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同室操戈:皖南事变》是“红流纪事”丛书之一,由冯晓春编著,讲述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走过了长达28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编者组织人员编写了《红流纪事》丛书,以志纪念。
冯晓春编著的《同室操戈:皖南事变》为其中一册。
《同室操戈:皖南事变》讲述了:挺进皖南,事变即将发生,喋血皖南,事变之后的较量等事件。
(五)云岭保卫战
1940年10月2日,日军第十五师团及一一六师团各一部,加上伪军,共1万余众,组成步、骑、炮、空联合兵种,在三木石太郎的指挥下,向皖南进犯,企图“围剿”云岭。当时,驻守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只有7000余人,分布在泾县、南陵、繁昌、铜陵等地。10月6日下午,日军步兵5000余人、骑兵800余人,携炮20多门,向云岭发动进攻。在空军的配合下,日军骑兵在前面开道,步兵、炮兵紧随其后,气势汹汹地向云岭扑来。驻防南陵峨岭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一枪未发便逃之天天,使日军得以长驱直人。此时,驻云岭的新四军部队不足600人,其余部队还在中村、茂岭等地。叶挺、项英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当前的敌情,研究作战部署。叶挺建议,鉴于日军太队人马沿公路推进,我军应在日军来犯的必经之地设置纵深阵地,采取层层堵截、相机反击的积极防御方钆消耗并战胜来犯之敌。10月7日,日军攻占了南陵三里,随即以5000人的兵力分3路向南进犯,企图攻占云岭。当晚,日军攻占了泾县汀潭。新四军老一团一营一连在左坑与日军进行血战,消灭敌人近100人。8日凌晨,汀潭残敌在炮兵的掩护下攻占了大岭。新四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新一团、老一团在枫坑四周山堵截敌人,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日军见久攻不克,从芜湖调集援兵。日军在1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渡过青弋江,进犯泾县县城。新四军乘胜追击,于9日晨收复泾县县城,并与友军合击西峰山日军。日伪军拼命抵抗,企图突围。新四军坚守阵地,连续作战6个多小时。最后,日军分头向南陵、宣城逃窜。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10月11日,云岭保卫战结束。新四军粉碎了日军扫荡皖南、侵占徽州的企图。这场战斗,新四军共歼敌3000余人。
(六)黄桥之战
为了执行“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40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要求大江南北的新四军部队在现有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部应努力向苏北发展。毛泽东也指示中共东南局:八路军、新四军或华南游击队,虽然各有特殊性,但均有同一性,即均有敌人,均在抗战。因此,我们均能够发展,均应该发展。这种发展的方针,中央曾多次给你们指出来了0所谓发展,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所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权,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例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顾祝同、冷欣、韩德勤等反共分子的批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设立经济机关,发展农工商业,开办各种学校,大批培养干部。中央以前要你们在今年一年内,在江浙两省敌后地区扩大抗日武装至10万人、枪和迅速建立政权,不知你们具体布置如何?过去已经失去了时机,若再失去今年的时机,将来就会更困难了。
邓子恢后来在《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与两条路线的斗争》—文中提到,刘少奇分析当时的情况后认为,要开辟苏北,建立以苏北、皖北为中心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单靠新四军江北第四、第五支队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刘少奇在淮南根据地反摩擦斗争后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如果我们要向东发展,解决苏北问题,最大的障碍是顽军韩德勤。韩是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又是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所属部队号称10万,声势不小,要扫除这个绊脚石,全面解决苏北问题,单靠现有江北部队显然力量不足,因此,建议中央从华北调八路军一部分南下,并命令江南陈毅、粟裕部队北上,归中原局统一指挥。 中共中央同意了刘少奇的建议,指示陈毅、粟裕率苏南部队渡江北上,调八路军第五纵队3个旅南下,进入苏北,归中原局统一指挥。6月,苏南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积极部署北上,执行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底,在韩德勤的教唆下,李明扬、李长江袭击驻扎在郭村一带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新四军进行自卫战斗,迫使二李退守泰州。为打开苏北的抗战局面,扩大统一战线,7月3日,陈毅派人与二李取得联系,重申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让出郭村,释放了俘虏,归还枪支。二李颇为感动,同意恢复原来建立的合作关系。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共7000余人,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
自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来,蒋介石反共、限共的态度日趋明朗化,制造的反共摩擦日趋白热化,国民党军队同共产党军队的地区性军事冲突时有发生。1940年6月,周恩来向国民党递交了-一份《中共关于解决目前危机,加强团结抗战的提案》,这个提案被称为“6月提案”。提案要求将新四军增编为7个支队。7月21日,国民党就中共6月提案提出“国民政府提示案”,只准许新四军增编为2个师,而且要求在江南的新四军集中到黄河以北河北、察哈尔。这个提示案遭到中共的拒绝。9月,周恩来向国民党递交了“8月复案”,同时提出“调整作战区域及游击部队办法”。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黄河以北。结果,使两党的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日本对太平洋地区的英、美、法等国的殖民地发起军事进攻,以夺取这些地区的资源。与此同时,日本的盟国德国、意大利诱劝蒋介石向日本投降。而且,日本也在拉拢蒋介石。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国民党顽固分子以为当前的局势对自己十分有利,因而加紧制造新的摩擦。在苏北,韩德勤企图乘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立足未稳,将新四军一举消灭在黄桥附近。9月中旬,韩德勤要新四军首先退出姜堰。为了顾全抗日大局,陈毅率领部队撤出该地区。可是,韩德勤得寸进尺,立即调动主力部队向黄桥进逼。同时,他还命令李明扬、陈泰运等部和一些保安部队参加围攻,兵力达到25个团,3万余人。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新四军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李明扬、陈泰运保持中立。10月4日,新四军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来犯之敌。经过3个昼夜的激战,新四军歼灭进攻黄桥的韩德勤部11000人,韩德勤率残部逃回兴化。黄桥一战,使苏北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P20-23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走过了长达28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继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先辈们,我们组织编写了《红流纪事》丛书,以志纪念。
近些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硕果累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各类党史著作数以千计。但在已出版的著作中,将一些重大事件独立写成一本综合性的小册子,合起来形成一套丛书,目前尚不多见。将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融合在一起,以此为骨架来展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也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选择中共党史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需要做些筛选。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很多,我们这套《红流纪事》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在选取事件的过程中。除以上一些考虑之外,经过反复综合、权衡,觉得还应有下列标准:一是体现重要性。也就是说,所选事件要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有重要影响。二是注重代表性。所说的代表性,就是某件事可能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影响并不是很大,但考虑到它可能是代表某一方面的,对这样的事件也选取了一些。三是注重平衡性。所说的平衡性有两层意思:其一,处理好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交叉。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一些重大事件彼此之间是有一些关联的,因受事件独立性的限制,相互之间必须避免重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撰稿过程中,通过详略取舍的办法作了一些处理。其二。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中共早期组织,工农运动、军事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各地武装起义,各苏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各解放区、各大战役,等等,都有所选取,尽量照顾到方方面面。尽管作了上述一些考虑,但由于每一小册子都是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独立成册的,所选事件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已出版的党史书籍。通过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直书。严格地说,这套书还不算是一套学术著作,而是一套近乎通俗性的读物。努力做到既保持历史的真实性、严肃性,又力求文字朴实、通俗易懂,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初衷,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目前这套丛书与我们的初衷还有一定距离,与读者的期望还会有很大差距,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给予谅解。当然,也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
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此书的同仁、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编者
2011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