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精)/张友鸾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编者张友鸾选取思想艺术成就显著、情节引人入胜的古典戏曲故事为素材,编写出通俗的说部在报纸上连载,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这七部作品,《赛霸王》取材于清人焦循《剧说》中的一则笔记,《十五贯》取材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及昆剧《十五贯》,《魔合罗》、《救风尘》、《鲁斋郎》、《杏花庄》和《清风楼》均取材于元杂剧,其中《清风楼》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应报社之约所写的连载小说。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张友鸾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戏曲故事撰写的七部中篇说部。包括《十五贯》,《魔合罗》、《救风尘》等。这些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现在将七部作品汇编成一集,是为《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

目录

赛霸王

 一、投师

 二、辞家

 三、探城

 四、抱病

 五、殉艺

 六、泣墓

 七、还乡

 八、觅食

 九、征歌

 十、拆戏

 十一、肆遇

 十二、忍嘲

 十三、拒餐

 十四、传戏

 十五、对词

 十六、束装

 十七、登场

 十八、惊座

 十九、止盥

 二十、京约

 二十一、入班

 二十二、成名

十五贯

 一、尤葫芦戏言成巧祸

 二、熊友兰行路遇飞灾

 三、过于执揣情断命案

 四、况青天判斩察冤情

 五、见都堂况钟纳印信

 六、勘现场娄鼠露行藏

 七、借测字古庙访凶手

 八、雪奇冤公堂结大案

 后记

魔合罗

 一、离家

 二、守义

 三、得病

 四、捎信

 五、怀奸

 六、害兄

 七、迎夫

 八、身亡

 九、问案

 十、索贿

 十一、受刑

 十二、伪尹

 十三、判斩

 十四、怀疑

 十五、质问

 十六、重审

 十七、勘神

 十八、辩解

 十九、详情

 二十、求医

 二十一、智赚

 二十二、中计

 二十三、获赃

 二十四、公判

救风尘

 一、宋引章含泪堕烟花

 二、安秀实痴情论嫁娶

 三、周公子炫富买姻缘

 四、赵盼儿苦心劝愚昧

 五、宋引章无妄受鞭笞

 六、王货郎急足传书信

 七、赵盼儿仗义设计谋

 八、周公子见色乱情绪

 九、宋引章闯店闹虚嚣

 十、周公子出妻中计策

 十一、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十二、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鲁斋郎

 一、整银壶张氏被劫

 二、结兄弟李娣认亲

 三、扫坟茔孔目遇霸

 四、生折离悲哭献妻

 五、乔兑换恶霸嫁妹

 六、失儿女孔目出家

 七、上奏本包拯被斥

 八、苦读书两儿成名

 九、包拯智斩鲁斋郎

 十、云台观两家团圆

杏花庄

 一、卖酒

 二、求浆

 三、敬客

 四、劫娇

 五、思女

 六、买醉

 七、还山

 八、砍旗

 九、闹堂

 十、诬宋

 十一、赌头

 十二、质对

 十三、恼王

 十四、负荆

 十五、服罪

 十六、回门

 十七、夜走

 十八、下山

 十九、追寇

 二十、宿庙

 二十一、斗贼

 二十二、缴令

清风楼

 一、敕造府楼

 二、混入南朝

 三、暗中定计

 四、歪传圣旨

 五、太君修书

 六、六郎得信

 七、焦赞窥帐

 八、私下三关

 九、太君训子

 十、焦赞探路

 十一、仗义锄奸

 十二、束手就擒

 十三、捉拿焦赞

 十四、朝廷折证

 十五、番营计议

 十六、孟良捕谍

 十七、六郎处斩

 十八、全家待罪

 十九、国姑救婿

 二十、焦赞骂贼

 二十一、大闹法场

 二十二、国姑拼命

 二十三、孟良奏事

 二十四、真宗问计

 二十五、巧施反间

 二十六、金殿辨奸

 二十七、人赃俱获

 二十八、剥袜验字

 二十九、忠奸分明

 三十、酬庸报功

试读章节

赛霸王

一、投师

清代康熙年间,在苏州甪(lu)直镇地方,有一个人,姓陈名唤明智。这人家世务农,出身穷苦,却从小就爱唱昆曲。遇存戏班来到镇上串演,不管风雨寒暑,道途远近,他都赶了去看。看了就学,学会还要再看。他身材矮小,却偏爱的是净角这一行。侥幸天生着一副响亮喉咙,又肯苦学苦练,才小小十四五岁年纪,竟被他学会了好多折戏,唱做念打,件件都来得。

这一年,有个“草台班”,来至角直。那班子里有个做净角的,唱的好,做的好。陈明智连看了他三日戏,委实着了迷,心里想道:“如若投得此人为师,搭在这个班子里,遍游各地,天天做戏,岂不快活?”想着,就冒冒失失地去找那个净角,说明来意道:“我想搭在你们班子里,跟老师傅学着做戏,不知可肯收留?”

原来那个净角,就是这草台班的班主。早先年轻时,在苏州城里,搭过有名的班子,也曾红过的。只因他性情倔强,得罪了看戏的财主,又不肯听班主的话去磕头赔礼,这就被赶了出来。他一怒之下,发誓不到城里去做戏,约了几个伙伴,带着几个徒弟,弄这么一个草台班,跑跑远州外县,四乡八镇,图个糊口。

搭草台班做戏,是个最苦不过的行当:不但挣不到多少钱财,动辄还不免要忍饥受冻;平日“餐风宿露,戴月披星”,更是不足为奇的事。不是真正无路可走的人,谁也不愿意去搭草台班;搭在班子里的,一旦稍有办法,立刻就掉头不顾,远走高飞了。这个班子,起初也有二三十号人,唱不到半年,走了约莫有一半。走了老的,又补新的,补来补去,角色越弄越不齐整,有好多出大戏,渐渐都做它不动了。

那个班主,唯恐这个班子要垮台,心下暗暗发愁。每到一处,他都随时留心,但愿能收得几个徒弟,撑撑场面。这日忽见有人前来投效,怎能不喜?当下便问:“你也识得唱么?”

陈明智道:“我私下也学了一些,只是未经名师指点,难免荒腔走板,怕的不中听。”

班主又问:“你学的哪路角色?”

陈明智道:“我爱做的是净角。”

那班主听得这句话,便对陈明智浑身上下,打量一番,只是摇头道:“看你又瘦又小,竟也要学做净角么?”

班主此言一出,陈明智只认作是不肯收留他,急得登时把脸胀红了,眼泪水只在眼眶里乱滚,差点儿流了出来。

班主见他这样,就又说道:“你且唱几句我听。如若唱的还过得去,身材矮小,倒是可以想办法的。”

陈明智得了这句言语,就扯开喉咙,唱了一段。  陈明智唱的时候,那班主只是掐着指头,静静地听着。唱完了,也不说好,也不说坏,却朝着他的脸上,仔细端详。

陈明智被班主看得急了,紧紧问道:“老师傅,我倒是还有点儿做戏的指望没有呢?”

班主道:“你且把适才唱的这一段,做个身段与我看看。”

陈明智遵命做了。

班主等他把身段做完,顺手从架子上抽下一枝枪说:“耍一个‘黑虎掏心’吧!”

陈明智又便耍了。

这样也试了,那样也试了,班主这才拉住陈明智的手,叫他坐下,和他说道:“像你这般年纪,无师自通,戏居然做到这样,真不容易。我在江湖上闯了这么多年,也很收过一些徒弟,却没有一个赶上你的。你若不怕饥寒奔波之苦,忍得住煎熬,我自当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本领,传授与你。只是凭你这样人才,这么好的根基,搭在草台班,拜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儿为师,未免有些委屈,将来说不定有一日会后悔的。”

P1-3

序言

汇编寄语

张钰

本书收集了我父亲张友鸾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戏曲撰写的七部中篇说部。这些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其中50年代的作品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到了80年代,又由宝文堂全部印成单行本出版。现在将七部作品汇编成一集,是为《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

父亲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文学活动,大量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研究,散见于各报刊。他前半生以编报、办报为业,被称作老报人;后半生当了古典文学编辑,人尊之为古典文学专家。不论编报、办报,或是从事古典文学编辑、研究,他都关注普通的、广大的读者。他说过,希望他编的报、办的报,稍有文化的人都能看得懂,喜欢看。为此他曾孜孜不倦,办好面向基层读者的四开小型报。在古典文学编辑和研究的过程中,父亲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大众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与我父亲同做古典文学编辑多年的舒芜先生,为我父亲的《古典编余录》作序言时就指出:“张友鸾同志在古典编辑工作之余,还经常把他的工作经验和考证所得写成文章,其中贯穿了一条鲜明的线索,就是对于一切通俗的民间的文学的热烈兴趣。他曾经说过,很景仰明代的冯梦龙,很愿意像冯梦龙一样把通俗文学的整理改编作为一生的主要事业。这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当中是不多的,从现代观点来看,应该说是很可珍贵的,具有民主精神的。”

父亲曾经说过,中国古典戏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思想艺术成就不下于莎士比亚戏剧。英国的查尔斯·兰姆以通俗的形式编写出《莎士比亚故事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也应该在古典戏曲的通俗化方面做类似的工作。因此他发愿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将古典戏曲改编整理成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通俗作品,以此来普及和推广中国古典戏曲。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他开始撰写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他选取思想艺术成就显著、情节引人入胜的古典戏曲故事为素材,编写出通俗的说部在报纸上连载,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虽是根据既有的古典戏剧编写成通俗的说部,父亲却投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不仅追求文字语言的通俗,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是流着眼泪写出《赛霸王》的。可惜的是,自从1957年以来,一连串的人海风波的干扰,使得他的心愿未克完成,能够留给世人的,也就只有这七部作品了。

这七部作品,《赛霸王》取材于清人焦循《剧说》中的一则笔记,《十五贯》取材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及昆剧《十五贯》,《魔合罗》、《救风尘》、《鲁斋郎》、《杏花庄》和《清风楼》均取材于元杂剧,其中《清风楼》是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应报社之约所写的连载小说。《清风楼》完成后,父亲即因脑血管病而搁笔,因此《清风楼》可说是他的封笔之作。

这次商务印书馆将上述七篇说部汇编成集出版,实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之举,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我父亲这一未竟的工作,能有更多的人参与,使中国古典戏曲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