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评剧/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张燕鹰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本书以评剧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图文并茂的故事线索,引领广大读者去领略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是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戏曲剧种。评剧由流行于河北农村的蓬花落(站唱)与东北的二人转(走唱)结合形成的。最初称作“平腔梆子戏”。后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在民间则习惯称为“蹦蹦戏”或“落子戏”。一九一二五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这一名称。曾培养出月明珠、小白玉霜、新凤霞、谷文月、赵丽蓉等知名艺术家。该书将以评剧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图文并茂的故事线索,引领广大读者去领略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目录

前言

一、民间艺术孕育了评剧

1.历史悠久的莲花落与十不闲

(1)丰富的说唱艺术

(2)莲花落

(3)十不闲

(4)莲花落十不闲的演出形式

2.形式活泼的蹦蹦戏

(1)二人转及其演出形式

(2)蹦蹦进入关内

(3)从对口莲花落到拆出

(4)蹦蹦戏的班社与演员

3.异军突起的唐山落子

(1)平腔梆子戏

(2)平腔梆子戏进入城市

(3)成兆才及其对评剧的贡献

(4)月明珠及其对评剧的贡献

(5)振兴戏社及其主要演员

(6)平腔梆子戏时期的主要剧目

二、京味浓郁的西路评剧

1.西路莲花落

(1)北京的莲花落

(2)莲花落在北京的发展

2.西路评剧的演员和班社

(1)西路评剧的演员

(2)西路评剧的班社

3.西路评剧的演出场所和剧目

(1)西路评剧的演出场所

(2)西路评剧的剧目

4.西路评剧的影响及衰落

(1)西路评剧在天津

(2)西路评剧在其他地区

(3)西路评剧的衰落

三、评剧之花开遍大江南北

1.盛行东北的奉天落子

(1)评剧进入东北

(2)活动于东北的评剧班社与演员

(3)奉天落子演出的主要剧目

2.津门生开评剧花

(1)天津早期的评剧

(2)唐山落子在天津

(3)奉天落子在天津

(4)天津的评剧女艺人

(5)四十年代天津的评剧

3.评剧在古都一波三折

(1)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平的评剧

(2)北平“禁演”评剧始末

(3)30年代末到40年代北京的评剧

4.评剧登陆上海滩

(1)上海早期的评剧活动

(2)评剧在上海引起广泛关注

5.评剧之花四处绽放

(1)评剧在西安

(2)评剧在其他地区

四、嬗变中的新评剧

1.影响深远的新思潮

(1)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戏曲改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剧的革新

2.引人注目的新机制

(1)建立新的表演团体

(2)成立新型的教育机构

(3)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

3.数量众多的新剧目

(1)大量排演评剧现代戏

(2)重新整理传统戏,编演新的古代戏

4.艺术形式的新变化

(1)行当的丰富

(2)评剧音乐的新发展

(3)舞台美术的新面貌

5.崭新的研究成果与新兴的传播方式

(1)研究的著作及剧本集

(2)评剧艺术节的举办

(3)多渠道的媒体传播

试读章节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东部,是主要流布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系由流行于河北农村的莲花落(站唱)与东北的二人转(走唱)结合形成的。1910年左右,由成兆才等艺人在传统的莲花落表演形式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尤其是京剧、河北梆子的音乐、表演程式,并在唐山形成的剧种。最初称作“平腔梆子戏”。后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在民间则习惯称为“蹦蹦戏”或“落子戏”。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这一名称。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在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其演出形式、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念白的音韵,以及剧目等的不同变化,大致可分为:“对口莲花落”、“拆出”、“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奉天落子”和“评剧”等几个阶段。西路评剧是指评剧形成初期的蹦蹦戏阶段,在北京周围,以及天津以西的宝坻县一带演出的蹦蹦戏。因与东路蹦蹦相对,称为西路蹦蹦。因其主要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活动,所以又称“北京蹦蹦”。1958年始称“西路评剧”。

莲花落和十不闲都是中国传统曲艺中具有一定戏曲因素的说唱表演艺术形式。中国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和十不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表演艺术成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是将十不闲与莲花落并称为“十不闲莲花落”。但有时只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其实,莲花落与十不闲原本是两种不同的说唱艺术形式。

丰富的说唱艺术

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中国各地至少有300多种说唱表演艺术形式(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现代曲艺曲种表”)。明清以来到民国初年,仅北京、天津地区,以及河北东部的丰润、遵化、玉田、昌黎、乐亭、滦县、宝坻、迁安、三河、唐山等地区,产生并广泛流行的说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譬如相声、评书、单弦、数来宝、平谷调(铁片大鼓)、太平歌词、时调小曲、梅花大鼓、联珠快书、北京琴书、北京竹板书、十不闲、莲花落、天津时调、弦子书、西河大鼓、木板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八角鼓等。这些丰富的曲艺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地区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其中一些说唱艺术样式已经发展成为戏剧成分较多的彩唱形式,它们正悄然孕育着新的剧种。例如,由单弦牌子曲孕育出了“北京曲剧”;由十不闲莲花落孕育出了“评剧”。

莲花落

莲花落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是一种广泛传播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落子”。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早是一种僧侣在募捐、化缘时所唱的宣讲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明成祖朱棣的御制佛曲中,还收有254支莲花落(见《北京戏剧通史·民国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据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儿唱莲花落,大悟。”说明莲花落这一说唱艺术形式在宋代已经开始在民间流行,并成为乞丐在乞讨时的一种手段。元明以后,莲花落逐渐出现写景叙事的内容。元代关汉卿杂剧《杜蕊娘智赏金线池》中,卜儿曾有“好运,好运。卑田园里赶趁,你要嫁韩辅臣,这一千年不长进的,看你打莲花落也”之句。明代莲花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以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为内容的四季莲花落。明杂剧《曲江池》、明传奇《绣襦记》中,都有穿插演唱的“四季莲花落”。明末还有称为“文词说唱”的叙事性莲花落。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开始出现了专业演员,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

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的莲花落,由于其演唱形式简单,易学易唱,内容也通俗易懂,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开来,产生了北京莲花落、奉天莲花落、唐山莲花落、江西莲花落、绍兴莲花落、广西零零落等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莲花落。到了清朝末年,北方的莲花落进一步与十不闲合流,演唱形式也从“单口莲花落”发展到了含有更多戏曲化因素的“对口”和“彩扮”。

莲花落演出的传统曲目有单板和彩唱之分。单板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以叙述体为主,曲目有《摔镜架》、《秋景天凉》、《大西厢》等;彩唱由2~3人分饰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唱词中增多了戏曲化的代言体。曲目有《十里亭》《十绣门帘》等,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等。这些曲目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并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广大下层百姓感情,有些曲目还因此一度遭受了被禁止演出的噩运。

十不闲

“十不闲”(又作什不闲、诗赋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凤阳花鼓。李振声在《百戏竹枝词》中称其为“凤阳妇人歌也”。清康熙时,十不闲即已经开始在北京流传。到了嘉庆年间,北京地区的十不闲演唱不仅已经十分普遍,而且得到了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在北京人员的青睐。据嘉庆十四年《草珠一串》记载:“顽笑人能破酒颜,无分籍贯与京蛮。而今杂耍风斯下,到处俱添十不闲。”当时不仅有演唱十不闲的艺人,而且还出现了在茶园或戏园演出十不闲的班社。嘉庆十八年《都门竹枝词》记载“某日某园演某班,红白条子贴通阗。太平锣鼓滩黄调,更有三堂十不闲。”到了咸丰年间,随着徽调、楚调、汉调、京剧等乱弹诸腔在北京的盛行,十不闲也受到了影响。咸丰三年芝兰室主人的《都门新竹枝词》记载:“大老钱雄也请安,陪君一笑尽君欢。包头却唱三髯戏,十不闲中带乱弹。”(参见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P1172,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版。)

关于为什么以十不闲作为这种说唱艺术的名称大致有两种说法。按照十不闲莲花落艺人“抓髻赵”的说法:最初唱十不闲时,以一人打十不闲,—人打堂鼓,—人打铙,一人打钹,四人扮旦角,二人扮丑角,共合十人,此十人皆不闲着,故即名日“十不闲”。张次溪认为:“十不闲,是用木架上锣鼓镲,一人居中,连拉带打,左手夹两鼓锤,敲打单皮及大鼓。右手拉绳,敲小锣及小镲,其大镲之绳系于地,用脚踏之使响。言其‘手忙脚乱’,口中唱词,所以谓之十不闲儿。”

由于十不闲与莲花落表演形式十分相近,也有很多相同的表演曲目,二者又都活跃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走向合流。人们现在所说的“十不闲”或“莲花落”,实际上就是合流后的“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与莲花落合流以后,曾出现了不少以演出十不闲莲花落为职业的会社,如太平歌词、乐善歌词、亿寿歌词、万善歌词、击壤歌词、吉祥歌唱、乐善歌唱等。还出现了以“抓髻赵”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艺人。这些班社和演员对十不闲莲花落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P4-9

序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42:52