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墨菲定律(经典收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张文成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我”的认识——一个正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其他反馈渠道,“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

然后,“我”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之后,“我”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相反,在同样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我”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假装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伪善之人”。这个评价会让“我”审视内心,相信自己参与慈善并不是因为伪善。于是,“我”会产生愤怒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中也进一步认清自己——“我”绝不是一个伪善的人。

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佛心里住着魔鬼,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说最后,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圣人。

这就是一个“镜中我”塑造“真的我”的过程,故事虽然俗套,可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却非常充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碰到类似的场景:

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

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其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

可见,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目录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内容推荐

张文成著的《墨菲定律(经典收藏版)》是一本揭示人类潜在种种心理效应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墨菲定律”。本书从自我认知、经济管理等方面入手,带出了一个个对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诸多影响的心理学、管理学定律、法则,将一个个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人们正确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

编辑推荐

张文成著的《墨菲定律(经典收藏版)》是一本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心理学法则的书。

本书分为十三章,介绍了破窗理论、沉锚效应、镜中我效应、路西法效应、互惠法则、禁果效应、凡勃伦效应、德西效应、鳄鱼法则等七十四个经典的人生定律、法则、效应。在简单地介绍了每个法则或定律的来源和基本理论后,作者就如何运用其解释人生中的现象并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等进行了重点阐述。

这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改变命运的人生枕边书。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理智地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走上成功的道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6: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