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滕玉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滕玉编著的《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这本书所选择的主题无疑是当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即青年的思想引导教育问题。青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啊,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本书抓住青年人走上社会后最迫切需要的“人生经验”这个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多重角度,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揭示了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青年人应该明白、掌握并付诸行动的诸多规律和经验,给人以敞开心扉、情真意切、言之谆谆、酣畅淋漓之感,从中得到深刻启迪和教益。

内容推荐

滕玉编著的《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是一部推心置腹、情理交融、扣人心扉的力作。它抓住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的20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剖分析,帮助青年人解疑释惑,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事关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挫折、人生忧患、人生幸福等构成人生要义的重要问题,从而为青年人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这部著作在朴实无华的娓娓叙说中蕴含着哲理、深情、知识和智慧,给人以阅读时的酣和享受,阅读后的回味和启迪,大有一读为快和读之恨晚之感。

目录

卷首语

序:不负深宵案上功

《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读后

一 认识社会

 立体认识社会

 行为有法度

 冷静面对现实

 融人社会,服务社会

 正确看待国内外环境的不同

 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二 面对人生

 珍惜人生的自由

 要努力改变的是自己

 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但求平平安安

 年轻时要为年老时的幸福生活埋单

三 诚待领导和同事

 与领导相处多一些设身处地

 与同事相处多一些相互理解

四 智待朋友

 知己型朋友何处寻

 同学世交型朋友怎样面对

 同事型朋友如何相处

五 礼待他人

 对人要有礼貌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说话把握好分寸

 不与人乱议论,说短长

 要学会理智地管闲事

六 善待亲属

 珍惜与亲属之间的亲情

 尊重亲属

 互相帮助

 不求富嫌穷

七 珍爱家庭(上)

 父母之爱难尽书

 孝顺父母莫稍怠

 选择好伴侣慰父母

八 珍爱家庭(中)

 对妻子要真诚、信赖和欣赏

 对妻子要体谅、理解和尊重

 对妻子要宽容、关心和爱护

 不能伤害妻子

 要勇于认错

 与妻子保持心与心的对话

 珍惜缘分

九 珍爱家庭(下)

 做好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培养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

 教育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庭和睦

十 生活是什么滋味

 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尝

 立足自立,温饱有余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心境平和,与世无争

 重视亲情,营造温馨

 远离疾病,身体健康

十一 冷静对待人情世故

 背后莫说人

 敬酒视同仁

 莫做是非人

 近邻胜比亲

 急难识人面

 言轻莫劝人

 行事讲分寸

 人情知冷暖

 苦干莫求名

 亲疏须有别

 众口可铄金

 切忌随大流

 毁言莫争喧

 贫富两张脸

 谤毁心自知

 人情多反覆

 适者方生存

 信言不相欺

十二 怎样对待钱财

 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不该拿的钱坚决不要

 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

 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十三 靠什么在社会上自立

 扬起理想信仰的风帆

 要有刚柔相济不急不躁的韧性

 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

 要勤奋,不懒惰

 顺利时须谨慎,曲折时要忍耐

 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

 说话要有选择,心中要藏得住秘密

 学会保护自己

 善于未雨绸缪

 谨防被欺骗

 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站起来

 不要被虚荣心所累

 善于抓住取得成功的机会

十四 加强自身修养

 修养无止境,要有高标准

 始终坚持走正道,千万不要走邪道

 遇事三思而后行,切戒鲁莽行事

 遭遇委屉时,最好的药方是忍耐

 力戒骄傲自满,永远谦虚谨慎

 善听人劝,不固执己见

 心中自有主心骨,不怕别人说短长

 无论富贵贫穷,都要保持纯洁的操守

 要有知人之智,更要有自知之明

 要有慎独精神

十五 明确自己的责任

 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承担责任要遵循规律

 履行责任要量力而行

十六 掌握生活中的辩证法

 平平淡淡才是真

 主宰自己的生活

 留有余地方主动

 把握好得与失的奥秘

 培养和提高交往能力

十七 养成节俭朴素的好作风

 节俭朴素为荣,浪费奢侈为耻

 消费标准宜适度

 勤劳是一剂良药

 少参加聚餐和宴请

十八 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把顾家当做重要责任

 做事认真细致,有条有理

 坚持“三不”主义

 持之以恒地写日记

 将散步坚持到底

 珍惜时间

十九 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要懂得感恩,知足常乐

 耐得住寂寞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身在福中当知福

 忘记对别人的帮助,牢记别人的恩惠

 让时间去证明一切

二十 永远把书当作朋友

 养成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正确认识读书的作用

 要用心来读书

 讲究读书方法

 善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后记

试读章节

做好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生存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自然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呱呱落地以后,首先熟悉的人就是父母,第一次接受的生活训练也是父母进行的。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早在2400多年前,墨子①就提出“染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强调环境、教育对一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作为父母,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但是你根本不可能替孩子选择只模仿你的正确行为而不模仿你的不良行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对孩子都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所以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作为父母者应该牢记于心的一句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身体不好的父亲以卖烤红薯为生,他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父亲身体不好,于是常常在放学之后接下父亲的活。有一个作家在买他的红薯时,觉得这个孩子很孝顺很聪颖,想赠书给他,却不料孩子却回答说,他每天都能读一遍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书——那就是他体弱的父亲亲笔写得歪歪扭扭的几个字:烤红薯,还有父亲每天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所坚持的行动。是啊,最好的教材,其实就是父母写出来的,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最震撼人心,最有教育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相反的例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妈妈和孩子坐在一个座位上,车到站时旁边的人下车了,这时上来一位老人,老人正准备在那个空位上坐下,这位妈妈却迅速把孩子放到那个座位上,老人只好站着,这位妈妈始终没有抱起孩子给老人让座。尊敬老人,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传统美德,而且在公交车上随时都能听到请给老人让座的声音,这位妈妈难道就没有想到她的行为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什么影响吗?如果一个母亲教育孩子时说得冠冕堂皇,而自己的行动却背道而驰,她的说教在孩子面前肯定会变得苍白无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做得怎么样呢?你能够在孩子面前问心无愧地打多少分呢?

为了做好孩子的老师,做父母的就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俗话说: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凡是孩子需要的,你能够随时满足;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你必须首先做到。这样,你才能够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或母亲,才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他进一步强调:“最沉重和可恶的,莫过于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生命,而是以比我们生命更重要的孩子的生命做儿戏。”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成才报国,每一个年轻父母应该做一个堪为孩子师表的合格老师。

培养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名言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刻进了我的心田,促使我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至今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歌德说:“人不是靠他生下来就拥有一切的,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哪一个有成就的人,特别是有建树的科学家,不是从小就养成看书学习好习惯的呢?因此,如何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摆在年轻父母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全神贯注、乐此不疲,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所以,要从兴趣人手去引导孩子喜欢上看书学习,使书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要遵循儿童兴趣、智力产生发展的规律,从孩子最能认知和接受的书籍开始去引诱、引导孩子,使其一步一步走进看书学习的广阔天地,从而逐步对看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一旦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就说明孩子学习的兴趣、自觉性和动力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畅游、茁壮成长的过程,也是到达辉煌的彼岸的真正起点。

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识字程度及性格等因素,选择他们能够接受的适合他们读的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切不可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强加于孩子,一开始就为他们选择那些与人的功名利禄密切相关,而孩子对此又毫无兴趣的所谓经典著作逼着他去读,这样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扼杀孩子读书的兴趣,那就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

要做孩子读书学习的好榜样。不要把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仅仅看成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要看成为父母者首先要带头做到的事情。如果父母是一个喜欢读书学习的人,那么对孩子肯定会产生喜欢读书学习的积极影响;如果父母是一个喜欢打麻将、打牌,整天不离牌桌的人,那么对孩子肯定会产生喜欢玩而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消极影响。不少教育家都认为,孩子是在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中长大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不论是有喜欢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还是有喜欢打牌、贪玩的坏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父母者应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先从自身做起,从培养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做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也就是矫正父母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全面提高父母素质的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父母。

要不断提高孩子对读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水平。随着孩子对读书学习兴趣的不断增强,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逐步提高对读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其读书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②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孩子感觉到离开读书生活就空虚无聊,离开学习脑子就空洞迟钝时,就说明他们是多么想插上知识和智慧的翅膀,在人生的蓝天苍穹自由翱翔啊。这时读书学习对他们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增加知识和智慧的问题了,而是会激发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提高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正如池田大作所说:“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与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塑造人生。”孩子通过读书学习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这就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走向事业的成功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P121-124

序言

不负深宵案上功

王建伟

读完滕玉同志的新作《心语情长——与青年朋友谈人生》之后,掩卷沉思,心潮涌动。我由衷地为在可供青年人以及社会各界朋友阅读的书籍中,又增添了这样一部内容丰富、叙述流畅、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饱含深情、充满责任感的著作而感到鼓舞和喜悦!

这本书所选择的主题无疑是当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即青年的思想引导教育问题。青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啊,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从各个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本书抓住青年人走上社会后最迫切需要的“人生经验”这个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多重角度,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揭示了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青年人应该明白、掌握并付诸行动的诸多规律和经验,给人以敞开心扉、情真意切、言之谆谆、酣畅淋漓之感,从中得到深刻启迪和教益。

心动情则生,情生理则顺,理顺行则随。这是该书之所以能够紧扣青年人的心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书中所抓住的问题紧贴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所讲的虽然是大道理,无可辩驳,但语言又是那么圆润柔美、和风细雨,使人读了之后不能不心动服膺、欣然接受、乐于践行。事实证明,即使所讲的都是真理,听者也未必就能接受。真理有时候也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无法靠近,自然也就无法让人受益了。这就取决于真理是以什么姿态、什么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了。只有让真理密切联系青年人的实际,与青年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融为一体的时候,青年人才会觉得她既神圣又亲切,并甘愿为现实她而奋斗;反之,如果让真理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地以教师爷的姿态和面孔去教训青年人,那么青年人就会对她敬而远之或唯恐躲之而不及了。这是值得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朋友们思考的问题。可以说,该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且成功的尝试。

以古今中外丰富的知识和资料作为讲道理的支撑,给人以清新扑面、食之难舍、思路洞开之感,这是该书之所以能够让人一读就难以放下的一个鲜明特点。讲道理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是枯燥地讲还是生动地讲,是空洞地讲还是有血有肉地讲,是干巴巴地讲还是资料丰富地讲,其效果是大有差别的。该书在这个问题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作者密切联系青年人的实际,切中肯綮、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使人有被引入胜、击节三叹、应接不暇、眼界大开之感。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读该书之后的感受和效果,可谓既形象又贴切。作者深谙知识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要义,放眼世界,引经用典,谈古论今,以大量真实、生动、典型的事例和资料,去论证、佐证、确证所讲道理的不可疑义性,给人以心悦诚服、深信不疑、别无选择之感。这种效果绝不是枯燥、空洞和干巴巴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以诚交心,倾吐肺腑,条分缕析,讲究说理的方法,把话说到青年人的心坎里,这是该书之所以能够让青年人读后有如饮甘泉、沁入肺腑,如沐春风、温暖舒适之感的语言艺术特点。有这样一句名言:“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你说的道理要想让别人接受,首先自己要认同。这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以心换心”。有的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地给青年人讲道理,可转过身来就去违背和践踏这些道理。这说明他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这种不是用心而是仅仅用嘴去讲道理的结果,必然是南辕而辙北。还有的人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去对青年人讲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就是不联系青年人心里所想的问题,其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这些倾向的共同问题是,没有以诚心、真心、用心和交心的态度去与青年人讲道理,所以青年人是不会买账的。而该书的作者则不同,他以把青年人当做知心朋友的善意和诚心,帮助青年人一起去寻找和分析人生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设身处地地帮助青年人排解工作上可能遇到的纠葛,社会交往中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麻烦,思想上、感情上可能遇到的种种心结等等。作者所讲的完全是从内心里说出的话,是朴实无华的道理,而且又掰开来揉过去地讲,分析入微,说理透彻,所以具有很强的诚信度和说服力。这说明,所站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态度不同,说话的语言和语气不同,最终的效果也必然大相径庭。

春来冬去堪回味,不负深宵案上功。我与作者相识已久,深知他是一个喜欢读书研究之人,勤奋笔耕不辍之人,富有国是和人文情怀之人。该书无疑凝聚了他大量心血,我相信这些心血不会徒劳,是会结出成果的。

权以为序。

后记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针对青年讲过两段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入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这两段当年风靡一时的毛主席语录,曾经教育和鼓舞了多少青年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搏击在时代的激流中,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热血沸腾、一往无前地挺身于艰苦创业的前列。曾几何时,广大青年把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需要、革命前辈的期望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指引、祖国的召唤为自己的选择,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困难哪安家。这样的壮志豪情,这样的宽广胸怀,这样的大义凛然,是多么令人感慨,令人动容,令人难忘啊!今天想起这些,就很自然地思考当代青年的现状、选择和未来。当代青年既是社会群体中富有朝气和光明前途的生力军,又是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建设者,还是明天、后天的社会栋梁和国家的希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关心当代青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不断成长进步、不断锻造成熟的条件,以便使他们担当起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本书主要针对即将离开学校大门走上社会和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朋友,从与他们谈人生经验的角度而展开论述的。人生经验对于每一个跻身于社会的人来说都是极其需要和重要的,而对青年朋友来说尤为需要和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事关青年朋友一生的成败得失。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示的。人生是短暂的,经历也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却是长久的,也是无限广阔、非常复杂的,因此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到底应该把握哪些人生经验,绝不是本书所能一一道尽的。这里列出的二十个题目,虽然基本上涵盖了人生经验的主要方面,但是每一个题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却不是在这里所能够写清楚写完整的,这里只是择其扼要浅说一二,以起到抛砖引玉、引起青年朋友和相关人员思考的作用。

每个人的人生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不同的人生却有共同的经验和规律可循。希望青年朋友在踏上自己真正的人生路之前或之初,能够初步了解和感知这些经验规律,以便指导自己更好地走好今后的人生路。人生经验是前人社会实践的总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希望青年朋友的人生之路不要像前人一样全部都在摸索中前行,而是借助于前人的人生经验少经受一些挫折、少走一些弯路,从而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比前人更好,距离自己的人生梦想更近。这也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对青年人进行思想引导,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重要课题,是一个令所有为父母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魂牵梦绕甚至是痛伤脑筋的问题,也是令所有负有这方面责任的社会组织、团体和领导摆在案头、念念不已的问题。“独生子女”的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的深刻变化,迫使为父母者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家庭来说,这关系到孩子的前途、父母的忧乐、家庭的和谐幸福;对社会来说,这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实在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也适合为父母者和与青年工作有关的社会各界人士去品评和指教。

在此,我特别想对所有为父母者说几句心里话。鲁迅先生在《答客诮》诗中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种舐犊之情连动物都知晓,何况人呢!有些忙于工作,叱咤于职场、官场、商场等的父母朋友,由于没能够在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花费必要的时间,倾注必要的心血,结果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至愧悔莫及。为父母者又要工作,又要抚养教育孩子,的确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但是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必须要对他们负起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至于如何处理好工作与教育孩子的关系问题,那就是需要为父母者好好考虑和安排的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具有这种责任心,具有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爱心,就一定能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成绩、获得回报。到那时,为父母者一定会欣慰地认为,在孩子身上付出多少心血都是值得的!

同时,对孩子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也是为父母者自身进行再教育、再陶冶的过程,这也是言传与身教的辩证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孩子,是孩子那双纯净天真的眼睛、幼小稚嫩的童音、冰清玉洁的心灵,以及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时刻在警示着、矫正着、约束着我们自身的言行与形象,牵引着、指导着、要求着我们重视自身修养、热爱家庭生活、珍惜人间亲情、担起社会责任,做一个值得孩子依赖、信赖、效仿、尊敬的人。而孩子对父母的这种重要作用,虽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为父母者,但是往往容易被忽略。如果为父母者能够对这个道理引起深思和重视,自觉地把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作为重塑和升华自己的过程,那就会在双方之间产生积极良好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更大。

周恩来说:“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臧克家说:“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为了能够掌握未来,那就要从眼下重视掌握青年开始;为了能够把青年这个宝藏挖掘好,那就要做好熔炼青年人的工作。本书如能在这方面起到一点作用,则余愿足矣。

我要特别感谢为本书作序的王建伟政委、于万’江老师和绘制插图的余德水先生。王建伟政委是我军富有经验和建树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曾长期从事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领导工作,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成绩斐然。他不仅为拙作欣然作序,而且认真审阅书稿,提出许多指导意见。于万江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曾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具有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桃李满天下。他自始至终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指导。余德水先生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和独具特色、发展潜力不可限量的青年画家,其构思飘逸美妙、线条简约流畅、画面生动逼真的插图使拙作增辉。衷心祝福他们妙笔常新、功业昭彰、生活愉快!

最后,以拙作《七绝·献给青年朋友们》作为结束:“人生迤逦路何行,步步维艰若履冰。心语万般凝笔下,传书后进寄深情。”

作 者

2011年7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