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部分国际对话的选集。这里辑录的都是“口头文学”,目的是方便更多读者的阅读。大部分是现场答问,完全是随机应对;对象是各色人等,涉及的领域自然广泛。其余部分是备有参考稿的演讲,因为时间限制,往往需要用比较短的篇幅对所讲的主题作出高度的概括。提交各类国际讨论会的论文,也可以视为国际对话,为了不使这本书篇幅过大,都没有收入。
所有对话,都是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梦奎国际对话录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王梦奎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部分国际对话的选集。这里辑录的都是“口头文学”,目的是方便更多读者的阅读。大部分是现场答问,完全是随机应对;对象是各色人等,涉及的领域自然广泛。其余部分是备有参考稿的演讲,因为时间限制,往往需要用比较短的篇幅对所讲的主题作出高度的概括。提交各类国际讨论会的论文,也可以视为国际对话,为了不使这本书篇幅过大,都没有收入。 所有对话,都是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内容推荐 这本书,就是作者部分国际对话的选集。这里辑录的都是“口头文学”,目的是方便更多读者的阅读。大部分是现场答问,完全是随机应对;对象是各色人等,涉及的领域自然广泛。其余部分是备有参考稿的演讲,因为时间限制,往往需要用比较短的篇幅对所讲的主题作出高度的概括。提交各类国际讨论会的论文,也可以视为国际对话,为了不使这本书篇幅过大,都没有收入。所有对话,都是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我以为这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附录有三篇文章。一篇是1990年5月赴韩国参加东方经济研讨会归来所写的《韩国印象》,当时两国尚未建交,这里除了对韩国情况的考察介绍外,还对发展两国经济和政治关系提出了建议。一篇是《苏联见闻》,是1990年8月苏联解体前夕到那里访问归来所写的,如实记录了当时我所感受到的苏联上下混乱、动荡、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状况,现在作为历史资料,还有阅读价值;何况,苏联解体对尔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另一篇是《老挝归来》,是作者应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和政府的邀请,在老挝高级干部会议上报告归来所写的报告。 目录 在东方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中美经济学家讨论会闭幕时的讲话 在老挝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 和潘文凯副总理率领的越南政府代表团的谈话 和匈牙利社会党副主席塞凯赖什·伊姆雷的谈话 和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的谈话 和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的谈话 和越南经济考察团的谈话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农业局局长哈特·维 耶特的谈话 和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代表团的谈话 和阿根廷国务秘书豪尔赫·卡斯特罗的谈话 在“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求同存异和存同求异 答日本听众问 和韩国汉城国际论坛代表团的谈话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部演讲后答问 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演讲后答问 在第一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总结讲话 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 在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20周年纪念暨第20届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中国金融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和澳大利亚议会代表团的谈话 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世界华人论坛的演讲 和美国专家谈中美贸易逆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作用 和日本前驻华大使佐藤嘉恭的谈话 和美国民主中心主席艾伦·温斯坦的谈话 和老挝党政代表团的谈话 在第十二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的演讲 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世界经济 和美国共产党主席塞缪尔·韦伯一行的谈话 餐桌上的话题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第22届年会开幕词 世界潮流和有机农业 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 在中英论坛的演讲 和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的谈话 和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莱特的谈话 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东亚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和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安德鲁·高尔斯的谈话 在哈佛商学院校友会的致辞 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约翰·桑顿的谈话 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的谈话 在21世纪论坛的演讲 和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驻华代表马和励的谈话 和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谈话 和英国汇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爵士的谈话 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调 和欧盟议会代表团会谈时的发言 中国发展的轨迹 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的谈话 在第27届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 在东亚投资论坛的演讲和答问 附 录· 韩国印象 苏联见闻 老挝归来 试读章节 中美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政策讨论会,从本月14日开始,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成功的讨论会。西蒙先生在会议开幕时说,希望大家走出这个会场时感到满意。从中美双方二十多位专家的表情观察,我以为各位是满意的,至少没有太大的失望。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我向远道而来并且经过一周辛苦工作的美国学者表示感谢。这里我要特别提到,西蒙先生为组织这次会议所做的出色的工作。我还要感谢盖特勒先生,因为福特基金会为组织美国专家前来参加这次讨论会给予了经费支持。我也要向出席这次讨论会的中国专家表示感谢,他们都是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出席这次会议的。 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加强中美两国学者的联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经过一周时间的共同努力,我认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说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彼此间还有一些生疏,现在我们不但互相认识了,而且有了更多的了解。讨论会气氛越来越热烈,彼此坦诚直率,各抒己见,争相发言,正说明这次讨论会的必要。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讨论,有这么多的意见需要发表,证明经济学家暂时还不会失业。我们的讨论会,正像中国古文里说的:“谈笑有鸿儒。”讨论会的成功,要归功于中美双方的“鸿儒”。美国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在发言中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中方的学者,特别是主要评论发言人,仔细阅读了美方学者的论文,认真地作出了自己的评论,也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情况,使美方学者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性,是中国经济学家所关心的。由于时间关系,有些问题没有来得及仔细讨论,这有待于我们今后继续努力。如果有哪一位与会学者的发言未能在时间上得到保证,那并不是我的本意。尽管如此,我还要向未能有充分时间畅所欲言的中美双方学者表示歉意。 几天来我阅读了10位美国学者的论文,听了每一位学者的发言。美国学者都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祝愿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取得成功。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我想指出,每一位美国学者尽管讨论的具体问题不同,但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这里只能讲一些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几点。例如: 格罗教授在调查了200多个企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引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作用,进一步搞好消化、吸收工作。西蒙教授阐明了技术进步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中国技术设备引进过度重复和保护民族工业不力的缺点。这些方面确实是我们需要认真加以改进的。 珀金斯教授在论述中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指出面对过度的需求,国家要直接控制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以防止成本上升推进通货膨胀。否则,需求拉动,加上成本推进,双重压力会使价格螺旋式上升,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他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了不行,保持7%~8%的增长速度比较合适。这些意见都是值得重视的。 丹伯格教授是比较体制专家,他提出,中国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这一转换带来的利益应属于社会,而不是归个人所得,转换的代价也应由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担。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是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我对哈里‘哈丁博士表示钦佩,他作为政治学家,对于中国经济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对经济学家高度专业化的发言没有感觉枯燥。他正确地认为,中国由于前几年经济过热,现在稳定经济,实行紧缩政策是必要的,并且问道:如果紧缩政策放松,能否避免经济再次过快扩张,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复归?这个意见值得重视,中国坚持治理整顿的方针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危险的出现。 P11-13 序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不仅对中国命运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走向世界并且日益壮大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面对中国这个新成员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和其他事务,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都有一个相互了解和适应的过程。 中国非常谦虚和认真地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眼界大开,对促进国内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世界也在了解中国,其中不乏深入研究和真知灼见,也有日益广泛的友好交往。但是,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相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就差得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百多年来西方国家主宰着世界经济和政治,养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唯我独尊的傲慢,以及现实的政治偏见。加上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隔膜,更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困难。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也有不了解、误解甚至曲解。 我们需要更积极主动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在世界颇具影响的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亚洲正在蓬勃发展——但是谁把这件事告诉全世界?在电视和网络上,在报纸和杂志上,在会议和论坛上,把这件事告诉全世界的基本上是同样的面孔——西方人。”又说:“随便去亚洲的一家书店看看,谁在向我们讲述如何解读政治或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发展中获益?谁在为地区各大商业报纸和杂志工作?谁主持着亚洲主要的商业论坛?”这都是事实。中国人需要更多的直接参与。 因为所从事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关系,我有比较多的国际对话的机会。对话的对象,有国家元首,国会领袖,政府要员,专家学者,工商巨子,以及社会活动家,不少是颇有影响的人物;所讨论的是国内外大事,有实际问题和政策问题,也有理论问题。在多年来的国际交往和对话中,我一直在努力用不同交往对象所容易理解的话语和比较灵活的表达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研究问题存同而求异,交往和相处则求同而存异,通过坦率交换意见而扩大共识。讲情理,重事实,用确凿的材料介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说明中国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同时表明我作为中国学者和政策研究咨询机构负责人的观点和立场。这样做,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多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交往多的还增强了友谊,我从中受益匪浅。我知道,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身后是伟大的祖国,我肩负着应有的责任。 这本书,就是我部分国际对话的选集。这里辑录的都是“口头文学”,目的是方便更多读者的阅读。大部分是现场答问,完全是随机应对;对象是各色人等,涉及的领域自然广泛。其余部分是备有参考稿的演讲,因为时间限制,往往需要用比较短的篇幅对所讲的主题作出高度的概括。提交各类国际讨论会的论文,也可以视为国际对话,为了不使这本书篇幅过大,都没有收入。所有对话,都是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的,我以为这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附录有三篇文章。一篇是1990年5月赴韩国参加东方经济研讨会归来所写的《韩国印象》,当时两国尚未建交,这里除了对韩国情况的考察介绍外,还对发展两国经济和政治关系提出了建议。一篇是《苏联见闻》,是1990年8月苏联解体前夕到那里访问归来所写的,如实记录了当时我所感受到的苏联上下混乱、动荡、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状况,现在作为历史资料,还有阅读价值;何况,苏联解体对尔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另一篇是《老挝归来》,是我应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和政府的邀请,在老挝高级干部会议上报告归来所写的报告。这三篇文章都有对话的内容,但不大合乎本书“口头文学”的选择标准,一并作为附录。 2008年1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