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
本书由《内学杂谈》及《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两部分组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内学杂谈(含别时意趣与净土教)/王孺童佛学论著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孺童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 本书由《内学杂谈》及《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两部分组成。 内容推荐 本书由《内学杂谈》及《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两部分组成。 《内学杂谈》汇集作者十年佛学研究之文章而成,内容为佛教常识略说、佛教文史评述、佛教文献考订等,其中一些文章之写作背景、文献价值等,前加按语说明。作者参照大量珍贵文本,对清代藏传佛教《喇嘛事例》、《佛教真经》、《风流焰口仪范》、《越缦堂读书记·释家类》,以及冶开禅师行述、道宣生平事迹等进行了准确校注和辨析。全书考据精当,论说全面,对于潜心佛学及心向佛陀者,均为难得一见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别时意趣为佛陀“四意四密”说法之一,内具甚深义理,与净土教有着尤为密切之关系。《别时意趣与净土教》正是作者就此问题进行多年研究之结晶,亦为目前为止首部对“别时意趣”作系统而全面阐释的佛学理论专著。 目录 内学杂谈 真理·宇宙·心识 ——用佛法来认识世界和返观自我 佛经中用字的特殊读音 《阿弥陀经》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不成家论 学佛 浅谈“不杀生” 略述“临终关怀”与“临终助念” 何为“八关斋戒”?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简介 略论诸佛菩萨天耳智通 《红楼梦》之般若性空思想略述 南山律宗祖师释道宣生平事迹略考 岳飞生前游历佛寺略考 菩提达磨杂谈 《中华佛教人物传记文献全书》前言 清末西康佛教事举略 ——读《西康建省记》 明前日本佛教事举略 ——读《日本考》 四川巴中石窟略说 八相成道无上士,一代教化两足尊 北京佛教造像艺术述略 民国八年北京圆广寺传戒略录 佛学笔记七则 《南岳总胜集叙》校注 《白衣大士神咒》考 天津松竹斋刊印《观音经》考辩 冶开禅师生平资料汇编校注 《越缦堂读书记·释家类》辨证 三国敦煌写经《般若波罗密菩萨教化经》辨伪 清代藏传佛教事务管理条例列述 《弥陀救苦观音妙法逼瘟真经》略注 《三藏西天取清净解论》校读 《佛教真经》校读 《风流焰口仪范》校注 别时意趣与净土教 别时意趣本义探源 别时意趣流变概说 别时意趣诸宗祖师说 别时意趣会通净土三经 结语 试读章节 5.心识不是外界刺激 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真是太麻烦了,它既不一定在内,也不一定在外。但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的所在,因为这牵扯到一件绝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般的人感觉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与人的意识差不多。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那么,意识的作用与外界事物相碰触、相和合的作用,是否就是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呢?因为你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没有你的意识是不可能产生的。而你的反映外界事物的意识,没有外界事物的存在也是不能形成的。 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观点的合理性。正如刚才所说,意识的作用与外界事物相和合,这就是心识、,那这个心识根本就没有一个自己的体性。试想一个没有体性的东西,又如何去和外界事物相和合呢?就如同概念和定义等抽象的东西相和合,只有抽象的名相,并无一个实际的实体,如果心识就是这样的东西,那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果你认为心识有自己的体性,那么当你自己掐自己的身体时,那个疼痛的感觉是从身体里产生的呢,还是从外界进入体内的呢?如果是从体内产生的,就与在体内相同,应该先能见内。若从外界进入体内的,就与在身外相同,应该能见己面。如果你非说能见的是眼,能感觉的才是心识,所以不能返观己面。还是像以前所说过的,死人也有眼睛,那他还能见吗?如果能见,那他就不是死人。 你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肯定有一个自己的体性,不然的话你岂不是成了行尸走肉?试问心识的这个体性,是一体呢,还是多体?是遍布全身呢,还是不遍布全身?如果心识是一体的话,那当你在用手掐你自己的胳膊时,你的浑身都应该感到疼痛。如果你的全身真的都感到疼痛的话,那也就无所谓说是在具体掐哪儿了。如果你感觉确实有一个具体因掐而感到疼痛的位置,那心识是一体的说法也就不成立了。如果心识是多体的话,则你一人就等同于很多人,那其中哪一个才是你呢?如果心识是遍布身体的,就同于心识是一体。如果心识是不遍布身体的,那当你用手摸头,又同时摸脚时,头如果有感觉,脚就应该没有感觉。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当你同时触及身体的不同部位时,你同时会有不同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心识没有自己的体性,是依靠意识与外界事物相和合,受到外界各种刺激而产生的”这一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6.心识不在中间 既然心识不在内,因为我们看不到体内,又不在外,因为身体与心识不能分离。那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一定在中间了,也只能在中间了。 所谓心识在中间,试问你所谓的中间,必然有一个具体的处所,必然有一个中间的存在。试想这个所谓的中间,是在身上,还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如果这个中间在身上,无论是在身体的哪一部分,都不能认定它就是中间。如果这个中间是指在身体里面,那就如同前面所说的身内相同。如果这个中间,有一个固定的地点或方所,那么这个地点或方所是能够被确实指出来的呢,还是一个抽象的、无法表示的概念?如果是一个抽象的、无法表示的概念,那这个中间就等同于无,就是没有一个中间。如果它确实能被具体指出来的话,那这个中间反而就不固定了。因为当你随便指出一个地点,认定它是中间,那我从东看,这个中间就变成了西,我从南看,这个中间就变成了北。这个中间随着参照的不同而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那么心识所在的标准也就随之混乱了。 如果说中间,不是以上所指的两种中间,而是指自我与外界物质之间的中间。因为没有外界物质,就不可能产生心识的各种分别的作用,而没有自我的分别作用,也就不会产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就如同眼睛能看到外界事物,能看的是眼睛,心识通过眼睛产生分别的作用,故能有外界事物的像产生,这就是所谓的看见(因为光是眼睛是没有分析辨别事物的能力的)。虽然外界事物没有分别的能力,但没有外界事物,也就不可能通过眼睛而使心识产生分别的作用。所以说中间是指在自我与外界客观事物的中间。 就算心识是介于自我与外界客观事物中问,试问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的体性,是具有物质和意识两种体性呢,还是不兼备两种体性?如果是兼备两种体性的话,心识的体性就杂乱了。因为物质本身是没有知觉能力的,意识才有分别事物的能力,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怎么能说心识是介于两者之间呢?如果不兼备两种体性,所谓的自我本身就是一个物质肉体的自我,是没有分别知觉能力的,如同于客观世界的外物一样,那刚才所谓的中间又是什么呢? 所以说不论中间是何种内涵,“心识在中间”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从而批判了“认为心识的存在有一个具体的处所方位,心识是介于自身感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观点。 7.心识不是一无所在 能知能见之心识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亦不在中间。那么这个一切都无所在,不执著于一切的境界,就是心识的所在吧。 如果不执著于一切的这个就是心识的所在,那试问什么是一切的概念?凡是水里游的、陆地上跑的、空中飞的,整个宇宙中间所有的物象,称为一切。如果你说心识是不执著于一切的,那这个心识是有是无?如果这个心识根本就是没有的,那还存在什么执著与不执著呢?如果有一个心识的存在,也就有一个不执著一切的境界存在,那就不能说是没有,可怎么又能称作“不执著于一切”呢? 所以说“不执著于一切就是心识之所在”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8.寻找心识的方法 以上我们讨论了那么多的问题来试图寻找自我心识的所在,但都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这个能知能见的心识到底在哪儿?这不是一个像回答“头在脖子上面”如此简单的问题。不过,在这里我可以简单地将寻找心识的方法告诉你。 人们之所以不能认清自我心识的所在,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事物及自我时,只是停留于本能的心理活动,或只是在部分的思维或知觉中来绕圈子。而人的这一切知觉反应,都是原本清净的能知能见的心识,只是由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景象。可人们不去把捉原本清净的心识,而去追逐本来毫无知觉体性的外物,误把外物作为自己心识的体性。人们所有的知觉反映,都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产生的,而原本清净的能知能见的心识是不随外物变化的。所有的知觉反应都可以返归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作用,而那个无所返归的、被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原本清净的心识。 P18-21 序言 子曰:“三十而立。”《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三立,为死而不朽之道也。然立德于内,立功于外,唯立言通于内外。德立于内,必以言而外显;功立于外,必赖言而内化。今吾恰值而立之年,德未树,功未成,然《佛学论著集》即将行世,故欲先以立言,而后发于功德也。 本集共四卷:卷一为《百喻经》释义,卷二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此二书皆为吾十年前之旧稿,今重加修订;卷三为《佛教三字经》正续汇编校注,及《金刚经述义》、《正信录》之整理,此三书皆为藏外佛典;卷四为《内学杂谈》与《别时意趣与净土教》,前者为文章汇编,后者为专题研究。除已由他社出版之《比丘尼传校注》、《智颉净土思想之研究》、《童蒙佛学》三书外,本集所收,乃吾十年来所撰之佛学文字。 想吾十岁首发文章,十三岁皈依受戒,二十岁出版释经之作,于今三十岁时,百余万字之《佛学论著集》又将成矣。噫!深感岁月迁流,人生不可思议! 翻检本集,满纸旧言,实非立言。然言虽未立,而心志已发。佛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果,何愿不得?”今以十年为期,温故知新,七十尚从心所欲,况期百二十岁乎?其时若能不朽,则功德自不必言矣。 岁在丁亥七月一日,王小明孺童识于北京木樨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