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中存在哪些优势和弊端,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在面临工作压力和孩子教养的双重负担时,我们如何选择?面对隔代教育存在的分歧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本书在深入浅出阐述隔代教育这个现实的同时,紧扣亲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合理地给出专家的建议,以帮助隔辈人摆脱隔代教育障碍为起点,进一步教给隔辈人带孩子的好方法,帮助祖辈父辈度过教养难关,并协助发展孩子的最佳品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 |
分类 | |
作者 | 李石华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隔代教育中存在哪些优势和弊端,隔代之墙,需要推倒吗?在面临工作压力和孩子教养的双重负担时,我们如何选择?面对隔代教育存在的分歧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本书在深入浅出阐述隔代教育这个现实的同时,紧扣亲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合理地给出专家的建议,以帮助隔辈人摆脱隔代教育障碍为起点,进一步教给隔辈人带孩子的好方法,帮助祖辈父辈度过教养难关,并协助发展孩子的最佳品格。 内容推荐 这是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写就的一本“亲孙教育”书籍。本书从什么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隔代教育的类型,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隔代教育的不利因素,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成功隔代教育的条件和特点等方面,真实地隔代教育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法、对策和建议。 目录 总序 祖辈一定要突破的6大心理障碍 1.突破“行为”障碍 2.突破“放纵”障碍 3.突破“语言”障碍 4.突破“忧虑”障碍 5.突破“生活闭塞”障碍 6.突破“文化缺失”障碍 第一章 请不要替代包办 导读 1.不要事事包办 2.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 3.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4.锻炼孩子单独睡觉 5.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6.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二章 请这样和孩子沟通 导读 1.祖孙的沟通障碍到底在哪里 2.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3.到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4.到底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5.最容易被忽视的沟通方式——非语言沟通 6.最让祖辈费解的语言——另类语言 第三章 有些习惯一定要培养 导读 1.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习惯 2.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3.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4.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 5.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 6.培养孩子养成谦虚的习惯 第四章 有些性格一定要给予 导读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性格 3.培养孩子爱思考、有主见的性格 4.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性格 5.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性格 6.培养孩子宽容他人的性格 第五章 有些话不能说 导读 1.你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 2.你怎么这么笨呀 3.再淘气,你爸妈不要你了 4.看你画的,还不如玲子 5.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 6.你以后不许和这种坏孩子一起玩 7.不要在这里问个不停,烦死了 第六章 祖辈请当好配角 导读 1.让子女知道,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2.让自己成为亲子之爱的“润滑剂” 3.给孩子讲故事要有选择性 4.多和子女一起探讨培养孩子的方法 5.和年轻父母在教育上达成共识 第七章 隔代教育,年轻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导读 1.当老人注重养育不注重教育时 2.当老人包办代替过多时 3.当老人不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时 4.当老人娇纵孩子时 5.当老人动作慢,制约孩子成长时 6.当老人不准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 7.当老人在孩子面前批评父母时 8.当老人懂道理,但过不了感情关时 9.当老人与父母“争夺”孩子的爱时 附录:祖辈应该知道的10个心理学规律 试读章节 1.不要事事包办 中国孩子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长辈们的包办代替。尤其是在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身边长大的孩子,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由老人一手包办,以致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 生活写真 放学时,幼儿园门前水泄不通,围满了接孩子的家长,这已成为现在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奔向各自的守候者。5岁的壮壮也不例外。当他走出校门时,奶奶就第一时间迎上去,为他卸下肩膀上的书包,递上水或一些吃的东西。壮壮无物一身轻,边走边吃边玩。奶奶背着书包,在后面步履蹒跚地跟着。 老师问壮壮:“你身体这么结实,干吗不自己背书包啊?” 壮壮眨着眼睛答道:“我想自己背,可奶奶不让啊。” 壮壮的奶奶则不以为然地回答:“孩子这么小,这样的书包对他来说确买太沉了,会累着孩子的。再说了,我给孙子背个书包也没啥。” 旁边另一位老大爷说:“我接孙子时也替他背书包,有时不想背,可孩子已经习惯了,把书包扔给我就跑了。” 问题根源 看到这种场景,我们也许会问:“孩子的书包究竟由谁来背?”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从小树立起“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哪怕是象征性的,也会对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非常有好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良好的品格,必须从小培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前文中的壮壮一出校门,书包就被奶奶“卸下”了。像这种由爷爷奶奶把一切包办了,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看似幸福,背后却暗藏隐患: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即使将来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别人的照顾。当前大学校园里的陪读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的确,孩子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技能,可能是祖辈忽视劳动教育、过度保护和包办代劳的结果。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祖辈自身对教育的全面发展存在着认识误区。 解决问题 在隔代教育中,老人们往往“重养轻教”,只顾孩子吃好、穿暖,多用溺爱包办的方式去养育孩子。表现为,祖父母们乐于做孩子的保姆,使得孩子长到五六岁,吃饭仍然需要喂,上到小学,穿衣仍然需要别人帮着穿……这种保姆式的养护,使得孩子没有了自己动手的机会,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 另外,在祖孙关系上,不少祖辈又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做这不妥,做那也不合意,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凡事一概由家长支配……这样会导致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进心方面受到很大的伤害,孩子的独立意识被抹杀了。 许多事情都有两面性,祖辈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只会沉湎在长辈的“周全”中去享受。相反,祖辈偶尔“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自己去“管”。让孩子“自己管”,他们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孩子偶尔“管”才是对他们成长最有利的“管”。 老人们必须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进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祖父母的只想让孩子生活舒适,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脚、动脑,那么祖父母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脑都束缚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会做。将来孩子长大离开家庭、父母,进入社会独立生活、工作,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这不但会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葬送他们的美好前程。 孩子年龄小,缺乏技能和经验,做事难免会出差错,但是只要我们耐心教他们做,孩子就能逐渐把事情做好。如果仅仅因为怕孩子出错,就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无法提高,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所以,祖父母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 1.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通常情况下,长辈们处理事务效率高。处理一件事情时,往往是孩子还没注意到,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孩子还没做,他们已抢先做完了。本来孩子天生就有等待、依赖的心理,这样一来,孩子的双手甚至思考都在等待、观望中被剥夺了动的权利,彻底闲置着了。当习惯成为自然,孩子就会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做的都不要帮助他们完成,这样渐渐地他们便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了。 其实,有好多事情孩子都是可以自己做的,比如,上幼儿园时要他学会自己刷牙洗脸、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等,入学后要他学会洗自己的小衣物、收拾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借此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劳动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从小就干家务活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具体的,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教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4岁: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在洗衣篮里,捡起玩具,饭后把自己的盘子放到水槽中,给手纸简装上新的纸卷。 5—7岁: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8岁以上: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以上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孩子们在家中能帮助大人做的力所能及的活。一定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小,干活时,他关注到的细节就越少,因此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伤值,并且,我们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你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时常对他们完成的家务活给予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操持一个家,这些劳动是必才可少的。当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后,会十分有利于他成年后形威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干好工作的态度。P26-29 序言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现代许多双职工家庭发出的感慨。为了下一代,祖辈义无反顾,又走进子辈家庭抚养孙辈,帮年轻的父母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是当下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现状。然而人们不禁会问,把孩子交给老人,你真的放心吗? 也许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爷爷为了让“小祖宗”多吃一口饭,竟然给小孙子下跪。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孺子牛”实在多如牛毛。其实,这种“隔代爱”在《红楼梦》中就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贾母对宝玉的百般呵护,与贾政对宝玉的疾言厉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也是一种极有中国特色的互补——父母尤其是父亲是严肃的,而爷爷奶奶是慈爱的。 教育的基础是爱,因为人格的核心是爱。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爱,他的智商越高,本事越大,越有可能为祸于他人与社会,而一个极端冷漠自私的人,他自己其实也并不幸福。所以,在一个幼儿心中植入爱的种子,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成败的关键。 如何在一个幼儿身上植入爱呢?唯一的途径便是爱他。但“贾母”们经常犯的错误是爱的滥用,也就是溺爱。一个“溺”字,很传神,很有质感,当爱像洪水一样泛滥时,被爱者就要“溺水”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惯子如杀子”。 可以这么说,溺爱是许多老人无法摆脱的阴影。有心理学家认为,溺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老人,几十年的风雨坎坷之后,已经别无所求,但是,在对待孙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往往有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总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想利用对孙辈的抚养弥补一下失去的情感。 出于爱,老人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超于一定程度,便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从而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骄纵。 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矛盾交锋:一边是爱孙心切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边是疾声厉色的父母,在施教过程中双方不能统一。于是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天使,一边是魔鬼——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世界,最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发育出现畸形。不难发现,大量所谓的“逆子”,常常是溺爱加棍棒的“杰作”。 那么,把孩子交给老人,到底合适不合适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隔代教育,不隔理”。长辈们只要把握好这个“理”,就合适了。虽然学术界研究证明,祖辈带孙辈的成功率不高,隔代教育确实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不是毫无益处的。我们只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包办、代沟、纵容、习惯、行为、语言、生活闭塞、文化缺失,亲孙教育一样可以成功。 基于此,本书在深入浅出阐述隔代教育这个现实的同时,紧扣亲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合理地给出专家的建议,以帮助隔辈人摆脱隔代教育障碍为起点,进一步教给隔辈人带孩子的好方法,帮助祖辈父辈度过教养难关,并协助发展孩子的最佳品格。 作者 2009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