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题编著的《历史的盲肠》内容介绍:战国时期,列国中的显学是儒学、墨学,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集团不见了踪影,墨学无人传承,一门在战国二百年间轰轰烈烈展开的大众学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都感叹墨家的资料太少,连墨子这个人的生卒年月都无法确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盲肠--帮会江湖/时尚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王题 |
出版社 | 故宫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题编著的《历史的盲肠》内容介绍:战国时期,列国中的显学是儒学、墨学,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集团不见了踪影,墨学无人传承,一门在战国二百年间轰轰烈烈展开的大众学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都感叹墨家的资料太少,连墨子这个人的生卒年月都无法确定。 内容推荐 王题编著的《历史的盲肠》是讲述帮会史的一册。仗剑天涯,打马江湖,武侠的世界在电影小说中,带给我们的永远是洒脱豪爽。但足历史上真正的江湖又在哪里?《历史的盲肠》或可带你进入一个历史的江湖——帮会。然而,帮会在任何朝代都是和非法等关键词紧密相连的,但重要的是当当时的“法”不再具有正义性合理性时,当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之时,帮会就可能成为新朝代的温床。 目录 代序 天鹅之绝唱 莫学游侠儿——流氓帮会篇 匪事——略说古代流氓帮会 匪魂——流氓帮会的精神 侠义 祖师 文身 叫诨名 穿异服 匪律——流氓的行话与行规 唇典 陋规 划地盘 吃讲茶 讹诈 行骗 打手 流氓的盛宴——政治流氓与流氓政治 四海之内皆兄弟——帮会篇 一派溪山千古秀——洪门的前世今生 生为逐鹿来——洪门的起源 三合河水万年流——洪门的各种规条禁忌 平生不识陈近南 武功实难全——天地会与林爽文起义 男儿知何处——司徒美堂与洪门的归宿 由互助组织到黑社会一青帮小谈 水手的家园——青帮诞生 “元明兴礼,大通悟觉”——青帮的传承 莫到琼楼最上层——青帮的皇子兼流氓 红花白莲藕——会党拾零 莫愁无知己——会党的发展 古代保险业——父母会 自开自落小刀会 救世主的许诺——中国教门 从天师道到摩尼教 被视为“邪教”的道教与道教异端 被视为“邪教”的佛教与佛教异端 被视为“吃菜事魔”的摩尼教 白莲五十年一反——白莲教始末 龙华三会愿相逢——民间秘密教门的信仰 无生老母崇拜的演变 “天盘三副”说的形成 清代的清茶门教对“天盘三副”信仰的发展 等闲虚设神仙术——教门的骗术 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攻入皇宫的天理教 范冉也羡石崇富——丐帮探微 江湖有丐 丐在江湖 祖师 组织 仪式 规矩 活动与切口 江湖霸丐 丐舞江湖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乱之世,流氓和罪犯数量惊人地膨胀起来,而此段时期流氓活动之特色,乃是难计其数的渣滓们不再是散沙一盘。湍急的时代漩流促使他们聚成了一个一个的相对抱紧的团团。 恶少团体仍然是流氓群体中最活跃的成分。而且此时的流氓,逐渐成为了一条切实的择业出路。在民风淳朴而家族势力牢固的乡村地区,脱离农耕的痞子常以城市为流向的出路,但五代年间往往有二流子结党自存的现象发生。史籍曾经提到,“无赖子弟不肯复农桑”而聚伙结团行动,某些即使“家世力田”而“壮勇无赖”之徒,竟也拉起同伙抢劫谋财,好色淫行。如五代后汉时期,向拱家颇有资财,家道殷实,并不缺乏寻觅正当职业的机会,但他仍是自甘堕落,从小即废弃学业,广交亡命之徒,无所不为。他伙同其同伴奸占了一有夫之妇,那姘妇的丈夫惮于其淫威,不敢反抗。而那一姘妇也生活放荡,竟然同时勾连几个男人,向拱及其同伙一气之下将此姘妇及其另一个相好杀掉,并将两个首级扔在大街之上。 帮闲流氓、游手团伙逐渐走上结党成社之路。例如朱温,少年时曾经在寿春以浪荡子出名,跟别人学会唱挽歌后,以助丧事执佛号哀混酒饭吃,在此过程中结交了不少流氓无赖,常一起混迹乡里,平日里抱团生事,等到形势一变,就把这些同类货色纠合起来,起事争天下。 此外,商帮、匠帮和走私团伙、打手团伙、散兵游勇、流氓团伙、诈伪团伙、拐卖团伙等流氓团体都应运而生。但概而言之,五代时流氓团体以偷盗抢劫类型为多。 此时段流氓团体的另外几个引入注目的特点是:首先,结伙范围相当广泛,形形色色的团伙还因彼此间有着程度不同的联系,而由散乱社会群体上升为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其次,结伙的中心不再是贵族豪富、长者、大猾之类的人,流氓同伙的首领和党徒的出身及社会地位一样低微,他们纯粹凭勇气、拈阄神判或号令能力来纠合同类,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变化。而此前流氓团伙往往有着一般社会流氓依附于权贵豪门或“大侠”的特点,上文所述的依附性群体正是这种类型。最后,结伙成员已经善于运用拜兄弟、认干亲义亲、通黑话切口等方式来增加团伙的凝聚力和联结性,这在以前的流氓史中较少发现,而这些恰是克服联系松散弱点、增强团伙内部凝聚力的强有力纽带。 到了宋代,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商品经济也达到一定水平,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生活日趋繁华,各种行业组织纷纷涌现,其中之一即由“讼鬼”组成的“业觜社”。“讼鬼”可以看做是近代流氓律师的源头,他们由一群专门从事教唆诉讼的无赖流氓组成,专门教唆他人词讼,并代其料理公事,以获得“解贯头钱”。“讼鬼”不仅巧嘴善辩,熟悉公门事件,而且与吏官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讼鬼”到了宋代出现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叫做“业觜社”。宋时的讼棍组织,既有讼师培训学校的类型,同时也已经有了同行联络的组织。如北宋时江西人喜欢诉讼,当时人称之为“簪笔之讥”。在江西,常有专门从事教诉讼为业的人,“如金科之法,出甲乙对答,反晔讦之语,盖专门于此。从之者常数百人”,“亦专以辩捷利口为能。如昔日张槐应,亦社中之净净者焉”。P7-8 序言 战国时期,列国中的显学是儒学、墨学,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墨家集团不见了踪影,墨学无人传承,一门在战国二百年间轰轰烈烈展开的大众学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都感叹墨家的资料太少,连墨子这个人的生卒年月都无法确定。 具体而言就是:《史记》写孔子师徒,用了15000字;写孟子用了240字;写墨子,用了24个字,也就是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中实属蹊跷,在一个社会中如此轰轰烈烈存在过的一群人物和一段历史居然被消灭地干干净净。这就令我们怀疑历史被人做了手脚。与其他诸子百家连篇累牍的记载比起来,司马迁的做法真是厚此薄彼。是司马迁有意冷落墨子,还是手头确实没有墨子的记述材料?或者两者兼有?我们只好从墨子的生平活动中去找答案。 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某一天,一名墨家子弟自千里之外的越国赶到鲁国,求见了自己的恩师墨子。这名墨家子弟是公尚过,他这次返回鲁国是因为受到当时的越王朱勾的委托,来请自己的老师墨子去越国做官。越王朱勾想以五百里土地的封赐,换取墨子为自己效命。 越王朱勾是卧薪尝胆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曾孙,此时的越国刚刚被强大的楚国打败,朱勾正在寻找报仇雪耻的方法,他对墨子的邀请多半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前不久墨子刚刚成功地阻止了楚国发动的另一场侵略战争。那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有记载最早的兵棋推演中,墨子行有余力地击败了能工巧匠的代名词鲁班,从而打消了楚国攻灭宋国的念头。 而此时,面对越王的一番盛情,墨子淡然回答:“如果越王能听取我的意见,实施我的主张,那他只需给我温饱,和其他大臣一样就行,不必要分封之类的;如果越王不能使用我的主张,我去了只能是让我出卖道义。” 王的盛情被墨子挡在了门外,错在越王,因为他不知道,墨子不希图高官厚禄,和楚国也没什么仇怨。他只是在贯彻自己的理想。 墨子的理想,初中生都能说得出,是“兼爱”和“非攻”——大家相亲相爱,谁也不要打谁。而他推行这个主张的现实手段,是组织帮会。 在阻止楚国攻宋的时候,真正阻止楚王的不是墨子本人的守城技术,而是三百个已经学了墨子守城技术的弟子已经去帮助宋国守城的事实。这足以抵挡一国大军的三百弟子,就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帮会,而墨子是他们的老大。 那三百人,是随时准备赴死的。 这并不是开玩笑,《墨子·鲁问》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子墨子日:“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平愠,是犹欲粜,耀售则愠也,岂不费哉!” 鲁国有人,让儿子跟墨子学本事,结果儿子却战死沙场。这个人责怪墨子,墨子却说:“你让你儿子来学本领,现在学会了,打仗打死了,你却怒气冲冲,这就好比准备卖粮,粮食卖完了,你却生气了,岂不荒唐?”可见对墨家人来说,生命就是学费的一部分。 不光生命,钱财墨子也不放过。墨子一个出色的学生耕柱子经墨子推荐,在楚国做官。几个师兄弟去看他。他非但没怎么好好招待,连饭都没让兄弟们吃饱。几个小兄弟憋了一肚子气,回来和老师告状,说耕柱子在楚国当官有什么用,我们几个不远千里去看他,连招待都不好好招待。墨子说,不能这么判断。果然,没几日,耕柱子托人送来一笔钱,还附上一封短信,说,我出力不够,实在惭愧,这点钱您看着用。墨子对那几个学生说:看,果然不能轻易下结论。 子墨子游荆耕柱子于楚,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日:“耕柱子处楚无益矣。二三子过之,食之三升,客之不厚。”子墨子日:“未可智也。”毋几何而遗十金于子墨子,曰:“后生不敢死,有十金于此,愿夫子之用也。”子墨子日:“果未可智也。” ——《墨子·耕柱》 要钱又要命,还真是个标准的黑社会老大。 然而墨子这些要求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快快乐乐地活着,为此他不光让手下冒险,自己也是带头填命。赚来的钱也不为自己花,史载墨子成天粗衣草鞋,没享受过什么。 说回前头,墨子和墨家是这么一群好人,可为什么要被封建统治者封杀呢?还是要看他们的思想,先人著书简单明了,将《墨子》一书中的几个章节题目复述一遍就是什么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等。从这些题目表面上看,大多没什么不妥,至于“尚贤”可能还是帝王孜孜以求的。 可其实问题恰恰就在这个“尚贤”上。作为大思想家,墨子早意识到,百姓经济上的穷困、窘迫,与政治密不可分,于是墨子将自己平民化的经济观点,延伸到了政治领域。就墨子喊出了在任何时代都极具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声音: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贤》 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尚贤》 简单明了:从天子宰相到村长保长,一律选贤能担任。——敢问皇帝不封杀你封杀谁? 于是墨子的学说寂灭两千年,中国历史上也再无一个如此这般能为毫不相干的受苦人眼都不眨就赴汤蹈火的侠义帮会,墨家成了天鹅最后的绝唱。此为中华之不幸。 中华之幸者,两干多年后一群年轻人以同样的精神奋战二十八年,为天下受苦人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后记 在内心深处,总觉得,时尚是一种生活,或者确切一点,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历史,这不是单薄的我谈得起来的,我只是喜欢穿梭在琐碎的记载中,寻找我热爱的那些个人的可能的生活细节,因为我总想穿越到他们身边去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单看史书的话,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功业,或者说大事年表。好的史家多多少少能给我们看到一点人的个性,而官修历史之后,渐渐地,连个性都看不清楚了,于是古人就显得平面,显得遥远,显得除了做大事之外,就没有别的生活。也因之,叫人感觉不能亲近。所以她喜欢从各路资料最微小的细节人手,搜寻历史及历史中人的“个性”,甚至是他们的“表情”,因为古人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在“建功”。 能够留在纸上的历史中人的生活,在他们那个时期未尝不是一种“时尚”,而在今天,有些只是故纸堆中的一声轻叹,有些我们还在同样或别样的“时尚”演绎着。 比如我们平常使用的名片,战国时期就有了,那会儿称谒,主要写名字以及介绍文字。到东汉时改称“刺”,材质还都是竹木片之类,也就是这时起,有人开始添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名日“爵里刺”。而且还有了固定的格式。比如朱然墓中出土的“朱然谒”,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是经过抛光的木板未加髹漆,靠右侧近边处有行小字,“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 于是热爱三国时代的我翻着《三国志·蜀书》不厚道地想,刘备定蜀,掌军中郎将董和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二人地位相当。那《董和传》的记载“……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就可能有这样的情景出现,董和为一件事找诸葛亮商榷,但是一直没达成共识,于是接二连三地找诸葛亮,诸葛亮实在被纠缠郁闷了,闭门不见,于是董和向诸葛亮递刺,诸葛亮觉得不好意思,于是退还董和的刺,两人继续纠缠。 而到章武元年,丞相诸葛亮,如果他足够自恋,他的刺就可以是“丞相武乡侯录尚书事领益州牧琅琊诸葛亮”,但是这样帅气的刺,递给谁呢,昭烈和后主么,似乎又不合人情。于是浮想联翩地翻着书,在《许靖传》中发现这样一句:“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大约这诸葛丞相的刺,也只有许靖大人有幸收藏了。 到了唐宋,随着官僚制度的发展,名片也有了新的变化,宋人洪迈说“国朝官制,沿晚唐、五代余习,故阶衔失之冗赘”,并举出李端愿长达四十一字的头衔——“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这要是在今天印成名片,该是怎样的一种壮观与为难。然而这样长的头衔在唐宋并不稀罕,因为这不过是唐宋官僚制度发展的一个副产品罢了。 从名片可以到人,可以到一种生活细节,还可以到一种制度,到社会发展。我喜欢这样的细节,喜欢诸如此类的联系,喜欢搜罗各种的历史生活,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时尚。 于是和我的作者们“献可替否,共为欢交”,渐渐地有了一个思路,最后由这些真正有爱又有才的作者们,将这些细节一一展现出来,于是就有了“时尚历史”这样一个书系。 在此,我特别感谢这些可爱的作者们。 我期待作为读者的您会喜欢这套书,因为我真的很喜欢。 刘玮 201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