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1718年)/日记背后的历史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法)多米尼克·若利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多米尼克·若利著的《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1718年)/日记背后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叫伊夫的男孩,从海地的王家港乘船前往法国的圣-马罗港,不幸的是,船在行驶中,被加勒比海盗抢劫了,可怜的小伊夫,也在这场劫难中未能幸免。他被加勒比海盗抓去做人质了。真可恶!居然抓一名孩子当人质。在海盗船上,伊夫偷偷地记录下了他度过的日日夜夜,记录下了海盗们的真实生活……

内容推荐

多米尼克·若利著的《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1718年)/日记背后的历史》讲述了伊夫从海地王家港乘船前往法国圣-马罗港,途中被加勒比海的海盗抓住作为人质。这些海盗残暴凶狠、无法无天,可怜的小伊夫怎么样才能逃脱他们的魔掌呢?幸亏还有日记本陪伴着他,让他记录下在海盗船上度过的日日夜夜……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算术、几何、地图绘制、地理等轮番轰炸,就是为了说服我别走。整整几个小时,他就像疯了似的围绕着这张地图坐立不安,反复脱脱戴戴他的圆框眼镜。他就是停不下来了!而我,坐在椅子上打着哈欠,不耐烦地指手画脚……没有什么比想到这个没完没了的场景更能让我捧腹大笑的了!

我讲述这些是想说明我很喜欢贝纳克先生,即便他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我的机会。昨天,当他来向我道别时(同时也顺便来付我叔叔的酬金),我被他感动了。

“拿着,我亲爱的学生,别以为你一登船就可以把我从你的记忆里抹去了……”

我惊讶地抬抬眉毛。他到底要干什么?

说着,他从包里拿出些东西,一样一样地递给我:几本线装日记本(我认出来是我叔叔缝的),五支全新的修剪好的鹅毛笔,还有满满一瓶中国墨水。这简直是一套完整的抄写员的家当!我开始猜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对自己造成的惊讶效果感到满意,便接着说道:

“亲爱的伊夫,好好利用这次航行,记得每天都要记录你在船上的生活,把它保存在记忆里。相信我,船上一定会发生些什么的,而有时候时间又会过得很慢!”

我叔叔就在我们身后,颇为同意他上司的观点。他上一次出海是几个月前,谁知道贝纳克先生是不是也讲过这些话!

乍一想,我觉得贝纳克先生的主意真让人扫兴。我已经开始想象自己在缆绳间耍着杂技、升起船旗、登上船头的精彩生活……但他却还规定我做几星期的写字员。转念一想,要不做这个也不难。不管怎样,他怎么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听他的呢?他绝不会在圣一马罗港上等我,就为了检查我写的东西!

今天一早醒来,瞧见摆在文具盒上的这些东西,我又改主意了。尤其是当我轮番拿起一支一支笔在纸上试着涂涂写写的时候。每每听见笔尖与纸张的摩挲声,有关妈妈的温柔回忆又浮现在眼前,仿佛我又回到儿时,就坐在她旁边,她正教我写字。我费劲地描摹字母时,妈妈总是奋笔疾书,十分轻松惬意。这种摩挲声充满了整间房,让我觉得很安心。如今,妈妈已经不在了。然而只要羽毛笔一触碰纸张,我就沉浸在那种舒适的感觉中。考虑再三后,也许就是出于这些原因吧,我打算记录下我的航行!星期二到星期三的晚上

夜晚热极了,也没有一丝风,我睡不着!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一点用都没有,感觉就和大白天一样清醒。过了一会儿,我陷入了半昏沉状态,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念想:明天的登船、叔叔最后的叮嘱、弗洛雷特的泪水、日记本上还有我最初写下的几行文字……突然,我坐了起来,想起来还缺了什么东西。见鬼!我忘了介绍自己。这对一个想要记述故事的人来说真不是个好开头!

为了弥补这个过失,我便在摇曳的烛光下,俯身打开被照亮的日记本。

我叫伊夫·穆瓦桑,十四岁。对有些人来说我已经是个健壮的小伙子。人们认为我应当做那些力气活,比如制呢绒工人之类的,所以明天我就要离开王家港,离开马尔提尼克岛,这片美丽宜居的法属殖民地。我来到这里,差不多有……四年了。我的父母都被热病夺走了生命,我的命运便交由家族决定。我被托付给了路易叔叔,他在这座盛产蔗糖的小岛上经营服饰生意。我并不会埋怨这个脾气暴躁又吝啬的人。相反,我还感激他让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现在我不得不去协助另一个叔叔,西蒙。穆瓦桑家族中的呢绒厂归他管,呢绒厂位于圣一马罗港,我明天就要起程去他那儿了。

他会不会也像他兄弟一样傲慢呢?长久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试图回忆和父母一起在那儿生活的情景,但是我一点都记不起来关于那个叔叔的事……只有一个矮胖的身影,还有我一听见就想溜走的大嗓门……我会不会还是如此惧怕他呢?

明天我就要登上“美丽宝贝”号了。这是一艘往返于蔗糖小岛和圣-马罗港间的三桅商船。船还没进港。船主人——沙博船长,看起来并不是容易相处的人。我的叔叔和他在生意上有往来,托他运送货物,还挺熟的。即便是这样,他还硬是花了几天时间考虑,才同意我搭乘他的船。真是费了番周折!路易叔叔这样告诉我的。他一定花了好长时间交涉,拉高嗓门,威胁他……

“下不为例!”沙博最终说道。

于是我便交了好运!我将要出发去找一个声如雷鸣的叔叔,而且要在至少八个星期的航程中忍受一个固执的船长。勇敢点啊,伊夫!

4月13日 星期三

气死我了!我简直怒火冲天,气恼到了极点……我连字都写不好了……这时候,我本该已经过了圣一马丁港,然而我却依然待在王家港的房间里,完全和昨天一样。出发落空了。真是荒谬!

与其像一只被抓回笼子的猴子,还不如拿出日记本来写点什么。这有一种镇静剂般的功效,渐渐让我平静下来。

今天早晨,天空泛起鱼肚白前,我就已经准备好了。弗洛雷特到厨房里给我准备点心,脸色凝重。

“真想不到你今天就要离开我们了!”她叫道,说着便哽咽了。

我知道我的离开让她烦忧不堪。这些天来,她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屋子里的气氛也比往日更为凄凉。我深知离开她会失去很多,在临别前,我尽可能表现得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她迅速往我褡裢里塞了一包用布包着的食物,在我脸颊上响亮地亲了一口。然后她便不见了。显然她的感情无比强烈。

我心里也很难受,往家里看了最后一眼,我便跟上叔叔还有仆人塞弗兰,塞弗兰负责帮我把帆布行李(P2-7)

序言

老少咸宜,多多益善——读《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有感 钱理群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70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10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最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最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至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少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日记背后的历史》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公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正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我曾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顶尖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日记背后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书评(媒体评论)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成宜。

——钱理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