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全世界青少年所熟悉的作家。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一系列作品堪称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前苏联曾对国内作家在国外出版的作品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伊林的作品最多。那时全世界已有他著作的译本近200种,语言44种,印数多达5亿册。
本书是伊林和他的夫人谢加尔合写的,他们把既庄严又繁碎的人类历史,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真实生动的事例加以演述。不仅故事有趣,适合小读者的欣赏习惯,而且逻辑清晰,史料详确,非常具有学术上的价值,被公认为伊林最有影响、最著名的科普作品。
本书曾用《人怎样变成巨人》作为书名在我国出版,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本书的作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普巨著《十万个为什么》的原作者,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
这套书的主题由高尔基提出。他曾对伊林说:“您知道,我希望怎样开始写这本书吗?请想象一下那无边无际的空间。恒星,星云……在那巨大的星云深处的某个地方燃烧起了太阳。从太阳分离出行星,在一颗不大的行星上,物质活跃起来了,开始创造自己。于是出现了人……”
就这样,伊林与合作者谢加尔开始编写这样的故事:关于怎样出现了人,他曾经怎样克服自然对他的折磨,又怎样征服了火和铁;他怎样认识和开拓世界,又怎样创造和丰富了科学的领域……
敌意和友谊
在这本书里,我们不是叙述人类的历史。
我们要谈的是,人怎样前进,他怎样移开自己的世界的围墙。
有时我们把故事拉得很长,为的是仔细看清楚在前进路上的每一粒石子和每一棵树木。但是如果我们总是走得这样慢,我们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你读一读人类的历史,乍一看似乎它是没完没了的一连串流血的侵略战争。
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和波斯人的国王们,为了想征服全世界,有过多少次的进军啊!在庙宇墙壁上的题词里,他们已经预先郑重其事地宣布过自己是“世上四国之主”、“万王之王”、“天下之王”。
他们向前行进,把杳无人烟的荒原变成人口稠密的繁荣的地方。江河穿过打开的闸门闯出去,变得自由自在了。混浊的水又用泥沙把城市掩埋起来,于是沙丘像坟墓似的留在从前是城市的地方。
究竟哪一个侵略者成了宇宙的统治者呢?
亚述的国王统治了所有邻近的国家——从亚美尼亚的山地到尼罗河的险滩,从塞普路斯到埃兰。
波斯的国王们把他们国家的国境向西扩展到色雷斯,向东扩展到印度,向北扩展到黑海,向南扩展到阿拉伯。
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征服了巴比伦,也征服了埃及。
但是这些想征服世界的人谁也没能征服世界。
世界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他们所有的“世界王国”在广大地球上却只占很小的一块地方。
而且能够占据多久呢?
“世界王国”刚刚成长,就开始四分五裂。就在它的碎片上,那些流血的、毫无结果的征服世界的工作又重新开始了。
但是即使在这到处是敌意的时候,伟大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停止过。
在大海上,船舶从一个口岸驶向另一个口岸。在陆地上,商队走过了沙漠和山地。
农夫、石匠、铁匠和矿工们的手不停地努力干活。他们从土地取得它的财富。他们在铜岛——塞普路斯开采铜,在黄金国努比亚开采黄金,在银山、在托罗斯山开采白银,在雪松盆地、在腓尼基采伐造船用的木材,在琥珀海岸、在波罗的海岸采取琥珀,在锡岛、在不列颠开采锡。
金属锭、织物、碗杯和纸莎(suo)草纸卷装在制造得很坚固的船上,或者驮在骆驼背上,在水上和陆上旅行着。
带着邮件的波斯驿使,比鹤还快地在从爱非斯到苏萨的王家大道上奔驰。一个驿使把包裹和信件传递给下一个。当一个驿使还在客店里从筋疲力尽的汗湿的马背上取下马鞍的时候,另外一匹马已经在路上驰骋了。假使早晨才在爱琴海里捉到国王吃的鱼,不到晚上,它已经新新鲜鲜地被送到波斯国另外一端的苏萨了。
东西和信息、风俗和信仰、言词和传说从这一国旅行到那一国。
跟字母一起,还有重量、长度和时间的量度,日子和月份的名称,也从这一民族传到那一民族。
磅是从巴比伦的金弥那演变过来的,一米比巴比伦的双肘尺短几毫米。
钱币是从东方传来的。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最先开始铸造钱币,所有的邻国人都叫他们是“商人小民族”。“切克”——这是波斯语。俄国的一“切特维利克恰恰等于罗马的一“夸德兰塔尔”。
能工巧匠发明的武器和园艺家细心培育的果树,都从这一国传到那一国。
从我们周围所看见的一切,从我们自小用惯的、我们人类世界所熟悉的每一件东西,都有一条线一直连到远古的时代。
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了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财富,创造了叫做“文化”的那种东西。
各族人民彼此伸出手来。这一种民族所没有的东西,那一种民族有。这一种民族不会做和不知道的事情,那一种民族会做和知道。
劳动创造的财富增加了。
但是哪儿有精巧勤勉的人们,哪儿也就出现爱依靠别人来生活的人。
侵略者在地面上走来走去,他们所需要的不是这个土地,而是需要耕种这些土地的手。他们杀死成千成万的人,为的是把剩下来的人变成奴隶。从被打死的人们身上可以取得什么呢?活人可以被迫去干活。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战利品不是金,也不是银,而是奴隶——“活的被打死的人”,埃及人就是这样称呼奴隶的。
劳动变得越来越强有力了,战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它也像是奖章的背面。战争不能够没有劳动,奴隶的手锻造剑,而剑需要用来获取新的奴隶。
奴隶建造战船,奴隶铺设侵略者所走的道路。
……
P7-11
写给翻开这本书的你
亲爱的读者,感谢你对这本书充满好奇。《人类文明的故事》展示的是两位自然科学研究者对于人类生命起源、人类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和思考,当然,必不可少也包括了他们对地球万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解释。
这套书的主题由高尔基提出,由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和谢加尔著述完成。提起伊林,就要说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十万个为什么》,它最早就是伊林作品的名字。这启发了中国科普创作界的同人,并为他们所借鉴。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长销至今,影响深远。
《人类文明的故事》是一部约六十万字的巨著,共分四册。依发展顺序而名,分别是《森林里的囚徒》《在民族间旅行》《帝国的陨落》和《新世界的大门》。它们每一本都独立成书,能够再现人类历史相应阶段的细节和秘密。
相信你在读这本书之前,早就喜欢上了多彩的自然科学,而且掌握了不少值得骄傲的知识。不过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在所有物种的进化征途上,都拦着一道看不见的高墙。在《森林里的囚徒》这本分册中,两位研究者揭示了人类“开化”前所处的地位——“他”受自然环境的支配,饱受成长之前的匍匐之苦。在这场漫长又不愉快的棋局中,人一开始是处于下风的。不过,也就从“他”决心抗争的那时起,还是这个自然,忽然变得对人类情有独钟了。人最终在残酷的天演竞争中拔得头筹。
人类进步了,但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别巨大。阅读《在民族间旅行》,我们可以对那些起步较早的民族做个近距离观察:耕耘在尼罗河边的是高傲又迷信的埃及人,他们只把自己看做“人”,别的种族都是魔鬼的儿子;随着腓尼基商人一次又一次举桨,海洋越来越辽阔,世界也因此扩大了;不仅会算圆周率∏的值,还懂四则运算、乘方、开方和解二次方程的巴比伦人,在建筑方面同样有辉煌的成就;在希腊自由的土壤上,诞生了十几位了不起的哲人,他们的思想光辉几千年来耀夺人眼,一刻也没有被后人忘记……
人类的历史,伟大却并不完美,《帝国的陨落》对此有充分的说明。罗马帝国崛起了,它统治和奴役框入视线的一切民族。在强盗式的征伐中,新的宗教在饱受欺凌的弱小民族间诞生了,经过了受迫害的几个世纪,基督教终于获得统治者的承认。这期间,强存弱死的规律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这回倒下了西罗马——世界的中心。蛮族的大军像洪水一样淹没了整个国家,饥馑和瘟疫接踵而至。可就算在最黑暗的年代,七种学问: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学、天文学,仍在被有心人研究、记录和总结着。
《新世界的大门》是《人类文明的故事》的最后一册,它讲的是东西方交替发展的历史现象,又详述了一批人类中真正的巨人。征服世界的新战争起自东方,战后,繁荣的商业促成了东西文化的大交流。以后的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战火连绵,东扑西起,世界在硝烟中变得残破和辽阔。当西方冒险者的大船载着火炮剖开大洋的胸膛,那避匿了无数世纪的新大陆再也藏不住身了。人类中,却也有一种只愿把自己的思想放在无限的宇宙空间翱翔的人:哥白尼、布鲁诺……那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巨人,开始把头仰向天空。
好,如果你对我的介绍有了兴趣,就让我们共同进入人类历史的长河饱览一番吧!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