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杯盏》是作者董竹林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的文章结集,主要以在场的切身体验和现实观察,书写了冀南平原地区消失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一方地域的时代人心,并重新对民间记忆如各种农耕手艺、农事细节等进行了朴素的呈现。本书可以作为中学生写作的范本,陶冶他们的情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乡的杯盏(散文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董竹林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故乡的杯盏》是作者董竹林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的文章结集,主要以在场的切身体验和现实观察,书写了冀南平原地区消失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一方地域的时代人心,并重新对民间记忆如各种农耕手艺、农事细节等进行了朴素的呈现。本书可以作为中学生写作的范本,陶冶他们的情操。 内容推荐 《故乡的杯盏》是作者董竹林写的一部散文集。文章内容都是些平常不过的民间见闻,都是些家长里短的点滴心得,都是些仨瓜俩枣的陈年往事,都是些山高水远的闲言碎语。阅读此书,可以让你陶醉,陶醉于那炊烟袅绕,亲朋依旧,古屋斜阳,牛羊踯躅的满纸乡愁;可以让你投入,投入于曲径通幽,山林景色,乡关连绵,村落风情的乡土气息。 目录 第一辑 土味蕾 驴肉香肠 香豆腐 正月的柏枝 大锅菜故事 故乡的杯盏 包皮面 手工粉条 面故乡 喝酒 第二辑 民间事 口哨 少年的鞭炮 清明时节雨 乡间大管事 斜阳中的茉莉 曾经皮牛飞转 被抹黑的新郎 碎片的光亮 车把式 胖李软骨馆 永远的身影 第三辑 农家情 故乡有块小菜地 母亲不愿过生日 春联之囧 哎哟,娘 那年伏天的朴素记忆 如梦的乡土 秋收 另一种情感 又闻织机声 庙会 桃花落 第四辑 山水间 王硇三题 触摸“谎神岩” 秦王湖 九龙庙沟 青山有恨 奶奶庙 水流何处 悲喜《桃花庵》 郭进宴客说 北方“桃花源” 舍得“东南缺” 身边的故事(代后记) 试读章节 表哥给我说过多次,大锅菜在邢台、邯郸这一带很盛行。我问过他,大锅菜是从啥年代开始有的?他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只知道很有些年头了。表哥说:“你要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也不知道底在哪里。我就得给你说说离你老娘家不远的赞善村里的一个大户……” 表哥说的这个大户,叫宋克宽,字公让,小名济,辛亥革命那年生人,是我老家高店村的女婿。至于这个女婿,说起来可不光彩。他祖上是贩卖粮食的,积攒了丰厚的家底,他承接了祖业,继续做粮食生意。宋克宽原先有一房家室,不幸染了急病走了。有人给他说了我村姚姓家的漂亮闺女,名叫珍;她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妹妹叫琴。姐妹俩长得一模一样,外人根本分不出来。姐妹俩都知道他的名声,当大人的也以有这样的女婿脸上有光。他是过来人,见面的当天,就哄着与珍有了真动作。也许是当晚喝多了酒,出门上厕所回来后走错了屋子,二环炮放过之后,身下的女孩说道:“你千万不要告诉我姐姐。”话一出,他知道走错了屋子,还担心会发生什么。没想到当妹妹的说自己也很看得上他。只要当姐夫的有心。妹妹绝对不会怪怨姐夫走错地方的。当大人的唯恐跑了这个金龟婿,至于他晚上的行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道了也是不知道。表哥说这个宋克宽前半辈子还真是有福,就连1942年闹灾荒,天津、北平、广州都有人家的庄铺。他挂在嘴上说自个儿平生有三个喜好:一是在北京吃翅宴:二是在天津听马连良的京剧;三是在家吃老婆做的猪肉、海带、豆腐炖粉条,多放香油。这第三个喜好就是爱大锅菜这一口了。 说起这个宋克宽,表哥的话就多了。他说,这个老宋啊,当年从大地处回来,还爱领一个时髦的女相好。家里的老婆惹不过他,只是不叫这个女的在家里住。老婆已经够意思了,他老宋也不好说别的,就让这个女人住在村中间的一个饭铺的楼上。这个饭铺的看家饭就是大锅菜,这个女的还吃上了瘾,一天吃两顿也不腻。有时与老宋一块儿在楼上吃,还和老宋打情骂俏。吃着豆腐,夹着海带,说老宋的“二掌柜”也是这般的软中有硬,越嚼越有味。老宋让她试试,她就真的上来了。楼底下的人听到了响声,就问:“能不能轻点儿?”那个女的也不害臊,冲着楼下喊,大锅菜还没让我吃出滋味呢。 我问表哥,这么多年在饭店,就没有和哪个小姑娘看上了眼?表哥说,别离奇,闺女小子他们的孩子都多大了。有人说,常在河边哪能不湿鞋的,表哥湿不湿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可表哥说的宋克宽的第三个喜好,倒是可以说明故乡大锅菜盛行的年头应该是很久远了。 我母亲去世后,表哥过去了。他说,在这里是亲戚,不能亲自掌灶。但要我不要对大锅菜马虎了。他告诉我,红白事上,乡亲们很看重你家里的大锅菜的。他还告诉我,曾经听说过的,一个把大锅菜看得比爷娘老子还亲的故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有个人在县上当头头儿。他母亲去世得早,没多久,他父亲就和本村一个寡妇好上了。他觉得父亲给他丢面子,常年不回家。父亲去世后,乡亲们都过来帮着料理丧事,他却死活不肯回家。眼看快到出丧的日子了,他坐着车回来了,让四邻起初觉得他可能原谅了老人。谁知,他下车以后,从汽车后备厢里往下掂出几块猪肉和一大袋子新鲜蔬菜,叮嘱灶火上做饭的人:“这些东西都用上,把大锅菜熬得肥肥的。让大伙儿吃。”说完,大伙儿本以为他会到父亲的灵前大哭一场,不料想他却朝着在场攒忙的乡亲们,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老少爷们儿,对不起了!”尔后起身,拍拍裤子上的土,上车就走了。 乡邻们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这小子唱的哪出戏。好一阵子,人们才缓过神儿。一个长辈说:“小子虽说不孝,还算有点人味儿,知道让埋他老爹的乡里乡亲们吃碗大锅菜。”是的,尽管这个当儿子的落了个不孝的赖名儿,但他却很清楚大锅菜在故乡人心目中的位置。 P16-17 序言 淡雅文笔,纯真情怀 李国文/文 好的散文,以情真意切见长。 人们通常都将“真、善、美”三个字连在一起,因为这是做人、做事、做文章者努力追求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凡真,必善;凡真,必美。真,总是排在第一位的。 人至真,则可信。事至真,则可靠。而文至真,则必可心。情真意切的文章,直通心弦,即使浅拨轻挑,也容易引起和鸣。黄钟大吕,激昂慷慨,鲲鹏展翅,一飞千里,所产生出来的震撼效果,那是不必说的了,“大作品”有大作品的宏大,“百万言”有百万言的壮观。但小有小的轻巧,短有短的优势。小桥流水,慢吟低唱,又何尝不美呢?春雨润物,露滴无声,又何尝不雅呢?那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隽永余韵,一唱三叠,又何尝不是令人黯然心醉、梦里销魂的审美享受呢?所以,小品、绝句,数百字;散文、随笔,上千字,悉皆篇幅不大,玲珑剔透,有她自己小而独秀、短而耐品的磁吸魅力。 中国是个散文大国,从古至今,好的散文,成千上万,一部《古文观止》,有多少经典散文啊,特别是那些情真意切的篇章,打动读者心灵的同时,也滋养着读者的精神世界。敢说中国识字的人当中,有谁不曾捧读过这部传统读物呢?所以,我虽不大会写散文,但我很愿意读散文。 继合先生是我的“忘年交”,也是我写文史随笔的“同道”。他知道,我对于真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兴趣,遂推荐了他的好朋友——董竹林先生,并让我读了竹林兄即将出版的作品集《隔岸水飘香》。 竹林先生,我不认识,但读了他的散文,我觉得,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有了一点了解。因为他的散文,让我读得陶醉,陶醉于那炊烟袅绕,亲朋依旧,古屋斜阳,牛羊踯躅的满纸乡愁;因为他的文字,让我读得投入,投入于曲径通幽,山林景色,乡关连绵,村落风情的乡土气息。看来,并非专业作家的董竹林,却写出来不弱于专业作家的美文。而且,在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潺潺细流,都是些平常不过的民间见闻,都是些家长里短的点滴心得,都是些仨瓜俩枣的陈年往事,都是些山高水远的闲言碎语。虽然,大舞台演大戏,小舞台演小戏,但是,戏不以舞台大小分高低,好看即可,中意即行,能抓住观众的眼睛为第一。 由此,我能判断他对于故乡的依恋,对于亲人的怀念,对于往事的珍惜,对于大自然所怀抱的那一颗赤子之心。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也是一个竭力想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本色本真、原汁原味地抒发出来的人。 于是,我读到他笔下的父老乡亲的辛酸、左邻右舍的际遇、灾祸年景的艰难、穷年困月的煎熬;同样,我还读到他文字中对于环境破坏的思考,对于世态炎凉的批判,对于精神物质的认识,对于民风民俗的想法,等等等等,没有夸张,没有玄虚,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没有粉饰,没有高调,事实就是如此这般,文章也就如此这般。态度是诚挚的,心情是直率的,语言是质朴的,想法是单纯的,他就是想让读者知道他,知道他的家,知道他的家乡,知道他们家乡的山和水,知道他的那些生于斯、食于斯、劳作于斯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 我认为。董竹林的努力没有白费,至少,在我读了他这些真的散文以后,对于他优美笔墨下的那片乡土,很憧憬,很渴慕,很想脚踏实地去体味一番,很想领略在城市中永远也休想得到的大自然之美,一份实实在在的美。 希望竹林兄沿着他自己这条文学之路走下去。这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同样,这世上本来没有路,你走过去了,那也就成了路。如果,前者为路,后者不也是路吗? 我记得,他在文章里描写过他们家的老宅子,先有前人种下的桃树,后有他家前辈种下的泡桐,桃花开的时候,桐花也开。桃花有桃花的美艳,桐花有桐花的靓丽,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又以各自拥有的风姿,毫不示弱地展现自己,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做文章的这种领域里,也是应该这样走出自己的路。“文无定法,法无一尊”这八个字,可是绝对真理。只有自己觉得好,那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必然有她自成一格的美。也许,美得不那么轰轰烈烈;也许,美得不那么惊天动地,然而,美得真实,美得朴素,美得淡雅,美得亲切,也就足够足够了。 读完这部《散文中国·故乡的杯盏》,我期待着竹林兄更多的新作。 2014年元月11日于北京 后记 身边的故事 莫言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莫言也是将他听到的故事,写成了鸿篇巨制。我却只是将听到的故事用文字进行了复述,静心摩挲,小心翼翼地放置到一个透明的橱窗格子里。这些得之不易与失不再有的故事,我无比珍视,不愿再让它们随风吹散。这对于我和我的故乡,诚愿像台湾作家黄春明那样,让这种写作成为“我借以表达对这一小块土地感情的唯一方式”。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老先生,在人物自述中曾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老的这句话,确实让我震惊。当我读了他的一篇篇散文作品后,渐渐感觉到,他说这样的话,是源于对世事的洞察和写作上的举重若轻。他那朴素、平淡的文字中散发出的无穷韵味,每每都让我醉而不知北了。我这个写作小生,却总向往高深,期望自己能够下笔泣鬼神。这便感觉到了什么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其实,我在屋内、院里和门外,每时每刻都能看到、触摸到那荡漾着岁月痕迹的旷野山冈,那越过历史长河,仍然在餐桌、案头飘香,让一代一代太行山人乐此不疲的,带着远古泥土味道的风情故事,就像是一坛坛陈年老酒,每一次打开都让我陶醉;似一颗颗尘封的珠宝,每一次擦亮都让我惊叹。我心里清楚,我打开和擦亮的,面对位于厚大博深的冀南大地上诸多静水流深的故事和民俗,充其量也只是沧海一粟。甚或,还有一些蜻蜓点水的浅显。但我却真诚地感念这片热土,是它给予我生命和理想的灵动与沉实,现实和历史的流长与亮光。 于是,我把目光和笔墨放置在故乡,不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并一直感怀于在这片土地上逝去的先祖,以及生生不息的人间各种人事及风景。对于那些散落在太行山连绵山冈河谷中的、有历史和神迹的地方,我一次次虔诚供拜和观瞻,目的是记叙现实,也是留存梦想。让后世之人,从中找到先民的历史和生活轨迹。 身边常有人说起,写东西是在为自己留名。我却没有这样的期望和负累。只觉得有这样的爱好,总比过庸碌人生、闲度时光要好。文学,使我在孤独时候,可以站在脚下的大地上,聆听和感受每一处都弥散的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包含了深厚和温情的特质,替我舔舐伤痛和泪水,并且引领我避开刺荆,走向一条蔚蓝和宽阔之路。 记得非典时候,我在一个山村下乡,城里的家不能回,村外的地方不能去。我便从房东和村头老人那里听故事,从周围的山峰河流上找故事。在这片近乎孤岛的村落里,只以读书、写作和吃饭睡觉为主要内容的日子,实在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此后,即使身在喧嚣市区,只要拿起笔,心里就有了类似风轻云白、山涧溪流前的清静。 在《散文中国·故乡的杯盏》出版之际,我要真诚地感谢文学泰斗李国文老先生,能够在耄耋之年为我的书籍作序。李先生认真阅读了我的文稿,并给予了很高评价,也对我今后的写作提出了谆谆忠告。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前辈对一个文学后生的关怀和奖掖,值得我用一生去珍惜。以前读李先生的书,书中那群委内瑞拉的盲人登山队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底。他们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问,艰难地行进,虽然还没有登上高峰,却坚守“山永远在”的信念,不空有期望,而是采取扎实的行动,缩短与安第斯山的距离。李先生用自己不辍的笔耕,践行先哲苟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一实实在在的道理。 我还要真诚地感谢不曾谋面的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先生,他亲笔挥毫为我的这本散文集题词。我还得到过关仁山先生的一幅遒劲有力的“天高地厚”的书法作品。《散文百家》的王聚敏先生、《河北日报》的张继合先生、《西南军事文学》的杨献平先生,更没有间断对我的写作给予帮助指导。这本集子里的不少篇章,都包含着他们的心血。 借此机会,要衷心感谢多年好友郝顺朝、杨英朝、王聚龙、侯爱国等先生,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给我提供素材,并在写作上给予关心照顾。感谢张月民、秦增群先生多次帮助修改文稿。愿大家一切和顺安康,吉祥如意。另外,还要说的是,本书中的作品有些还比较稚嫩,所记载实际人、事和物或有不够精确之处。诚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海涵并指正,以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014年5月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