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之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杨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河西走廊占据了为数不少的篇幅,作为“丝绸之路”的一段和连接西域的通道,留下了诸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和莫高窟等历史景观。

河西走廊的神秘色彩令人神迷,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胡杨著的《中国河西走廊/华夏文明》将为读者一一解读河西走廊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曾经的悲欢离合。

内容推荐

胡杨著的《中国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之源》为“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是一部集中抒写闻名于世的东方走廊——河西走廊的文化散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对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进行了追忆、描述和展示。

目录

那辽阔的血色的月光

眺望河西

战争催生的文明

西夏的河西

马缔造的历史

疏勒流域的汉长城

壁画砖上的历史

迁移者的居所文明的胎盘——屯庄

敦煌——通向中国的大门

悬泉

阳关,神秘的东方哨所

葡萄

寿昌城

记忆中的烽火台

河仓城

敦煌的清代粮仓

玉门关的悲凉

敦煌古城:残垣断壁的诉说

五墩

屯戍者的生活

石包城

赤金堡

传说之城

苜蓿烽

六工城

锁阳城

骟马城

天下雄关——嘉峪关

长城第一墩

晨曦

长城的伟大与悲凉

嘉峪关下双井子

出关

嘉峪关:长城开始的地方

酒泉

杯满夜光

酒泉古城

僧寺晚钟

金塔

黑河访古

飞翔的鞍

胡马

汉简

为骆驼命名的城堡

山丹:旷野上的长城博物馆

焉支,焉支,草根下藏着匈奴

张掖寻梦

西来寺

张掖木塔

黑水国遗址

永远的努图特

凉州

雷台

大云寺钟

天梯山

乌鞘岭上的长城

后记

试读章节

葡萄来自西域。浮出沙尘的幼苗,在充足的雨水中渐渐把嫩绿的叶片舒展于阳光中。大风吹拂,它的枝条,像久经曝晒的皮肤,开始幽黑、粗粝。而它的果实却一串串膨胀起来,仿佛储满了阳光和空气,生命的色泽,诱发着人们的欲望。第一个看见葡萄的人,很有可能把它当做一件工艺品,触摸它时激动万分,品尝它时,一股甜蜜的汁液,在身体中翻滚,犹如梦境。即是他走遍天涯,那种超然的感受,也不能磨灭。

从中原到敦煌,从敦煌到西域,路途遥遥,唯有葡萄牵挂于旅行的重负,在每一场风暴过后,都要自觉不自觉地抚摸那干燥的种子,想象着有一天在故乡广阔的田野上,长满一株株奇异的苗木,让那渴望中的收获,无限延续。

对于葡萄的指认,人们是那样直接和毫不犹疑。在那些适宜的土地上,葡萄没有节制的繁衍。

葡萄架下的舞蹈和歌唱,把一种果实的诗意推行到了极致。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葡萄产区,是那样充满共性的风情。

在敦煌,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一边是戈壁、沙漠,阳关威严耸峙;一边是红柳白杨,高高的林带挡住漫漫的黄沙,葡萄园包裹其中,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我曾一个人走进那无边的葡萄的世界,无边的幽静是葡萄们共同的守望。在这样的时刻,人,只有用轻缓的脚步,探询葡萄的秘密。它们中的每一颗,如此精美,如此完美,你不忍心摘下任何一颗,真的,看一看,就够了。

敦煌西部的沙漠绿洲,有人说这里的风景类似于新疆及中亚一带。朴实的民风,茂盛的水草,恍若隔世的田园。

从敦煌市区到达这片绿洲,90多公里的戈壁和沙漠,或多或少地阻隔着它与中心区域的联系,因而,它成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圈和文化圈。

我到达这块名叫南湖的绿洲是十月,这样的季节,大片的葡萄园已经完全沉寂,失去了收获的喧闹。虽然葡萄藤仍然在葡萄架上展示着生命的色彩,但没有葡萄的葡萄园,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庞大的葡萄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走进去,真有点阴森可怕。葡萄藤枝繁叶茂,隐天蔽日,沿着整齐的长廊,脚踩松软的沙土,几分神秘,几分安宁,人生难得分享。

不知道是谁惊叫了一声,原来他发现了葡萄。葡萄零散地夹杂在难摘的枝蔓间,经过寒霜的肃杀,滋味甘甜爽口。这个意外的收获,使我们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细致的寻找中,果然所得非凡。一个下午,我们竞摘了多半筐。

葡萄从西域传来,首先抵达敦煌。敦煌西部的南湖,是西域要塞阳关的所在地,从汉武帝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南湖这片肥美的绿洲,商旅穿梭,戍卒往来,繁荣异常。

这里临近沙漠的边缘,昼夜温差大,最适宜葡萄的生长。葡萄有缘,敦煌有缘,使我们今天看见了无比美丽的葡萄园。

南湖地处敦煌的西南,祁连山的融雪化为涓涓溪流,汇聚成湖、成泊,只要你在这块土地上随处走一走,就可以看到一处处水洼和湖泊。

有水,就有了葡萄的根系。造访了整个南湖之后,我们理解了葡萄和葡萄园。漫步空寂的葡萄园,幸福的表情,充满于我们每个人的脸上。当我在绿洲的前沿,第一次看见一座半埋于沙漠的城池,我几乎看清了历史脱落的层次。

古代敦煌,以铁骑和利剑的征伐,播撒下文明的种子,整个绿洲,就活跃着人类的创造力。一座座城池,应该是见证。(p089-091)

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和纵深。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传说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500ff一4000年之间的马家窑文化,以其彩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约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问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历史文化累积深厚,永靖恐龙足印群与和政古动物化石群堪称世界瑰宝,还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东方雕塑馆”天水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

……

边关的诗歌情怀让人沉醉,遥望远去的塞上烽烟,点染公主和亲中那历史深处的一抹胭脂红,更觉岁月沧桑。在“考古发现”系列里,竹简的惊世表情、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和地下画廊,历史的密码让心灵震撼;寻迹石上,在碑刻摩崖、彩陶艺术、青铜艺术面前流连忘返。走进莫高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南石窟寺,沿着中国的“石窟艺术”长廊,发现和感知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天境——祁连山走人“自然物语”系列,感受大地的呼吸——沙的世界、丹霞地貌、七一冰川,阅读湿地生态笔记,倾听水的故事。要品味“陇右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必须一路乘坐羊皮筏子,观看黄河水车与河道桥梁,品尝牛肉面的兰州味道,然后再去神秘的西部古城探幽,欣赏古朴的陇右民居和绮丽的服饰艺术;另一路则要去仔细聆听来自民间的秘密,探寻多彩风情的民俗、流光溢彩的民间美术、妙手巧工的传统技艺、箫管曲长的传统音乐、霓裳羽衣的传统舞蹈。最后的乐章属于现代,在“红色文化”里,回望南梁政权、哈达铺与榜罗镇、会宁三军会师、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再一次感受解放区妇女封芝琴(刘巧儿原型)争取婚姻自由的传奇;“现代文明”系列记录了共和国长子——中国石化工业的成长记忆、中国人的航天梦、中国重离子之光、镍都传奇以及从书院学堂到现代教育,还有中国舞剧的“双子星”。总之,“丛书”沿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探究华夏文明演变的轨迹,力图实现细节透视和历史全貌展示的完美结合。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后记

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书写我生活的河西走廊,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甘肃或者中国的某个行政区域,更重要的,它是一块集聚了人类文明精华的福地。曾经有人说,汇集四大文明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因此,我把它称之为“东方走廊”。我觉得,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中,一个个文化高地,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的高度。后来,余秋雨先生来兰州讲学,他也提到了河西走廊,不过,他的提法更加激进,他认为河西走廊是“世界的走廊,文明的课堂”,这一称谓,比我先前的“东方走廊”又拔高了。我想,这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赏,而是真正地对一块地域,对一块地域上所孕育的文明的中肯概括。

2003年,我的散文集《东方走廊》出版了,收集了我创作的描述河西走廊的散文百余篇,现在看起来,有些篇目略显幼稚,但幼稚中却多是真情,就是这样一部小小的不起眼的书,却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第一次印刷6000册,全部售罄。后来又印了几千册,据说也销售得不错。于是,我有点诚惶诚恐,我想读者青睐这部书,大概不是因为我的文笔才华,而是因为一块地域的丰饶内涵,他们和我一样,有着强烈的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

2010年,我又出版了《中国河西走廊》,书中收集了我新创作的关于河西走廊的文化思考方面的随笔百余篇,被选入“农家书屋”,印刷了7600册。在书中我写道:一部大书徐徐打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它是一个尺度;在东方文明不朽的光焰中,它亦是醒目的标杆。这部大书的名字是河西走廊。

不想,时过五年之后,这部书也销售告罄。如今又要再版这部书,编辑让我写一个序言之类的文字,我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我都不能推脱,应该为此书的再版说几句话。

一个民族对于历史的态度,决定了他未来的走向。对于河西走廊这样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我们如何继承,如何用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掘灵魂的家园?如何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搭建经济发展的平台?应该说,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思考和努力,河西走廊文化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无可估量。

河西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几度兴废,文化的传播与积淀和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也是如此的艰辛。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月,我们的祖先不畏艰险,在这块土地上流汗、流血,克服了高山阻隔,道路崎岖,气候干旱等一个又一个困难,用尸骨做路标,整合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实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触摸这些文化元素的热度,我们仍然无法探测这些文化遗迹的深度。

随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申遗成功,河西走廊的文化地位日趋显赫,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成员。加之之前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万里长城一嘉峪关、敦煌莫高窟等,河西走廊的文化早已被世界所关注,所钟情。

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历史文化辉煌耀眼,可以明照当下,可以指导现实并启迪未来。河西文化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河西文化为建构中国当代文化提供了基础,河西文化资源是研究西部文化资源当代转换的典型样态。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征程中,珍视河西文化,就是珍视我们的未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