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一个令人无比敬仰的名字!您也许知道,这个名字标志着的是一代书法巨擘大师,是风骨健劲的颜体的开山祖,却可曾知道,颜真卿笔下的一竖一横,出自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的伟大灵魂,一撇一捺,熔铸着对申华河山土地、对庶民百姓的深深热爱之情?可曾知道,颜真卿的名字,因为一串虽然古老却令人心神悸动、热血沸腾的故事而更加流光溢彩?
《颜真卿》(作者权海帆)将一代书法巨匠和一代能吏廉臣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传神地展现了出来,大开大阖,波澜壮阔,创造性地还原出颜真卿这个有血性、敢担当、心忧天下、宁死不屈的历史人物形象,打通古今,震撼人心。
《颜真卿》将一代书法巨匠和一代能吏廉臣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传神地展现了出来,《颜真卿》作者权海帆以高山仰止的崇敬、澎湃的激情、严正的历史眼光和文学叙述,让这个中华文化巨人形象,巍然矗立于当代读者面前,其意义不只在于怀古,更在于今人的文化人格建设,可谓立意高远,用心良苦。
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凛冽的寒风夹带着沙尘,呼啸着、撞击着平原郡衙门内太守书房的门窗,不断发出沙沙沙的嘶吼和声响;摇动着、摧残着庭院中那棵古槐,粗可合抱的巨大躯体战栗着、抖动着,枯枝儿不住咔嚓咔嚓地折裂着、跌跌撞撞地坠落着。
太守颜真卿在书房内心事烦乱,面前的《太宗书论》无论如何难以阅读下去。他信手提笔濡墨,在纸上随意挥洒,驻笔一看,写下的竟是“居安思危”四个大字。颜真卿轻轻地摇着头。,觉得这四个字写得端庄倒也端庄,圆润倒也圆润,却似乎缺乏雄毅,缺乏筋力,很不合心意。自从九年前在长安聆听了名满华夏的当今书法大家张旭传授笔法以来,经过五年的刻苦磨砺,颜真卿的楷书、行书已开始脱出初唐笔致,而自立一家面目,写出了《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东方朔画像赞》及其《碑阴记》等多幅颇得好评的作品。然而,颜真卿觉得,自从来到平原郡担任太守以来,却写不出一幅令自己满意的字来。莫非从此便断长进了吗?不进则退,难道一个四十六岁汉子的书法,就该走下坡路了吗?他不甘心地从鼻孔里嘘出一股气来。
颜真卿焦躁不安,时而翻书,时而握笔,时而踱步,时而抚须,时而对着墙上那两张自己亲书的横幅、条幅久久瞩目。横幅写的是:“为仁由己”;条幅写的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他的心中翻波涌浪,雷鸣风吼。
有消息传来,安禄山已于初九调集他的全部兵马,除少量兵力留守范阳、平卢、大同外,会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族兵马,号称二十万大军,以讨伐奸贼杨国忠为名,于范阳插旗造反。他命令各路兵马连夜出发,第二天清晨在蓟州城南誓师。天空阴霾重重,寒气逼人,“安”字大旗在砭骨的寒风中猎猎抖动。两名侍卫各自拉着的、吐着血红舌头的大黑狗,虎视眈眈地站在大旗两侧。在沉闷的鼓声、呜鸣的角声中,长着一双鹰隼般眼睛的安禄山,挺着肥硕的大肚子,身着全副盔甲,在左右副帅史思明、安庆绪的陪同下,威风凛凛地检阅了全部人马后,命令将军何千年、高邈率领精锐骑兵二十人为先锋,以向朝廷进献善于骑射的兵士当禁军的名义,驰奔长安。接着,他右手按着佩剑,发出训令:“各部人马,务必听从号令,勇往直前,直指京师!擒奸贼!清君侧!”
各部兵士跟着安禄山振臂高呼:“擒奸贼!清君侧!”
安禄山满意地点了点头:“擒奸贼!清君侧!不达目的,誓不休兵!”
各部兵士又一次跟着安禄山振臂高呼:“不达目的,誓不休兵!”
安禄山的一双鹰隼眼圆睁着,从左至右,将面前杳无声息、大气儿不敢出的各路人马扫视了·遍,倏地拔剑在手,狠狠地刺向身边的一只大黑狗。鲜血随着安禄山的抽剑,从大黑狗的腹腔内喷射而出,大黑狗来不及号叫,只呜呜的一声,便倒在了血泊中。
安禄山看了一眼在血泊中痉挛、抖动的大黑狗,面对众兵士,两眼中凶焰四射,声嘶力竭地大吼道:“有敢于非议者,斩无赦!有敢于违抗军令者,斩无赦!有敢于惑乱军心者,夷灭三族!”
安禄山在黑狗身上擦了擦血污,插剑入鞘,登上铁车,一挥手,誓师大军雄赳赳地向南进发。所过之处,烟尘千里,喧声震天;汹汹气焰,无以复加。
此事早就在颜真卿的意料之中,他也为此早就做了提防。颜真卿是前年,即天宝十二载六月,来到平原出任郡守的。当时,他就发觉了安禄山反叛的迹象,也曾为此暗地向朝廷上书,却被杨国忠扣压不理。出于无奈,颜真卿只有自做防备,趁着连绵淫雨,整修城墙,疏浚城河,募集兵勇,积蓄粮草。此事引起安禄山的注意,多次派出暗探,窥视动静。只是由于他巧加遮掩,常常邀集文人雅士,游览山水,题诗吟咏,泼墨撰书,才使安禄山误以为颜真卿不过一介风雅书生耳,不把他放在眼里,不以为虑。 而今,安禄山真的造了反,颜真卿在满腔怒火燃烧之余,心底却反而渗出了一丝儿欣然,生出了一缕儿平静。这厮早已秣马厉兵,磨刀霍霍,而朝廷却深信其忠贞不贰,屡屡为之加官晋爵,毫无提防。如今,,虎狼之心毕露,反叛之相已明,这厮再不能欺蒙圣上,再不能蒙骗大唐臣民百姓,这岂不是好事么?然而,天下太平自久,百姓百余年不见兵器盔甲,猛然遇到大兵出动,怎能不震惊恐惧!这厮问鼎于朝,势必攻城略地,腥风血雨,致生灵涂炭,万民遭殃。而况,大唐朝上上下下沉迷于太平盛世,刀枪入库、兵不思战、马不加鞍,剪灭此等元凶,岂其容易乎?想到此,颜真卿的心中又波卷云涌,心浪如潮。
颜真卿正自思索,判官李择交入内道:“禀大人,从太原逃来的人说,安禄山派何千年、高邈昨日到了太原,副留守杨光徽出城迎接,被何千年掳去,还杀了不少人。”
“这伙叛贼!杨光徽,软骨头!可耻!可耻!身为朝廷命官,却开门迎贼,让许多人掉了脑袋,该当天诛!你先去安排兵士,继续打探叛贼消息,然后到这里来!”
李择交应命而去。这时,一大块窗纸忽然被风沙撕破,呼啦啦地嘶鸣着、抖动着。破洞愈来愈大,沙尘顺着破洞,向屋内一股股地灌来。贴在两边墙上的横幅,条幅也嘶啦啦地响动起来。颜真卿不禁打了个寒噤,急忙呼喊:“来人!”
衙役张云子应声前来,看见窗户纸就要被嘶吼着的狂风整个儿撕去,墙上的横幅、条幅,案上的纸笔,架上的书卷,在狂风中飘飞摆动,慌忙取了纸和糨糊去糊窗。然而,风太大,糊了被吹开,再糊了又被吹开,急得张云子无可奈何。还是颜真卿急中生智,拿了一块木板,从窗户外面挡着,张云子才得以从里面把窗户糊好。张云子整理好被风吹乱的横幅、纸笔、书卷,打扫、拭净了地上、案上的沙尘土灰,又给火盆里添了木炭,道:“老爷,还有事吗?”
“你去把上司马李平,参军刁万岁、和琳、徐皓、马相如、高抗朗等请来,快!”
颜真卿看着张云子走了出去,想起杨国忠的种种奸佞行径,种种惑君欺臣的劣迹,种种掠夺民田、鱼肉百姓的罪恶,特别是想起两年前,竟因自己不肯依附于他,假以选任强干加强地方的名义,将自己由天子身边的兵部员外郎发往这山高皇帝远的平原郡任太守,不禁在心里道:安禄山此举也许会使圣上分清忠奸,铲除奸佞,以正朝纲,岂不大快人心!然而,安禄山之意,并不在于铲除奸贼杨国忠,而在于篡权窃位,岂可相容?容则与叛贼同流,岂人臣之所为?岁寒识松柏,板荡知良臣。在这国家蒙难之秋,一定要以身报国,绝不容叛贼在我平原郡得手!
颜真卿正自思索,夫人殷蕴秀在丫鬟小玉陪伴下来到了书房。颜、殷两家世代为亲,颜真卿的奶奶是他的母亲的姑姑,他的母亲又是他的夫人的姑姑。大约由于这种特殊的婆媳关系,使殷蕴秀对丈夫讲话分外口大气粗,而颜真卿出于对奶奶、对母亲的敬重,对夫人也分外尊重。殷蕴秀知书达理,遇事颇有识见,也使颜真卿不得不暗自佩服。所以大凡家庭日常事务,只要夫人有了主张,颜真卿总是言听计从,也就因此之故,颜真卿有了惧内的名声。
“哦,夫人到了。何事来此?”夫人是极少到前衙来的,颜真卿一边在夫人脸上寻找着乍然到来的缘由,一边站起来十分恭敬地道。
“听说安禄山就要逼近平原,大路上尽是南逃的人群,我们到底怎么办?你也该快快拿个主意,还有心在书房里悠闲?”
颜真卿自然听出了夫人责怪的意味。对此,他并不反感,但却对夫人的惊慌大不以为然,问道:“夫人有何主张?”
殷蕴秀觉得难以启齿,转着眼珠,示意丫鬟小玉说出她要说的话。 “夫人的意思是……是……要不要派人送夫人和公子回长安?”小玉怯生生地道。
“不能让夫人和公子走!别的官员、将士的家眷怎么办?庶民百姓怎么办?大家都仓皇逃跑,平原城内岂不乱成一锅粥?还能抵御叛贼吗?”颜真卿脱口而出,“不能!断断不能!”
殷蕴秀没有料到,丈夫的口气竟这样断然、决然。她有点儿愠怒,要是在后衙、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她会狠狠地发一通火的。但是,这是在前衙,院子里木断有官吏、衙役进进出出,她只能压住心头的火气,忧心忡忡地说:“为妻陪着你,你不走,我一步也不离开平原城。但无论如何得把颇儿送走啊!”P1-3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斌
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家。杜鹏程、柳青、胡采、李若冰等老一辈作家是陕西文学的奠基者,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铸造了新时期陕西文学的辉煌,陕西文学对中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93年“陕军东征”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和好评之后,作为文化大省,陕西作家已经形成了整体优势,但还没有摆脱各自为战的格局,没有形成陕
西文学创作的浩大声势。
鉴于此,遵照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同志的指示,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作家协会、陕西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承办的“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就是希望通过三四年的时间,筛选陕西本土作家原创作品,推出能够展示我省文学创作水平的优秀作品,形成“文学陕军”的品牌,带动我省作家进入新一轮的创作热潮。
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发展实际,着眼于加快文化、经济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力扶持原创性的“大戏、大剧、大片、大作”,使我省的文化精品生产水平持续稳步提高。省委宣传部决定对“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从政策、财政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就是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搭建桥梁,编织纽带。
文学即是人学。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人文的复兴。陕西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我们推出“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宏大的文学工程,就说明我们有勇气、有能力、有信心把陕西文化大省的文学资源转化成新的生产力。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雷涛
去年这个时间,和省作协的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话题由陕西作家是否存在“断代”现象扯到了有无希望使文学陕军再次勃兴。当时有人直言,陕军有望“二次东征”。我不主张用“东征”一词,因为它有对兄弟省市同行们的不敬之意。但我渴望陕西文学再度辉煌,当然也包括大量新人新作的涌现。
闲聊中有人提出可否以“集体亮相”的方式推出一批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这个话题当时只是说说而已,但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和太白文艺出版社交流并向省委宣传部领导汇报时,得到的赞同和响应都是热烈的。这就足以使人感到这是一个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就能干成事的时代。
作家和出版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想,不论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都应当建立互信互爱、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这个项目有了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支持,就有了整个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有了和太白文艺出版社的“联姻”,我们就搭建起了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桥梁,这样可以集结更多更好的作品,做最广泛的宣传、最大化的市场,不光要出成果,还要出效益以及影响力。这对促进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将这个项目做好,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争取上级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媒体的舆论宣传,在全国营造更加浓厚的关注陕西文学创作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
对文学创作者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创新文学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素材、提炼主题、鲜活语言、捕捉灵感,创作更多生活气息浓郁、底蕴丰厚,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文学精品,为广大群众提供一场文学盛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作协名誉主席 陈忠实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新闻发布会上听到这项前所未有的文学图书出版计划的基本思路时,一个作家从我的记忆深处浮泛出来。
他年轻时穷困,穷困到不惜冒险参与海盗行径。但他突然发生了良知反省,产生了想写小说的欲望,而且这欲望强烈到不可压抑,急切到刻不容缓,他便逃离了海盗团队,栖居在海边小镇一个小屋里写起了小说。写成一部小说后,跑了几家出版社,没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但他痴心不改,更加专注于新的小说构思和创作。终于有一部小说得到了一家出版社老板有点勉强的认可,决定出版。他喜不自胜,拿着说不清是稿酬还是版税的10美元酬金,到当铺把自已的一辆自行车赎了回来,再把剩下的几美元全部买成最粗劣便宜的面包,堆在屋子里,潜心进入下一部小说的写作。到面包吃完的时候,他又把那辆自行车送到当铺里,换几关元再买粗劣便宜的面包,继续他的长篇小说写作……直到他走红并响亮于美国文坛,直到他的作品被众多出版社预约、抢购,甚至高价收购,这样,一个享誉美国乃至世界的伟大作家终于铸成不朽。他就是杰克·伦敦。
在“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即将启程的庄重而又令我鼓舞的仪式上,我想到杰克·伦敦如果是在当代中国陕西,肯定会进入“西风烈”图书出版系列,而且完全可能早几年就破土而出。因为“西风烈”出版工程的决策,正是基于目前中国文学图书出版现状做出的。任谁都能看到,文艺书籍的出版呈现着一热一冷的现象,名家的作品成为抢手货,本省难得留住,多数流向省外出版社出版;而众多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写出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出书成为普遍性困难。这是实施市场经济运作的出版业必然发生的现象。而“西风烈”出于发掘、扶植和培养有才华有潜力的新一代陕西青年作家,整合陕西作家整体实力的主旨,出版工程不是只盯着知名走红的作家。
面对“不相信眼泪”的图书出版市场,能够做出这样大气魄大动作的出版工程的决策,无疑出自一种富于远见的大思路大眼光,是为着尚未破土而出也尚未成名的陕西的“杰克·伦敦”们铺桥修路的,也就是为着陕西未来的文学事业的灿烂前景的。
陕西被认为是文学重镇。中国“十七年文学”有陕西作家的重要建树,新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也有陕西作家不同凡响的声音。在当代文学界,尤其是陕西文坛的各界读者群体,似乎都在关注陕西文学的未来,更偏重于3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的成长和前景。能引起各方各界读者的关注,深以为幸,也是一种催发的力量。在我看来,这个“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出版工程的实施,便是最务实的扶植青年作家成长发展的举措。得着这样有力的扶持,陕西的青年作家将减除杰克·伦敦当年的苦苦挣扎,能够缩短破土而出峭立未来中国文坛的时间,不仅创造陕西文学的新风景,也将成就中国文学别具一格的景观。
我为进入“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的作家庆祝,并期待好作品不断出现。我对项目的创立者和实施者诚表钦敬之意,你们的思路,你们的用心,都是为着神圣的文学事业的。
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属于叫人眼前一亮、拍案而起的大点子。这是陕西文学队伍的一次大的展示,也是陕西文学创作的一次大的策划,还是陕西文学出版的一次大的行动。面对着这个行动,很多人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以前陕西的几次文学出征,包括六十年代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那一个群体在全国的影响,获得了“陕西是中国文学重镇”这样一个称号的回报;包括九十年代的“陕军东征”,强化了陕西是文学大省的这种威望和力量。
这一次行动和上两次出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上两次陕西文学出征,基本上是陕西文学创作力的展示;这一次出征是策划力、创作力、营销力、执行力的综合展示。上一次的出征还停留在文学生产传统的循环圈内,也就是“作者——出版社——读者”这样一个传统的三维循环圈内;这一次出征已经进入了“作者——策划者——出版者——营销者——读者”整个一个市场经济时代文学生产的大的良性循环圈,我觉得它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次这个行动,基本上是策划和创作同步,但是策划先行。它策划意识之强烈,对资源组合的观念之强烈,包括创作资源、出版资源、党政资源、市场经济的资金资源的组合,还有它形成品牌的带动能力等等,标志着陕西文学生产力进入文化产业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这次行动在陕西的文学史上和出版史上都具有一个转型的意义。我唯一希望的是,把这个输血型的行动转化为造血型的,更新资金,融合资金,使文学产业链能够更快地提升。
这部书所写的,是曾经活跃在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前后历史舞台上的颜真卿,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颜鲁公文集》等历史文献中存在着的颜真卿,也是我想象中、心目中的颜真卿。他是叱咤风云,气壮山河的忠烈;是以身许国、疾恶如仇、金刚怒目式的英豪;是笔走龙蛇,铁画银勾,笔迹清正健劲的书法大师,颜体一脉的开山鼻祖;也是血肉鲜活,有哭有笑、有爱有恨,有喜怒哀乐、有怒火中烧,有涕泪滂沱、有七情六欲的凡人。当我阅读关于他的文献时,曾为之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我记述他的传奇事迹时,常常为之热泪纵横,敲击键盘的双手不得不一次次地停顿下来,又接续下去。反复如此,如此反复……
我十分清醒:我是在写小说,在写历史小说。小说,不是信口胡说,小说是“说人”。是向人“说人”,说人的人性,说人的生死命运、悲欢离合、生存状态、精神情感、心理世界……这一切,总通过故事而显现。因此,一言以蔽之,小说是向人说人的故事。
这里包含着三重逻辑内容:一是对谁说,二是说什么人,三是怎么说。对谁说似乎是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大凡小说,没有说给自己的,都存在着说给平民大众与高人雅士或文化“精英”之别。这大约便造戍了通俗小说、大众小说、流行小说与纯文学、精英文学、先锋小说之分野。一般地说,前者通俗,重视可读性和消费价值,后者高雅,重视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我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通俗小说,但却不放弃对纯文学所富有的那种高雅诗意的追求。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我并不刻意考虑,让文本自身选择自己的归属吧。
其次是说什么人。小说所“说”的人物,或者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或者是凭空虚构的,故事则或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或者是杜撰的。虚构的人物的真实故事是不存在的,因而小说便很自然地分成三种类型:说虚构人物的虚构故事的,说真实人物的虚构故事的,说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的。
第一种类型是“说”虚构人物的虚构故事。其实,虚构的人物是不妨有其生活原型或称模特儿的,虚构的故事也可能是对某一或某些真实故事的演绎、“拼贴”,但就总体而言,人物、故事的性质却应归于虚构。但人物、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作者却是在正儿八经地“说”.。这种类型其实是小说的正宗,《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作品。历史上并无贾宝玉(尽管融入了作者曹雪芹的影子)、林黛玉、薛宝钗其人,当然也就没有他们的一系列令人或可怜、或可叹、或可笑、或可恨、或可气的故事(虽然其中的一些故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类小说的人物、故事尽管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于作者的虚构,但都富有历史可能性,是历史上可能有过的人物、可能有过的故事;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符合历史的总体真实。
第二种类型是“说”真实人物的虚构故事。这是近年颇为走红的、被称之为“戏说”的一类,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流的作品。作者所“戏说”的历史人物是他心目中崇敬或者膜拜的对象,他的“戏说”往往也便是以历史人物为道具,以历史人物的生活时代为舞台,对自己这种崇敬情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和抒发。仿佛将历史人物当作风筝,任由它随着风力——作家的想象力——而在历史的云天翻飞飘舞。在这种翻飞飘舞中,真实的历史人物一如康熙,带上了神奇的光环,奇异诡怪的、五光十色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作家的笔尖之下。于是,作家崇敬盼历史人物不但令读者崇敬,而且其故事足以遮掩他身上本有的历史局限和性格缺点,甚至变成了一种光彩,一种功勋牌,一种令人艳羡的不凡之处。浪漫也许浪漫,好看也许好看,可惜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年轻的、纯真的读者们,往往会受到欺骗,误以为真实的历史人物确实那么可钦可佩、可爱可敬,以致谬种流传,贻毒社会。
第三种类型是“说”真实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这种类型可以称之为“纪实”性历史小说。既是“纪实”,作者总是在实实在在地“说”。我的“说”就属于这一类,于是也便带有了“纪实”性。这并不意味着我的这本《颜真卿》中所“说”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史有实据,都符合历史记载,而只是说作为主人公的颜真卿以及对颜真卿的命运产生着重大影响的主要人物如唐玄宗、唐肃宗、安禄山等是真实的,围绕着颜真卿和其他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是真实的,他们的性格主调是真实的,命运发展轨迹是真实的;颜真卿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历史情境是真实的。《颜真卿》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我自以为我所“说”的是真实的颜真卿,是真实的颜真卿的真实故事。但同时,颜真卿也是存在于当代生活中的我的理解中、认知中、想象中、心目中的颜真卿,我的“说”也便自然而然地带有虚构性、带有某种当代色彩。颜真卿就是这样一个既真实又虚假的形象,一个既是古人又与今人心气相通的艺术形象。
再次。怎么“说”。因为有三种不同类型小说的存在,从大的方面看,“说”的方式也便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把文学性、审美价值和所谓精英性、先锋性摆在首位,维护着文学殿堂的尊严和神圣,对于平民大众、普通读者是否爱看、愿意看,是否看得懂,作者根本不假思索或很少思索。第二种,畸重于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或者“卖点”,读者怎么爱看、怎么看得入迷、怎么能卖得“火”,就怎么写,并不考虑自已是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也不考虑什么真善美统一和思想文化含蕴。第三种,既重视文学性、审美价值,却也兼顾着通俗性、可读性和市场价值。作者力图正儿八经、安实在在地“说”得不粗俗、不无聊,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文学既神圣,不失尊严,又切近凡常百姓,使平民大众愿意读、喜欢读,读后有可咀嚼、可回味的东西,能悟会到、感受到、联想到一点什么,或者说在精神上、思想上获得点收益。我选取了第三种价值取向,以这种也许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价值目标,要求着自己的“说”,或者说要求着叙事方式和创作技巧的运用。这是一条太难走的路子,我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到底如何,方向是否端正,步子是否稳当,神态是否自然、姿势是否优雅……只有请听我“说”的读者品评了。反正我是努力地这么“说”的。
朱长文《续书断》云:“鲁公(颜真卿)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辱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颜真卿之所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之所以成为颜体一脉的开山鼻祖,我以为根源于他恪守正道、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强大人格力量,根源于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仁由己出”的博大崇高精神境界。不管我“说”得如何,不管三年的惨淡经营和三个月的苦心孤诣所获取的果实,是否与自己的心血相称,我都绝不后悔。我惴惴不安的只是,是否将颜真卿爱国爱民、清正刚烈、雄毅悲壮的一生“说”得真切,“说”得打动人心……
创作中的《颜真卿》有幸得到陕西省作家协会的重视,作为省级重点题材作品,上报省委宣传部,经专家评审获得认定并给予了创作资助。在此,我由衷地感谢省委宣传部刘斌副部长以及文艺处诸位对拙作出版的支持,感谢省作家协会雷涛书记与创联部同志们对拙作的关注,感谢著名评论家肖云儒、李星和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同志对拙作的热诚推介,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韩霁虹女士等对拙作的厚爱和精心编审。
作者
2010年3月于北京绿洲居
古朴而优雅的文字,写实、象征与心理透视的笔法,大笔勾画的史实记叙,情韵交织的人性描写,氤氲为这部不凡之作的独特艺术气象。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
几乎所有会书法的人都知道不朽的颜体书法,但却只有很少的人知道构成他书法人格底蕴的那个以身许国、忠君爱民、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真实而全面的颜真卿。作者以高山仰止的崇敬、澎湃的激情、严正的历史眼光和文学叙述,让这个中华文化巨人形象,巍然矗立于当代读者面前,其意义不只在于怀古,更在于今人的文化人格建设,可谓立意高远,用心良苦。
——李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评委)
《颜真卿》将一代书法巨匠和一代能吏廉臣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传神地展现了出来,大开大阖,波澜壮阔,创造性地还原出颜真卿这个有血性、敢担当、心忧天下、宁死不屈的历史人物形象,打通古今,震撼人心。
——杨乐生(西北大学教授、评论家、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