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宇宙间唯山最大,山能通气,故城市都要依靠高大的山峰来充实城市的浩然之气。周代的先祖公刘建立国都,足通过“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方式而实现的,即立杆测影的地点定在山河之间。城市作为人聚集之处,生衍繁息之地,选择山川之间的区域即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旨在追求天地的冲和之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皇城风水(北京-王不得不为王之地)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子林 |
出版社 | 紫禁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人认为宇宙间唯山最大,山能通气,故城市都要依靠高大的山峰来充实城市的浩然之气。周代的先祖公刘建立国都,足通过“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方式而实现的,即立杆测影的地点定在山河之间。城市作为人聚集之处,生衍繁息之地,选择山川之间的区域即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旨在追求天地的冲和之气。 内容推荐 作者写本书时,是怀着敬畏之心下笔的,这并不是迷信它,而是把它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不希望它能给现代的人们提供什么帮助,也不希望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 本书在论述北京城的历史和朱元璋、朱棣的经历时,参考了商传的《永乐皇帝》、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等书,有的部分还直接引用了原文,限于文体,未能一一注明。 目录 导言 邦畿千里的圆心观念 山河拱载的新中心观念 一 从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说起 二 朱元璋身世之谜 三 重定金陵龙脉 四 朱元璋意欲放弃南京 五 封藩王于北平的朱棣 六 北平前身的追述 七 靖难之师 八 北京的重要性 九 元大都城的王气 十 廖均卿其人 十一 廖均卿寻得黄土山 十二 廖均卿立向点穴 十三 迁都北京 十四 明王朝占尽三大龙脉 十五 龙脉引入紫禁城 十六 元气是龙脉之体 十七 昆仑山是天下龙脉的祖山 十八 龙穴之义 十九 王气藏于天地交会之处 二十 众水会流帝乡 二十一 内金水河的风水依据 二十二 天下中心的理念 二十三 朱熹为天下假设了一根中轴 二十四 北京是政治地理的轴心 二十五 北京是风水地理的轴心 二十六 北京是天象地理的轴心 二十七 北京城的中轴 二十八 北京城的阴阳分界 二十九 北京城的天象 三十 北京城的八卦格局 三十一 紫禁城的五行分布 三十二 北京城的王者之象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古代,风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因为风水给了人们一种居住的价值观,只要选择被认为是龙脉的地方建房、修墓,其家族定会富贵发达,这一点人们深信不疑。古人对风水的依赖和迷信,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情感,一经发动便不可收拾。 朱元璋的发迹,据说就与风水有关。他本人亦十分迷信风水,因为他出身贫穷。 朱元璋祖籍是金陵句容,元朝初年,朱家被定为淘金户籍,身份等级低于平常人。金陵虽然带“金”字,可当地出产的黄金极其有限,很快就被采尽,而沉重的金课并没有免除,朱家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摆在朱初一(朱元璋的祖父)面前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逃。可是逃往哪里去呢?或许朱家命运的改变就在这一重如千钧的决定之中。朱初一毅然带着全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县(今安徽境内),靠着一辈子积攒下来的一点钱买了几亩田地,准备过平稳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年年灾荒,颗粒无收,朱初一死后家道日益败落,田产全都卖了,没过几年,朱家竟至无法为生。好在他的两个儿子朱五一和朱五四已经成家,但这个地方已无立足之地,兄弟二人又得像他父亲那样流落他乡。五一和五四带着全家到了五河,这里也是贫穷之乡,无法立足。经商议,兄朱五一先带着全家到了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并在这里落了户,算是有了一个安身之处;而弟五四一家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兄走后,他也带着全家离开了五河,流落到灵璧、虹县,十分狼狈,后来打听到兄在钟离东乡落户,才迫随过来,也把家安在了钟离东乡,以租种财主田地,勉强维持生计。 皇天总算酬报了朱家,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五四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排行第八,取名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后来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君主,他的出生地也从此闻名天下。 有两本书记载了朱元璋降生的传说,一本是《天潢玉牒》,书中称九月十八日这天陈氏正在麦场劳作,见西北方走来一位道士,长着长长的胡子,戴着簪冠,穿着红色的道袍,拿着象简,来到麦场中坐下歇息,用象简拨弄手中的白丸,陈氏见后问道:“这是何物?”道人说:“大丹,你若要就与你一丸。”无意中陈氏将白丸吞下,忽然感觉腹中疼痛。夜晚,有一股白气从东南直贯室内,朱元璋诞生了,奇特的异香弥漫整个房间,一整夜缭绕护持着这个小生命。另一本是《龙兴慈记》,书中记载朱元璋诞生时,屋子里发出红光照耀天空,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都惊疑是发生了火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朱家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濠州,古称濠梁,为古涂山国之地,也是大禹会同诸侯的地方。五代时,周世宗显德年中到了淮南,望见荆、涂二山为濠州朝冈,常说那里有王者之气。《天潢玉牒》称300年后朱元璋降生,地理之符,正应在太祖身上。 淮河岸边的盱眙县内冈峦起伏,从州城泗州外淞淮北行10里,渡过小河,有一片漫土山丘,嘉靖中始改称基运山。这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熙祖)的葬地。龙脉自汴梁西而来,由宿虹至双沟镇,起伏万状,为九冈十八洼。又从西转向北,形成一大坂土,亥龙入首,坐癸向丁。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重修祖陵即熙祖陵,称其山为万岁山。朱元璋把朱家的远祖定为德祖,德祖的远世已湮没,无从考证,但远不轻祖,故定德祖为肇基。而德懿二陵经历兵燹,坟地已无从查找,所以只能于熙陵寝殿行望祭礼。殿内设三座黄幄,内置神座。德祖元皇帝,居中南向,即高皇帝高祖。懿祖恒皇帝,居东西向。熙祖裕皇帝,居西东向。 P18-20 序言 夏代鲧作城郭的时代,都城诞生了。那时的都城是什么样子的?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再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都城面貌,据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商宫殿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时都城分为宫城和外城,全城以宫城为中心进行规划,突出宫城的重要地位,外城的东、西、北三面城墙长达4590米,由此可以推知夏代都城已具一定的规模。鲧以后,夏代曾数度迁都,禹迁都至阳城,太康时又迁至斟。至夏桀时初步具有了王畿之制,王畿范围东至河济,西达华山,南至伊洛,北及羊肠。商代自成汤建国后至盘庚之前凡5次迁都,盘庚迁至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据考古发现,都城规模宏大,范围将近30平方公里。都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殿区和大部分居住区位于南,王陵区位于北。宫殿区位于洹水之南的高台上,西、南有人工挖掘的防护沟即大灰沟,与北、东的天然河道组成一个完整的护城河围绕官城,宫城是都城的主体和核心。盘庚迁都殷后,都城自此稳定,有利于邦畿千里制度的形成。虽然商经常迁都,但其范围均在今河南境内。国家以大邑商(即都城)为中心,围绕在大邑商之外是很多的中小都邑,这就是邦畿千里的形式,也就是商代的政治疆域。 “邦畿千里”出自《诗·商颂·玄鸟》,说商代王畿规模达千里之广。所谓王畿是指王的城邦,夏代已有其制。商人将国土分为五方即中商和东、南、西、北四土,中商是商的本土,以王都为核心,称为“大邑商”,商王分封的诸侯领地及服属于商的各方国居于大邑商的四方即四土。邦畿的特点是以王城为中心形成一个同心圆的城邦布局,四方服从于中央。 周代继承商代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纷纷在其封国内营建自己的国都和大小采邑。为了实现周王一统天下的目的,确定了一套完备的王畿制度。在千里王畿内,自王城往外,百里日郊,再百里日甸,再百里日稍,再百里日县,再百里日都;由内往外,二者之间均相距100里。王畿以内是天子的居所,是天下的中心,王畿以外的土地,由天子分给众诸侯。天子的邦畿以1000里见方,邦畿之外有“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以及更远的“蛮畿”、“夷畿”、“镇畿”和“藩畿”,他们的土地并非都归属于天子,而是以觐见次数的多少和不同种类的贡物方式来表现与中央的政治隶属关系。向外500里的地区叫侯服,侯服内的诸侯每年觐见一次;侯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甸服,甸服内的诸侯每两年觐见一次;甸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男服,男服内的诸侯每3年觐见一次;男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采服,采服内的诸侯每4年觐见一次;采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卫服,卫服内的诸侯每5年觐见一次;卫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要服,要服内的诸侯每6年觐见一次。要服之内为九州,九州之外统称为藩国,藩国则要每更替一个国君才能觐见一次。 很显然周代的五服制度就是典型的邦畿千里的圆心形式。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于伊洛之间营建新的都邑以为东都,“俾中天下”,谋求在国土的中心点即地中建都。按邦畿千里之制,洛邑“四方入贡道里均”,处于四方入贡的圆心即四方到洛邑的距离都相等,是最符合于邦畿千里的圆心之说。 山河拱载的新中心观念 《周礼》提出于地中建立国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确定为地中的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阴阳。《周逸书》亦云:“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命之曰大聚。”建筑都邑首先要辨别地形地势之阴阳。《诗经·公刘》称其为“相其阴阳”。阴阳是什么?《庄子·则阳》云:“阴阳者,气之大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宇宙中的磅礴之气,是一种能孕育生命的冲和之气即阴阳合和之气,阴阳交会,生命才开始出现,百物阜安,万国咸宁,是建立国都最好的地方。 《周礼》在规定邦畿千里的圆心说的同时又强调冲和之气。 那么,建立都城的地点就有可能发生分化,一旦一个王朝的都城没有选择大地的圆心时,那么它就可以转而强调其冲和之气,来证明自己的都城处于天地的中心。 这就把客观上的地理中心变成形而上的中心,这个中心的转变是靠气而实现的。中国古人认为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他的弟子公孙丑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原本是客观物质的气被赋予了道德,它使人充满正义感。人具有了这种气,能使人不畏强暴,面对邪恶并战胜它。 人需要培养浩然之气,才能正气凛然,立于天地之间;都城同样需要占有冲和之气,才能万物生长,统御万邦,立万世之丕基。 怎样才能占有冲和之气呢? 古人认为宇宙间惟山为最大,山能通气,故城市都要依靠高大的山峰,来充实城市的浩然之气。周代的先祖公刘建立国都,是通过“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方式而实现的,即立杆测影的地点定在山河之间。城市作为人聚集之处,生衍繁息之地,选择山川之间的区域即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方,旨在追求天地的冲和之气。战国时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汉代提出“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的设想,即是想动用全国的山川形势来加强都城之气。汉代大儒董仲舒说:“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王与元气结合在了一起。 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充分利用山川形胜来彰显都城的气魄和王朝的声威,张衡《西京赋》云长安城左有崤函重险,桃林关塞连接太华和少华二山。右有陇山,山势险峻,足以阻隔西戎。南有太一山,高耸突起。北面渭河、泾河,河道宽阔延绵不绝。远处九峻山九峰高耸,严寒冻结。四周山峰耸立,腹地宽阔平坦,沃野千里,是《禹贡》中所说的最上等的地方,谁拥有了这里,上帝就会飨以他钧天广乐,赐给他金策。洛阳南系洛水,北因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班固《东都赋》咏日:“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洛阳统领八方,成为天下的核心。“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都城的王者气象靠山峰的依托被充分地显露了出来。 讲究山河拱载,逐渐成为建都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圆心说逐渐失去它昔日的辉煌。 另一方面,都城占有了冲和之气,还具备另一功能即“压胜”。东汉人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一书记载吴国都城阖闾城按照八卦营建,辟八城门以应八风,立阊门以象天门即乾门,目的是此门通天而气旺可以兴吴国以破楚,故又称此门为破楚门。这可能是赵晔的附会。但都城以气为指导展开设计大约出现于汉代,这与汉代阴阳学盛行有关。 气一山一气一王,山与气有关系,气与王有关系,王择山川建都时,自然气与王就连在一起了。都城有王气之说,追溯之,应始于晋代,晋人张勃所撰《吴录》记载诸葛亮曾出使东吴,在路过金陵时说:“钟阜龙盘,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金陵龙盘虎踞,具有帝王之宅的气象。山所蕴藏的冲和之气变为王气。《三国志文类》亦记谋士张纥建议孙权建都秣陵即金陵:“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命,宜为都邑。”张纥分析了金陵的地势“冈阜连石头”,是秦始皇确定此地有王气的理由,才派人掘断连冈,这证明了金陵有“王者都邑之气”,宜建为都邑。 晋代是风水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以郭璞《葬书》为代表,他系统地阐释了风水的原理,提出生气之说,所谓“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录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生气充盈于天地之间,他提出了选阴宅要“乘气”、“聚气”、“顺气”、“界气”等概念,从此“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晋人陈寿《三国志》记管辂经过毋丘俭墓时说:此墓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象变为四危,无生气可言,是大不吉之地。到唐代时风水更为盛行,杨筠松著有《青囊海角经》,提出气象龙脉之说。 随着风水学的兴起,山川被纳入到城市的营建之中,望王气成为建都的首要原则。 宋代时,程朱理学兴起,气、阴阳、八卦、五行等概念被整合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进一步地推动了风水学的发展。运用风水之术堪舆都城寻找王气成为人们的一种梦想。南宋朱熹提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之说,他说:“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一条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冀都右有华山为白虎,左有泰山为青龙,前有嵩山为朱雀,四象完备。淮南诸山、江南诸山、五岭为第二、第三、第四重案,黄河、长江环绕其间。冀都正当子位,全国的山河形成拱卫冀都的格局,所以冀都王气充沛,是天下的中心,是最好的风水。 因此,以山河形胜来定都城,这就是风水。 朱熹是继汉代“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口号之后,第一次提出新中心说,他无情地抛弃了自唐代就定下的大地的新中心点汴梁即自己王朝的都城,大约朱熹认为汴梁已无山川王气可言。 朱熹定冀都是正天地中间,没有依据圆心说,而从山川拱卫冀都这一角度来确定的。因此笔者把它定为“山河拱载中心说”。 圆心说被淘汰了。 元统一天下后,站在一个很高的平台来审视全国的地脉成为可能,霸突鲁提出:“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逆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认为燕京地理形势构成受四方朝觐之象,为天地的中心,有王者之气。故规划设计大都城时刘秉忠继承朱熹的风水定都城之说,第一次提出:“盖地理,山有形势,水有源泉。山则为根本,水则为血脉。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以风水堪舆都城,目的就是为了生王脉络,成就帝王大业。 自此以后,都城的堪舆必须要依靠风水来完成,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风水所要捕捉的是王气,它关系到帝王大业的成功。朱元璋建国之时,对六朝运短的南京城还抱有希望,故才令刘基重新勘定南京城地脉,最后定钟山为龙脉,目的是要借钟山之王气,延帝祚之无疆。明中都城的选址亦遵循此法则,定凤凰山为其王气所在之山。朱棣迁都北京之时说:“朕观此处地脉厚重,山峰拱顾,可为长久之计,但未卜山陵,倘得精阴阳者足矣。”故才有江西廖均卿卜择黄土山为明皇陵,王气如万马自天奔腾而下,证得天寿山是明王朝王气所钟之地。 山是气之体,王气离不开山。 永乐帝迁都北京之时,人们想起了朱熹的“冀都是正天地中间”这段预言,认为朱熹所言之冀都即今京师北京,由此人们又想到了唐人杜牧所言“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之地亦即今京师北京。明邱浚《大学衍义补》云:“惟今圣朝建国幽燕直隶八府之地,盖古幽冀之域也。杜牧所谓山东河北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之所。……由牧此言观之则今日京畿之形胜物力,天下莫敌焉,可知已。” 北京从此在中国入的心中成为: 王气所钟之地! 王不得不为王之地! 后记 北京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自从唐人杜牧放言北京是“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的地方以来,北京就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的冲突双方主要是南方的汉人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特别是唐以后,东北一带的游牧民族不断兴起,契丹、女真、蒙古是最让南方汉人睡不好觉的民族,他们的铁骑经常南下,把汉人从美梦中惊醒。双方都意识到北京是一扇门户,谁占有了它,谁就可以掌控天下。当中原汉人势力强大时,北京就成为向外发展,开疆拓土的基地。当汉人势力衰微时,北京又成为汉人的军事防守重镇。一旦北方民族占据北京,就打开了进入中原的门户,成为南下的据点。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外,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北京以神圣而神秘的光环。自从金代海陵王迁都北京,第一次命风水师堪舆北京的地脉以来,北京就笼罩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下。元大都是经过刘秉忠“生王脉络”思想堪舆后而建立的,明北京城更是通过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的龙脉堪舆而确定的。因此自《尚书·禹贡》所定三大山脉之北干龙就属于北京城了,昆仑山、太行山、燕山,这些高大的雄峰峻岭成为北京城最坚固的屏障,它们护佑着北京城,是北京城充满王气的根本。当朱熹提出“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口号后,北京城如中天之城,位当子位即天位,坐北朝南,居地之中,前有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和五岭,黄河、长江萦绕其间,万里江山奔来眼底。北京的王者之气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再也没有哪座都城能与之相论上下。 北京是王者之城。 书的副标题为“北京:王不得不为王之地”是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话,给北京定以如此的地位,是从唐代开始的,后来北京果真应验了这句话。北京成为中国统一后的首都是从元代开始的,明代时,北京城走向了辉煌,达到了古代都城的最巅峰。 “王不得不为王之地”,哪座城市具有如此的魅力?天下只有北京城能够胜任! 现在,北京城还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很多人都北漂至北京,以为在北京取得了成功,也就意谓着在天下取得了成功。笔者在写这本书时,是怀着敬畏之心下笔的,这并不是迷信它,而是把它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不希望它能给现代的人们提供什么帮助,也不希望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我只是想让人知道中国人有过这样的过去。 本书在论述北京城的历史和朱元璋、朱棣的经历时,参考了商传的《永乐皇帝》、陈桥驿主编《中国六大古都》、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等书,有的部分还直接引用了原文,限于文体,未能一一注明,在此,表示万分的谢意。 王子林 2008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