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老了。
喊叔叔的人越来越多,叫爷爷的不时出现;过去给别人介绍妻子时,称谓是媳妇或者爱人,现在只好称老婆了,因为称媳妇容易被误解成儿媳妇;坐公共汽车时,开始有人让座了;偶尔去歌厅吼两声,只会唱《达坂城的姑娘》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新歌基本唱不来;“碎碎念”、“屌丝”、“欧巴”等网络语言至今也没弄明白准确含义;从饭店出来,总能听到门迎甜甜的声音:“您老慢走!”嗨!我怎么就老了呢?掐指一算,哦,过年就六十了。
当知青时,看到几个四五十岁的农民,坐在墙根吧嗒吧嗒抽旱烟、晒太阳,心里想:这些老汉没事干等死哩!自己到了三十岁时,突然有了光阴如梭的感觉,想起坐在墙根抽旱烟的老汉,心里一阵阵悲凉——再有十年自己就是老汉了。于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了,工作上加紧节奏,生活上丰富内容。
一转眼,四十岁了,再一转眼,五十岁了。小时候天天盼过年,现在一眨眼,咋又过年了?此时,深刻理解了毛主席诗词“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意境。后来工作不断变动,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五十多了。
性格变了,脾气变了。不再有少年的轻狂、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不随便发脾气了,因为过阵子发现那些都不算事;不抱怨生活的不公了,因为生活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不评价别人的好坏了,因为别人并不影响你的生活起居与追求;给乞丐投几个硬币,心里会舒坦许多(尽管知道有些是骗子)。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要问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时间也是无情的,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被时间老人刻上岁月的印痕;再辉煌的过去,也会被新的辉煌代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浩渺的宇宙里,地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星星,匆匆的光阴不会等待你的迟疑。突然想起朱自清的《匆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老了,盘点一下过去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没有价值的扔掉。有个熟悉的老干部,退休后整理了几天资料,发现全是各个时期的工作报告、总结,还有几摞精心剪贴的报纸。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又否定今天。最后感叹说:“干了一辈子无用功!”其实道理很简单:财富是有限的,精神是永恒的。留下精神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老了,不要感叹人走茶凉的世态,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到什么时候就有什么时候的圈子。如果你是肯吃亏的人,人缘自然好,人缘好的心态自然好。尖酸刻薄,不积口德,你不走茶也凉了。
老了,加强锻炼,注重保健是必要的,但不要相信广告,不要迷信讲座,更不要被微信忽悠着走。相信科学,结合实际,顺其自然,量力而行。
老了,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你尝遍了人间的五谷山珍,体味了世道的酸甜苦辣,看够了江河山川美景。有多少同僚们先你而离去,活着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健康地活着就是更大的胜利。
老了,有充裕的时间,过去的业余爱好,都可以当作正事来做。书法、美术、文学、音乐、收藏等,都是可以陪伴终生的事业。本人爱好文学写作,业余时间写过好几本书,但没有一本可以冲出去的。就好像收藏宝贝,全买来些山料、B货、赝品,最终没有多大用处。老了,时间由自己支配,潜心创作应该是不错的选择。P1-3
写在《别问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出版之际
看着这本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我想,这可能是我业余时间写出的第十本文学书籍了,也应该是我在岗期间的收官之作了。
我写作一直是业余的,水平也很业余。同事常常问我:“你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写作啊?”我会模仿名人的话回答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其实这是场面上的官话。
我始终认为,人的一生应该丰富多彩。事业、家庭、业余爱好缺一不可。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家庭是温馨的港湾;业余爱好是丰富生活的调色板。这三者互相补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有了单位,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有了安全感、归属感。如果你是小草,单位就是你的地;如果你是小鸟,单位就是你的天空,离开单位你啥啥不是。家是个港湾,是远航的船只停泊休息的地方;也是温馨的鸟巢,是疲惫的鸟儿栖居的地方。家里的事情一定要处理好,包括对父母的孝敬,对子女的教育,这是责任,也是义务。千万不要说“只为大家不为小家”的大道理,“大家”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如果“小家”都乱七八糟的,何谈大家的安定团结?不可想象一个连家都理不好的人,能安心地在单位把工作上的事情处理地游刃有余?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业余爱好也很重要,没有爱好的人朋友就少,圈子就小,视野不宽阔,心情不愉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爱好,生活就会丰富多彩。
我的业余爱好较多,文学写作、旅游照相、音乐歌唱、棋牌麻将。像我的工作一样,调动部门多,行业跨度大:组织、公安、外事、卫生、交通等等,啥部门都干过,啥工作都不精,如万金油般到处抹,治不了病,但也不害人。
爱好多了朋友就多,每一种爱好都有一个朋友圈子。诸多爱好中,坚持较好的应该是文学写作,当然这与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起步时作为通讯员,文字水平得到了单位和社会的肯定,因而一发不可收,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充实,越走越愉悦。在公安局工作时,写出了案例报告文学集《香山下的阴影》;在外事办工作时,出国机会多,写出了散文集《人在旅途》;在卫生局工作时,编辑出版了《人活百岁不是梦》如此等等。写作、阅读,无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字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工作。
现在这种爱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灵感一来就想写,一写就激动,一激动就出来好文字,如果发表出来就高兴很长时间。至于别人怎么想、怎么评价,我从来不关心。写作填补了我的业余时间,特别是感觉无聊时候的时间,使我充实并且具有成就感。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所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为此,我不敢浪费一丁点儿时间。文学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是一条崎岖险峻的盘山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铺满霞光与鲜花的道路,即使登不上巅峰,路上的风景也足以让你陶醉。有付出,必有收获,苦中有甜,甜中有苦,但不论怎样,写作都是对心灵的滋补,对精神的彰显。当物质已不再成为多数人生存的压力时,更多的人便会转而追求一种更有质量更有意义的生活。文学这种爱好可能要伴随我的终身,只要我有思维它就会伴随着我。从健康角度讲,勤动脑、常思考的人不得老年痴呆症。
这本书,我取名《别问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是我近期写的一篇散文的题目。我常常感叹时间如梭,人生如梦,一眨眼,怎么就六十了?怪怪的。岁月不饶人啊!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吧。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能潇洒快乐地活着,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给亲朋当累赘才是真功夫。所以,我的爱好会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会由业余向专业发展。
此书即将付梓。在此,我要感谢交通作协给我们创造的这次出版丛书的机会;感谢省公路局领导和公路集团公司有关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为此书校对、编辑、印刷付出艰辛劳动的副研究馆员滕茉利同志;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的努力。
朴实
2015年10月
序一般由作者本人或是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人来写。一天,我谈了对朴实新作《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想后,朴实竟然让我写出来,说可以作为书的序言。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别揽磁器活”。我推辞说:“还是找个名人写吧。”但朴实说:“没有人规定,序一定要名人来写。文章写得不好,就是叫名人写个序你也成不了名人。”我不好再推辞,就写一篇文章,权作序吧。
余光中曾说:“一篇上乘的序言,因小见大,就新喻远,发人深省,举一反三,功用不必限于一本书,一位作者。”但我能力有限,还是只说说此书和作者吧。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多数领导和官员,工作上严肃刻板,生活中寡言少语。偶然一次机会,在报刊上看到朴实的旅行散记《人在旅途》的有关评论,评价颇高,便心生好奇,于是趁工作接触的机会,索要了一本。
这一读,便肃然起敬了。原来领导也有很文艺很平易近人的一面。一本十万字的作品,承载了太多:不但有异域风情,人情世态,更有自己的体会感悟。我想,没有疏旷清远心境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他的文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朴实,源于天然,无须雕饰。
这些年,朴实在文字的海洋里,辛勤耕耘,自如挥洒,看看这几部主要作品的出版年月:1993年《香山下的阴影》、2003年《岁月留痕》、2004年《风雨人生路》、2006年《人在旅途》、2009年《幸福在路上》、2011年《幸福的感觉淡淡的》、2013年《青春不迷茫》、2014年《老兵不走》和《老兵日记》、2015年《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便知他是多么勤奋。二十几载,在工作之余,竟出版了十本文学著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写作体裁多样,写作内容广泛,这样的节奏几乎赶上专业作家了。当然这也无愧于他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著名文学艺术家、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交通作协副主席等称号、职务。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朴实的散文集《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马上就要付梓了,这是他业余时间写出的第十本书了。工作岗位多变的朴实,在阅尽人世浮华,经历纷繁复杂的社会后,终归于生活的简单与平淡。这本散文集是他多年的生活感悟所得,四十六篇文章,皆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用素洁的文字,叙说着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生活的思考,对工作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字里行间流淌着独特见解。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一花一草,都是朴实创作的源泉。这些平常的人和物、事和理、花和草经过他的提炼、升华、便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味道,言词间充满了他对事业、亲情、人生境界的浪漫、乐观,向上的风采与情怀,无处无刻不在传递着正能量,莫不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感悟。 有些文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哲理。《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有一段描述“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要问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时间也是无情的,再美丽的容颜,也会被时间老人刻上岁月的印痕;再辉煌的过去,也会被新的辉煌代替。”
在《甲方乙方》中,他写道“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到现在,虽说到处坑坑洼洼,但毕竟还是有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那就是诚信经商、良心为本的契约精神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材实料,不虚不假,为人正直,才是从商之本。”简短的几句话使你明白,在诚信缺失的当下,怎么做人,怎么做企业,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为人正直的高尚情操。
“其实老百姓对这种脸谱早有定论,叫笨狗扎个狼狗势!话丑理端,入木三分。笨狗,何以要扎狼狗势呢?无非是在造势,抬高自己,显显威风,但往往适得其反。那什么脸谱好呢?愚以为无论台上台下还是本真者好。还是引用小平同志那句话,以‘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好。”这是《主席台脸》中的几句话,寥寥几笔,辛辣地讽刺了主席台上某些领导的装腔作势。这些创作灵感来自于他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
还有些文字看似普通,却在潜移默化中,走进您的内心深处。在《夺命的不仅是客车》中,他这样写道“在每一次遗憾和反思之后,在接踵而来的一个个会议落实安排之后,在抽调更多的人去抓安全抓落实之后,我们能不能从珍视生命入手,思安全之根源,戒浮躁之情绪,订规范之制度,把每个生命的安危倾注于内心,把每个鲜活的生命当作自已的家人,这样,安全既在表面,更在人心深处。”这些纯粹干练,宁静朴实的文字,彰显着他工作中、生活中敏感而睿智的思考。也只有内心有了格局、有了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夜宿武当山》也是我喜欢的,正像他所描写的:
“山里的夜,更显寂静,依稀可听到蛐蛐的叫声,这种感觉久违了。朦胧中,我感觉是睡在奶奶的土炕上,又似乎是睡在知青组的通铺上,仿佛看到了夏夜流萤,听到了池塘蛙声。这一夜我回到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人生好像不是百年,而是几百年,可以返回去再活的……”对流年的回忆,对人生的感悟,朴素的情怀里有没有禅意盈盈?
《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部散文集里,还有很多富有哲理、富有思想、富有禅意的文章,犹如春天的花香,在空气中芬芳着,弥漫着。
《淮南子》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朴实从政多年,利用工作之余,写有100多万字的著作,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心生敬仰。他的文字如一坛陈年佳酿,隽永绵长,在岁月的长河里,吐露着芬芳。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这是朴实常说的一句话。
“当官一阵子,文学一辈子”这是我看了朴实作品的体会。
蒲力民,笔名朴实,陕西凤翔人,大学文化程度。当过农民、工人、警察、公务员。已出版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八部。
《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本散文集是他多年的生活感悟所得,四十六篇文章,皆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用素洁的文字,叙说着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生活的思考,对工作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字里行间流淌着独特见解。
“山里的夜,更显寂静,依稀可听到蛐蛐的叫声,这种感觉久违了。朦胧中,我感觉是睡在奶奶的土炕上,又似乎是睡在知青组的通铺上,仿佛看到了夏夜流萤,听到了池塘蛙声。这一夜我回到了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人生好像不是百年,而是几百年,可以返回去再活的……”对流年的回忆,对人生的感悟,朴素的情怀里有没有禅意盈盈?
朴实著的《别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部散文集里,还有很多富有哲理、富有思想、富有禅意的文章,犹如春天的花香,在空气中芬芳着,弥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