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雕魂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王笃纯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笃纯主编的《雕魂》的作者王笃纯先生是黄杨木雕一代宗师,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凤祚先生的长子,是传承和发展王家黄杨木雕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柱。本书吸收和融汇了学院雕塑在造型能力、艺术处理、创作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长处,展现了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更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活力的面貌一新的黄杨木雕。

内容推荐

王笃纯主编的《雕魂》汇集了作者多年的论著和作品、家族成员中的部分论著和作品、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新闻单位的采访和报导,并配以丰富、详实的照片。《雕魂》记录和反映了以著名的黄杨木雕艺术家,一代宗师王凤祚先生的姓氏冠名,合祖孙三代为干支的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的形成、发展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目录

结缘美术工艺

丰富多彩的浙江民间工艺美术

走进美院的民间木雕大师

美术创作诸问题

华东一朵花

木雕世家

王家黄杨木雕艺术

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作品展前言

淳美秀美甜美

薪火相传木雕风流

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的成就和发展前景

黄杨之美

王家“黄杨木雕”游思漫想

王门女将

王凤祚承前启后

王氏雕刻人才多

一家三代黄杨名作杭城展新容

王家艺术一代艺王

黄杨木雕数王家

姜老的辣,小的也辣

因势取形天人合一

评王家黄杨木雕的艺术风格

闭馆,推迟半小时

王笃纯善为鹅传神

国博相中温州“大师之作”

黄杨木雕

如画的生活

志坚情笃老而弥纯

声价摩天的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唐诗如意

着意生活长怀赤子之心巧夺天工无疑大师风范

羡君刀笔开生面枯木变化作神灵

三代倾雕艺群贤铸辉煌

乐清王家黄杨木雕

西部情怀

爱意洋溢雕凿间

王笃纯的黄杨木雕

走近温州

王家黄杨木雕西博会上夺魁

两张珍贵的老照片

雕魂代相传

美的奉献

有意味的形式

乐清一家五件木雕获金银奖

我市黄杨木雕创全国之最

温州王家黄杨木雕工艺的传承谱系

《竹木雕》木雕名人录

从一个烟嘴想起的

谈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浙江黄杨木雕艺术家王凤祚

王家黄杨木雕技法与艺术风格

燃烧的历史

木雕情怀

我艺术上的起步

力求形与神的完美统

贵在发现巧籍自然

再谈黄杨木雕艺术

乐清的龙档与黄杨木雕

试读章节

结缘美术工艺

葛克俭

1954年,华东文化部艺术处的陈烟桥、陈秋草、朱石基三同志到杭州来,是为发掘、整理、扶植民间美术工艺作一次专门的工作访问。烟桥是木刻界的老前辈,曾亲聆鲁迅先生的教导,秋草是中国画的花鸟画家。我带他们去会见文化局的有关领导。他们说中央文化部要开一次全国性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民间美术工艺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解放前濒于灭绝的边缘,当务之急在于发掘整理,把老艺人组织起来,在生活上、生产上、政治上给予帮助,以免失传之虞。于是,我又肩负了发掘整理浙江民间美术工艺的任务。

这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

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民间美术工艺,有哪些品类,他们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子过河了。

第一步就是组织人力,下去摸底。当时我是省文化局美术工作组组长。我委派贺鸣声、李白新、单眉月、徐荣四人到金华、丽水、温州、宁波、嘉兴各地,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合作,取得他们的帮助。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浙江民间美术工艺主要以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乐清的黄杨木雕的所谓的“浙江三雕”为主,此外还有奉化翻簧、萧山花边、平湖印花布、硖石灯彩、宁波螺甸镶嵌“千工床”以及各地的竹编、堆花木器,还有浦江、平阳、乐清等地的大量民间剪纸。浦江剪纸数量最多,大都出自于民间妇女之手,内容以戏曲人物为主,一般作窗花用,乐清剪纸是用刀在蜡版上刻成,线条非常细腻,一般作为“龙船花”用。至于东阳等地民间建筑物上的砖雕石刻,真是美不胜收,只好由鸣声一一拍摄下来,作为资料保存。

第二步是抽调一批民间艺人集中创作。当时我们选择了艺术品位较高的“浙江三雕”及彩塑艺人在美分院(即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编者注)学习,其中有东阳木雕艺人杜云松、卢连水、黄紫金,青田石雕艺人潘雨辰,乐清黄杨木雕艺人王凤祚,温州彩塑艺人陈鹤亭、南式仁等七人,美分院专门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室”,由朱金楼先生负责辅导,争取在三个月时间内各拿出一件精品参加展览。

1956年春节,浙江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外西湖浙江博物馆举行,琳琅满目,轰动一时。以上这几位老艺人都有作品展览。我现在印象最深的有杜云松的木雕壁挂《梁红玉》,南式仁的彩塑《武松打虎》,王凤祚的黄杨木雕《苏武牧羊》,以及已故艺人朱子常的《孩嬉图》等。

民间艺人集中学习期满后,美分院留下了潘雨辰、陈鹤亭、王凤祚仍在民间美术研究室工作,南式仁到浙江越剧团画布景去了,东阳木雕三位艺人则回乡生产。

1956年6月,浙江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筹备工作除我们美术组这几个人之外,还借调美术幻灯工厂的凌豪,浙江博物馆的钟国仪先生和小沈同志参与其事,我们印制了精美的展品说明书,制作了以平阳剪纸《双鱼》为徽标的纪念章,聘请了二十来名讲解员,在《新民晚报》发布新闻,展出期间,该报辟一专栏,每天介绍一个品类佳作的图片和短文,因此,在上海也同样引起了轰动,华东文化部副部长吴强同志亲临参观,表示赞许。

该年年底,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在北京举行,浙江民间艺人代表是杜云松和潘雨辰,我作为工作人员陪同前往,受到了首都美术界的热烈欢迎,我们参观了中央美术学院,并与该院教师及美术界人士座谈,会见了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参观了故宫等名胜古迹。在代表中间,杜云松先生年纪最长,长长的白胡子,优雅的谈吐,虽是民间艺人,大有长者之风,所以每到一处,倍受欢迎。  这一次全国性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民间美术工艺经过党和政府的提倡,在生产上、政治上都取得了突破,如杜云松、潘雨辰都曾选为省人民代表,黄紫金被当选为政协委员。东阳木雕生产合作社也于该年在东阳横店成立,主要生产雕刻樟木箱、桌椅、壁挂等工艺品,产品由省手工业局帮助推销。现在,每当《浙江卫视新闻》前播放“东阳木雕总厂”的片头,看后总不免想起这段往事。

现在,许多当年的艺人都先后去世了,他们与我的交往是深情的,真挚的。杜云松先生每当省人大开会期间,总要坐大会给他专备的三轮车(那时还很少有小汽车)来看我,说不出的喜悦之情;王凤祚退休回乡,还经常嘱咐他的女婿徐荣同志,勿忘“提携之恩”;陈鹤亭同志在患病期间,还偕夫人到临安来探望我,可惜我到杭州去了,失之交臂,前年接到他病故的噩耗,十分痛惜。

万事起头难,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从无知到有知,是一个磨练的过程。我自调杭州后,对此仍有深厚感情。“文革”以后,老友启枚同志任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已离休),雨辰、鹤亭都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一大批新人脱颖而出,生产规模今非昔比,听说黄杨木雕已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有机会再去看看,那是很有意思的。

(选自《浙江工艺美术》1998年第3期,本文作者1954年任浙江省文化局美术组长)

注:当时称工艺美术为美术工艺。P13-17

序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的黄杨木雕艺术家王笃纯先生编著的《雕魂》一书即将出版付印。该书汇集了他多年的论著和作品、家族成员中的部分论著和作品、国内诸多专家学者的评论、新闻单位的采访和报导,并配以丰富、详实的照片。该书记录和反映了以著名的黄杨木雕艺术家,一代宗师王凤祚先生的姓氏冠名,合祖孙三代为干支的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的形成、发展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对王家黄杨木雕工艺的传承谱系,对一些精品力作的美学评价,对艺术学派的总体面貌和每个成员个人艺术风格所具特色的概括都是非常权威的。因为这些文章的作者中,有不少正是我们非常熟悉而又十分敬仰的著名学者、专家、美术评论家和工艺美术家。如已故的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已故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专家邓白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杨成寅先生;已故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史论家顾方松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傅维安先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美术评论家高照先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潘耀昌先生;原《浙江工艺美术》主编、著名工艺美术专家都一兵先生;原《浙江工艺美术》副主编、工艺美术评论家王其全先生等。时隔许多年,重新阅读他们的题词、文章和讲话,倍觉权威达人的睿智,也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王家黄杨木雕艺术高度的理解。本书刊登了1990年华君武先生亲临王家观赏王家的木雕艺术作品后的题词——“姜老的辣,小的也辣”,真是堪称一绝。华老以其高超的艺术鉴赏力,用漫画大师特有智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一语中的地赞扬了王家黄杨木雕世代相传,人才辈出,技艺高超,作品精湛的特点。至今复读,仍觉回味无穷。当我们把这些散落的记忆和零星的片段汇集在一起审视时,就可以透过这些表象,更深切地感触到王家黄杨木雕之“雕魂”的无处不在和无所不能。会懂得当一个人魂系梦绕于某一个理想和目的时,便会进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会理解当一个家族,一个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团队为着同一个理想和目的而奋斗时,必定会产生更加巨大的震撼力和辉煌。还会领悟到“魂”就是一种潜藏着的崇高精神,它引导和鼓舞着人们的行为,成长和成熟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并在行为持续的进程中得到更大的传播和发扬。

雕魂塑造了一个家族对木雕艺术坚定守望的精神。从王凤祚先生13岁那年手握雕刀算起,王家祖孙数代绵延不断地从事黄杨木雕的艺术创作,至今已有93年。近百年来的风雨动荡,民间艺术生存状况的起落变化,摩登时代各式各样的功利诱惑,都没有能动摇这个家族坚定守望民间艺术家园的信念。王家从事木雕艺术颇有成就的就有28人,如果再加上有出息、有成果的徒子徒孙们,至少带动和凝聚了一支上百人的木雕艺术家群体队伍,创作了难以数计的艺术作品和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佳作。既培养了人数众多的立足于民间工艺雕塑的优秀人才,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民间木雕艺术品的宝库。如今,王家黄杨木雕日益兴旺发达,作品的艺术质量也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海内外客商云集,出重金亦难购得一件好作品。

雕魂塑造了一个家族对木雕艺术积极进取的精神。王凤祚先生从一个民间艺人进入高等美术学府从事木雕创作和教学工作,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求知态度和广收博取,技艺精湛的动手能力,令美院的教师和学生们惊叹。此后,他继续探索如何吸取学院雕塑的长处,把它融化到民族民间雕塑的血脉中去。为此,他严厉地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徒弟在拜师学艺的同时,还应当去美术学院学习深造,知而获智,方能智达高远。在长辈的督学下,王家的子弟们纷纷去美术学院培训、进修或就读完成大学学业、研究生学业,然后继续从事木雕艺术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工作。这种不安于现状,发奋图强的战略措施,如今已收到了成效,这个家族的木雕群体已被专家们冠以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它立足于保留和继承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特别是黄杨木雕的民族民间特色,又吸收和融汇了学院雕塑在造型能力、艺术处理、创作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长处,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更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活力的面貌一新的黄杨木雕。

雕魂塑造了一个家族对木雕艺术不断创新的精神。王凤祚先生是一位勤于思索又善于思索的木雕大师,他对每一件作品都有特殊的想法和追求,都有努力超越自我的新的创造。这种勇于创造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探索在王家这个木雕艺术群体中也得到了尽情的发挥。王凤祚木雕艺术学派虽具有作为一个学派的共性所呈现的特色,但由于每个成员的个人经历、性格爱好、学识素养的差异,仍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个人特色。当各自在选择和确立个人风格时,就意味着必须走一条与前辈和旁人不同的创新之路。当各自在个人风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登高时,就意味着必须走一条与自己的昨天相比更清晰的创新之路。观赏他们的作品,不难看出他们在确立和发展个人的艺术风格时,下意识地坚持各走各的路,尽量拉开距离,绝不趋于雷同。正因为如此,王家的黄杨木雕才显得丰富多彩,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长处,令人美不胜收。

阅读《雕魂》一书,无疑会被这个木雕世家“守望、进取、创新”的家族精神所感动。在民间工艺美术行业,子承父业,师徒相传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但具有如此悠久的传承历史,拥有如此庞大的家族艺术群体,培养了如此为数众多的优秀艺术人才,创作出如此多得难以计数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如此具有影响力的木雕艺术学派却是很难见到的。这样的家族不仅在民间工艺美术底蕴深厚、兴旺发达的浙江温州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寻访,恐怕也至多是凤毛麟角而已。探究这个家族成功的秘诀,雕魂——这种崇高的精神,便是其永恒的力量所在。

编著本书的作者王笃纯先生是黄杨木雕一代宗师,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凤祚先生的长子,是传承和发展王家黄杨木雕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柱。他毕生为黄杨木雕的繁荣而呕心沥血,以“守望、进取、创新”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感染和引领这个家族脚踏实地去实现父亲的遗愿。虽然他已年逾70高龄,但仍充满着创作热情,不断地雕出新的作品,不断地关注着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进步。我与王笃纯先生相交甚深,感悟其正派、厚道、勤勉、热忱,具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且颇有兄长风范。在家族成员中,在黄杨木雕业内同行中,均享有崇高的威望,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遵嘱为其《雕魂》一书写上几句,借此以表示我对王笃纯先生及王家黄杨木雕世家的敬意。

高而颐

2011年5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