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将军生于1904年,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亲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经艰险,屡建功勋,堪称“将圣”。
他曾在枪口下抢回元帅彭德怀;转战征途,毛泽东与他面授机宜;大渡河前,他与杨得志组织了17勇士渡河奋勇队;西路军被打散后,他化装乞讨,千里寻党;朝鲜战场上,他建立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后美国司令官最想见的人就是李聚奎;为了石油,他由部队转地方,是周恩来点将的首任石油部部长;为了部队建设,他又由地方回到部队……本书通过李聚奎撰写的文章和亲朋好友的回忆,生动地记述了李聚奎将军的一生,绘制了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解放军上将的人生画卷。
堪称“将圣”的李聚奎上将是参加平江起义的2000多名官兵中最后一位谢世的老人。他曾在枪口下抢回元帅彭德怀;转战征途,毛泽东与他面授机宜;大渡河前,他与杨得志组织了17勇士渡河奋勇队;西路军被打散后,他化装乞讨,千里寻党;朝鲜战场上,他建立了“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战后美国司令官最想见的人就是李聚奎;为了石油,他由部队转地方,是周恩来点将的首任石油部部长;为了部队建设,他又由地方回到部队……
本书通过李聚奎撰写的文章和亲朋好友的回忆,生动地记述了李聚奎将军的一生,绘制了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解放军上将的人生画卷。
前言
第一篇 李聚奎文稿
士兵们的愿望
平江起义中的彭德怀
彭德怀留守井冈山
彭德怀和红五军
解决袁文才、王佐前后
“受审”记
第四次反“围剿”中的红九师
突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前后
讨饭记:千里跋涉找中央
两战长生口
“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的新生
在北平军调部
辽沈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记五次战役前志愿军的后勤工作
创办后勤学院
后勤学院的建设
石油工业部的三年
后勤工作的几次转变
挥泪忆彭总
政工巨匠谭政永在
真实和真情——读《杨得志回忆录》
石油工业面前的重大任务
感谢苏联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援助——为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纪念而作
在石油工业部第三次厂矿长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摘要)
革命征途远理想高于天——纪念平江起义60周年
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与家乡的党员干部共勉
第二篇 回忆与纪念文汇
将圣李聚奎
少年李聚奎
从井冈山到长征
在红四方面军
两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两战鲁西北
将军送我“三件宝”
神机妙算古北口
李聚奎与炒面
进出石油工业部
1955~1958年石油工业部大事记
在“文化大革命”中
李聚奎与谭政
我给将军做秘书
晚年生活二三事
将军轶事
将军桑梓情
情系学子
将军下连话理想
老来倍觉书卷香
革命莫为官
《李聚奎回忆录》序
光辉的征程——读《李聚奎回忆录》
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回忆录
《李聚奎将军传》后记
功高德亦高楷模昭后人——深切悼念李聚奎同志
我军后勤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沉痛悼念李聚奎同志
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李聚奎
平江起义团永远的战斗员——感怀李聚奎将军
附录
李聚奎同志生平
李聚奎年表
二、马家“副官”
我和警卫员从祁连山下来,沿着山边行走。在夜幕的掩护下,我们走近一个村子,在一座独立小屋前停下。据经验推断,那些孤零零被甩在村边的小屋一般都是穷苦人家。我们叩开门,一位身穿破羊皮筒的老乡把我们让进屋,告诉我:“马家军盘查得正紧,见到红军就抓。你们这样走可不行。”
我试探地同他商量;“我们穿军装走路不方便,能不能给换身衣裳。”老乡看看自己身上满是窟窿的破羊皮袄,有些为难地说:“我家穷,这衣服太腌躜了。”我连忙说:“没关系,越破越好。”老乡拿出衣服跟我们调换了。他给我一身满是窟窿的皮筒子和一件光板山羊皮大衣,我把棉军装和一件羔皮大衣留给他。老乡又给了我一顶西北农民特有的毡帽子。这一装扮,再拿上根棍子,倒真有几分像个“叫化子”。
拂晓时,我们两个“叫化子”走到一座庙前。小庙残破不堪,看样子早已断了香火,我们准备白天隐蔽在这里。推开庙门,只见里面躺着两个形干骨瘦的人在抽大烟,要退出去显然不可能了,我掏出旱烟斗凑上去,借着他们的火抽起来。这两个人冲我们打量了一番,问道:“二位是红军吧?”我们承认是红军。他俩抽罢大烟,非要拉我们到家里吃饭去。我们跟着其中一个进了他的家。饭后,我们正要谢别主人,那人一步拦在门前,说:“二位跟我走一趟吧。”
“到哪儿去?”我问道。“上马家去!”说着,他找出一张纸问我们:“你们识字吗?”我跟警卫员交换了一下眼色,异口同声地说:“不识字。”那人把纸杵到我们眼前,提高了声调说:“好好看看。我是马家的副官,跟我走一趟吧!”
我向纸上扫了几行,看出来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副官,那上面倒写着他因违犯马家队伍的军纪被除名。我看出这家伙是在敲竹杠,就对他说:“这样吧,我身上只有两块钱,给你一块,你放我们走。”这钱还是我参加红军后积存下来的伙食尾子。
那家伙思忖起来。我示意警卫员先走,因为他的脚被冻坏了,行走迟缓。我做好了同那家伙拼打的准备:一旦他再拦我,我就不客气地给他一棍子。那位马家“副官”大概看我们确实没有油水可榨,便将两块钱一把抓过,放我走了。
我们迅速脱离了这个地方。警卫员的脚烂得实在走不动了。晚上,我扶着他走进一户穷苦人家,这家老乡同情红军的遭遇,冒着风险收留了他。我告别了警卫员,一个人继续过着逃荒要饭的生活。以后,我始终惦记着那个警卫员,曾多方打听他的下落,却一直杳无音讯。
三、三遇敌骑
自从西路军惨遭失败后,一向骄横强悍的马家军更加嚣张了。他们从酒泉到武威沿整个河西走廊,撒开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派出许多支骑兵分队到处搜捕我军人员,不少同志被敌人捕去,惨遭杀害。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条布满艰险的道路。
我清理了身上的东西,做好牺牲的准备。这时,我身上只剩下一支没有子弹的手枪、一枚二级红星奖章和一个指北针。枪是从敌人手中夺来的,不能再落敌手,我把空枪拆散,把零件一个个丢到草丛里;那枚红星奖章是红军光荣的象征,不能被敌人玷污,我把它藏进一个树洞;那个指北针是第四次反“围剿”时从俘获的敌师长李明手里缴获的,要找红军、找党少不了它,要用它判明方位,我把它塞进皮袄的破洞里,开始上路了。
我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向东走,这里时而是岩石裸露的山地,时而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卧龙般的古长城蜿蜒起伏自西向东伸延。我每夜凭借指北针摸黑走上二三十里路,白天则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一天,我在永昌以西30里的水磨沟附近隐蔽。黄昏即将到来,我估计搜索了一天的敌人该收兵回营了,为了早些赶路就从隐蔽地出来,贴近长城边行走。古长城像一道屏障为我挡住了左侧,我一面警惕地观察,一面匆匆赶路。前面要拐弯了,我想,如果有敌人拐过来当面撞上就会来不及闪开,于是立刻向路旁的沟里奔去。就在我刚刚下到沟底时,转弯处果真来了5个骑兵,我弯下腰装作在拔草,敌兵看了看,没有过来盘问就走了。
从此,我小心地避开大路,专拣小道走。在永昌至武威间的一个地方,我又一次险入虎口。那天,我路过一个村子,一条大路从村北擦过,我从村南的小道往东走。眼看要出村了,只剩下最后一座房子可以遮掩,我谨慎地先探头张望,只见两个骑兵顺着大路也向东跑来。回去、躲闪,都可能引起敌人的怀疑。怎么办?恰好这时村南的地里有头毛驴,我急中生智,装作赶毛驴,一边吆喝一边跑开了。
武威以东,敌人搜索不那么紧了,有时在白天只要离开大路远些也可以走。这天,我正走近一个羊群边,偶然回头一望,西边尘烟滚滚,由远而近。我问牧羊人:“那边是不是来了骑兵?”他看看西边,又看看我,说:“是马家队伍来了,你快走吧!”我对他说:“不要紧,请你把羊向南赶一下。”我们一起赶着羊群走开了。等我们走出二三百米远的时候,敌人20多个骑兵疾驰而过。我第三次脱险了。
在河西走廊的一个多月里,我过着昼伏夜行、风餐露宿的野地生活。每天一早一晚,我乘着无人悄悄跑到村边,敲开一座小房讨些吃的。那些穷苦百姓实在好,他们正处在春荒时节,自己明明吃不饱,却总是给我一碗稀饭或炒面。靠着他们的接济,我才能够支撑下来。
四、东渡黄河
终于有一天,我走到了黄河边。
那天晚上,我在路上意外地遇到红三十军的三个战士,我们结伴而行。天放亮时,来到黄河边的一个小村旁。
滚滚的黄河劈开峡谷,奔涌向前,没有渡船和熟练的船夫根本别想过河。正巧,一位老乡扛着犁、牵着牛来到河边,解开一条小船,准备到河东去耕地。我上前请他把我们带过河。老乡面露难色,说:“我把你们带过去,马家知道了会把我全家老小杀光的。”我们不好强求,可是眼望着近在咫尺的黄河却不得过,心里火烧火燎。老乡又告诉我们:“从这里下去五里路的地方有条渡船,你们可以从那过,那里已经过去好多你们的人了。”
我们按照他的指点匆匆向下游走去,那里果真有条渡船在河对岸。船夫隔河向我们喊道:“等一会儿,我就来。”我们在山上隐蔽了一会儿,渡船划过来了,船夫向我们招手,“快来吧。”我们上了船。船夫把舱盖打开,叫我们躺进去。他说,对岸就是兰州通往宁夏的大路,经常有马家队伍来往。我向他打听去打拉池怎么走?他一再叮嘱说:“你们上岸后不要跟着大路走,一直上山,翻到山那边就是通往打拉池的大路了。”躺在狭小昏暗的船舱里,身子随着小船颠簸起伏,耳边是河水的呼啸,我仿佛看到在高山峡谷间勇敢的船夫驾着小舟飞越激流的情景。
我们平安地渡过了黄河。下船时,同行的三个战士把背的盐巴给了船夫一部分,船夫一再道谢。本来是他豁出身家性命帮助了我们,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可他却向我们道谢——这就是伟大而淳朴的黄河船夫,这就是伟大而淳朴的人民。P60-63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多年来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斗争最艰难曲折的历史时期,也是取得最辉煌胜利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人民的子弟兵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面对各种强大的敌人,这支队伍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从五湖四海汇集到这支队伍里的有志者,在这里百炼成钢。多少英烈血洒疆场,在炮火硝烟或敌后隐蔽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多少走进和平年代的老战士把自己称为幸存者,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岗位上继续拼搏、奋斗,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殚精竭虑。一代英豪共遵一个准则:为人民服务。
80多年过去了,开国元勋们健在的已经不多了,然而他们这个群体给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人民的江山,更留下了振兴中华的精神财富:理想远大,意志坚强,团结一致,。勇于拼搏。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而每个人的经历又都融在人民革命的大洪流里,是既具共性又具个性的具体事物的体现。李聚奎上将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李聚奎将军生于1904年,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亲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经艰险,屡建功勋。然而,当我们想把有关李聚奎将军经历的资料整理出来,为社会留下一份历史资料时,才发现这项工作有较大难度:以往对李聚奎的宣传较少,仅有的资料又散落各处。资料这么少,能全面反映李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吗?能做成一本有价值的书吗?后来,在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并编辑成书的过程中,我们的顾虑打消了。读者可以看到,书中李聚奎写的文章语言平实,叙事时平淡中露真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的忠贞、对人民群众无限的爱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他写回忆历史事件的文章时遵循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凡本人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作涉及,尽管是亲身经历的也不虚构、不夸张,以达‘实’、‘是’之的。”他对事件的描述常从组织领导的决策和部队的行动等大局、整体出发,少从自己个人作用入手,绝无浮夸炫耀之词。而别人写他的文章,流露出的是钦佩、崇敬、亲切和爱戴之情。资料虽不多,但从一篇篇珍贵文稿的字里行间,读者能够看到李聚奎将军的言行,感受到他的思想、精神和人格魅力。了解人物的经历,可以找到理解他们精神的钥匙,打开的是相互心灵交流的大门,传承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这也就是我们编辑本书的初衷。
李将军自认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在生前的谈话和撰文中都多次提到过自己的工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做的,参加革命,就应该这样;应该多宣传我们党的领袖和为革命牺牲了生命的先烈。另一方面,他又时刻不忘自己对人民是负有重任的人,人民的利益就是他思维和行动的准则。就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平凡”的李聚奎将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李将军曾在80岁生日时为自己写下了一段自勉的话:“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决不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决不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决不止步不前。”这是一段很简明的话,但我们在了解了李聚奎同志的一生后再读这句话,心灵感到了一种特殊的震撼:这就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本书终于出版了。我们把这本书作为一个礼物献给培养和造就了包括李聚奎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献给广大的读者。
作为编者,我们为能向读者介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并同时从侧面记录了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时期,感到欣慰。同时,我们清楚地知道,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可能会有疏漏之处,甚或有误。如此,责在编者,敬请读者指正。另外,对于书中某些历史事件在不同文章中的重复出现,为保持原文的完整性,都给予了保留,此点请读者谅解。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中共湖南涟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有关业务部门和许多革命老前辈、党史军史研究者、原李聚奎身边工作人员以及许多热心的新老朋友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雕塑家刘林特此创作了李聚奎雕像。在此,我们向这些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