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侯仁之谈北京》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所著,为“文化中国丛书”之一。全书讲述了北京城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上的北京城、卢沟桥与北京城、刘伯温与北京城、什刹海与北京城、北海公园与北京城、海淀镇与北京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侯仁之谈北京/文化中国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侯仁之 |
出版社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侯仁之谈北京》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所著,为“文化中国丛书”之一。全书讲述了北京城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历史上的北京城、卢沟桥与北京城、刘伯温与北京城、什刹海与北京城、北海公园与北京城、海淀镇与北京城。 内容推荐 这本《侯仁之谈北京》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所著,全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首都——北京。在历史上,北京城并非一直是我国的首都,它的城址了并非一直都在现今所在的地方。作者从商周时代的北京城说起,讲述了北京的发展历史。 《侯仁之谈北京》适合广大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 目录 历史上的北京城 一、一个城市的诞生和成长——商周时代 二、既是军事重镇、又是贸易中心——从秦、汉到隋、唐 三、向全国政治中心的过渡——在辽南京和金中都 四、从元大都城到明清北京城——元、明、清 五、京郊水道的变迁和皇家园林的开辟 六、改造北京旧城、建设人民首都卢沟桥与北京城 卢沟桥与北京城 一、蓟城与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 二、蓟城城址的位置与燕都蓟城的兴起 三、金中都是北京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开始 四、金中都城的郊区建设与卢沟桥的诞生 五、从首都城市发展展望卢沟桥的未来 刘伯温与北京城 什刹海与北京城 北海公园与北京城 海淀镇与北京城 一、海淀镇与北京城在地理上的相互关系,源远流长 二、最初见于记载的“海店”,来源于以湖泊见称的“海淀” 三、从元代的“丹棱海沜”到明代的“清华园”与“勺园” 四、清代“三山五园”的建设与海淀镇的兴起 五、圆明园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劫掠焚毁,导致海淀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六、民国时期海淀镇上两座大学校园的建设,是园林遗址利用的新起点 七、人民首都的建立和海淀镇的新机遇,以及“中关村西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跋 试读章节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但是,在历史上,北京城并非一直都是我国的首都,它的城址也并非一直都在现今所在的地方。北京城在历史上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 如果你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那么历史上北京城的变迁便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为了要把故事原原本本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北京城的最初居民点讲起,这样就必须回到遥远的古代去。 一、一个城市的诞生和成长——商周时代 三四千年前,在现今北京城最古老的城址上,有一个不大的居民点,它和那时散布在北京小平原上的其他一些居民点没有什么两样。在这里居住的人主要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也许已经度过了很多很多年的岁月,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以后的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这个普普通通的居民点,竟然迅速地成长起来。 于是,一个城市诞生了! 这是神话么?不,这是事实。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发生的准确年代,但是我们的确知道:当北京地区由于生产的发展而开始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这一事实就发生了。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城市的诞生,正是奴隶社会发展的标志。 根据我国古代历史的记载,我们知道在这里最初兴起的奴隶国家叫做燕,燕的都城叫做蓟。蓟就是前面所说在北京旧址上最初诞生的那个城市。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最早的前身。 也许你要问:这个城市为什么偏偏要在这儿诞生昵?是偶然的么,还是有一定的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把蓟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作一番考察。 蓟城建址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原上。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北京小平原。这个小平原三面有丛山环绕,只有正南一面,开向平坦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不过,古代有一带湖泊沼泽,分布在北京小平原的东南一带,因而成为从小平原通向大平原的极大障碍。幸而在西南一角,因为接近太行山的东麓,地势比较高,通行也比较方便,因此就成为当时从小平原南边通向大平原的唯一门户。恰好这一门户就是今日卢沟桥所代表的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今天的卢沟桥最初建立于1192年,但是从古代起,这里早就是一个渡口了。) 其次,在小平原的背后,三面有丛山环抱,这些崛起于平原上的山岭,原是南北交通上的极大障碍,幸而在丛山之中,有一些天然峡谷,形成了南来北往的通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西北角的南口,一是东北角的古北口。如果横越小平原沿山再向东去,可以一直到达山海关。现在可以设想,如果从北京小平原越过丛山进入山后地区。可以有三条最易通行的大路。 第一条:向西北通过南口,穿过一系列宽窄不等的山间盆地,可以到达蒙古大高原。 第二条:向东北通过古北口,越过高低不等的丘陵和山地,这是通向松辽大平原的捷径。 第三条:横越北京小平原,沿燕山南麓东去(沿山也有一些天然关口,可以中途向北进入山地),可以直趋山海关。然后出关沿滨海低地前进,便是辽河下游平原。(现在由天津经唐山至山海关的交通路线,那时是不能通行的。) 这样三条大路,从北京小平原上辐射而出,形势天然。 了解以上的情况之后,也就不难看出,在古代交通上,北京小平原在南方大平原和北方山区之间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如果那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无论来自哪个方向,最后都要汇集在太行山东麓一条线上。这条线以西是高山峻岭,以东是低地沼泽,因此只好沿着这山麓一线高地北进,从古代永定河渡口进入北京小平原。但是,一旦进入小平原之后,大路开始分歧,西北一路出南口直上蒙古大高原,东北一路出古北口渐入山地丘陵,正东一路经由山海关直下辽河平原。反之,如果从山后地区南下华北大平原,无论选择哪条路线,都必先汇集在北京小平原里,然后经由古代永定河渡口,合为一路径直南下。这样,现在由卢沟桥所代表的古代永定河渡口,就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说它是古代北京小平原的门户,原因就在这里。P1-5 后记 中国的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五千年的文明,无论截取哪一段,都那么浓墨重彩,都那么惊心动魄,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就我自己说,今年已经99岁了。在这几乎一个世纪中,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同年出生的小孩,眼下都是老人、都该退休了。他们曾经茁壮成长,也曾饱受风霜,有着各自的回忆和各自的历史。 回想自己的一生,不但经历了新中国,还经历了旧中国。开始上学的光景还历历在目。六七岁的时候开始上私塾,读的是《四书》、《诗经》。后来跟着父亲到平邑,进学堂学算数和语文。中学是在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读的。中学毕业后,考上北大。读大学那阵,我很用功,好好地学了四年。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开始写文章(最开始写的是《北宋的差役和雇役》)。从此历史学成为我毕生研究的课题。 中国史,应该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发展史、科技发展史、思想哲学史和在这些大课题笼罩下的枝枝杈杈。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都栖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一辈子了,都有些心得和经验,说出来或许对社会、对年轻人有所帮助。上世纪30年代,那时我还年轻,与友人一起办了个专门给农村小学教师看的刊物,效果很好。后来因为战乱,被迫停刊。为此,我一直想给年轻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可又一直没有机会。 湖南出版集团想给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出一套书,邀请了很多老学者、大学者参加写作,他们找到了我。我看到了他们开出的书目,都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题目。我觉得这很好。因为,我们太需要了解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了,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历史与现实社会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实就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在今天这个兴旺发达的国体上再创辉煌历史,我们虽然有责任,可今后真正出力的却是青年人。 我已经是近百岁的人了。虽然想学孔老夫子说的那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自己还能干什么呢?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年轻人多受教育,希望孩子们多读书。 湖南出版集团策划的这部书,每本虽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识分子的心得,应该是用精华哺育后生了。我呼吁我的老朋友、老同事都来为这部书尽些力。我更希望湖南出版集团把这部书印得物美价廉,不仅让城市的年轻人能读到,更要照顾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穷孩子。我相信这些孩子是有志气的,他们都是今后国家的栋梁。他们不仅需要改善物质生活,更需要社会给他们提供可口的精神食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此之际,我们这些老知识分子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尽些绵薄之力,让后代了解伟大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他们的爱国素质,我们感到很欣慰! 何兹全 2009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