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媒体带来的新出发点上
——谈新媒体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新媒体应该由各位更资深的专家来定义,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对新媒体的看法。大家都知道,从互联网大规模的应用开始,新媒体应该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以前也是传统媒体人,在这十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三次非常显而易见媒体人跳槽的浪潮。第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一批传统媒体人义无反顾地进入了互联网媒体中。第二次跳槽浪潮是在2005年前后,有一批传统媒体人跳到各大门户网站,其中就包括我,以及腾讯网络的总编辑陈菊红女士等很多媒体同仁。我记得非常清楚,2005年11月份、吴海宁写过一篇文章——《报业危机和新媒体的崛起》。当时他说,报纸的发行以及广告可能面临一个拐点。他预言,从那个时候起,门户网站将抢占更多的份额。但是,转眼七年过去,我们发现吴海宁那个警示已经又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在2009年到2010年、2011年,传统媒体人又经历了一个向新媒体跳槽的阶段——他们是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又投身到新一波浪潮中?我不愿意跟人说这是一种什么趋势。我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谈一下我认为这是为什么。
新媒体带来的改变
在第三次浪潮中,吸引媒体人投身其中的是什么?第一就是微博,第二就是移动互联网,这都是我们当下所说的“新媒体”。那么,新媒体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从以往的内容为王,到新媒体时代的渠道为王。以前做传统媒体,特别是做报纸,只要写好文章,编好版面,内容吸引人就能成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这只是基本的功课。内容依然重要,但称不了“王”了。如何让内容占领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各种APP新闻的客户端,或者其他可以直达用户的新媒体渠道,这是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从编辑为王到用户为王。过去我们做报纸,表面上我们在喊读者是上帝,但其实我们内心想的是编辑、记者才是无冕为王,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媒体手中的。但是,在新媒体浪潮里面我们发现了什么?首先,新媒体的内容是由全体用户提供的,如郭美美事件、“表哥”事件,已经颠覆了编辑为王。其次,用户中的精英群体,其价值正在凸显出来。过去两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各个新媒体平台对于名人的争抢、对名人的追求达到了非常变态的程度。这个是为什么?实际上在新媒体领域,一个新媒体平台的核心资源不再是编辑、记者,而是名人、精英用户。我们看到FT、《华尔街日报》,甚至日本的一些报纸,他们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都在笼络中高端作者的资源。在国内,趋势同样是这样,各个媒体都在打造自己金牌的专栏队伍。这对过去编辑为王、记者为王的模式来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用户阅读习惯发生改变。不久前我面试了一个以前做晚报、后来做手机客户端的兄弟。我问他,你做新闻客户端的时候,跟你以前做报纸时最大工作方法的改变是哪里?他说,在不是最重要的时段里面,我不敢上超过2000字的文章,不敢上太严肃的文章。如果我要上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改写:一是标题改到13字以内;二是内容改到几百字。这个回答很有代表性,这说明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从传统的报纸端向手机端改变——大家喜欢更简洁、更突出、阅读更快的产品。这种用户阅读习惯改变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对报纸,甚至对门户网站影响也很大。腾讯网现在也正逐渐把新闻体量压缩,以前大专栏要改短。我们不再以放出海量的新闻为唯一的价值点。
第四,表达方式的转变。现在新媒体是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未来,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后代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将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改变社会心态,甚至改变整个文化的结构。我认为我们正站在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出发点上,这个出发点是新媒体带来的。
第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盈利方式上会有改变。传统媒体是卖展示广告的,而新媒体无论是基于互联网还是基于手机端,它的广告特点在于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触达。美国的Twitter、Facebook都在往这个方向转变。国内也是一样,如腾讯网、新浪、网易,他们也在探索能不能精准地划分用户,精准地向用户投放一些长尾的广告。这是未来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专业主义
媒体的专业主义就是快速、准确、全面,大概还有情怀。新媒体的专业主义是什么呢?新媒体是以用户为核心的。怎样服务好用户是新媒体成败的关键,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专业主义的核心。当然,传统媒体也会说,读者就是上帝。但是,我们自己想想,你知道你的读者在哪里吗?你知道你的读者构成中各个人群百分比、成分是什么样的?你有数据吗?在这些方面,传统媒体是比较薄弱的。而对新媒体来说,恰恰拥有对自身平台上海量用户进行分析的能力,当用户利用你的渠道发言的时候、活跃的时候,就打开了一扇大门。所以,我们需要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服务。这也是新媒体跟传统媒体不太一样的地方。
P5-7
拥抱——《微校时代》序
邢宏宇
腾讯微博事业部总经理
当下,大学生用手机“刷微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高校应用新媒体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形式也日渐成熟,但真正能把微博玩转的高校并不多。在我看来,探索“微博与高校如何更好结合”的命题才刚刚起步,微博与中国高校结合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所以,当我的同事告诉我,他们要出一本书,要讲讲高校怎么去应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讲讲怎么让新媒体更好地为高校工作,为老师、为学生服务。我非常支持。因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微博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个让信息在用户的关系链条中流动传播的产品,其功效、乐趣、影响,以及我们赋予它的诸如“微博改变世界”的神圣意义,都是基于这种“信息的裂变式流动”所产生的巨大传播力。我们又知道,这个时代是从来都不缺少信息的,但正是因为这种信息泛滥和爆炸,让我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难。所以,微博的价值就在于,让优质的用户贡献、筛选信息继而去传播。而这种信息的流动因为基于关系链的缘故,会相对有价值得多——就好像对一个大学生而言,奥巴马早餐想吃什么,可能远不如他心仪的女生早餐想吃什么那么有价值。因此,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用户关系链。
而对于现在这群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新媒体产品的敏感、尝试和探索,以及他们相对较强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优质内容的贡献和发掘能力,特别是相对稳固和优质的互联网关系链,让3000万大学生成为微博最具生命力的活跃力量。
作为基础的交流平台,微博不过是个简单的工具,所有的设置都已被拟写好,但是我们惊喜地发现在高校的微博应用上非常多样化。在腾讯微博,有大概400多个高校新闻哥账号,他们作为腾讯微博在各个高校的通讯员,通过微博挖掘校园内的奇人异事,传播着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过去一年,腾讯微博和高校合作成立的微博研究会有72个,参与合作的高校活动有5000多个。除此之外,团中央学校部依托腾讯微博平台,建设全国高校共青团微博体系,形成了从团中央的学校部到32个省级团委学校部,再到2300多个高校团委,同时进一步扩散到60万高校团支部的微博矩阵。
好了,写到这里,我找到要做这么一本书的真正原因——大学生群体对微博平台和高校都是那么重要,作为新媒体从业者的我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协助高校,把微博这个工具应用得更好。
曾几何时,大学是一个领风气之先、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地方,但这些年来,大学却往往给人一种保守、闭塞的感觉。而在这样一个年轻人聚集、热情澎湃、好奇心和探索欲旺盛的地方,这种保守和闭塞就愈发地凸显而不合时宜了。看微博上有人调侃,说有些教授是拿着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年轻人去如何做明天的事情。这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不在少数。不少学校和老师都在苦恼,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又该如何根据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教育。于是,有人发现,微博是一个走近大学生的很好的通道。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各个高校的官方微博在近两年来发展迅速,学校开始通过微博和学生交流,和社会沟通;学校通过微博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为微博赋予新的意义,注入新的活力。书中会有丰富的案例和宝贵的经验去说明这些,在此不再赘述。
无论如何,微博、微信抑或是未来那不知名的新媒体产品,将持续不断地冲击和改变旧的交流沟通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也势必影响着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主体。
唯有拥抱,甚至推动和改变,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方式。
微校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潘鸿雁主编的《微校时代(高校微博运营指南)》是中国第一部全景透视中国高校微博现状及发展的著作。对教育热点事件中的微博论教、代表性高校领导个人微博、代表性高校机构、组织微博均进行持续关注,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微博对中国高校教育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全景画面。
涉及高校官方微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对高校新媒体专家、高校领导、党宣团委负责人、新闻学院院长及高校微博运营人员的的深度专访。本书还从高校微博运营中的实际案例出发,剖析高校官方微博、高校领导微博、高校微博体系、团系统微博体系的成长历程,并归纳整理出简明实用的高校微博运营手册,可以直接作为高校官方微博运营及管理的教程参考。
《微校时代(高校微博运营指南)》语言流畅,叙事简洁,不说教、不枯燥,大量趣味案例的追踪与分析鲜活生动,代入感很强,普通网友也将乐于阅读。
微博,这个带着“变革”血脉的互联网产品,以一种不可阻挡的燎原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势所趋,或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运营、研究的队伍,进入多姿多彩的“微校时代”。
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思考:新媒体为什么会火,未来还会火多久?微博微信应该怎么玩,怎么样利用新媒体做好活动、树立形象、服务学生甚至应对危机?如何通过新媒体提高学校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如果你恰巧也对这些感兴趣,那就翻开潘鸿雁主编的《微校时代(高校微博运营指南)》吧,或许你会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