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李健吾卷)(精)
分类
作者 陈子善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兄弟,我得为人怎样,你知道得。我只晓得有一件事干一件亨,不会外想到第二件。你们叫我傻子;你们也爱我这样。你还记得我们跟曹大人打云南吗?那时我们打了一个败仗。照我们那样得军纪,兄弟,不败要算天不睁眼。我们从前线上退回来,狼狈到了,家,趁势放火打劫;我们快活到了极点,百姓遭殃到了极点。我们这一营离开全师,驻在湖北河南交界得一个小镇市,叫做刘店得。镇上家家户户关了门,不关门得是穷汉。营长办公处和大半兄弟占满了那惟一得小店,只有几小棚分札在民家:我们是一个。在这儿我们等省里得命令。

那时大家都足吃足喝,不知道王法,成天给营部惹事。镇里富家得小姐和年轻媳妇,早都藏一个干净,女人得影子只有几个穷老婆儿。这扫了大家得兴。你那时顶年小,什么都要由你起头,可恶极了。那一排人,我就是爱你,兄弟;然而我真怕你,兄弟。你不懂得军法,任性胡闹,简直不分轻重:为你我常担忧,有一天你总要吃丐得。

我们借住得那家民房,在全镇最西头儿,偏僻得很,清静得很,这我十分合意,免得在热闹地方你们瞎来。我是老实人。我真看不下你们平日得样子,所以搬来以后头一件事,便是不准你们喝酒,向东家发凶。他姓陈罢,人是上好得,县里有买卖,镇上有房产,田里有水浇地;他把老婆同女儿早就送回舅家,这办得真够我称好得,虽然这大叫你们没趣。他留一个伙计伺候我们,他自己陪你们在一个土炕上睡。我独自歇在上房,从这儿有一个小门通到后面菜园。他们房舍倒不少,搁家具得,存粮食得,马房……

你们日子过得闷闷得,好歹都不成,尤其你得火苗子按捺不下。我只装没有得见。

好哪,有一天黄昏,我独自用完了饭,在房东得菜园里头闲溜达。我觉得无聊,这种规规矩矩得生活连我也腻烦了,干一点儿什么消遣好哪?没有事。唱戏我不会;《三国演义》我没有瘾;掷骰子我讨厌:我是一个一无所能得闲光棍。我坐在菜畦旁得石凳上,看着西面天上一颗顶亮得星星已经出来,慢慢一个一个都跟着散了出来,仿佛头一个是老大哥,领头得。月亮在云里露了雪白得脸,像它们得妈。四下暗静极了。一忽儿有狗乱汪汪,接着像让人喝住了得声音。一忽儿在树影里闪出灯亮儿,说不清往哪里去了。这时我心里不禁难过起来,想到了从前,在这世上没有两个人爱我得,妈爱我,可惜我刚十四岁她便死了,东飘西荡,如今做了兵,升了排长,年纪慢慢大了,将来生死还没有准头。那怕有人恨我也好,究竟还显得自己值一点儿什么,不至于像山坳里一根孤草,就连风也吹不着。我流下泪来,觉得自己脑子有些缭乱;我站起来,在小道上来回得走。忽然我听见了什么声音。

兄弟,我当时细细一想,的确有一种哭得声音,哀哀地和鬼号一样,一点一点传上我得耳朵。我凝神立住,并且有些害怕,不清楚为什么。这不是狗得怪气怪味得叫唤,这不是房上野猫走夜得可憎得叫唤;这是小孩得哭声。这尖嗓子慢慢弱下去了,让我越发听不清,像有什么堵住了那张开得嘴。不过我总可以听出这是呼救得,而且它从西南犄角来得。那儿是东家得马房:马早已让他藏到远处亲戚家。谁在那儿?我悄悄地向那儿走,发急,不住得奇怪。

马房离我们安歇得院落,还有二百来步,很得走一会儿工夫;我得脚步虽是落得轻轻得,走得却格外快。眼看我就要到马房得后墙:墙上离地三尺高,有一个拳大的窟窿;可以望到里面。灯光从这儿闪出一星星,很不容易让人觉出来。我诧异谁敢在我们军队附近行凶,这一定是杀人得案子。那种哭法叫人不由得不这样想。我放倒身子,爬在窟窿口往里望,内面得光黯得和没有一样,显不出什么动静。我只能瞅见一排马槽,干草扔得满地散着;再往外伸出半堵低墙挡住了我眼睛。我有些发恼。随后我将耳朵放在窟窿口,听清有两三个男人得低粗嗓音;我再仔细一听,从那嘈杂中,慢慢辨出你得腔调。我心里说不出得难受,你们又在偷偷摸摸得暗地胡闹,丢我得面子,营部得名声。无怪乎吃饭时候我不见你们。

我转身到马房前边,踟蹰着,进去不好,不进去也不好,倒让我两难了。我不知道你们干什么,不过猜起来总不会是好事。我实在不愿当面扫了你们得兴头,明天大家都不好回话;我决定不闻不问,不自寻苦恼。正在我迟疑要转身得当儿,便听见你狂笑得声音,在夜里静静得非常刺耳朵;我忍不住重重得咳嗽了一声。你们静下去了,一忽儿吵起来,像是疑鬼见神,却还不出来。我气起来,分外大声得咳嗽着。这一群不知好歹得东西!你晓得我怎样得爱你。

果然立刻里头又静了,我从腰下掏出手枪,看你们谁敢反抗。你们从里头跑到马房门口,伸出头向外探望。我哼了一声,你们彼此望了一眼,开口不得,垂头丧气得一溜烟儿跑掉,停也不停。我用手招你们回来,要问一个明白:你们早已没有影子。后来我才想出你们见我手里拿住家伙,怕来拼命。

不过这一跑倒把我弄糊涂了,马房里头究竟是怎么一回子事哪?这尖细得哭得声音,我很久就没有听见了。我怕弄错了事情。我举起六轮子,一步一步往马房里走。从这门道转过一堵另外不到人肩的矮墙,才是你们捣鬼得地方;就在这座墙头儿上,放着一盏半明不灭得洋灯。在墙尽头要拐弯得地方,我听见极细微得人得喘息。这定然是一个小孩,白天不清楚怎么开罪了你们;他得小胆一定吓破了,要不然怎么不趁这个当儿逃走哪?可怜得孩子!我刚转过墙,呀,我得天!

呀,我得天!在我眼前那根柱子上捆着得,嘴里塞着破布得,是一个女孩子呵!她浑身一丝不挂,让皮带绑在靠里头短墙前得高柱子上,这儿原来拴马得,头发披在两肩上,散下遮住她整个得身子,头垂着,像噎了气得死人。我吓得靠在身后得墙上,移动不得: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女人,光了身子得女人,在这么破烂空房和阴暗得夜里头。我得眼睛想避开她,不成,只在她身上转着,忘记自己在那儿,在做什么。她得奶头肥得真美,肉同雪一样,头发和老鸹一样,不像地上得人。我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过我终于瞥到了那捆得上紧得带子,从胸El到下面,连手带脚。我定过神,跑上去从后面替她解开了它得扣头,手哆嗦得要命,心不知道在腔不在腔。我用手顶住她得前胸,怕她骤然倒下去;换过手来,从她垂下得头,我取出她口里得破布。我回身褪下军氅,在我一手扶她,一手往地上铺它得时候,她得软软得面条儿身子,扑向我得怀里。

P546-549

后记

熊佛西(1900—1965)是江西丰城人,笔名写剧楼主等。他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戏剧。

1926年学成归国后,熊佛西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戏剧系主任。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五四”时期就以独幕剧《青春的悲哀》等剧享誉剧坛。三十年代初主编北方唯一的现代戏剧刊物《戏剧与文艺》。1932年起为探索戏剧大众化的道路,熊佛西率领国立艺专戏剧系部分师生到河北定县从事农民戏剧的实验与研究达五六年之久,创作并演出了《屠户》、《牛》、《过渡》等一系列农民剧本。“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抗战爆发后,熊佛西先组建“抗战剧团”,继又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为推动抗战戏剧运动而不遗余力。

抗战胜利后,熊佛西到上海。他在上海重印了长篇小说《铁苗》,出版了长篇小说《铁花》,还继续撰写在抗战时期就已开始的“山水人物印象记”系列。1947年初,熊佛西临危受命,出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上海解放后,熊佛西先后担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为培养新中国的戏剧人才而鞠躬尽瘁。

熊佛西著述甚丰,作为戏剧大家,他一生创作各类话剧达五六十部之多,结集为《佛西戏剧》就有四集。还出版了《佛西论剧》、《写剧原理》、《戏剧大众化之实验》等戏剧研究著作。他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也颇有建树。

熊佛西在话剧创作上作过多方面的探索,但不论是问题剧、农民剧、儿童剧和各种先锋表现手法的“预习”,熊佛西都在创作中努力贯彻“大多数人看得懂的戏,大多数人看得有趣的戏”的主张。本卷限于篇幅,只能收入他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独幕剧《青春的悲哀》、三幕剧《过渡》和在上海创作的四幕剧《上海滩的春天》。同时,还选入他的论文和散文佳作三篇。

余上沅(1897—1970)是湖北沙市人,笔名陈时等。1920年人北京大学英文系。1923年与熊佛西等赴美,先后在卡内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戏剧。

1925年春回国后,余上沅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创办我国第一个戏剧系。1926年6月又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开辟《剧刊》周刊,发起关于“国剧”的讨论,在现代戏剧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余上沅与上海的关系分为两段。他1927年首次到上海,参与创办新月书店,担任书店经理兼编辑。两年后重返北平,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秘书,业余与丁西林、熊佛西等努力推动“小剧院”运动。1935年到南京筹办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担任国立戏专校长长达十四年之久,始终致力于提倡戏剧运动,培养戏剧人才。1948年秋,余上沅辞去国立戏专校长之职,第二次到上海定居。上海解放后,余上沅先后任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教授。

作为一位杰出的戏剧教育家,余上沅自己的戏剧作品并不多,他主编了《国剧运动》和《戏剧论集》,翻译了英国巴雷的四幕剧《可敬佩的克莱敦》,晚年还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维加、博马舍等关于戏剧的论文等。他的话剧创作则结集为《上沅剧本甲集》。余上沅的这些著译均出版于上海。

本卷选入他的两部多次上演并“得到相当的成功”的独幕剧《兵变》和《回家》。还选入《中国戏剧的途径》等四篇戏剧研究论文,其中《中国戏剧》是他专为陈衡粹主编的英文版《中国文化论集》(1931年中国太平洋关系协会初版)而作的。

顾仲彝(1903一1965)是浙江余姚人。1924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随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

顾仲彝毕生从事现代戏剧的创作和研究,而且他的戏剧生涯与上海共始终。他三十年代历任上海暨南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并为《新月》月刊撰写话剧剧本以及戏剧论文。抗战爆发后,他与于伶等组织上海剧艺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戏剧运动,先后创作《上海男女》、《新妇》、《梁红玉》等话剧,改编了《水仙花》、《重见光明》、《野火花》、《衣冠禽兽》等剧本,还与费穆、黄佐临等编导话剧《秋海棠》,在上海上演后引起轰动。

抗战胜利后,顾仲彝曾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而辞职。上海解放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晚年撰写了集其一生戏剧创作实践大成的专著《编剧理论与技巧》。

顾仲彝创作和改编(他的改编其实是再创作)了大量话剧,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历史剧,也有现实剧,还有神话剧,等等,颇受当时市民观众的欢迎。本卷选入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二十年代改编的《梅萝香》、三十年代改编的《人之初》和四十年代创作的四幕神话喜剧《八仙外传》。《八仙外传》是他创作都市通俗剧的可喜尝试,透露出新文学向民间文化的复归与合流。

李健吾(1906—1982)是山西运城人,笔名刘西渭等。他自小喜欢戏剧和文学,在北京师大附中求学时就与同学蹇先艾等组织新文学社团曦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李健吾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于1931年赴法国入巴黎语言专科学校研读,主攻福楼拜。1933年回国后,李健吾在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从事福楼拜作品的翻译和福楼拜评传的撰写工作。同时参与“京派”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和《水星》的编辑,还是“新月派”后期刊物《学文》的同人。

李健吾1935年来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抗战爆发后,他成为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话剧界的重要成员。抗战胜利后,他与郑振铎合编大型文学杂志《文艺复兴》月刊,刊登了《围城》(钱锺书著)、《寒夜》(巴金著)等重要作品,又与黄佐临等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解放后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戏剧文学系主任至1954年。李健吾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将近二十年。

李健吾著作等身,在话剧、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和翻译上都卓有建树。他曾被认为是三十年代与曹禺并列的最为重要的中国戏剧家,尽管他创作的话剧很少上演。他的小说曾得到鲁迅和朱自清的肯定。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他以刘西渭笔名在上海出版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两书文笔优美,见解深刻,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权威地位,被公认是“京派”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

本卷选入李健吾广获好评的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和为文学史家所青睐的独幕剧《母亲的梦》,通篇用晋西方言写成的中篇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散文代表作《希伯先生》和《切梦刀》等三篇,以及对《边城》、《雷雨》、《画梦录》等现代文学名著切中肯綮的批评文字共八篇,以展示李健吾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陈子善

2009年6月25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目录

凡例

前言

熊佛西

青春的悲哀

过渡

上海滩的春天

中国戏剧运动的新途径

南国剧翁田寿昌

采茶记

余上沅

兵变

回家

《国剧运动》序

中国戏剧的途径

历史剧的语言

中国戏剧

顾仲彝

梅萝香

人之初

八仙外传

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芬的生日礼

母亲的梦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匹夫

希伯先生

切梦刀

《边城》——沈从文先生作

《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

《雷雨》——曹禺先生作

《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

叶紫的小说

咀华记余——无题

《西川集》

重读《围城》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我国四位戏剧文学人才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和李健吾的代表作品。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我国四位戏剧文学人才熊佛西、余上沅、顾仲彝和李健吾的代表作品。其中,熊佛西的,收入了他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独幕剧《青春的悲哀》、三幕剧《过渡》和在上海创作的四幕剧《上海滩的春天》。同时,还选入他的论文和散文佳作三篇。余上沅的,收入两部多次上演并“得到相当的成功”的独幕剧《兵变》和《回家》。还选入《中国戏剧的途径》等四篇戏剧研究论文。顾仲彝的选入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二十年代改编的《梅萝香》、三十年代改编的《人之初》和四十年代创作的四幕神话喜剧《八仙外传》。李健吾的选入广获好评的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和为文学史家所青睐的独幕剧《母亲的梦》,通篇用晋西方言写成的中篇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散文代表作《希伯先生》和《切梦刀》等三篇,以及对《边城》、《雷雨》、《画梦录》等现代文学名著切中肯綮的批评文字共八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