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所有的词藻不过是后人臆想中强加于他的枷锁,不想也不能评价,他始终在那里。
藏传佛教史上最被人珍爱的上师,六世达赖喇,仓央嘉措诗歌全集,发现仓央诗歌之美,揭密圣域之王的神奇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仓央嘉措诗传 |
分类 | |
作者 | 马辉//苗欣宇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所有的词藻不过是后人臆想中强加于他的枷锁,不想也不能评价,他始终在那里。 藏传佛教史上最被人珍爱的上师,六世达赖喇,仓央嘉措诗歌全集,发现仓央诗歌之美,揭密圣域之王的神奇人生。 内容推荐 译者根据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暗示性与象征性,经过慎重考虑,心安理 得地将其诗的总体数量框定为70首,分为地、水、火、风四辑。每辑中的每一首诗都有据可查。所谓四大皆空,业已被仓央嘉措的诗歌一句一句地清算完毕。 很多人都翻译过仓央嘉措的诗歌,一览无遗之际,译者从未敞开胸襟妄加臧否,只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别开生面。对于读者而言,那就仁者智者各随其便了。 目录 仓央嘉措诗歌新译 A辑地空 B辑水空 C辑火空 D辑风空 附录:仓央嘉措情歌(曾缄译) 叹他于此总茫茫——一篇独特的仓央嘉措传记 迷一般的活佛——仓央嘉措生平解析 第一章 心头影事幻重重——仓央嘉措的两种生平形象 第二章 外现僧相内是俗——仓央嘉措情歌之谜 第三章 此生虽短意绵绵——仓央嘉措生活放荡之谜 第四章 别后行踪费我猜——仓央嘉措死亡之谜 第五章 即生成佛有何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 重译诗歌,重现仓央嘉措 1 早期译本中仓央嘉措诗歌的篇目数量 2 于道泉本62节的真实来历 3 神秘版本译出来60首 4 无法认定的仓央嘉措原笔 5 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主观倾向 6 仓央嘉措诗歌原笔原意再认识 7 仓央嘉措诗歌原笔原意再认识之二 8 仓央嘉措诗歌重译的价值 试读章节 1682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不起眼的年份,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在这一年。但在我国的西藏,它又确实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去世了。 这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例数迄今为止的历代达赖喇嘛,无论政治贡献还是宗教建树,五世达赖喇嘛都可以当仁不让地排在第一位。然而,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去世的1682年,在当时的西藏,却是非常普通、非常平静——因为,他去世的消息,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 对外封锁消息的是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的第巴桑杰嘉措。 第巴是西藏实际上的政务执行官,如果说达赖喇嘛是政府领袖,那么,第巴就像是总理王大臣或者摄政王大臣。 去世前,五世达赖喇嘛抚摸着桑杰嘉措的背,缓缓地道出了他最后的嘱托,“我培养了你这么多年,现在,把所有担子都交给你了。我们还有几件大事没有完成,第一,布达拉宫还没有修建完成,千万不能停工;第二,蒙古人让我操了一辈子的心,蒙古各部都想插手我们的事情,这些年我一直在限制他们,现在眼看有起色,绝不能功亏一篑;第三,我当年转世而来的时候,就受到百般阻挠,现在,我的转世灵童一定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不要让他过早地与外人接触,孩子太小,容易被人控制,最好先把他培养成人。这几件事情,都要落在你的身上,而你还太年轻,我实在是担心有人会与你为难,我这样打算,若我圆寂,消息暂时不要公开,只要外人不知道,你做起事来,就会顺利得多。” 桑杰嘉措望着这位从小养育他、培养他的老人,不由得感激涕零,泪眼中他仿佛看到了这位老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劳碌身影,当他将一生所学完全交付给自己的时候,桑杰嘉措明白,这就是在托付后事。 桑杰嘉措更清楚的是,五世达赖喇嘛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政治遗嘱,它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蒙古人在西藏的势力,而要清除蒙古政治势力,首先要找到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将他培养成为一位佛学精湛、意志坚刚的活佛。 可是,这位灵童,他在哪里呢? 桑杰嘉措忙碌了起来,他对外宣称,五世达赖喇嘛身体不好,而且,他正在闭关修行,凡是政教事务,都由自己代理。而在暗地里,他秘密派出心腹,去寻找灵童。 1683年,一个孩子出生在西藏门隅邬坚林寺附近的一户农民家庭。据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天现种种异象,很多乡邻都说,这孩子一定不是个凡人。 乡野之言很快传到了桑杰嘉措的耳朵里,他心中一惊,难道,这就是我要找的灵童? 1685年,他找来心腹曲吉和多巴,对他们说,“门隅地方有一个孩子,现在已经两岁了,你们去了解一下。不过,你们此行目的不要让外人知晓,路上若有人问,就随便蒙骗过去。” 曲吉和多巴来到那孩子家,却发现这个小孩对他们的到来没有表示出多大的热情,好像并没有什么欣喜之情。于是,他们返回报告说,“孩子确实是像灵童,但也说不准,有些地方又很不像。” 桑杰嘉措心中踌躇,只好算了一卦,卦象显示,必须让孩子离开家乡才能让确认灵童的过程不被外人干扰。桑杰嘉措大喜,马上命人将灵童一家从邬坚林迁居夏沃的措那宗。为了继续考察这个孩子,他又派了人,带着五世达赖喇嘛的灵物和一些生活用品前往新居。这一次,孩子明显与在家乡时表现不同,他一见到有五世达赖喇嘛印章的东西,就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的。” 这可让桑杰嘉措为难了,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呢?思忖了良久,桑杰嘉措决定,再派曲吉和多巴去考察一番。 这一次,曲吉和多巴又带来许多五世达赖喇嘛用过的物品。上一次,他们只不过是了解了一些孩子的家庭情况,这一次,他们的任务是真正的“确认”。不过,因为他们不能声称寻找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所以,先对孩子的父母来个下马威,说,“你们这样的白痴怎么会生出灵童?如果他是灵童,你们不是在诅咒我们的佛爷吗?”之后,又教训孩子,“你这小子,口口声声说你从布达拉而来,你都不知道,布达拉早就毁了!” 虽然话是这样说,但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们还是大吃一惊,这个孩子对五世达赖喇嘛用过的器物,都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来,而且,他的很多生活习惯都和五世达赖喇嘛一模一样。 序言 一 1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 2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3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以上三段文字,是目前流传比较广的所谓“六世达赖喇嘛情歌”,或者叫“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这是个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难出现的一个名字,这是个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特征的名字,是的,他是藏族人,他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所谓的“诗人”。 无法不感谢以上三段文字的作者,没有这几段精致优美的文字,我们很少有人会记住仓央嘉措这个名字。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业已存在,如果有人询问其他历世达赖喇嘛的名字,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说出的,而只有第六世,仓央嘉措,广为人知,就如同我们熟悉清朝历代皇帝的年号,却只不过仅仅能叫出玄烨、胤禛等少数几个名字来一样,若问咸丰、同治的名字,大半还是知者甚少。 所以,对以上三段文字的谢意,我们至少可以基于这一点——是它们的流传,让我们知道了仓央嘉措的存在,并与六世达赖喇嘛对号入座,并由此,让我们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兴趣,它的神秘,它的美丽,它的若隐若现的奇迹及由着这奇迹生发的想往。 然而,也仅限如此,因为,这三段文字跟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嗯,话也不必说得这么绝对,有一点点关系,那就是张冠李戴,它实实在在是个现代的汉族人写的,而被大多数人以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从三段文字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出,它业已经过修饰,其原本,最早出现的载体不是诗集,更不是什么仓央嘉措情歌集,而是一张叫做《央金玛》的唱片。 所以,它是首歌词,它的名字叫《信徒》。 而在这张由朱哲琴与何训田合作的唱片中,出现了另一首歌,名字叫《六世达赖喇嘛情歌》。 第一次张冠李戴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信徒”这个名字渐渐不被人知晓,而将其歌词冠以“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题目,之后,题目成了作品属性,就如同《道德经》与《老子》并存一样。 而那首原名是《六世达赖喇嘛情歌》的歌词,却确实有仓央嘉措的身影,这首歌词将其多首意味相近的诗歌整合在一起,并经过了删改和添加,形成了一首与原作基本无关的歌词。 第二次张冠李戴,则完全是在第一次文字误会上的有意行为,这次是一支在青年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乐队的重新演绎,它将朱哲琴的两首歌——《信徒》与《六世达赖喇嘛情歌》融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另一首真正的诗歌,形成了一首新作,叫做《仓央嘉措情歌》。而据说,这种大杂烩的拼盘歌词,也曾经由某位藏传佛教年轻活佛演唱过。 于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成为了仓央嘉措诗歌中的一部分——虽然,仓央嘉措跟它没有任何著作权与署名权的关系。 其实,如果仔细地比照《信徒》与业已被学界认定的“仓央嘉措情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它们的文字风格完全不一致,《信徒》的修辞之复杂、意境之优美、文字之洗练,在“仓央嘉措情歌”中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儿影子。 真正的“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出版于1930年,汉文版本的著作权为我国藏学藏语研究的前辈于道泉先生,这本书版本名号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书名《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它开创了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的先河,此后,有1932年刘家驹本、1939年曾缄本和刘希武本等,而且,这几个版本间,也有互相影响的痕迹,再其后的版本,几乎都是以上版本的“润色本”。 而在这些版本中,从来就没出现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但它的流传确实太广,让人以讹传讹,直至今天,可以预见的是,它还会误传下去。 二 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仓央嘉措算不算一位诗人? 做这个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他写过什么诗,写过多少首诗,而这些诗的质量如何。 很遗憾地承认,目前学界认为他是写过诗的,但写了多少首,没法认定。 对仓央嘉措诗歌数量做了详细统计的,是我国藏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佟锦华先生,他在《藏族文学研究》一书中曾提到: “解放前即已流传的拉萨藏式长条木刻本57首;于道泉教授1930年的藏、汉、英对照本62节66首;解放后,西藏自治区文化局本66首;青海民族出版社1980年本74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本124首;还有一本440多首的藏文手抄本,另有人说有1000多首,但没见过本子。” 而上文提到的于道泉译本、刘家驹译本、曾缄译本和刘希武译本,在诗歌数目上根本无法统一,谁也说不清楚截至20世纪30年代,民间流传了多少首仓央嘉措诗歌。 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所谓的数目,是汉译过程中人为划分的! 事实上,早期译者,比如于道泉,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可以连起来读的、有237句的“长诗”,他是根据对“长诗”在内容、意趣、风格上的评价,主观地将“长诗”腰斩,分成了若干“节”。 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问题,于道泉分节的办法是不是合适,谁也不知道——我们可以更简洁地说——在目前的情况下,不知道就意味着不合适。 那么,仓央嘉措的诗有多少首,就不可能有任何人下结论,除非,找到于道泉汉译本的原本,或者,找到其他译者并与于道泉译本不同的原本,进行文本比较。 事实上,学者们针对暂时认定的“仓央嘉措情歌”,从内容、主旨、表达方法等方面,一直在进行着考证和剖析,目前基本的结论是:一,不排除其中有些混杂的民歌;二,不排除其中有为故意陷害仓央嘉措而伪造的“证据”;三,即使姑且认定为是仓央嘉措“原笔”的诗歌,由于传播过程的遗失、篡改、删加,其“原意”是否果真如我们所理解,也未可定论;四,即使我们统统将这些诗认为是“原笔”,其中的笔意矛盾,依然令学界疑窦重重。 这些疑点,简单地说,就是作品差异太大,不应该是同一人所写。曲高和寡的事情总会发生,如果直接引用学者“和尚骂秃驴”的结论,大多数读者恐怕难以接受——但是,学术的事情,不可以混水摸鱼,也绝不允许妥协—— 你可以渲染,你可以夸张,你也可以迎合世俗,但是,事实不容忽视。 忽视,就是对事实的歪曲。 而这个事实就是,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仓央嘉措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做出这种评价的基础,不仅仅在诗歌数目上,而且,关乎诗歌的质量。 很简单的逻辑推断是:一位爱好写诗、写了很多诗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诗歌爱好者,但不能武断地判断他是诗人,这还要评价他的诗歌成就。 引领仓央嘉措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是一本叫做《诗境》的著作,在仓央嘉措的有关文献中,记载了他从小学习这本书的经历。 《诗境》最早是一部古印度的梵语作品,作者为檀丁,13世纪初期,藏族学者贡嘎坚赞将其译介到藏地,后来经过数代藏族学者的翻译和重新创作,最终成为藏民族自己的重要美学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大致上可以分为诗的形体、修饰和克服诗病等三个基本内容,因此,它事实上也是一本诗歌创作指南,尤其在诗歌写作方法的修辞学方面有极大的实用功能。可以说,它是藏族诗学体系的根,是奠定藏族诗歌创作技法与风格的源头。 而由于这本书的译介,使得藏族文学在诗歌领域产生了一次变革,在此前,藏族诗歌流行的是“道歌体”和“格言体”诗,受《诗境》的理论体系影响,在此后,形成了“年阿体”流派。 仓央嘉措为什么要学习写诗呢?是他的个人爱好吗?他从小就想做一个诗人吗? 不是的,这是传统,也是藏传佛教对僧人的要求,因为,它属于佛家“五明”中的“声明”,而且,在历史上,对《诗境》进行解释、注疏、评论的活佛,比仓央嘉措的学问大得不是一点半点,在他们面前,仓央嘉措如果自称诗人,是会被笑掉大牙的。 在西藏的历史上,活佛做诗,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米拉日巴写了500多首诗,号称“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格言体诗歌,形成了《萨迦格言》,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远非仓央嘉措可以比肩,而宗喀巴、五世达赖喇嘛,都写过诗歌,诗作水平也远远超过仓央嘉措,可从来没有人认为他们是诗人。 那么,凭什么认定仅仅写了根本无法认定的70首(左右)诗歌的仓央嘉措是诗人呢? 这要评价他的诗作的质量。 比如乾隆皇帝,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题字,几乎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二是写诗,据说一生写了四万多首,陆游加上杨万里也比不上他一人。但是,严格来说,乾隆的书法水平和文学水平,谈不上“名家”;而王勃诗作仅传世80余首,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 仓央嘉措就是王勃一类的诗人,客观地说,他的文学天分不高,他的作品不多,但是,他的贡献大。这贡献,就是他的创作实践改变了藏族诗歌的文风。 前面说过,藏族诗歌有“道歌体”、“格言体”和“年阿体”,在仓央嘉措的时代,是比较盛行“年阿体”的,这种诗歌的文风,有点类似于我们汉族地区的“文人诗”,写的很优美,而且像猜谜语一样用典故、写隐喻,这种文风肯定是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才能享受的,大多数没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没有办法使用。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创作,平易近人,十分朴素,有点类似于民歌,这种文风是适于传诵,也适于更多的人创作的,它的贡献,就是将文艺从矫情的阳春白雪放归到朴素自然,将少数人享用的所谓高贵艺术归还给了自由创作的民间。 这才是仓央嘉措诗歌的意义,不管那70首(左右)的诗歌是不是完全由他创作,也不管这些诗是不是在传唱过程中经过民间“加工”,计较这些,只有学术价值,但不关艺术价值——而这,也正是我们出版这本诗集,并大胆地重新汉译的心理支撑,把诗歌还给民间,让它以艺术的名义存在。 三 但是,以艺术之名存在,其基础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仓央嘉措的客观评价,而且,由着这评价,不要再继续歪曲其诗歌的内容。内容和艺术性,永远不要混杂在一起混水摸鱼。 确实要感谢这70首(左右)诗歌,正是它们,让我们对这位活佛产生了兴趣,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的兴趣不在诗人,不在诗歌的艺术,而在诗歌传达的内容,或者说是他们希望理解的内容——情欲。 就好像很少有人沉下心来研究《钗头凤》的艺术性,但绝少不了有更多的人八卦陆游和唐婉的爱情一样。 这才是这些诗歌流传的真相,也才是《信徒》张冠李戴的真相——将一位地位尊崇的活佛与情欲联系起来,进而津津乐道,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心理,哪怕这种心理的基调是颠倒黑白。 所以,关于仓央嘉措的真实生平,是要有一个解释的必要了,他是不是一个浪子,是不是半夜溜出去私会情人,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理解诗作中貌似“情欲”的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苗欣宇用解密的方式,对仓央嘉措的生平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而另一位作者马辉,用现代诗歌艺术的手法,对仓央嘉措诗歌进行了重译。 这些梳理与重译的基础,只能是历史,只能是还原仓央嘉措作为一位政教领袖的身份,只能是他的诗歌原本(姑且这么说)传达的内容、《诗境》以来的美学体系,以及现代诗歌发展至今形成的艺术理念。 而更显而易见的是,在我们的仓央嘉措诗集中,没有,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信徒》。 书评(媒体评论)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信徒》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