥责,被赶出宫门。观音菩萨见状,就派善财童子将龙女接到身边,做了侍女。 这则传说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龙女羡慕人间生活;观音菩萨慈悲心肠;龙小于佛且受佛支配。 龙女虽出自佛经,但一到中国,便融人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据载,洞庭湖山南有一个深百余尺的洞穴,沿着这个洞穴“升降五十余里”,便到达一座龙宫。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女儿在这里掌管着“龙王珠藏”,一千多条小龙帮助龙女卫护。这个龙女嘴馋,喜好吃烧燕。梁武帝便投其所好,以烧燕结交龙女。龙女食后大喜,遂以三个大珠、七个小珠,还有杂珠一石回报。梁武帝一下子得到这么多宝珠,不禁喜形于色。 这位龙女冒着借龙宫之慷慨的嫌疑,以珠宝回报人间帝王,倒也潇洒大方。另一位龙女,努力地充当人间帝王的知音,从而让帝王怀念不已。相传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大白天梦见一位“高髻广裳”的漂亮女子跪拜在他的床边,说:“妾是陛下凌波池中的龙女,一直守护着宫苑,今闻陛下洞晓钧天之乐,请赐一曲。”玄宗闻言,便在梦中操起胡琴,“拾新旧之声为凌波曲”。醒后,让乐官们临池演奏梦中新曲,但见池中波涛汹涌,一会儿又归于平静,有神女出现在波心,“良久方没”。于是便在池上修庙,每年都要祭祀一番。 在唐人李朝威的小说《柳毅传》中,龙女更富有人情味。说是儒生柳毅,应试落榜,归途过泾阳,遇牧羊女,求柳毅传书。柳毅带书到洞庭湖龙宫,方知牧羊女是洞庭龙君的爱女,误嫁泾川龙王次子,备受欺辱。其叔钱塘君闻知后大怒,发兵泾川,杀无情郎“食之”,然后携龙女回洞庭。酒席宴上,钱塘君欲将龙女配柳毅为妻,柳毅以义所不当拒绝,但心中不免眷眷。归家后,先后两次娶妻,皆亡故。第三次娶范阳卢氏。婚后某夜,柳毅端详妻子,越看越像龙女,而“逸艳丰厚”,又超过了龙女。于是,就谈起了昔日的事情,卢氏无语。直到生子后,卢氏才告诉丈夫她就是洞庭龙君之女。 故事中的龙女,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人,是人的头上罩一个神的光环而已。神的故事,说到底都是人的故事。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物质生活的贫困,加上专制制度的束缚,伦理道德的框范,使一般劳动者的恋爱婚配注定不得美满而悲剧迭生。于是,人们便把美好的愿望和感情寄托到神物上去。这种寄托的结果,便是人格化龙女和龙女传说的出现。 再看《张打鹌鹑李钓鱼》:传说李钓鱼钓得一条大鲤鱼,被张打鹌鹑救下。这鲤鱼是五海老龙的五公子变的。老龙为了谢张,就派夜叉将张接到龙宫。张听了夜叉的指点,什么珍宝都不要,只要老龙面前的那个“猴哈巴狗狗”。这个“猴哈巴狗狗”便是龙女。回家后,她为张做好吃的饭菜,帮张种地。地主王员外的恶少贪图龙女的美貌,要和张换老婆。龙女在巡海夜叉的帮助下,斗败了恶少,烧了王员外的家宅。从此,和张打鹌鹑过起了安生日子。 还有《龙女和三郎》:王三郎因穷困被逼退亲,用竹笛一吐幽怨。笛声晃动了水晶宫,折断了珊瑚柱。龙王派乌贼婆将三郎请来,做了三位公主的师傅。三位公主中,唯三公主用心学习,遂倾心于三郎,于龙王的威胁而不顾。龙王震怒,拔须一根,让蟹将缝了三郎的嘴巴,将其放逐在西海小岛,然后将三公主许配给西海龙王的太子敖龙。在敖龙迎亲时,三公主逃走,并在乌贼婆的帮助下,迷惑了敖龙的虾兵蟹将,将三郎背上了岸。这时,大公主二公主赶来,带了许多珍宝和龙王的旨意:让三公主百年后返回大海,仍旧嫁给敖龙。三公主表示“天长地久,跟三郎在一起”。他们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三公主在乌贼婆的帮助下,把从三郎嘴上拔下来的龙须放人大缸,变作金鱼,遂靠养鱼卖鱼过起了快乐的日子。 甚至“龙抬头节”也被编得与龙女有关—— 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颗仙丹。于是,龙母怀孕,于第二年的二月初二,生下漂亮聪慧的龙女。龙女长大后,厌倦了水下龙宫的生活,渴望到人间去寻找幸福。龙母体谅女儿,便悄悄地送龙女出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龙女出海,飞河过江,来到一座大山下。只见田地干裂,庄稼几近枯萎。只有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龙女上前问讯,知其家有老母要养,但愿以勤劳换得几分收成。龙女顿生同情,便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撒向田野,田里顿时兴起雨雾,干枯的禾苗泛出绿色。青年见状施礼,求其恩惠广布,搭救方圆几百里受旱情折磨的穷困百姓。龙女感其心善,便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而下。于是山清草绿,旱象解除。青年向龙女致谢,龙女言“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合好”。小伙子一听,好事来了,就喜滋滋地把龙女领回家。龙女带着锦囊出走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斥责龙母,还不让龙母去看望女儿。龙母天天想念龙女,便于每年阴历二月初二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这便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龙女的传说,多是“穷汉福从天降,龙女变作新娘”的模式,一般都以喜剧结局。 世上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的。没有这样的事情却有这样的传说,什么原因呢?三个字:想得美。 即使生活在社会开明、思想解放、通讯发达、交往便捷的今天,也没有谁能完全做到想和那个美女生活在一起就生活在一起。而对生活在“三纲”如绳如捆状况下的古代人,尤其是对那些无权无势又无钱的穷苦人而言,和美若天仙的少女发生爱情关系或者说性关系的可能性,应该说是小而又小的,其机会,应该说是少而又少的。于是乎,就只好“做梦娶媳妇——想得美”了。P80-83 序言 一、什么是龙文化 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具备长身,大口,大多有角、有足、有鳞、有尾等形象特征,和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品性的神物。经过至少八千年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即中华文化。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狭义龙文化,但也涉及广义龙文化。 二、龙文化的定位 1.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标志文化。 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先祖,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龙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龙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一万年;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生息的地方。 综观龙的发展史,可以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创生阶段,即由自然物容合、升华为神物(司水灵物、通天神兽);(2)发展阶段,即由神物发展至人杰喻体(喻比才俊、指代帝王)、皇权象征和吉祥瑞符;(3)升华阶段,即进一步升华为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符。 龙的历史职能至少有六项:司水灵物、通天神兽、人杰喻体、皇权象征、吉祥瑞符、民族标志。 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汉族以龙为标志毋庸置疑。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崇龙、敬龙者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傈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仫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二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不同程度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裔都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作为根源文化和标志文化,龙文化因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海峡两岸的统一、全球华人的团结紧密相连而突显其重要。 对中华民族而言,龙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2.龙文化既是民间文化。也是官方文化。 龙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或者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说,作为民间文化,龙文化至少传承、发展了八千年,甚至一万年。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通过祭龙、雕龙、塑龙、书龙、画龙、歌龙、舞龙、赛龙、肖龙等民俗形式,传承、发展、丰富龙文化,这些民俗样式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从未中断。可以说,龙的观念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龙文化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性。 中国文化历来都是官民互动的,官方文化都有民间文化的背景和基础。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伏羲、炎帝、黄帝、尧帝及夏代的开国帝王大禹等,都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秦汉时期既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确立期,也是龙文化走向官方的起始期。秦始皇有“祖龙”之称,汉高祖刘邦自诩为“龙种”,从此,历代帝王无不称自己是“真龙天子”,龙文化成为地位显赫的官方文化。 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以“黄龙”为年号,这是龙与皇权正式结合,即龙文化成为制度文化、官方文化的起始标志。 作为官方文化,龙起过象征帝王皇权、为专制统治壮胆效力的作用,这是需要认真分析、清理、批判的。但是,应当看到,龙作为官方文化,对龙的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世界各国对龙的了解和认识有正面作用,并非一无是处。 3.龙文化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时尚文化。 说龙文化是传统文化,大家不会有不同意见;说龙文化是时尚文化,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其实,不难解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也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民族,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必然也是追求时尚的文化。 事实正是这样,在龙的家族中,我们既看到了简单质朴的新石器时代龙、神秘抽象的夏商周龙、粗犷雄健的战国秦汉龙、刚柔并存的魏晋南北朝龙和唐宋龙,复杂华丽的元明清龙,也看到了具有当代特点的时尚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磁卡的新潮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等。 龙的时尚文化,不仅体现在形象上,也体现在理念上,如“传承、弘扬容合龙、福生龙、奋进龙,清理、抛弃帝王龙、灾祸龙,创建、新增文明龙、科学龙、环保龙”的提出。 显然,龙文化既是过去时,也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龙是一个开放的可以不断纳新的动态系统;世界上只要有中华民族在,就会有龙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龙就会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 4.龙文化既是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 龙文化是一门学问,作为学问,龙文化可以说已经成果累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成果面世。 龙文化又是一种物质文化,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由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经济文化。因为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只要找到并运用适当的转化方式,龙文化就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龙的精神文化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的编撰、制作、发行,影视歌舞的创作、演播,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工艺美术品、旅游纪念品的制造、销售,相关节日、庙会的筹划、举办等形式来实现。 转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幸福和快乐。 5.龙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首先,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包括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当然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次,龙文化的基本原理具有普世性。比如龙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就不仅能够为国人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道德规范、话语系统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作为公理和准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构建新的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 容合是世界观、方法论,福生是价值观、幸福论,谐天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是人生观、强国论。 以容合为例: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许许多多的家园被毁,许许多多的生灵涂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愿意正视各种文明各有其优长的事实,不讲容合或不愿意容合。所以,加大力度,弘扬、宣传、推广中华龙文化容合的精神理念,让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那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领袖们接受这样的精神理念,并将其尊重为普世的公理和通行的准则,自觉、自愿地应用于国家、地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中,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所以,我们说龙文化对国人,可以致和谐;对世界,可以开太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