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1年隆冬的一个黄昏,苍穹低沉,天气阴霾。在齐鲁大地琅琊郡阳都县古巷内的一个屋门前,正站着一位心事重重的壮年汉子。他怀着焦灼和渴盼的心情,在大门口逡巡。时而停下脚步透过苍茫暮霭极目向巷口张望,恨不能望眼欲穿;时而低头沉思,满面愁容,不住摇头叹息。
大概半个时辰过去,从门内走出一个老仆,轻步来到他的身旁,小声问:“二老爷,大老爷还没有回来?”
“没有。”那汉子似乎看也不看老仆一眼,一双眼仍直愣愣盯住巷口,失望地回了一句。老仆又轻手轻脚趋前几步,俯在他的耳畔说:“二奶奶讲,大奶奶快要临产了。可大老爷还没回来。二奶奶叫来问二老爷,这事儿该如何办好?”
壮年人不由“啊”了一声,皱了皱眉头,随口说道:“你家大奶奶产期已过,料不好是难产。告诉你家二奶奶,赶忙请稳婆来伺候。万不能有半点差池!”老仆答应一声进屋便去回话。
壮年人在凝重的暮色中仍然焦急地踱着步子在耐心地等待。此时夜幕即将降临,暮鸦群归,发出一片刺耳的聒噪。一阵冷风袭来,他不由缩了缩身子,打了个寒颤。偏偏天不作美,一忽儿便又飘飘忽忽降下零星的雪花来。
中年人抬头望了望深邃无底的苍穹,满是愁绪地自语道:“世事险恶,家道败落。哥哥逾期不归,嫂嫂又要临产。恐是凶多吉少,祸不单行啊……”
这壮年人祖籍诸县,复姓诸葛,单名一个玄字,怎的姓诸葛?原是诸县姓葛的人家,为了区别其他葛姓人家才改为复姓诸葛。说来这诸葛玄家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远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即掌管京师各级官吏纠察大权的巡察官,可谓职高位重。然而家道中落,到了诸葛玄的哥哥诸葛圭时,官运也愈发不佳,他抛妻离子,只在百里外的泰山郡担任个泰山郡丞,即郡太守的助手,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官。诸葛玄自己虽负才干,奈何没有官运,况且家道也需人主持。所以阳都县内的家产、田园,以及嫂嫂、侄儿一干人等概由自己来照管。
时值东汉将尽,天下汹汹、干戈纷扰的年代。汉灵帝刘宏昏聩无能,大权旁落,导致豪杰四起,群雄并立。那些官宦豪强像赶鸭子似的把千万百姓从东赶到西,从南赶到北,极尽残酷压榨、巧取豪夺之能事,偏偏祸不单行,又遇水旱灾荒,百姓怎么了得?达官显贵过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庶民百姓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或流离失所,逃难他乡!更有甚者沟死沟埋,路死路埋,饿殍遍地,白骨累累!以致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黄巾起义。
诸葛玄一经想起国事、家事,由不得忧心忡忡,感慨万端!也是啊,昔日繁华似锦,车水马龙的阳都县城早已像霜打似的,万户萧疏,行人寥寥,满目疮痍,残垣断壁,就连眼前这条古巷,除了三两个喊叫可怜的乞丐和一座无人问津的酒肆饭庄外,整个巷道风卷雪花渺无人迹,愈加显得凄凉破败。
诸葛玄正自凝神,只见巷道那端有一人匆匆走到饭庄门前,伸进怀中摸出几文钱,买了两张油饼准备回家食用。在他手拿油饼转过身刚要走时,突然一个饿急了的老乞讨疯一般地跑了过去,伸出满是污垢并且枯干了的手,一把从那人手中夺过油饼,先是“呸呸”朝油饼上吐了两口唾沫,然后一下塞进嘴中,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
买饼人骇然不知所措,还没愣过神来,却见从饭庄内箭也似的窜出两个彪形大汉,上去抓住乞丐大声喊叫:“打!打!打死这饿死鬼!”一齐朝乞丐拳打脚踢,顿时把他打翻在地。那老乞讨忍着浑身惨痛,不吱一声,只死死噙拽着油饼不放,只顾狼吞虎咽,看那饿疯的样子,漫说两张油饼,就是十张八张,甚至将自己的手掌吞进肚中方可止饿!
诸葛玄见状一阵颤栗,浑身直出鸡皮疙瘩,心里又似针灸般的疼痛。他恐将老者打死,正要急步上前去解劝,又听大门里喊叫一声:“二老爷!二老爷!”循声望去,那位老仆失急慌忙跌跌撞撞地从门内跑出,到他跟前气喘吁吁道:“大奶奶她……她……”“她怎么啦?”诸葛玄不由一怔,连声追问。
“大奶奶疼叫得厉害,”老仆脸吓得煞白,上气不接下气地回话,“不停气儿地呼唤大老爷,这会儿又……疼昏过去了!”
“啊?!……快领我去看看!”诸葛玄神色慌张地说着,一颗心悬得老高,旋即转身跨进大门,大步流星匆匆向后院奔去。
朔风阵阵,云暗天低。那风,越刮越大;雪,也越下越紧了。
泰山郡丞诸葛圭顶风冒雪策马扬鞭,夜半时分朝阳都方向往家返回的时候,真个是火烧眉毛,归心似箭,只恨爹娘少生了两个翅膀!还是在数天之前,他接到妻子章氏即将临产的书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何况妻子产期已逾一个来月,怎不叫他心急如焚,接到书信,当即禀告郡太守,要求告假返乡。P1-2
我是南阳人。生于斯,长于斯,是喝白河水长大的。
南阳有座卧龙岗,岗上有个诸葛亮庵(草庐)。这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令人神往。我第一次朝圣是五六岁时,草昧未明,由母亲领着,出城,往西南走约10里。母亲拉着我,后又背着我,一溜小跑气喘吁吁,大半晌,才来到松柏合围的卧龙岗。娘儿俩不顾劳累,沿石阶拾级而上。进了大殿,凝望神像,虔敬地顶礼膜拜。母亲跪下,磕头,也叫我跪下,磕头。她还许了愿,叫神灵保佑我长大成才,而后还去道长那儿的签筒里抽签,奢望抽一支吉利的上签而不虚此行。
但令我失望的是,由于世道荒乱战事频仍,整个岗上除了大殿和草庐外,秋风萧瑟下,满目破败、荒凉!
及至我读小学和中学,共和国新政权建立,诸葛亮庵才得以全面修葺。郭沫若题写的“武侯祠”三个金字牌匾,镶嵌在山门上方,格外惹目。平时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清明时节,老师带我们到卧龙岗烈士陵园扫墓,之后总要顺道游览武侯祠。除了瞻仰大殿和草庐,又看了古柏亭、拴马桩、半月台、藏书楼,还有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三顾堂,以及目无魏吴的关张殿,等等。兴之所至,老师还给我们讲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和其他三国故事,使我们大饱耳福。睹物思昔,更引发了我的无尽遐想。后来工作以后,每逢去外地出差或开会,总为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而感到自豪。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发展经济,时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召唤名人效应。于是,南阳便凸显出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荟萃的优势。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等相继回归登台,彰显其光彩。南阳还专门成立了诸葛亮研究会,“节会”(玉雕节、张仲景医药节暨经贸洽谈会)年年举办,“四圣”国际研讨会时有召开,果然就宣传了南阳,提高了南阳的知名度,也发展振兴了经济。同时,南阳武侯祠几经扩建整修,蔚为壮观,已成了盆地一道极为靓丽的风景。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钦敬嗟叹,其聪颖睿智、清正廉洁,又令人心仪。1980年左右,由于工作需要,我负责南阳的民间文学和故事编讲工作,其间,接触到了很多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绝大部分《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中没有。部分来自坊间百姓口耳相传,部分来自稗官野史,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忽然想起《西游记》中,蕴涵那么多民间传说故事。我想:吴承恩如不吸纳并融会坊间流传的轶闻和故事,他能写出经典之作《西游记》吗?于是我突发奇想,想以小说形式写诸葛亮。南阳人写曾在南阳躬耕十年的历史名人顺理成章,也别有一番意义。说心里话,我是想把诸葛亮从神龛中请出来,吸纳并融会传说故事,再进行创作与演绎,写出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诸葛亮。
为此准备了两年时间,1985年动笔,本想只写几十万字的,谁知竞一发不可遏。到1992年杀青,竟写了三卷150万字,后又经修改压缩,定稿后全书统名为《诸葛亮》,分上、中、下三卷,副题依次为:上卷《卧龙出山》,中卷《蜀相风度》,下卷《祁山鏖兵》,总共125回,约120万字。
《诸葛亮》的创作,大抵遵循并恪守以下几个原则:一、不悖正史和大的历史框架,顺着历史发展进行构思与创作,阐释事件虚构细节,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诸葛亮的风采。二、吸纳并融会民间传说故事,从中选取好的情节加以渲染。比如:诸葛亮的婚恋、奇车迎亲以及木牛流马、奇门遁甲等,此特点上卷表现尤为突出。三、从稗官野史中吸取营养,进行大量的创作与演绎。试看《演义》从诸葛亮出山到死,不过几十万字,并且魏吴方面占了很大篇幅。而拙作从其生写到死,一百多万字,其硕大的创作空间可想而知。其次,拙作中除写了刘、关、张这些熟知人物外,又虚构并塑造了南宫志、韵秋、黄素英、西门成、龙锦娘、伴月、傲菊、胡尔达、诸葛英、诸葛恂等几十个人物。这些人物的虚构与塑造,皆有其用意。比如:写诸葛亮养子诸葛恂和养女诸葛英,是为了实践他“诛逆子大义灭亲,嫁娇女西凉和戎”的旨意;傣女龙锦娘和他产生缠绵悱恻的爱情,虽是单相思,实则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体现了“汉傣一家,亲如鱼水”之情。四、参考借鉴《演义》。采取“《演义》繁,我简;《演义》简,我繁”的创作方针,避免雷同与重复,尽力彰显本书的价值。《演义》是部经典作品,它所描述的赤壁大战、西取益州、南中平叛和北伐曹魏,皆是诸葛亮毕生业绩之荦荦大端,现在我写诸葛亮,怎能避开这些?避开这些该怎么写、写什么?问题是,对这些大的事件要有新的诠释、新的细节、新的角度和新的评价,归根到底要有一个新的版本。
但诸葛亮尽人皆知,其形象在《演义》、其他书传和戏文中,多有描绘和记述。我今再写,岂不正应了“画鬼容易画人难”之说吗?所以,我只有另辟蹊径,浓墨重彩绘制绚丽多姿的画卷,编织生动感人的情节,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唤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比如:第一,写诸葛亮青少年发愤苦读,立志报国;写他躬耕陇亩十年,嫉恶扬善,身陷囹囫;写他与黄素英忠贞不渝的爱情;写黄二凤与他的感情纠结,他略施小计,兄让弟承,却戏剧般地成全了兄弟的婚事。第二,白猿盗桃,义释白猿,白猿为主殉身,以及“侠女勇为割头换胆”——这些看似虚幻荒唐的情节,皆是为了丰满诸葛亮的形象而增添一些浪漫传奇色彩。第三,一位伟人没有恭维诸葛亮的用兵,但对他的少数民族政策赞誉有加。据此作者予以渲染和铺陈。写他西凉和亲,南征平叛坚持心战为上,抚慰蛮夷百姓,教授种稻、织锦,遍治瘟疫。第四,诸葛亮死后,《演义》写的是:魏延反,马岱斩。拙作却反其道而行之,写杨仪趁蜀相病重,私通魏探企图谋反,被魏延发现,杨仪却贼喊捉贼,致使马岱误将魏延杀死。事实上,诸葛亮死后不久,杨仪即暴露出他弃蜀投魏的真面目。据此可以推断,拙作现在的处理似乎更合乎逻辑。第五,蜀军大摆龙门阵。龙门阵即故事会。行军休息时,人人讲故事,既可驱散军旅劳累与寂寞,也可凸显讲故事人的性格。恰似干涸与灼热沙漠中的一道绿洲。
面壁十年写诸葛。在这十年里,我曾请假创作,连续三个冬季,下乡写作。每次长则半年,短则三四个月。我个人的体会:想写作就下乡去,乡下会给你文思与灵感。“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曾厌饥寒。”(郁达夫诗句)在那偏僻山村的冬夜,我蛰伏在亲戚提供的一间斗室里,窗外风雪交加,屋内烛光如豆,我时而凝眉沉思,时而翻阅资料,时而伏案奋笔疾书,创作的亢奋早使我如痴如醉,哪还顾得上饥寒!倒真有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味道。在乡下写作,顺手时每天可写三四千字,三天即可写一个章回;但也有面对稿纸一筹莫展,半晌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现在回想那段时光,实在美妙,可惜以后恐不会再有,真令人扼腕!
本书在写作中,融会吸纳了不少民间传说故事,这可以说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与特色。这些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者,有河南的,也有湖北、山东、河北等地的,对此我谨表示衷心感谢,恕不一一敬告。
书稿原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某文艺出版社上门约稿的,但书写成后却阴差阳错,未能付梓。我在年青时曾写过一首自嘲诗称:“事业大小人自取,功成早晚岂为名”。而今已年届古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生有涯愿未尽”,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时时在驱动和鼓舞着我,要将拙作付梓出版。一个人既从事了文学创作,就应该义无反顾,排难克艰,即使面对时下的商品经济市场大潮,何尝不可以作个弄潮儿呢?!换句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怪家贫。谁叫我们对文学一往情深并以身相许呢?谁叫我们对文学执着追求,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其紧密相连呢?
况且,先哲圣贤们早已作出了表率和榜样:汉代司马迁身遭腐刑,却隐忍着这奇耻大辱,敢于犯颜强谏,不媚俗阿谀,公正、客观、准确地创作出洪钟大吕般的《史记》。未听说他捞取到什么报偿与酬劳。现代作家姚雪垠,从65岁到80多岁,20多年笔耕不辍,写出了卷帙浩繁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真是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这些先哲圣贤,何曾对名利追逐过?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吧!再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千古绝唱《红楼梦》,也不曾听说他有多么风光与排场,获得过多么丰厚的报偿与酬劳,只知他所谓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且晚年饱尝丧子之痛,贫病交加,郁郁而终。事实告诉我们,谁侍弄文学,谁就得要自甘寂寞,耐得清贫。
该书出版我心如止水。唯一令我慰藉的是,总算给人生交了一份答卷,并可以此告慰始终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文学界同仁。本书得以付梓,我诚挚地感谢中州古籍出版社张存威社长、张向敏编辑,以及我的挚友、《故事家》原副主编习诏。他们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与帮助。南阳的山水养育了我,谨怀赤子之心,将此书作为绵薄之礼,敬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全国广大读者。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讹与阙失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和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作 者
壬辰龙年春
范牧著的《诸葛亮(上中下)》内容简介:这是一个讲述诸葛亮及其故事的新的版本。
《诸葛亮(上中下))》着力对上述历史事件进行新的诠释和渲染,通过艺术构思和创作,全方位多侧面地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一、诸葛亮的婚恋爱情与家庭,以及对子女的教养处置:“教养女西凉和番,诛逆子大义灭亲”;二、在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佐理朝政中显示出的智慧与才能;三、蜀汉建国伊始,君臣和谐,嫔妃妻小过从甚密,时有载歌载舞、琴棋书画的绚丽画卷显现,复汉充满希望;四、西和羌戎,南抚夷越。进而西凉和亲,南征平叛恪守心战为上,甚至凭借自身魅力竟与傣女产生了缠绵悱恻的爱情;五、刘禅沉湎酒色,李严权欲熏心,使蜀相晚年陷入极度苦恼。全力投入北征,以期旱日灭掉曹魏,匡复汉室,是其恪守的天职;六、五伐曹魏未能克定中原,用兵不当,用人不当,是其诟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疑是诸葛亮一生的最大亮点。在他死后,遗产仅有八百棵桑树,其清正廉洁和前者相映生辉。这种精神和品格,永远启迪警示着后人。
本书作者范牧潜心十年,创作出了长篇演义小说《诸葛亮》。书稿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卧龙出山》,中卷《蜀相风度》,下卷《祁山鏖兵》。书稿叙述了诸葛亮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不平凡一生,运用历史事实和艺术创作的手法,刻画了诸葛亮等众多人物,表现了诸葛亮胸怀大志、锐意进取、抚兵恤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