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四角神羊 牧羊人一蹶不振。 从日寇屠刀下夺路逃出来了,可身边还有什么?老婆奸死;孩子刀杀!如今在他的身边,只有一条伤了尾的牧羊犬和一只角的老公羊。五六十只的羊群!一夜之间,都被那群“野兽”席卷!老婆没了,孩子没了,还有什么活头,还有什么盼头!偌大的羊群一只传种接代的母羊也没保住!逃进深山还有什么劲!还有什么奔头!他躺在太行山脚下的一块岩石上等死,等大山的狼头虎豹过来收尸。他再也没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了。 夜,越来越深。大山的林涛在风中此起彼伏,浓重的夜风在他身上狂抓,但他无动于衷,迷迷糊糊像僵尸一样睡了过去……梦中,他隐约感到自己,慢慢滑向地狱,脖颈似有一条绳索,一下又一下收紧,让他喘不出一口气来!他猛然从梦里惊醒。眼前,竟是一条拳头粗的蛇对着他晃来晃去,吐着要下口的长长的蛇芯子。而自己的脖子早已被蛇身紧紧地缠死,没有一点转动的余地! 哪来的鬼东西!也来置我于死地!牧羊人骨子里忽地涌起一股胆气,一伸手,攥住了蛇颈。几天来的怒气,一下子凝在了手上。蛇,瞬间像抽了筋似的瘫软了下来,缠在他脖子上的蛇身成了没劲的皮条耷拉了起来。但他没有松手,反而意犹未尽,两只手一齐加力,几天来的恨气、怒气全部爆发了,蛇头“滋滋”向外喷着血水。 多少天来,他从未像今天这样解脱,歇斯底里地喊着:“狗东西们,你杀绝吧!”他像发了疯似的,把死蛇狠狠地向怪石摔去! 在死蛇落处,他却惊奇地发现:在怪石之下,在牧羊犬的卧草之旁,竞有三个羊头在晃动! 两只从天而降的羊,从什么地方来的? 一只他认得,竟是放牧不慎走失了一年多的母羊,耳朵上还有自己给它打的深深的烙记。另一只陌生,是一只只有两个多月的羔羊。 这两只羊来得蹊跷。早不回来晚不回来,怎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回来了?母羊身上满是草籽,头上带着些许血迹,看来曾遭遇过不测!而羔羊皮毛白净,看不到一粒草籽,身上也看不到一丝血迹。牧羊人暗生疑窦。特别是这只羔羊特别乖僻,从不乐意让人走近。生性多疑,和你总是若即若离,总是和你保持一步之遥的距离。而且,你再向它迈进,它就歪起头,拿出与你决斗的架势。看到那架势,牧羊人就想到自己已故的儿子,无端生发出无边的关爱。 母羊与羔羊行影相吊。稍离几步,母羊便扬起头来呼唤。牧羊人从它的叫声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母羊的到来,不亚于给牧羊人打了一支强心针,让他一下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蹲下身来,抱住了母羊,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多日来,他第一次有了心情,一粒又一粒,择着粘在母羊身上的草籽。 月光从云层里透出来了。 牧羊人看到了一点生存的亮光。这亮光在他眼里闪着,在他眼前的草尖上闪着,也在公羊身上闪着。 公羊有了母羊的存在,夜色生津,体内的欲火一下子燃了起来,憋了多日的兽欲一下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它使出浑身解数,挑逗着母羊。母羊不肯就范,它就恩威并施。 可折腾来折腾去,母羊总是进不了状态,公羊瞬间显示出了霸王硬上弓的神态。 牧羊人看在眼里,喜上心里,总算又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的星火。他乐享天成,巴不得这点星火早一点燃旺! P12-13 书评(媒体评论) 杨天旭是河北作家中的一位新人,却出手不凡,既能写诗还写小说,两项都有可喜收获。他写出了乡村世相中饱满、蓬勃的生命状态,真正动人的是涌动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和作家对生活的敏锐感晤。他将地方语言与流行语言融合,并巧妙地穿插于充满乡土气息的叙述话语中,形成清新独特的叙事结构,他以对生活的描摹去领悟生命本质,是泥土与诗意相结合的艺术。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 关仁山 张玉太同志发来杨天旭的作品,希望我为他的新集子写些文字。我读了,感觉挺好的,看得出作者写了不少年,而且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虽然我也生活在山里,也写山里的事,但我们写的内容不一样。起码,他家乡的山比我这里更深更大。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协副主席 何申 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或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 天旭天生钟情诗文,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这个姿态很好。 天旭所追求和喜爱的,是他的心所能感应的东西,他寻求真和善,发现美并歌之咏之,在他的标准和他所能达到的范围内,享受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特权,给自己以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 此乃诗意人生,所谓人生一首诗是也。 ——著名诗人、《诗选刊》主编 刘向东 真的没有料到,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学编辑,一下子斗胆呼来了燕赵大地的两驾马车和一位著名诗人,为杨天旭的作品评析、点赞。关主席厚爱,还给题写了书名。我以为这不是我有面子,而是杨天旭的作品有实力,有文采,接地气。几位名家,关仁山说得客观中肯,何申说得朴实真挚,刘向东说得诗情洋溢。为此,责编此书的我,深感欣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出版社资深编辑 张玉太 后记 一位农民的惊世力作 王国斌 拿到这部书,你一定要问:杨天旭,何许人也?我只能告诉你,他不是高官,不是教授,也不是专业作家,他是一个农民,是一个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是一个“拽着牛尾”“耕风播雨”的普通农民,而同时,他又是一个在文学原野上心耕笔犁几十年,且已有累累硕果的特别农民。 几年前,我和天旭相识,得缘于他的诗集《怀念月上与云边的日子》研讨会。这个红脸膛上布满皱纹,见人就笑,不善言辞的农村汉子,有点像秋天黄澄澄的谷穗,常常羞涩地低着头,掩饰着饱满的果实。 拿到杨天旭的《大山魂》这部书的清样,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才感到对其知之太少了。他那憨厚淳朴的表情后面,竞有如此深沉激越的情感。这本书不但在文采上取胜,在情节上也巧夺天工,更使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本书有慑人心扉的书魂。走进书里,我感到一股又一股力量,掀起心底的波澜。感到有一种精神在感染着我,启发着我,让我产生许多感慨,不得不拿起笔来,一吐为快。 杨天旭的文字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他是从写诗起步的,所以他的作品受到了诗的影响。我第一次走进他的“小说林”,就深深地被他诗味的语言感染。以开篇的小说《四角神羊》为例,人笔只是寥寥数字,就把读者带进一片神奇的天地,用语精到,引人入胜。小说内感人至深的句子,比比皆是:“牧羊人拄刀站了起来”,牧羊人的心理和精神风貌跃然纸上;“大山雄奇而又神秘”,立刻就会给人一个想象空间。这样的文句在其他小说里随处可见。最使我难忘的语言,当属《鸟巢里放不进鸭蛋》的那段对白,堪称一绝。这样的语句读起来,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这样的语言里行进,像跟着一个熟知路况的向导,像随着通幽的捷径,像依着饱含风物的长廊。令人流连忘返,不忍释卷。同样,散文、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一脉相承,片片文句触手可及、炙手可热,像雨后的新笋,像栅栏上带着阳光露水的丝瓜,视角新奇、想象丰富而又切中泪点。不妨我们读读他的《今夜谁人能人眠》《雪路上的脚印最真切》,更是感人至深,有这样精辟的语句,我不能不用他的诗句来说话,“语不惊人灯不灭,灯火连夜累连篇”,“字字句句流泪血,句句字字须捻断”。 不俗的语言发自不凡的感情。有什么语言就缘于什么感情支配。常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作者若没有对笔下人物的深厚的感情,就不会写出呼之欲出的人物,就没有掷地有声的言辞、人木三分的刻画。 读小说《云层后有一片弯弯的新月》后,我曾问他怎么想起来写狗。他说:“十八世纪的罗兰夫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接触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狗,有几分‘糠。’性,即使主人再贫也不离不弃,即使主人对它再恶,它仍一往情深!人,能做到吗?这篇文章,不能不说狗给人上了一堂生动的情感课。”谈起《与豹对决》,他的泪不由得在眼里打转,原来小说里小丫的原型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说:母亲十来岁的时候,姥爷就被小鬼子抓到日本当劳工。母亲是长女,一下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次担水时,遇到了吃人不眨眼的金钱豹,因为有大人护着才从死神手里逃出来。母亲从心底里憎恨日本鬼子。天旭说,他姥爷在日本只穿了三件单衣过了三个冬天,险些被活活冻死。把《与豹对决》赋予了与小鬼子的情感对决,在这样的感情支配下,你说能写不出感人的文字吗?还有写九泉之下大哥的文字《故宅有棵杏树》,写生活在自己生命里的大哥的文章《哥哥咱家的红枣过几天会全红》,这些文字都是有感而发,因为经历过,才有擦不干的泪水。在交谈中,他对我诉说了文字以外的事,《三道岭》和《二十三道峰上有一颗星》两篇文章,其实都是写自己的亲人,一个是写他教学的爱人,一个是写从村支书卸任后,一心扑在修路上,劳累成疾,死在二十三道峰上的岳父。也难怪,写得如此投入!如此动情! 一部书给人启发,给人力量,不单是语言、感情,还要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这部书,在语言和感情之间涌动着一种高亢激越的情调,如果没有这种激情,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没有了灵魂。中篇小说《豹仇》里,我和爷爷把日本鬼子引进狼群,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短篇小说《狼牙里长出的红枣》,叙述了祖孙三代甘愿义务几十年守护英烈墓地的高尚情怀!而长篇小说《我的心里住着一轮太阳》,通过小说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跌倒,一次又一次爬起来,“不因暴雨倾打而走失挺拔,不因冰雪‘欺凌而泯灭凛然”,那不就是一曲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矢志不移的精神赞歌?就是这种撼天动地的精神,一就是这种感人肺腑的灵魂,使整部书有了“脊梁”,使整部书充溢着一股又一股荡气回肠的正能量。 如何评判一本书的优劣?要看它的文采,它的情节,更要看它的精神内涵。精神内涵,才是一本书的灵魂所在。 有位名人说过:一本好书,会把一个人从狭隘的地方带到广阔的天地。可我要说,一本好书不单单影响一个人、两个人,会影响一群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它的能量无边无际。其实,不单单是一本好书,就是一篇好文章,一段好句子,甚至只是一句励志的话,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反,一本格调低下,不讲社会效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歪瓜裂枣”的文艺作品,也会把人带进泥沟。 读一篇好文章,就是与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晤谈,能给人以快感和惬意。杨天旭的文章,字字有色,给人语言之美感;情感深厚,给人思想之启迪;精神奋发,给人心灵之震荡;立意隽永,给人清新之意境……全部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七十多篇(首)力作,既有令人动容、潸然泪下的亲情描述,又有充满哲思、感悟世界的生命思考;既有启迪人生、指点江山的奋进之作,又有震撼心灵、令人愉悦的生花妙笔,篇篇都是佳品,篇篇凝聚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浓厚情怀。他的文章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没有假话、空话、套话。朴实的语言,干净的文字,不铺陈,不堆砌,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他写历程、写体会、写人生……有感而发,心之所想,墨之所趋,朴素而又自然,文章里无处不洋溢着清新健康向上的格调! 四 杨天旭的这部书,值得我们一读!尽管有些文章还显得生涩,还不能尽善尽美,但它是真正的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转基因的绿色食品,希望你能走近它,希望你能分享给更多人。 最后,我要用文友且在宣传部任要职的尹惠强写给天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文字的结束语: 杨天旭,一个耕耘在太行深处的农民,一个用情和爱讴歌生养故土的吟者,一个用血与泪讲述苦难历程的诗人。质朴感人,直抒胸臆,鞭笞时弊,力透人心……把对亲人的爱凝成一杯酒,把对家乡的情铺成黄土地,情至泪处,滴滴成血……真性情,真汉子! 目录 上卷 杨天旭诗文集序 泥土的气息 诗意的芬芳 小说林 四角神羊 与豹对决 云层后有一片弯弯的新月 九龙口 将王墓 鸟巢里放不进鸭蛋 诗歌的河流 第一章 今宵去了桃花源 今夜速登蓬莱岛 今宿梦里好新鲜 今晚谁人能入眠 第二章 鹰 高山顶上有朵水仙花 母子峰 梅花恋 第三章 虎 生命的出口 远胜百朵空晶莹 春雪 第四章 东山还有日头 赠荷 小桥 青山之外有行人 黄河谣 第五章 致闫书林老师 有感杜玉山书法 致恩师张玉太 第六章 爱芽 那时只有一根火柴 与一个少女的心灵对话 秋 生命线 我做了一次人 我的心跳只有我才摸得到 第七章 妈妈把我播在紫罗兰花下 二十三道峰上有一颗星 三道岭 第八章 爱神(组诗) 别样的一次相遇 远眺 风花雪月 写给一个诗人 爱神 第九章 南国小妹 孩子!不哭 相思泪 但愿 但愿那只乌还活着 怀念月上与云边的日子 小品文丛 “包”与”抱” 喊得山响不如一声枪响 爹 诗该“踢” “潜规则” “面疙瘩” 挂着“羊头”卖“鼠肉” 散文原野 故宅有棵杏树 野狼出没的日子 “石头”心肠的父亲 哥哥,老家的大枣没几天会全红 癌窟里行走 青松之下有一片“黄金”墓地 雪路上的脚印最真切 冰川上有一片热浪 葡萄架下有“苦藤” 给网络女孩的两封信 一双银箸 我们生命中的那一片梨花 点亮我处女作的一盏灯 附:牧羊 王国斌的文字让我获益匪浅 命运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 草根的春天来了 附:如梦令·怀念 附:月亮和云朵诗人心中的新娘 《大山魂》跋 在故土真情里等候生命花开 《大山魂》上卷后记 难忘的脚印 下卷 杨天旭中长篇小说集序 把文学视为生命的跋涉者 阅读后的思考 中长篇小说 豹仇 狼牙上长出的红枣 我的心里住着一轮太阳(自传体小说) 第一章 第一节 出师就背上了“四根钉子” 第二节 开头开出一个“鹞子”来 第三节 雪上加霜 第四节 发票难道就是彩票? 第五节 不寒而栗 第六节 按下葫芦浮起瓢 第七节 一波三折 第八节 峰回路转 第九节 趋之若鹜 第十节 对“秃头”特别敏感 第十一节 错打 第十二节 话里有话 第十三节 事出有因 第十四节 雨 第十五节 真想一探究竟 第十六节 分歧 第十七节 肝肠寸断 第十八节 三个半病子,合起来就是个好人 第十九节 “漏洞” 第二十节 “棒槌” 第二十一节 “不同寻常”的钱 第二十二节 “拐杖” 第二十三节 奇迹发生 第二十四节 歧路 第二章 第二十五节 摸底 第二十六节 石头击中腰上的钉子 第二十七节 闹厂 第二十八节 走访二刷子 第二十九节 走访潘润家 第三十节 山桃 第三十一节 马得草 第三十二节 “一只花母狗” 第三十三节 有苦难言 第三十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 第三十五节 “次品” 第三十六节 自食其言 第三十七节 寻找路口 第三十八节 配方 第三十九节 柳飞出手相助 第四十节 “三千元” 第四十一节 六块银元 第四十二节 还债 第四十三节 寻找银元 第四十四节 杨来云与马是题 第四十五节 葛神礼 第四十六节 迫在眉睫 第四十七节 额外的担保 第四十八节 “签字” 第四十九节 马是题打跑葛神礼 第五十节 葛神礼被打 第五十一节 一张寻人启事 第五十二节 骑虎难下 第五十三节 化不开的冰 第五十四节 长远打算 第五十五节 碰钉子 第五十六节 马是题出手扇人 第五十七节 马是题露出了“马蹄” 第五十八节 南辕北辙 第五十九节 “四根钉子”锋芒毕露 第六十节 山穷水复 第六十一节 一笔烂账 第六十二节 鸟巢里放鸭蛋 第六十三节 鸟巢里放不进鸭蛋 第六十四节 马得草抡鞭 第六十五节 “信用主任” 第六十六节 心里照进了阳光 第六十七节 讨债的上门 第六十八节 烫手山芋 第六十九节 走投无路 第七十节 大钉子衍生出了小钉子 第七十一节 刘印子出手相助 第七十二节 东边还有日头 第三章 第七十三节 柳暗花明 第七十四节 “狗笼” 第七十五节 摊牌 第七十六节 重整旗鼓 第七十七节 “杨七郎”会有好报? 第七十八节 “我的话能不能点亮你的灯” 第七十九节 贷款 第八十节 又一个路口 第八十一节 “灯红酒绿” 第八十二节 贪杯误事 第八十三节 小混混滋事 第八十四节 房东出手相助 第八十五节 又一“备战” 第八十六节 “愚忠” 第八十七节 三千元的名牌西服 第八十八节 “绿灯” 第八十九节 “牛蹄子印” 第九十节 新厂买 旧厂卖 第九十一节 “二老婆”不见了 第九十二节 五十元、五万、五年 第九十三节 神秘的来电 第九十四节 意想不到 第九十五节 杨来云又把西服“裹”在身上 第九十六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九十七节 一箭三雕 第九十八节 “潘撕毁” 第九十九节 感情也因之急转直下 第一百节 能是及时雨? 第一百零一节 走近张朝彬 第一百零二节 秋雨后的一丝新鲜空气 第一百零三节 大出意外 第一百零四节 “挖墙脚” 第一百零五节 幕后黑手 第一百零六节 “养虎为患” 第一百零七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一百零八节 “拔钉” 第一百零九节 “风雨之后又见彩虹” 第一百一十节 “春风”开始“化雨” 第一百一十一节 张朝彬出手“担保” 第一百一十二节 走进杨来云的家 第一百一十三节 自己要做一株腊梅 第一百一十四节 “内忧外患” 第一百一十五节 后院起火 第一百一十六节 仅有的一点阳光 第一百一十七节 意料不到 第一百一十八节 鹅毛大雪 第一百一十九节 救急 第一百二十节 雪路送钱 第一百二十一节 “仪表” 第一百二十二节 雪压下的腊梅 第一百二十三节 暮雪落进心里 第一百二十四节 “野鸽搬家” 第一百二十五节 当面鼓对面锣 第一百二十六节 离婚后 第一百二十七节 “双保险” 第一百二十八节 竹 第一百二十九节 松 第一百三十节 “两只鹞子” 第一百三十一节 “野鸽”被杀 第一百三十二节 “杨岳”防备“潘秦”合谋 第一百三十三节 忍痛割爱 第一百三十四节 卖机子还贷 第四章 第一百三十五节 “赶庙会” 第一百三十六节 对垒 第一百三十七节 尿不湿鱼骨头 第一百三十八节 九曲回肠 第一百三十九节 协警审案 第一百四十节 “孟一果” 第一百四十一节 断然拒绝 第一百四十二节 他坚信 第一百四十三节 杨来云成了阶下囚 第一百四十四节 马是题坐上了轮椅 第一百四十五节 害人的“假面具” 第一百四十六节 给省长的一封信 第一百四十七节 省联社主任的来信 第一百四十八节 梅岭上不能没有你这不老松 第一百四十九节 回到家里 第一百五十节 逼到墙角 第一百五十一节 “半个苹果” 第一百五十二节 “双管齐下” 第一百五十三节 我的心里永远住着一轮太阳 《大山魂》跋 一位农民的惊世力作 《大山魂》下卷后记 感恩心常在 序言 泥土的气息诗意的芬芳 张玉太 多年来,我一直感慨我的故乡河北元氏县文脉不薄。自古以来,冀地民风质朴强悍,贫瘠的土地,广袤的山野,造就了乡民性情中的坚韧与执着。这块土地在生长玉米、小麦、红薯的同时,也顽强地生长着文学的枝丫,而且有的居然茂盛起来,蔚然生成一株株挺拔的大树,招摇着,装点着,为文坛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 杨天旭,无疑是这片树木之中的一株,虽暂时不甚茁壮,但也伸枝展叶,长势喜人。我挺喜欢我的这位老乡,他是那一方地地道道的“土著”,生于斯,长于斯’,他脸上的皱纹里,藏有故乡四季的风霜雨露和永不改变的善良纯朴,而那副健壮的腰脚,仿佛就像是在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般。他的诗文一如他的为人,极为质朴,又极为执着,可贵的是,在质朴与执着之中,还存留着那么浓厚的诗人气质——我这里所谓的“诗人”,不是当今文坛上某些招摇撞骗、虚张声势的“诗混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诗人。他的诗文,也许不如那些所谓的行家里手技艺纯熟,但他那份真挚,那份自乡野里采摘来的天然韵味,是凭技艺和写作原理造不出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内里的东西,非人力所能为。我每次读到他的诗文,总能感受到那么一股浓郁的泥土的清新与诗意的芬芳。而这些,都从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抑或跳动的诗行里透露给读者。 本书开篇写到的那只四角神羊,虽不乏奇幻色彩,但这奇幻又植根于现实当中,读来既觉灵动玄虚,又觉真实可信,因为这种浪漫主义色彩是以现实主义为根基的,也可以说,是泥土与诗意的有机融合。《与豹对决》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作者写络腮胡与一只豹子的生死对决,最终以智慧和勇敢,使那只凶猛的豹子陷落于井里。这就使得这篇小说有了某种寓言式的意味。《弯弯的新月》,则写的是人与狗的另一种意义的“对决”,人将狗的幼子扔到水中淹死,而狗却以它的乳汁将人的爱子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这里,人性的卑微和“狗性”的高尚形成极大的反差,鲜明地映照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那“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滂沱大雨,汹涌洪水,叫风雨飘摇的杨家湾经受了一场巨大的考验,也叫人性在此生死之际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与这一篇立意与构思异曲同工的是《九龙口》,滔滔洪水面前,牛晃与冯立截然不同的两颗灵魂得以曝光,一颗光如日月,一颗暗如地狱,而悔恨交加的牛晃应当感谢这场洪水,否则,他的灵魂不知会继续坠落到何处去。《将王墓》里,围绕着那一截断碑,凸显出盗墓贼“夜下狐”及其母亲黑白分明的人性。《鸟巢里放不下鸭蛋》中,一个无人问津、废弃了多年的旧粮站,一个杂草丛生、树木遮天掩地、只有鸟雀出没的荒凉去处,只因要在此开发建厂,一夜之间,引发众多人心灵的骚动,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灵魂一一被作者掀去面纱,露出其本来面目。虽然最后村庄复归于平静,但此间展示给读者的岂止是一个闹剧般的故事而已,那无疑是当今社会众生相的一个浓缩版。 如果说上面那些小说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真切而质朴的生活现实,那么,本书中的诗歌则显现的是杨天旭灵动的诗意的一面。他在诗中,信马由缰,任凭那支笔天上人间地游走。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他诗人的本色。在《今宵去了桃花源》中,他开篇即有惊人之语: “今宵去了桃花源, 巧逢李杜白乐天。 诗仙斟上陈年酒, 诗圣端出草堂鲜。” 与相隔千年的古人对话,如此想象乃诗之本色,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若以现实的思维去评判,那无疑是痴人之语,而若以诗家的尺度去衡量,就是绝妙好辞了。《今夜谁人能人眠》一诗写道: “萤火飞处人影闪, 三更夜半谁游转? 蒲公笔下两狐仙, 不想却在栅栏边。” 又是横空飞来的想象。接下来,这两位狐仙品评时事,针砭世风,多有警醒之言。借狐仙以讽当世,作者深得蒲公曲笔之妙。能够想得出,杨天旭在写作诗歌时,思绪忽而飞升,忽而落地,如写《黄河谣》,他居高临下,俯仰古今: “高高原之巅, 浩浩龙之气。” “俯身五千里, 称长江为姊。 挺脊五千年, 视长城为弟。” 此刻,他的思绪是飞扬着的。 令我颇有些惊讶的是他在诗中透露出的那股柔情,居然那般细腻委婉,《爱芽》写的是男女之情: “有一个包裹 从大山深处寄来” “我没有开封 我把它深藏在无人居住的故宅” “年久失修的老宅 不堪重压 一夜之间轰然铺地” “春来了 我在废墟上发呆” “脚下 竟是包裹里的东西 想不到竟是种子 它们融冰化雪的走了出来” “看它们的神态 还顶着一片片红衣 我一下子就 想到了它们的名字叫红豆” 整首诗作者不慌不忙,絮絮道来,淡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意,结尾卒章显志,“红豆”二字画龙点睛,透露出爱情的主旨。他的那首《秋》,同样写得情思洋溢: “剥开 草莽汉子的 情怀 字字珠玑 粒粒晶亮” “高山 在我的 笔下 激情 大地 在我的 文字里 芬芳” 杨天旭乍看上去是个很粗犷的河北汉子,真料不到他的诗里竟然埋藏着如此动人的柔婉情怀。其实,了解他之后就不难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时刻在燃烧着一团火,那是文学之火,是燃烧了数千年的诗之火。《我的心跳只有我才摸得到》是一首言志的诗,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关于人生、关于文学理想的宣言: “我走进了 一片荒漠” “没有溪流 没有云飘 只有不尽的雨雪 无休的风暴” “但我 不会弯腰 我就是 沙漠里的胡杨 即使死 我也不倒” 有这把火在不息地燃烧,杨天旭写出多么精彩的诗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他心中有永不衰竭的动力啊。 本书还收有若干小品文,虽欠含蓄,但较为辛辣直率,有直斥某些不良的“包村干部”的,有讽刺“拼爹”现象的,有揭露教育界“潜规则”的,有痛陈餐饮界“黑商家”的。但我更偏爱杨天旭的散文,因为,那里面倾注了他深沉的情感,也融人了许多乡土气息。《故宅有棵杏树》里面的父子情、兄弟情,叫人读了心里酸酸的,结尾部分写的那棵神奇的杏树,令人心中生出无限幽思。《“石头”心肠的父亲》里面,二姐因家境贫寒被送人了,年幼的二姐很懂事,在路上,她已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但“却把小手里的野枣,都送到父亲的嘴边……”读至此,我禁不住长长地叹息一声,为这个幼小的女孩,为那个苦涩的年代。还有一篇《哥哥老家的大枣没几天会全红》,也十分感人,一个母亲将自己心爱的儿子送到“地狱”般的煤矿去做工,那是“天天和‘死神’打交道”的地方啊,但为生活所迫,母亲无奈做出这个艰难的抉择。《雪路上的脚印最真切》是写母亲的,母亲患的是癌症,而且是晚期,弟兄几个踏着没膝深的雪,抬着担架,向着白茫茫的前方,往医院送母亲……那是怎样一种凄凉而悲壮的情景呵。但,“我们向着雪山的出口逶迤前行,向着母亲生命的绿地奋力跋涉”!浓烈的亲情透过纸背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散文无技巧可言,若说有什么“诀窍”,那无非就是两个字——真情。杨天旭的散文具备这一潜质。这也是我偏爱这位老乡的最重要的原因。 概而言之,他的小说与散文带有更多的乡土气息,而他的诗作,则凸显出他诗意的一面。乡土和诗意,似乎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互不相容的极端,但在杨天旭这里,却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不过,就他的本色来说,质朴的乡土风格似乎更能发挥其创作特色,这也不奇怪,他原本就是那片土地的儿子嘛。在此,我愿他两脚永远站在家乡的那片热土上,辛勤笔耕,那么,浓郁的乡情与芬芳的诗意将一路伴随着他前行! 内容推荐 一书在手,居于“大山”之巅,综观杨天旭所著的《大山魂》的整部书貌,浏览整座“大山”的风云变幻,你会不难发现,《大山魂》,“开门见山”。 《大山魂》的上卷的前两篇(《四角神羊》、《与豹对决》),下卷的前两篇(《豹仇》、《狼牙上长出的红枣》),上下卷的四篇“领头羊”,都与“抗战”有关。骨子里都在“抗战”,或韬光养晦,或曲线救国,或兵戎相见,展示着抗战之时,不惧淫威,不惧法西斯屠刀,不惜生死,敢于打狼驱豹的大无畏精神,展示着抗战胜利之后,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这一种又一种精神,何不就是我们的中华精神?何不就是我们民族之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长盛不衰屹立在世界之林就要有这样一股坚不可摧的精神!就要有这样一片气壮山河的民族之魂!我们中华民族能够抵御外寇,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站起来,也就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有着这样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编辑推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脊梁,要有魂,同样,一本书,一套书,也要有深入人心、撼天动地的书“魂”,《大山魂》也就是在这样的沃土上应运而生。 杨天旭所著的《大山魂》是习近平主席文艺座谈会之后、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走向你的一部力作。作品汇集了近百篇诗歌和散文,写出了乡村中饱满蓬勃的生命状态,叙事清新独特,感情深挚朴实,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